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随筆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但志猶欲斡回天地,然後散發扁舟耳。
」此為得之。
餘按:少陵寄章十侍禦詩雲「指麾能事回天地」,此義山「回天地」三字所本。
昔人謂義山深于杜,信然。
李安溪雲:「凡詩以虛涵兩意見妙,如杜秦州雜詩『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兩句。
夜則水落魚龍,秋則山空鳥鼠,一說也;魚龍之夜,故聞水落,鳥鼠之秋,故見山空,又一說也。
秋興詩:『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居夔而園菊兩度開花,則0旅之淚非一日矣,又見一孤舟系岸而動歸心,一說也觀花發而傷心,則他日之淚,乃菊所開,見孤舟而思歸,則故鄉之心,為舟所系,又一說也。
蓋二意歸于一意,而着語以虛涵取巧,詩家法也。
」此論為向來言詩者所未及,故錄之。
凡荒年民不得食,辄取榆樹皮磨碎食之,自漢、唐已然。
前漢天文志,河平元年,旱傷麥,民食榆皮。
又隋大業中,民生計無遺,加之饑馑,始采樹皮食之。
又唐陽城家貧,屑榆作粥。
但榆有二種,惟野榆可食,他種味苦,不可食也。
陳潮溪新語雲:「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
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
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
惟知入知出,則盡讀書之法也。
」近汪鈍翁與梁曰緝論類稿書雲:「凡為文者,其始也必求其所從入,其既也必求其所從出,彼句剽字竊、步趨尺寸以言工者,皆能入而不能出者也。
」此數語蓋本之潮溪。
譚曉,吾邑富民也。
家故起農,有心算。
聞其一事,有出人意計外者,凡佃人,每戶課其紡縩娘凡幾枚,以小麥幹為籠盛之,攜至郡城,每籠可得一二百錢。
其巧于取利如此。
紡縩娘,即絡緯也。
吾邑藏書之富,自昔所推。
成、弘時有錢員外仁夫者,其藏書處曰東湖書院,嘉靖時有楊副使儀者,其藏書處曰萬卷樓;至若绛雲樓之藏,則更倍于前人矣。
其門人毛晉子晉、錢曾遵王收藏亦富。
毛藏書處曰汲古閣,錢藏書處曰述古堂。
今所藏俱散為雲煙不可問矣。
壬子四月二十八日,過唐墅廣福禅院,院僧久芳出示毗尼摩得勒伽卷第六,共二十四紙。
古香拂拂生楮墨間,蓋久芳所新購者也。
後有長洲朱鹭跋雲:「餘聞蘇長公手書圓覺經下卷于友人所,将诹日而索觀之,則竊歎世間珍迹,往往百不一全,何造物者之悭也!居亡何,過廣福禅院,而複獲覩此。
其書粗類長公而浮,其遒勁蓋學蘇而過之者。
箋,宋也,而不詳日月及姓名。
然觀初終力勁神載,行楮波磔,雅成一家,要自名筆,何必長公。
惜哉!卷前後若幹,莫得其聚散所耳。
是卷歸院日,予與徐女廉實邂逅鑒賞之。
遠公不惜青蚨,曰:『吾以為鎮山之寶。
』嗟乎!嗟乎!非遠公非予兩人,不必收也。
異哉!物之歸有數也夫!時萬曆辛醜中元日。
」予觀跋語雲雲,知此卷本院中舊物,不知何年失去。
久芳一旦得之,不啻寶玉大弓之複歸也。
按萬曆辛醜至今,蓋又閱一百三十一年矣。
陸務觀雲:「英石出鐘山之靈泉,其佳者溫潤蒼翠,叩之如金玉。
