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之淵源一 古代之宗教哲學
關燈
小
中
大
宗教哲學,今日為對立之物,在宗教起源之時則不然。
一種宗教之初興,必能綜合當時人之宇宙及人生觀,而為之謀得一合理之解決。
此時之宗教,亦即其時最偉大最适宜的哲學。
[凡一種大宗教,必具高深及淺顯二方面之理論,以滿足于高等與低等之人。
]但宗教之為物,不徒重理智,而兼重意志及感情,故易于固執具體的條件,久之,遂變為落伍之物,而哲學乃與之分離。
[宗教與理智方面,僅為其一種手段,使人得理智上之滿足,其注重者,乃偏于意志及感情方面,使信之者得感情之安慰,秉堅強之意志以信仰其宗教。
夫意志堅強之人,固不免易于固執也,故信教者,常以強烈之感情徘徊,以堅強之意志守舊,以緻久而落伍。
]故宗教之與哲學對立,非其本來對立,而由于宗教之陳舊。
而論古代之學術,仍必溯源于宗教。
中國之宗教思想,最早蓋系“拜物”,《周禮》分祭祀之對象為天神、地祇、人鬼、物魅四類。
物魅蓋即拜物時代之遺也。
此時之思想,太覺幼稚,對于學術思想,無甚影響。
稍進,則為“天象崇拜”,其中又分為二期,前期蓋在女權昌盛時代,所崇拜之大神,[神之為物,表面視為與人無關的,人外的,實則此種之神,已成為人為的神,具有人之性質。
神之組織及一切,皆以人為依據,與人相類。
]悉視為女性。
《禮記·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大報天而主日。
”可見古無抽象的整個的天神。
後世祭天之郊祭,隻是祭日,而《楚辭》《山海經》皆以羲和為女神。
整個的地神,古代更其沒有,所祭的隻是自己所住所種的一塊土地,是為社祭。
地神的被視為女性,更古今皆然。
關于此問題,可參看日本田崎仁義所著《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及制度》,王學文譯,商務印書館本。
女權時代之思想,存留于後世者甚少,隻有一部《老子》,是表現女性優勝思想的。
《禮記·禮運》,孔子曰:“我欲觀殷禮,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坤乾焉。
”說者謂殷《易》先坤。
這該是一種女性優勝的遺迹,但殷《易》之内容不傳,今所傳之《周易》,則完全表現男性優勝之思想矣。
[《周易》先乾。
] 大概中國學術思想,大部分是從周朝流傳下來的,殷以前的成分,已經很少了,周朝宗法特别發達,可見其為男權昌盛的社會。
而殷朝兄終弟及,是一個母權社會的遺迹。
周在西方,殷在東方。
後來齊國長女,名為巫兒,為家主祠,不出嫁(《漢書·地理志》),而齊太公為出夫(《戰國策》)。
燕人賓客相遇,以婦侍宿,婚嫁之夕,男女無别,反以為榮(亦見《漢書·地理志》)。
楚王妻妹(《公羊》桓公二年)。
皆可見風俗與周不同。
然此等文化,多已淪亡了。
古代宗教哲學之骨幹,為陰陽五行,但二者似非一說。
[陰陽最早見于《周易》,然不及五行之說,五行最早見于《洪範》,然不及陰陽之說。
且自古至今,從未有合論二者者,後世言陰陽者衆,而說五行者寡,則以陰陽能自圓其說,而五行不能也。
]五行之說,見于《書》之《洪範》,後來衍其說最詳者,為《白虎通義》之《五行篇》,雖煞費苦心,然究屬勉強,予意水、火、木、金、土乃古代管此工事之五種官。
[水,通溝渠,建橋梁。
火,未知鑽木取火,得火不易,設之以保存火種。
木,伐木制物。
金,冶金之事。
土,營建之事。
]本非哲學上分物質為此五類,後來哲學家就已成事實而強為之說。
[物體之之
一種宗教之初興,必能綜合當時人之宇宙及人生觀,而為之謀得一合理之解決。
此時之宗教,亦即其時最偉大最适宜的哲學。
[凡一種大宗教,必具高深及淺顯二方面之理論,以滿足于高等與低等之人。
]但宗教之為物,不徒重理智,而兼重意志及感情,故易于固執具體的條件,久之,遂變為落伍之物,而哲學乃與之分離。
[宗教與理智方面,僅為其一種手段,使人得理智上之滿足,其注重者,乃偏于意志及感情方面,使信之者得感情之安慰,秉堅強之意志以信仰其宗教。
夫意志堅強之人,固不免易于固執也,故信教者,常以強烈之感情徘徊,以堅強之意志守舊,以緻久而落伍。
]故宗教之與哲學對立,非其本來對立,而由于宗教之陳舊。
而論古代之學術,仍必溯源于宗教。
中國之宗教思想,最早蓋系“拜物”,《周禮》分祭祀之對象為天神、地祇、人鬼、物魅四類。
物魅蓋即拜物時代之遺也。
此時之思想,太覺幼稚,對于學術思想,無甚影響。
稍進,則為“天象崇拜”,其中又分為二期,前期蓋在女權昌盛時代,所崇拜之大神,[神之為物,表面視為與人無關的,人外的,實則此種之神,已成為人為的神,具有人之性質。
神之組織及一切,皆以人為依據,與人相類。
]悉視為女性。
《禮記·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大報天而主日。
”可見古無抽象的整個的天神。
後世祭天之郊祭,隻是祭日,而《楚辭》《山海經》皆以羲和為女神。
整個的地神,古代更其沒有,所祭的隻是自己所住所種的一塊土地,是為社祭。
地神的被視為女性,更古今皆然。
關于此問題,可參看日本田崎仁義所著《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及制度》,王學文譯,商務印書館本。
女權時代之思想,存留于後世者甚少,隻有一部《老子》,是表現女性優勝思想的。
《禮記·禮運》,孔子曰:“我欲觀殷禮,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坤乾焉。
”說者謂殷《易》先坤。
這該是一種女性優勝的遺迹,但殷《易》之内容不傳,今所傳之《周易》,則完全表現男性優勝之思想矣。
[《周易》先乾。
] 大概中國學術思想,大部分是從周朝流傳下來的,殷以前的成分,已經很少了,周朝宗法特别發達,可見其為男權昌盛的社會。
而殷朝兄終弟及,是一個母權社會的遺迹。
周在西方,殷在東方。
後來齊國長女,名為巫兒,為家主祠,不出嫁(《漢書·地理志》),而齊太公為出夫(《戰國策》)。
燕人賓客相遇,以婦侍宿,婚嫁之夕,男女無别,反以為榮(亦見《漢書·地理志》)。
楚王妻妹(《公羊》桓公二年)。
皆可見風俗與周不同。
然此等文化,多已淪亡了。
古代宗教哲學之骨幹,為陰陽五行,但二者似非一說。
[陰陽最早見于《周易》,然不及五行之說,五行最早見于《洪範》,然不及陰陽之說。
且自古至今,從未有合論二者者,後世言陰陽者衆,而說五行者寡,則以陰陽能自圓其說,而五行不能也。
]五行之說,見于《書》之《洪範》,後來衍其說最詳者,為《白虎通義》之《五行篇》,雖煞費苦心,然究屬勉強,予意水、火、木、金、土乃古代管此工事之五種官。
[水,通溝渠,建橋梁。
火,未知鑽木取火,得火不易,設之以保存火種。
木,伐木制物。
金,冶金之事。
土,營建之事。
]本非哲學上分物質為此五類,後來哲學家就已成事實而強為之說。
[物體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