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之淵源二 王官之學
關燈
小
中
大
橫家者流,蓋出于古行人之官。
當權事制宜,受命不受辭。
”又曰:“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谖而棄其信。
”則正指蘇、張之流也。
] 農家,出于農稷之官。
[《漢書·藝文志》曰:“農家者流,蓋出于古者農稷之官,播百谷,勸農桑,以足衣食。
”《孟子》所載雲許行,實為農家巨子,其言有二:一君臣并耕,一則物價但論多少,不論精粗也。
此蓋皇古之俗。
農家所願,即在此神農以前之世也。
] 雜家,出于議官。
[《漢書·藝文志》曰:“雜家者流,出于議官。
兼儒、墨,合名、法。
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
”蓋專門之學,往往蔽于其所不知。
西漢以前,學多專門,實宜有以祛其弊。
故但綜合諸家,即可自成一學也。
所謂議官,蓋即《管子》所謂“啧室”(《管子·桓公問》:“黃帝立明台之議,堯有衢室之問,舜有告善之旌,禹立谏鼓于朝,湯有總街之庭,武王有靈台之複。
欲立啧室之議,人有非上之過内焉”),而秦、漢之議郎(秦置,掌議論,漢特征賢良方正之士為之,秩比六百石,統于光祿勳。
晉以後廢),蓋即古議官之制。
而齊稷下談士,四公子之養客,皆為此類。
] 小說家,出于稗官。
[《漢書·藝文志》曰:“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議,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疑《周官》誦訓、訓方氏之所采正此類。
九流之學,皆出士大夫,惟此為人民所造。
《漢志》所載,書已盡亡。
《太平禦覽》卷八百六十六引《風俗通》,謂宋城門失火,汲池中水以沃之,魚悉露見,但就取之。
說出《百家》。
猶可略見其面目也,他如塞翁失馬、魯酒薄而邯鄲圍等,亦或此類。
] 以上為《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家,其中去小說家,謂之九流,見《後漢書·張衡傳》注[《劉子·九流篇》同。
]《漢書·藝文志》本于劉向、歆父子《七略》,[《漢書·藝文志》:“成帝時,诏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向條其篇目,撮其旨意,錄而奏之。
會向卒,向子歆總群書,而奏《七略》。
故有《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
”]乃據漢時王室藏書而為之分類,故于學術流别,最為完全。
古平民無學術,[王官者,大國之機關也。
諸子出王官說,雖為漢人推論,然極有理,當時平民,無研究學術者。
雖有學術思想,有志研究,亦無所承受,無所商讨,即有所得,亦無人承繼之。
而古代學術,為貴族所專有,然貴族亦非積有根柢,不能有所成就。
王官專理一業,守之以世,歲月既久,經驗自宏,其能有所成就,亦固其所。
]近人胡适據《淮南要略》作《九流不出王官論》,[載《新青年》雜志,約當民國四、五、六年時。
]以駁《漢志》,殊不知《漢志》言其由來,《淮南》言其促進之動機(所謂救時之弊)。
[蓋王官之學,固頗有成就,然非遭世變,鄉學者不得如此其多,即其所成就,亦不得如此之大也。
故《漢志》言因,《淮南》言緣也。
]二者各不相妨,且互相補足也。
[若謂出于王官之說非,而惟本《淮南》之說。
則試觀諸子之内容、文辭,多今古間雜,明非一時之物,惟其源本王官,故能多本往事以立說也。
]
當權事制宜,受命不受辭。
”又曰:“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谖而棄其信。
”則正指蘇、張之流也。
] 農家,出于農稷之官。
[《漢書·藝文志》曰:“農家者流,蓋出于古者農稷之官,播百谷,勸農桑,以足衣食。
”《孟子》所載雲許行,實為農家巨子,其言有二:一君臣并耕,一則物價但論多少,不論精粗也。
此蓋皇古之俗。
農家所願,即在此神農以前之世也。
] 雜家,出于議官。
[《漢書·藝文志》曰:“雜家者流,出于議官。
兼儒、墨,合名、法。
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
”蓋專門之學,往往蔽于其所不知。
西漢以前,學多專門,實宜有以祛其弊。
故但綜合諸家,即可自成一學也。
所謂議官,蓋即《管子》所謂“啧室”(《管子·桓公問》:“黃帝立明台之議,堯有衢室之問,舜有告善之旌,禹立谏鼓于朝,湯有總街之庭,武王有靈台之複。
欲立啧室之議,人有非上之過内焉”),而秦、漢之議郎(秦置,掌議論,漢特征賢良方正之士為之,秩比六百石,統于光祿勳。
晉以後廢),蓋即古議官之制。
而齊稷下談士,四公子之養客,皆為此類。
] 小說家,出于稗官。
[《漢書·藝文志》曰:“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議,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疑《周官》誦訓、訓方氏之所采正此類。
九流之學,皆出士大夫,惟此為人民所造。
《漢志》所載,書已盡亡。
《太平禦覽》卷八百六十六引《風俗通》,謂宋城門失火,汲池中水以沃之,魚悉露見,但就取之。
說出《百家》。
猶可略見其面目也,他如塞翁失馬、魯酒薄而邯鄲圍等,亦或此類。
] 以上為《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家,其中去小說家,謂之九流,見《後漢書·張衡傳》注[《劉子·九流篇》同。
]《漢書·藝文志》本于劉向、歆父子《七略》,[《漢書·藝文志》:“成帝時,诏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向條其篇目,撮其旨意,錄而奏之。
會向卒,向子歆總群書,而奏《七略》。
故有《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
”]乃據漢時王室藏書而為之分類,故于學術流别,最為完全。
古平民無學術,[王官者,大國之機關也。
諸子出王官說,雖為漢人推論,然極有理,當時平民,無研究學術者。
雖有學術思想,有志研究,亦無所承受,無所商讨,即有所得,亦無人承繼之。
而古代學術,為貴族所專有,然貴族亦非積有根柢,不能有所成就。
王官專理一業,守之以世,歲月既久,經驗自宏,其能有所成就,亦固其所。
]近人胡适據《淮南要略》作《九流不出王官論》,[載《新青年》雜志,約當民國四、五、六年時。
]以駁《漢志》,殊不知《漢志》言其由來,《淮南》言其促進之動機(所謂救時之弊)。
[蓋王官之學,固頗有成就,然非遭世變,鄉學者不得如此其多,即其所成就,亦不得如此之大也。
故《漢志》言因,《淮南》言緣也。
]二者各不相妨,且互相補足也。
[若謂出于王官之說非,而惟本《淮南》之說。
則試觀諸子之内容、文辭,多今古間雜,明非一時之物,惟其源本王官,故能多本往事以立說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