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之分期
關燈
小
中
大
1.中國學術之淵源:(1)古代之宗教哲學。(2)政治機關經驗所得,所謂王官之學。
2.合此兩者而生先秦諸子之學,諸家并立。
3.儒家之學獨盛。
4.儒家中煩瑣之考證,激起空談原理之反動,偏重《易經》,與道家之學相合,是為魏晉玄學。
以上為中國學術自己的發展。
5.至此而佛學輸入,為中國所接受。萌芽于漢魏,盛于南北朝,而極于隋唐,其發達之次序,則從小乘至大乘,是為佛學時代,而玄學仍點綴期間。
6.至唐而反動漸起。至宋而形成理學。理學之性質,可謂攝取佛學之長,而又去其不适宜于中國者。
此為中國學術受印度影響之時代,至明亡而衰。
7.而歐洲學術,适于此時開始輸入。近百年來,對中國學術逐漸發生影響。[前此與歐洲之接觸,僅為技術上,而非學術上的,故未受若何之影響。]
2.合此兩者而生先秦諸子之學,諸家并立。
3.儒家之學獨盛。
4.儒家中煩瑣之考證,激起空談原理之反動,偏重《易經》,與道家之學相合,是為魏晉玄學。
以上為中國學術自己的發展。
5.至此而佛學輸入,為中國所接受。萌芽于漢魏,盛于南北朝,而極于隋唐,其發達之次序,則從小乘至大乘,是為佛學時代,而玄學仍點綴期間。
6.至唐而反動漸起。至宋而形成理學。理學之性質,可謂攝取佛學之長,而又去其不适宜于中國者。
此為中國學術受印度影響之時代,至明亡而衰。
7.而歐洲學術,适于此時開始輸入。近百年來,對中國學術逐漸發生影響。[前此與歐洲之接觸,僅為技術上,而非學術上的,故未受若何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