蓋其物貴重于世,自古已然。
近時人家所有,悉系一拳,不過充幾案供耳。
萬曆間,吾邑黃道登【門】知南雄府,英德其鄰壤也。
歸時載英石頗夥,其長者至丈餘,今一存城西蔣氏第,一存城南錢氏宅。
在蔣氏第者曰「美女伸腰」;在錢氏宅者曰「舞袖」。
崇祯辛未,太倉吳梅村先生舉禮闱第一。
時枋國者為烏程溫體仁、宜興周延儒。
吳為宜興門下士,烏程嫉之,以蜚語聞。
時有内臣從宜興案頭取吳七藝直呈禦覽,懷宗朱批八字雲:「昌宏博大,足式詭靡。
」外論始息。
故吳文稿名式靡篇。
今之官斛規制,口狹底闊,起于宋相賈似道。
元至元間,中丞崔彧言:「其式口狹底闊,出入之間盈虧不甚相遠。
」遂行于時。
蓋斛口小,則斛面或淺或滿,盈虧尚自有限,所以杜作奸者,其法至善。
賈雖奸相,而此一物規制,固百世不可易也! 今人訟牒中多自稱曰「身」,身,猶言我也。
如張飛自言:「身是張翼德,可共來決死。
」又宋彭城王義真,自關中逃歸曰:「身在此。
」謝淪雲:「身家太傅。
」史傳中若此類甚多,皆以身為我也。
漢長安慶之善為賦,嘗作清思賦,時人不之貴也,乃托以相如所作,遂大重于世。
梁張率常日限為詩一篇,年十六,向作二千餘首。
有虞讷者見而诋之,率乃一旦焚毀,更為詩示焉,托雲沈約,讷便句句嗟稱,無字不善。
俗人以耳為目,自古如此,可一笑也。
宜興儲同人先生殁後,有人元旦夢遊文昌所,見先生為掌案,手中執江南鄉試榜,榜首名绂,宜興人,其姓則模糊不能審也。
既蘇而述其事,于是宜興多有以「绂」為名應試者。
時吳方來方試童子科,亦随俗易其名,是年遂入泮。
越十餘年,果中甲辰江南解元。
宋俞文豹吹劍錄中,有論孔明一則,責其忠于劉備而不忠于漢,為辭甚辨。
以餘考之,則其說非是。
夫孟子私淑孔子者也,孔子意在尊周室,故春秋之作,加王于正,以示大一統之義。
而孟子于齊、梁之君,則勉之以王,不複以周室為言,蓋知周之不可複興也。
漢之有獻帝,非猶周之有顯王乎?孔明之不複以漢帝為念,猶孟子意也。
必執此以罪孔明,而謂其不忠于漢,是可與經而不可與權者也。
至謂備今年合衆萬餘,明年合衆三萬,未嘗一言禀命朝廷,尤于當日事勢,有迂闊而不近情者。
夫自操迎帝都許以後,朝廷已在彼掌握中,若必禀命而行,是不啻以其情而輸之于操矣,其能與操樹敵乎?又謂備非人望所歸,周瑜以「枭雄」目之,劉巴以「雄人」視之,司馬懿以「詐力」鄙之,孫權以「猾虜」呼之,亮獨何見而委身焉?夫出于敵人之口,其加以惡名也固宜,即使備之為備,果非人望所歸,亮亦不得舍漢之宗室,而反委身于人望所歸之他姓也。
且備為漢宗室,亮委身事之,猶不免吹毛索瘢,假使委身他姓,吾不知後人之指摘更當何如?又謂以操之奸雄,其王其帝,猶必待天子之命,備雖宗室,而亦臣也,何所禀命而自王自帝?此尤與兒童之見無異。
夫當操之世,天子已如贅疣,其王其帝,名為出自朝廷,而實操隐有以使之。
假使備之稱号而必禀命天子,彼天子之權已歸之操矣,操其肯以
」此為得之。
餘按:少陵寄章十侍禦詩雲「指麾能事回天地」,此義山「回天地」三字所本。
昔人謂義山深于杜,信然。
李安溪雲:「凡詩以虛涵兩意見妙,如杜秦州雜詩『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兩句。
夜則水落魚龍,秋則山空鳥鼠,一說也;魚龍之夜,故聞水落,鳥鼠之秋,故見山空,又一說也。
秋興詩:『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居夔而園菊兩度開花,則0旅之淚非一日矣,又見一孤舟系岸而動歸心,一說也觀花發而傷心,則他日之淚,乃菊所開,見孤舟而思歸,則故鄉之心,為舟所系,又一說也。
