先秦諸子之學
關燈
小
中
大
講先秦諸子之學,有應知者數題:
1.諸子之學重在社會政治方面,不重在哲學科學方面,因諸子本身之發展及其對後來之影響皆如此(此意章炳麟曾言之)。
[諸子之于哲學方面,頗與古代希臘之哲學相近,其程度亦相仿。
蓋吾國古代原有此等與宗教混合之哲學思想。
諸子即上承此等哲學,而并非加以發展,故諸子之哲學思想,大緻相同,不若社會政治之學經發展進步而分歧也。
于科學方面,亦有稱述,而以見于《墨子》者最多。
蓋亦舊時之所有,墨子承之也。
惟亦不重于此,故其後迄未有何發展。
] 2.古有專門[專門者,以如今觀之,實即一種學問之派别。
]而無通學,[通學者,兼取各派,擇善而從,至漢方有通學。
]故諸子之學,就一方面論之則精,合各方面論之則空。
其相互攻駁之語,多昧于他人之立場,不合論理,如墨子貴儉,所欲行者乃古兇荒劄喪之變禮。
而荀子駁以“不足非天下之公患”,[見《荀子·富國篇》]殊不知墨子本不謂平世亦當如是也。
[古代治學者寡,而因交通不便,得書不易,學術之傳播亦難。
學者僅能就其近者習之,遠者不知或知之不詳,且人具成見,學問常以先入為主,故當時人可與一種學問接觸,終身不知其他者。
此專門之學之所以成也。
] 3.先秦諸子之學,非皆個人創造,大抵前有所承,新舊适不适不等,蓋其時間有早晚,又地域亦有開通與僻陋之别也。
鄙意先秦諸子最要者六家,其新舊之别略如下: 最早者農家,沿襲簡陋(時代或地域)之農業社會之思想。
次之者道家,代表簡陋之遊牧社會。
次之者墨家,其思想與夏代政治頗有淵源。
次之者儒家及陰陽家,見多識廣,知若幹種治法,應更疊使用。
最新者法家,對外主張兼并,對内主張摧毀貴族,總而言之,是打倒封建勢力(以開明專制為手段)。
農家之書盡亡,僅存者許行之說,見《孟子·滕文公》上篇。
[農家之書,真系講樹藝之術者,為《呂覽》之《任地》《辨上》《審時》諸篇。
然此非所重。
先秦諸子皆欲以其道移易天下,非以百畝為己憂者也。
《漢志》論農家之學雲:“鄙者為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可見《孟子》所載之許行,實為農家巨子。
](1)謂賢君當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此猶烏丸大人,各自畜牧管産,不相徭役(見《後漢書》本傳)。
(2)主買賣論量不論質,此由交易不重要,物品本少使然,古蓋自有此簡陋之世;亦或戰國尚有此等落伍之地。
許行欲率天下而從之,則其事不可行矣。
[且複古必有其方,許行未嘗有言(如其有之,則陳相當述之,孟子當駁之,不應徒就宗旨辯難),此則不能不令人疑其徒為高論者也。
] 道家之代表為《老子》,《老子》之旨在無為。
為,化也。
[無為,猶言無化,古“為”、“化”實為同字,觀“譌”、“訛”為同字之例可知。
《論語》:“子曰:張而不弛,文、武弗能(耐)也。
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
”此“為”字即“化”字義,言不能使谷物變化也。
]無化者,無使社會起變化。
此猶今人慕效歐、美之文明,社會組織,因之改變。
守舊者遂欲閉關絕市耳。
當時落後之國,輸入先進之國之文明者,蓋(1)由其君大夫之好者,(2)由其自謂野蠻而欲驅其民以從當時所謂文明之俗,如商鞅謂秦初父子同室,吾今大築冀阙,營如魯、衛是也。
[古人恒以是為戒,如由餘對秦穆公之言是也。
]《老子》最反對此等,故謂“無為而無不為”,猶言勿以汝之道化民,則民無不化而之善也。
此說認社會之惡化,[蓋當時之效法文明,不過任其遷流所心,非有策劃,改變社會之組織,以與之相應也。
則物質文明日增,而社會組織随之壞矣。
然道家不能改變社會組織,以與新文明相應,而徒欲阻遏文明,則何可得?]皆由君大夫措施之誤。
而不知社會因日日在自化,[蓋人之趨利,如水就下。
慕效文明,其利顯而易見;社會組織變壞,其患隐而難知,且亦未必及己,人又孰肯念亂?故社會日日在自化也。
]老子特未之見也。
《莊子》曆代著錄,皆在道家,《管子》或屬道或屬法,二家之論,一部分誠與《老子》同。
然講個人在社會中自全之術而歸結于委心任運,此《莊子》所有,而《老子》所無。
[《列子》說亦同《莊子》。
蓋其時代之晚,各個間互相之接觸已多,世事變化無方,其禍福殊不可知,故有《齊物論》之說(論同倫,類也)。
