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續筆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三詩同意
三史
祭文創格
豈況連用
新城詩格
死社稷為諸侯言之
改嫁
尚書
同姓稱家
樊紹述古文
公為尊稱
百客堂
參坐參語
三登高望樓詩
正字通
書闆之誤
儉為共德
金天石
金正希
周鄮山
稱字
笠翁詩韻
蘇蓼劬
總管廟
飲光誤論
誤解閑情
誤學漢碑
梅蔡化俗
瞿張殉難
楊義士
諸家論震川古文
虞山不知苦吟
南垣善谑
正錢錄
修志所難
虞邑流寓
○三詩同意
杜少陵茅屋為秋風所破歎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
」白香山新制布裘詩雲:「安得萬裡裘,蓋裹周四垠。
」孟貞曜詠蚊詩雲:「願為天下幮,一夜使景清。
」三詩為題各異,而命意則同。
蓋皆仁人之言也,故并表而出之。
○三史 唐有以三史舉入官者,「三史」之名,由來久矣。
少時聞馮叟窦伯雲:三史,謂史記、前漢書、三國志也。
但三國志注江表傳:孫權謂呂蒙、蔣欽曰:「孤自省事以來,看三史、諸家兵書。
」此時國志未出,固已有三史之名矣,窦伯之言,又未可信也。
然則馬、班而外,其為東觀紀欤?抑為袁宏紀欤?謝承書欤?不得而知也。
若唐以三史舉入官,則為史與前、後漢書,固有明文矣。
○祭文創格 張子韶祭洪忠宣公文,今載容齋随筆。
其文但雲:「維某年某月某日,具官某,謹以清酌之奠,昭告于某官之靈,嗚呼哀哉!伏惟尚飨。
」忠宣之子景盧謂其情旨哀怆,乃過于詞,前人未有此格也。
而陸放翁祭朱元晦侍講文雲:「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傾長河注東海之淚,路修齒髦,神往形留,公沒不亡,尚其來飨。
」其文共三十六[五]字,而無限痛惜之情,卻已包括在内,前人亦未有此格也。
○豈況連用 古人用語助多與後世不同。
如「豈」、「況」二字,似無連用之理,而三國志注及維摩經卻有之。
按蜀志許靖傳注:王朗與靖書雲:「詩人比一日之别于三秋,豈況悠悠曆累紀之年者哉!」又維摩诘經弟子品雲:「轉輪法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
」餘修奉賢縣志,曾用之于小序中,淺學不知,有傳為笑柄者。
○新城詩格 詩貴鍛煉緻精,亦不妨疎密相間,若字字求工,則反傷真氣矣。
詩貴含蓄蘊藉,亦不妨豪蕩感激,若句句求澹,則不見性情矣。
詩貴意存忠厚,亦不妨辭寓刺譏,若語語混淪,則全無作用矣。
新城于此,或不能盡合,後世必有從而議之者。
然秀骨天成,風神絕世,自是間代清律,非柴煙糞火邊物也。
近有謂敬業堂詩,頗擅出藍之美,吾不敢以為然。
○死社稷為諸侯言之 古者諸侯始封,必受土于天子之社,歸,立之為國社,以歲時祀之。
「國君死社稷」一語,為諸侯言之也。
若天子以天下為一家,則又不在此例。
昔唐之世,玄宗有祿山之禍,乃幸蜀以避之;代宗有土番之難,乃幸陝以避之;德宗有朱泚之亂,乃幸奉天以避之。
三宗惟知所避,故卒能再造唐室。
苟于「國君死社稷」一語,莫辨天子與諸侯之不同,則當危急存亡之秋,必至不能通變而坐失事機矣。
○改嫁 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程子固嘗言之。
然先王制禮,有同居繼父,不同居繼父之服。
則女子改嫁,固非先王之所禁矣。
按宋葉水心翁誠之墓志雲:「女嫁文林郎嚴州分水縣令馮遇,遇死,再嫁進士何某。
」可見古人不諱改嫁,故于文字中見之。
今世衣冠之族,辄以改嫁為恥,而事出勉強,馴緻無狀,反不如改嫁之為得也。
往見蔣先生莘田家訓中亦嘗言之,其所見與餘略同。
