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續筆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實先之。
朱竹垞則謂大約出于唐應德、王道思所甄錄,茅氏饒于赀,遂刊之以行耳。
餘觀此書,頗斤斤于起伏照應、波瀾轉折之間,而其中一段精神命脈不可磨滅之處,卻未盡着眼,有識者恒病之。
吾邑陶先生子師答湯西岩書雲:「江右有魏叔子者,以古文負盛名,及吾郡前輩,高自标榜,傾動人主。
然嘗循覽其旨,俱宗茅鹿門。
鹿門批點唐、宋八家,不能推論其本,而沾沾于其末。
淺學從此入手,規模節奏,自謂已得。
每與學者論此,未嘗不歎息也。
孔子曰:『辭達而已矣。
』本也者,其所由達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五,以至什伯千萬,莫可紀極,是謂有本。
生有起滅,數有消息,萬物自然,與化往來,作長斂藏,皆中程度,是謂能達。
是故君子明理以知要,極情以盡利,趨歸以定方。
是故理生事,事生變,變成章,意象卷舒,自然合節。
今不求其本,而急求于合節,末之乎為文矣。
」此數行議論極佳,其所謂吾郡前輩者,蓋指堯峯而言也。
而餘姚黃太沖評堯峯文,以六字括之,曰:「無可議,必不傳。
」此言雖未免過當,然所謂「無可議」者,非指其節奏之已合乎?所謂「必不傳」者,非指其根本之未探乎?殆與子師所言若合節矣。
○滄浪詩話 嚴滄浪詩話一書有馮氏為之糾缪,而疵病盡見。
即起滄浪于九原,恐亦無以自解也。
然拈「妙悟」二字,實為千古獨辟之論。
馮氏并此而诋之,過矣。
夫妙悟非他,即儒家所謂左右逢原也,禅家所謂頭頭是道也。
詩不到此,雖博極羣書,終非自得之境,其能有句皆活乎?其能無機不靈乎?滄浪又雲:「詩有别腸,非關書也。
」此言雖與妙悟之說相表裡,而又須善會之。
惟錢圓沙先生雲:「凡古人詩文之作,未有不以學始之,以悟終之者也,而于詩尤驗。
」此論雖本滄浪,而「以學始之」一語,實可圓「非關書也」之說,尤足為後學指南耳。
○王趙交惡 益都趙宮贊秋谷,自少負異才,以工詩鳴山左,視一時輩流,罕有當其意者。
迨識新城先生,乃斂衽懾服,于是噤不作詩者四五年。
新城知之,特肆筵設席,醉之以酒,請弛其禁。
宮贊乃稍稍複作,作則就正新城,以定是非。
厥後兩公議論偶不相合,讒人從而交構之,而彼此嫌隙生矣。
吾邑馮定遠為宮贊所私淑,新城顧謂其所批才調集「卑之無甚高論」,即平日訾謷王、李,亦不過拾某宗伯牙後慧耳!而世乃有皈依頂禮,不啻鑄金呼佛者此蓋隐指宮贊而言,未嘗明言其人也。
而宮贊談龍錄之作,傲睨前輩,顯為诋斥,以視微文刺譏者何如。
此亦足以征兩公之為人矣。
○陳眉公告衣巾 陳眉公自少系籍學宮,年二十九即志在山林,欲棄儒服。
其告衣巾呈雲「例請衣巾,以安愚分事:竊惟住世出世,喧寂各别;祿養志養,潛見則同。
老親年望七旬,能甘晚節;而某齒将三十,已厭塵氛。
生序如流,功名何物?揣摩一世,真拈對鏡之空花;收拾半生,肯作出山之小草。
乃禀命于父母,敢告言于師尊,長笑雞羣,永抛蝸角,讀書談道,願附古人。
複命歸根,請從今日。
形骸既在,天地猶寬。
偕我良朋,言邁初服。
所慮雄心壯志,或有未堕之時,故于廣衆大庭,預絕進取之路。
伏乞轉申」雲雲。
○錢木庵論馮定遠詩 定遠詩謹嚴典麗,律細旨深,求之晚唐中,亦不可多得。
獨精于豔體及詠物,無論長篇大什,非力所能辦。
凡一題數首,及尋常唱酬投贈之作,力有所止,不能稍溢于尺寸步武之外,殆限于天也。
吾虞從事斯道者,奉定遠為金科玉律。
此固詩家正法眼,學者指南車也。
然舍而弗由,則入魔境;守而不化,又成毒藥。
李北海雲:「學我者拙,似我者死。
」悟此,可以學馮氏之學矣。
○尊甫尊堂 稱人父曰「尊甫」,而「甫」字亦可作「府」,亦可作「父」。
按昌黎送湖南李正字序雲:「李生之尊府,以侍禦史管汴之鹽鐵。
」朱子考異雲:「府」,或作「父」。
又稱人母曰「尊堂」。
按陸士龍答車茂安書雲:「尊堂憂灼。
」 ○俗語有本 俗有「一步一鬼」之語,卻本之論衡。
俗有「錢可使鬼」之說,卻本之呂氏春秋。
俗稱田畔曰「田頭」,後漢王丹傳,載「酒肴于田頭大樹下」。
俗稱不正路曰「差路」,按「差」字,當讀去音,唐人詩雲:「楉本岩前差路多。
