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續筆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以金神附會之耳。
○飲光誤論 錢飲光力诋東澗之注杜詩,見于與方爾止書。
其說甚謬,恐贻誤後學,為一正之。
如中興之「中」字。
按毛公烝民詩序雲:「任賢使能,周室中興。
」杜元凱左傳序雲:「祈天永命,紹開中興。
」陸德明經典釋文,并切去音。
子美達行在詩:「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
」東澗注「中」字雲張仲切。
此本釋文也。
而飲光謂此「中」字本平聲,東澗欲葉子美之律,遂以己意改為去聲。
然則經典釋文不足據乎?蘇子瞻送王雄州詩有「威聲又數中興年」之句,注即引子美達行在詩,亦将讀此「中」字為平聲乎?至謂子美「中興」二字,屢見于詩。
秋日夔府詠懷百韻雲:「側聽中興主,長吟不世賢。
」贈韋大夫雲:「漢業中興盛,韋經亞相傳。
」諸将雲:「神靈漢代中興主,勳業汾陽異姓王。
」此三「中」字,又何以不從行在詩例,亦讀為去聲耶?不知中興之「中」,原可平去二音并讀,王觀國學林新編雲:「音锺者,當二者之中,首尾均也。
音衆者,首尾不必均,但在二者之間也。
」飲光又謂中酒之「中」宜作去聲,不當摭「中聖人」之說,改為平聲。
此說尤為不通。
按「中酒」二字,始于漢書樊哙傳,即國策所謂「中飲」也。
顔師古音竹仲反,謂不醒不醉,飲酒之中也。
日知錄雲:「中酒猶雲半席。
顔注非是。
」然則既作半席,不當讀為平聲乎?李太白詩:「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李廓詩:「氣味如中酒,情懷似别人。
」蘇子瞻詩:「時複中之徐邈聖,無多酌我次公狂。
君特未知其趣耳,臣今時複一中之。
」俱作平聲,無仄用者。
惟賓退錄載齊已詩「穰低似中陶潛酒」,以「中」字為去聲,謂于義為長。
看來此字亦不妨如中興之「中」,平、去二音并用。
若必以讀作平聲為不通,則不通自太白始矣。
至于「判」字、「應」字、「難」字之類,義應從平聲者,而或作去聲用;義應從去聲者,而或作平聲用。
此詩家葉韻之法,自三百篇已然,而乃以此為子美病,謂東澗又何以回護焉?此亦拘泥太甚矣! ○誤解閑情 陶靖節閑情賦自序雲:「将以抑流蕩之邪心,諒有助于諷谏。
」則知「閑」,乃防閑之「閑」,與逸緻閑情之「閑」迥别。
綴文之士,竟不深考,遂緻誤認。
昭明既訾為白璧微瑕,即容齋三筆中,亦以為寄意女色,可一笑也。
○誤學漢碑 漢碑八分書,歲久類多剝蝕,後人辄效碑上字,作剝蝕狀,此病自元人作俑,至本朝谷口鄭簠尤甚。
何義門嘗言:「谷口八分書,近日江以南頗重之,然如人體患惡瘡,甚可憎疾。
」家次山為餘述之,餘因笑曰:「若然,則彼重之者,亦大類嗜痂矣。
」 ○梅蔡化俗 宣城梅定九先生,享年至八十有九,自為族長曆三十年,族屬數千人,無敢有博戲者。
漳浦蔡聞之先生居梁山下,環所居三百餘家,當先生時,曆二十年,亦無敢有博戲者。
○瞿張殉難 瞿稼軒、張别山兩公同殉桂林之難,而一以從容,一以激烈,此亦各因乎性情,初非有優劣也。
善乎檗庵大師之論曰:「異哉!吳人非吾楚人之所能知也。
楚人惟能忍嗜欲,耐勞苦,岸傲憤烈者而後能死;吳人居長厚自奉,園林、音樂、詩酒,今日且極意娛樂,明日亦怡然就戮,甚可怪也。
」按瞿為吾邑人,故稱吳人;張為江陵人,故稱楚人雲。
○楊義士 稼軒先生死桂林之難,有門下客楊藝者,為之服衰绖,懸楮錢滿衣,行則窣窣有聲,号哭營市間,見纓弁袴t短後衣者,辄叩頭請言于定南王收斂主人,王聞而義之,并同死張公屍亦許藝收焉。
時有永明王時給谏金某者,為僧于桂林之茅坪庵,改名性因,亦上書定南王,請收斂瞿、張。
遣侍者詣王府,将投書,遇藝,知已得請,遂不果上。
後金以其書遺瞿氏,瞿氏子遂剞劂以行,而不及藝。
由是兩粵及吳、楚之間但知收斂瞿、張者為金一書之力,而藝竟泯泯矣。
後性因集中載藝事甚悉,且曰:「以吾書掩藝功,在吾為竊名,在瞿為負德,是兩失之矣。
」按藝行二,字碩甫,自号二癡,本吳江人也,晚歲移家吾邑。
○諸家論震川古文 震川之文,錢尚書推為有明第一。