物論可齊,複何
[諸子之于哲學方面,頗與古代希臘之哲學相近,其程度亦相仿。
蓋吾國古代原有此等與宗教混合之哲學思想。
諸子即上承此等哲學,而并非加以發展,故諸子之哲學思想,大緻相同,不若社會政治之學經發展進步而分歧也。
于科學方面,亦有稱述,而以見于《墨子》者最多。
蓋亦舊時之所有,墨子承之也。
惟亦不重于此,故其後迄未有何發展。
] 2.古有專門[專門者,以如今觀之,實即一種學問之派别。
]而無通學,[通學者,兼取各派,擇善而從,至漢方有通學。
]故諸子之學,就一方面論之則精,合各方面論之則空。
其相互攻駁之語,多昧于他人之立場,不合論理,如墨子貴儉,所欲行者乃古兇荒劄喪之變禮。
而荀子駁以“不足非天下之公患”,[見《荀子·富國篇》]殊不知墨子本不謂平世亦當如是也。
[古代治學者寡,而因交通不便,得書不易,學術之傳播亦難。
學者僅能就其近者習之,遠者不知或知之不詳,且人具成見,學問常以先入為主,故當時人可與一種學問接觸,終身不知其他者。
此專門之學之所以成也。
] 3.先秦諸子之學,非皆個人創造,大抵前有所承,新舊适不适不等,蓋其時間有早晚,又地域亦有開通與僻陋之别也。
鄙意先秦諸子最要者六家,其新舊之别略如下: 最早者農家,沿襲簡陋(時代或地域)之農業社會之思想。
次之者道家,代表簡陋之遊牧社會。
次之者墨家,其思想與夏代政治頗有淵源。
次之者儒家及陰陽家,見多識廣,知若幹種治法,應更疊使用。
最新者法家,對外主張兼并,對内主張摧毀貴族,總而言之,是打倒封建勢力(以開明專制為手段)。
農家之書盡亡,僅存者許行之說,見《孟子·滕文公》上篇。
[農家之書,真系講樹藝之術者,為《呂覽》之《任地》《辨上》《審時》諸篇。
然此非所重。
先秦諸子皆欲以其道移易天下,非以百畝為己憂者也。
《漢志》論農家之學雲:“鄙者為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可見《孟子》所載之許行,實為農家巨子。
](1)謂賢君當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此猶烏丸大人,各自畜牧管産,不相徭役(見《後漢書》本傳)。
(2)主買賣論量不論質,此由交易不重要,物品本少使然,古蓋自有此簡陋之世;亦或戰國尚有此等落伍之地。
許行欲率天下而從之,則其事不可行矣。
[且複古必有其方,許行未嘗有言(如其有之,則陳相當述之,孟子當駁之,不應徒就宗旨辯難),此則不能不令人疑其徒為高論者也。
] 道家之代表為《老子》,《老子》之旨在無為。
為,化也。
[無為,猶言無化,古“為”、“化”實為同字,觀“譌”、“訛”為同字之例可知。
《論語》:“子曰:張而不弛,文、武弗能(耐)也。
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
”此“為”字即“化”字義,言不能使谷物變化也。
]無化者,無使社會起變化。
此猶今人慕效歐、美之文明,社會組織,因之改變。
守舊者遂欲閉關絕市耳。
當時落後之國,輸入先進之國之文明者,蓋(1)由其君大夫之好者,(2)由其自謂野蠻而欲驅其民以從當時所謂文明之俗,如商鞅謂秦初父子同室,吾今大築冀阙,營如魯、衛是也。
[古人恒以是為戒,如由餘對秦穆公之言是也。
]《老子》最反對此等,故謂“無為而無不為”,猶言勿以汝之道化民,則民無不化而之善也。
此說認社會之惡化,[蓋當時之效法文明,不過任其遷流所心,非有策劃,改變社會之組織,以與之相應也。
則物質文明日增,而社會組織随之壞矣。
然道家不能改變社會組織,以與新文明相應,而徒欲阻遏文明,則何可得?]皆由君大夫措施之誤。
而不知社會因日日在自化,[蓋人之趨利,如水就下。
慕效文明,其利顯而易見;社會組織變壞,其患隐而難知,且亦未必及己,人又孰肯念亂?故社會日日在自化也。
]老子特未之見也。
《莊子》曆代著錄,皆在道家,《管子》或屬道或屬法,二家之論,一部分誠與《老子》同。
然講個人在社會中自全之術而歸結于委心任運,此《莊子》所有,而《老子》所無。
[《列子》說亦同《莊子》。
蓋其時代之晚,各個間互相之接觸已多,世事變化無方,其禍福殊不可知,故有《齊物論》之說(論同倫,類也)。
物論可齊,複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