」 ○一門四皓 番禺陂頭之鄉,
朱竹垞則謂大約出于唐應德、王道思所甄錄,茅氏饒于赀,遂刊之以行耳。
餘觀此書,頗斤斤于起伏照應、波瀾轉折之間,而其中一段精神命脈不可磨滅之處,卻未盡着眼,有識者恒病之。
吾邑陶先生子師答湯西岩書雲:「江右有魏叔子者,以古文負盛名,及吾郡前輩,高自标榜,傾動人主。
然嘗循覽其旨,俱宗茅鹿門。
鹿門批點唐、宋八家,不能推論其本,而沾沾于其末。
淺學從此入手,規模節奏,自謂已得。
每與學者論此,未嘗不歎息也。
孔子曰:『辭達而已矣。
』本也者,其所由達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五,以至什伯千萬,莫可紀極,是謂有本。
生有起滅,數有消息,萬物自然,與化往來,作長斂藏,皆中程度,是謂能達。
是故君子明理以知要,極情以盡利,趨歸以定方。
是故理生事,事生變,變成章,意象卷舒,自然合節。
今不求其本,而急求于合節,末之乎為文矣。
」此數行議論極佳,其所謂吾郡前輩者,蓋指堯峯而言也。
而餘姚黃太沖評堯峯文,以六字括之,曰:「無可議,必不傳。
」此言雖未免過當,然所謂「無可議」者,非指其節奏之已合乎?所謂「必不傳」者,非指其根本之未探乎?殆與子師所言若合節矣。
○滄浪詩話 嚴滄浪詩話一書有馮氏為之糾缪,而疵病盡見。
即起滄浪于九原,恐亦無以自解也。
然拈「妙悟」二字,實為千古獨辟之論。
馮氏并此而诋之,過矣。
夫妙悟非他,即儒家所謂左右逢原也,禅家所謂頭頭是道也。
詩不到此,雖博極羣書,終非自得之境,其能有句皆活乎?其能無機不靈乎?滄浪又雲:「詩有别腸,非關書也。
」此言雖與妙悟之說相表裡,而又須善會之。
惟錢圓沙先生雲:「凡古人詩文之作,未有不以學始之,以悟終之者也,而于詩尤驗。
」此論雖本滄浪,而「以學始之」一語,實可圓「非關書也」之說,尤足為後學指南耳。
○王趙交惡 益都趙宮贊秋谷,自少負異才,以工詩鳴山左,視一時輩流,罕有當其意者。
迨識新城先生,乃斂衽懾服,于是噤不作詩者四五年。
新城知之,特肆筵設席,醉之以酒,請弛其禁。
宮贊乃稍稍複作,作則就正新城,以定是非。
厥後兩公議論偶不相合,讒人從而交構之,而彼此嫌隙生矣。
吾邑馮定遠為宮贊所私淑,新城顧謂其所批才調集「卑之無甚高論」,即平日訾謷王、李,亦不過拾某宗伯牙後慧耳!而世乃有皈依頂禮,不啻鑄金呼佛者此蓋隐指宮贊而言,未嘗明言其人也。
而宮贊談龍錄之作,傲睨前輩,顯為诋斥,以視微文刺譏者何如。
此亦足以征兩公之為人矣。
○陳眉公告衣巾 陳眉公自少系籍學宮,年二十九即志在山林,欲棄儒服。
其告衣巾呈雲「例請衣巾,以安愚分事:竊惟住世出世,喧寂各别;祿養志養,潛見則同。
老親年望七旬,能甘晚節;而某齒将三十,已厭塵氛。
生序如流,功名何物?揣摩一世,真拈對鏡之空花;收拾半生,肯作出山之小草。
乃禀命于父母,敢告言于師尊,長笑雞羣,永抛蝸角,讀書談道,願附古人。
複命歸根,請從今日。
形骸既在,天地猶寬。
偕我良朋,言邁初服。
所慮雄心壯志,或有未堕之時,故于廣衆大庭,預絕進取之路。
伏乞轉申」雲雲。
○錢木庵論馮定遠詩 定遠詩謹嚴典麗,律細旨深,求之晚唐中,亦不可多得。
獨精于豔體及詠物,無論長篇大什,非力所能辦。
凡一題數首,及尋常唱酬投贈之作,力有所止,不能稍溢于尺寸步武之外,殆限于天也。
吾虞從事斯道者,奉定遠為金科玉律。
此固詩家正法眼,學者指南車也。
然舍而弗由,則入魔境;守而不化,又成毒藥。
李北海雲:「學我者拙,似我者死。
」悟此,可以學馮氏之學矣。
○尊甫尊堂 稱人父曰「尊甫」,而「甫」字亦可作「府」,亦可作「父」。
按昌黎送湖南李正字序雲:「李生之尊府,以侍禦史管汴之鹽鐵。
」朱子考異雲:「府」,或作「父」。
又稱人母曰「尊堂」。
按陸士龍答車茂安書雲:「尊堂憂灼。
」 ○俗語有本 俗有「一步一鬼」之語,卻本之論衡。
俗有「錢可使鬼」之說,卻本之呂氏春秋。
俗稱田畔曰「田頭」,後漢王丹傳,載「酒肴于田頭大樹下」。
俗稱不正路曰「差路」,按「差」字,當讀去音,唐人詩雲:「楉本岩前差路多。
」 ○一門四皓 番禺陂頭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