若如徐女廉之改嫁說,則又教人以偷,而為程子之罪人矣。
○尚書 尚書之「尚」,唐人詩中多作平聲,後人遂沿而不改;間有作去聲用者,人必反指為非。
按夢溪筆談雲:「尚書,本秦官。
尚,音上,謂上為常者,秦人音也。
」又辍耕錄雲:「秦時少府遣吏在殿,主發書,故謂尚書。
尚,主也。
如尚衣、尚食、尚醫之尚,并
」白香山新制布裘詩雲:「安得萬裡裘,蓋裹周四垠。
」孟貞曜詠蚊詩雲:「願為天下幮,一夜使景清。
」三詩為題各異,而命意則同。
蓋皆仁人之言也,故并表而出之。
○三史 唐有以三史舉入官者,「三史」之名,由來久矣。
少時聞馮叟窦伯雲:三史,謂史記、前漢書、三國志也。
但三國志注江表傳:孫權謂呂蒙、蔣欽曰:「孤自省事以來,看三史、諸家兵書。
」此時國志未出,固已有三史之名矣,窦伯之言,又未可信也。
然則馬、班而外,其為東觀紀欤?抑為袁宏紀欤?謝承書欤?不得而知也。
若唐以三史舉入官,則為史與前、後漢書,固有明文矣。
○祭文創格 張子韶祭洪忠宣公文,今載容齋随筆。
其文但雲:「維某年某月某日,具官某,謹以清酌之奠,昭告于某官之靈,嗚呼哀哉!伏惟尚飨。
」忠宣之子景盧謂其情旨哀怆,乃過于詞,前人未有此格也。
而陸放翁祭朱元晦侍講文雲:「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傾長河注東海之淚,路修齒髦,神往形留,公沒不亡,尚其來飨。
」其文共三十六[五]字,而無限痛惜之情,卻已包括在内,前人亦未有此格也。
○豈況連用 古人用語助多與後世不同。
如「豈」、「況」二字,似無連用之理,而三國志注及維摩經卻有之。
按蜀志許靖傳注:王朗與靖書雲:「詩人比一日之别于三秋,豈況悠悠曆累紀之年者哉!」又維摩诘經弟子品雲:「轉輪法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
」餘修奉賢縣志,曾用之于小序中,淺學不知,有傳為笑柄者。
○新城詩格 詩貴鍛煉緻精,亦不妨疎密相間,若字字求工,則反傷真氣矣。
詩貴含蓄蘊藉,亦不妨豪蕩感激,若句句求澹,則不見性情矣。
詩貴意存忠厚,亦不妨辭寓刺譏,若語語混淪,則全無作用矣。
新城于此,或不能盡合,後世必有從而議之者。
然秀骨天成,風神絕世,自是間代清律,非柴煙糞火邊物也。
近有謂敬業堂詩,頗擅出藍之美,吾不敢以為然。
○死社稷為諸侯言之 古者諸侯始封,必受土于天子之社,歸,立之為國社,以歲時祀之。
「國君死社稷」一語,為諸侯言之也。
若天子以天下為一家,則又不在此例。
昔唐之世,玄宗有祿山之禍,乃幸蜀以避之;代宗有土番之難,乃幸陝以避之;德宗有朱泚之亂,乃幸奉天以避之。
三宗惟知所避,故卒能再造唐室。
苟于「國君死社稷」一語,莫辨天子與諸侯之不同,則當危急存亡之秋,必至不能通變而坐失事機矣。
○改嫁 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程子固嘗言之。
然先王制禮,有同居繼父,不同居繼父之服。
則女子改嫁,固非先王之所禁矣。
按宋葉水心翁誠之墓志雲:「女嫁文林郎嚴州分水縣令馮遇,遇死,再嫁進士何某。
」可見古人不諱改嫁,故于文字中見之。
今世衣冠之族,辄以改嫁為恥,而事出勉強,馴緻無狀,反不如改嫁之為得也。
往見蔣先生莘田家訓中亦嘗言之,其所見與餘略同。
若如徐女廉之改嫁說,則又教人以偷,而為程子之罪人矣。
○尚書 尚書之「尚」,唐人詩中多作平聲,後人遂沿而不改;間有作去聲用者,人必反指為非。
按夢溪筆談雲:「尚書,本秦官。
尚,音上,謂上為常者,秦人音也。
」又辍耕錄雲:「秦時少府遣吏在殿,主發書,故謂尚書。
尚,主也。
如尚衣、尚食、尚醫之尚,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