而黃梨洲則雲:「觀震川集,試除去其叙事之作,
○飲光誤論 錢飲光力诋東澗之注杜詩,見于與方爾止書。
其說甚謬,恐贻誤後學,為一正之。
如中興之「中」字。
按毛公烝民詩序雲:「任賢使能,周室中興。
」杜元凱左傳序雲:「祈天永命,紹開中興。
」陸德明經典釋文,并切去音。
子美達行在詩:「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
」東澗注「中」字雲張仲切。
此本釋文也。
而飲光謂此「中」字本平聲,東澗欲葉子美之律,遂以己意改為去聲。
然則經典釋文不足據乎?蘇子瞻送王雄州詩有「威聲又數中興年」之句,注即引子美達行在詩,亦将讀此「中」字為平聲乎?至謂子美「中興」二字,屢見于詩。
秋日夔府詠懷百韻雲:「側聽中興主,長吟不世賢。
」贈韋大夫雲:「漢業中興盛,韋經亞相傳。
」諸将雲:「神靈漢代中興主,勳業汾陽異姓王。
」此三「中」字,又何以不從行在詩例,亦讀為去聲耶?不知中興之「中」,原可平去二音并讀,王觀國學林新編雲:「音锺者,當二者之中,首尾均也。
音衆者,首尾不必均,但在二者之間也。
」飲光又謂中酒之「中」宜作去聲,不當摭「中聖人」之說,改為平聲。
此說尤為不通。
按「中酒」二字,始于漢書樊哙傳,即國策所謂「中飲」也。
顔師古音竹仲反,謂不醒不醉,飲酒之中也。
日知錄雲:「中酒猶雲半席。
顔注非是。
」然則既作半席,不當讀為平聲乎?李太白詩:「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李廓詩:「氣味如中酒,情懷似别人。
」蘇子瞻詩:「時複中之徐邈聖,無多酌我次公狂。
君特未知其趣耳,臣今時複一中之。
」俱作平聲,無仄用者。
惟賓退錄載齊已詩「穰低似中陶潛酒」,以「中」字為去聲,謂于義為長。
看來此字亦不妨如中興之「中」,平、去二音并用。
若必以讀作平聲為不通,則不通自太白始矣。
至于「判」字、「應」字、「難」字之類,義應從平聲者,而或作去聲用;義應從去聲者,而或作平聲用。
此詩家葉韻之法,自三百篇已然,而乃以此為子美病,謂東澗又何以回護焉?此亦拘泥太甚矣! ○誤解閑情 陶靖節閑情賦自序雲:「将以抑流蕩之邪心,諒有助于諷谏。
」則知「閑」,乃防閑之「閑」,與逸緻閑情之「閑」迥别。
綴文之士,竟不深考,遂緻誤認。
昭明既訾為白璧微瑕,即容齋三筆中,亦以為寄意女色,可一笑也。
○誤學漢碑 漢碑八分書,歲久類多剝蝕,後人辄效碑上字,作剝蝕狀,此病自元人作俑,至本朝谷口鄭簠尤甚。
何義門嘗言:「谷口八分書,近日江以南頗重之,然如人體患惡瘡,甚可憎疾。
」家次山為餘述之,餘因笑曰:「若然,則彼重之者,亦大類嗜痂矣。
」 ○梅蔡化俗 宣城梅定九先生,享年至八十有九,自為族長曆三十年,族屬數千人,無敢有博戲者。
漳浦蔡聞之先生居梁山下,環所居三百餘家,當先生時,曆二十年,亦無敢有博戲者。
○瞿張殉難 瞿稼軒、張别山兩公同殉桂林之難,而一以從容,一以激烈,此亦各因乎性情,初非有優劣也。
善乎檗庵大師之論曰:「異哉!吳人非吾楚人之所能知也。
楚人惟能忍嗜欲,耐勞苦,岸傲憤烈者而後能死;吳人居長厚自奉,園林、音樂、詩酒,今日且極意娛樂,明日亦怡然就戮,甚可怪也。
」按瞿為吾邑人,故稱吳人;張為江陵人,故稱楚人雲。
○楊義士 稼軒先生死桂林之難,有門下客楊藝者,為之服衰绖,懸楮錢滿衣,行則窣窣有聲,号哭營市間,見纓弁袴t短後衣者,辄叩頭請言于定南王收斂主人,王聞而義之,并同死張公屍亦許藝收焉。
時有永明王時給谏金某者,為僧于桂林之茅坪庵,改名性因,亦上書定南王,請收斂瞿、張。
遣侍者詣王府,将投書,遇藝,知已得請,遂不果上。
後金以其書遺瞿氏,瞿氏子遂剞劂以行,而不及藝。
由是兩粵及吳、楚之間但知收斂瞿、張者為金一書之力,而藝竟泯泯矣。
後性因集中載藝事甚悉,且曰:「以吾書掩藝功,在吾為竊名,在瞿為負德,是兩失之矣。
」按藝行二,字碩甫,自号二癡,本吳江人也,晚歲移家吾邑。
○諸家論震川古文 震川之文,錢尚書推為有明第一。
而黃梨洲則雲:「觀震川集,試除去其叙事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