蓋二意歸于一意,而着語以虛涵取巧,詩家法也。
」此論為向來言詩者所未及,故錄之。
凡荒年民不得食,辄取榆樹皮磨碎食之,自漢、唐已然。
前漢天文志,河平元年,旱傷麥,民食榆皮。
又隋大業中,民生計無遺,加之饑馑,始采樹皮食之。
又唐陽城家貧,屑榆作粥。
但榆有二種,惟野榆可食,他種味苦,不可食也。
陳潮溪新語雲:「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
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
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
惟知入知出,則盡讀書之法也。
」近汪鈍翁與梁曰緝論類稿書雲:「凡為文者,其始也必求其所從入,其既也必求其所從出,彼句剽字竊、步趨尺寸以言工者,皆能入而不能出者也。
」此數語蓋本之潮溪。
譚曉,吾邑富民也。
家故起農,有心算。
聞其一事,有出人意計外者,凡佃人,每戶課其紡縩娘凡幾枚,以小麥幹為籠盛之,攜至郡城,每籠可得一二百錢。
其巧于取利如此。
紡縩娘,即絡緯也。
吾邑藏書之富,自昔所推。
成、弘時有錢員外仁夫者,其藏書處曰東湖書院,嘉靖時有楊副使儀者,其藏書處曰萬卷樓;至若绛雲樓之藏,則更倍于前人矣。
其門人毛晉子晉、錢曾遵王收藏亦富。
毛藏書處曰汲古閣,錢藏書處曰述古堂。
今所藏俱散為雲煙不可問矣。
壬子四月二十八日,過唐墅廣福禅院,院僧久芳出示毗尼摩得勒伽卷第六,共二十四紙。
古香拂拂生楮墨間,蓋久芳所新購者也。
後有長洲朱鹭跋雲:「餘聞蘇長公手書圓覺經下卷于友人所,将诹日而索觀之,則竊歎世間珍迹,往往百不一全,何造物者之悭也!居亡何,過廣福禅院,而複獲覩此。
其書粗類長公而浮,其遒勁蓋學蘇而過之者。
箋,宋也,而不詳日月及姓名。
然觀初終力勁神載,行楮波磔,雅成一家,要自名筆,何必長公。
惜哉!卷前後若幹,莫得其聚散所耳。
是卷歸院日,予與徐女廉實邂逅鑒賞之。
遠公不惜青蚨,曰:『吾以為鎮山之寶。
』嗟乎!嗟乎!非遠公非予兩人,不必收也。
異哉!物之歸有數也夫!時萬曆辛醜中元日。
」予觀跋語雲雲,知此卷本院中舊物,不知何年失去。
久芳一旦得之,不啻寶玉大弓之複歸也。
按萬曆辛醜至今,蓋又閱一百三十一年矣。
陸務觀雲:「英石出鐘山之靈泉,其佳者溫潤蒼翠,叩之如金玉。
蓋其物貴重于世,自古已然。
近時人家所有,悉系一拳,不過充幾案供耳。
萬曆間,吾邑黃道登【門】知南雄府,英德其鄰壤也。
歸時載英石頗夥,其長者至丈餘,今一存城西蔣氏第,一存城南錢氏宅。
在蔣氏第者曰「美女伸腰」;在錢氏宅者曰「舞袖」。
崇祯辛未,太倉吳梅村先生舉禮闱第一。
時枋國者為烏程溫體仁、宜興周延儒。
吳為宜興門下士,烏程嫉之,以蜚語聞。
時有内臣從宜興案頭取吳七藝直呈禦覽,懷宗朱批八字雲:「昌宏博大,足式詭靡。
」外論始息。
故吳文稿名式靡篇。
今之官斛規制,口狹底闊,起于宋相賈似道。
元至元間,中丞崔彧言:「其式口狹底闊,出入之間盈虧不甚相遠。
」遂行于時。
蓋斛口小,則斛面或淺或滿,盈虧尚自有限,所以杜作奸者,其法至善。
賈雖奸相,而此一物規制,固百世不可易也! 今人訟牒中多自稱曰「身」,身,猶言我也。
如張飛自言:「身是張翼德,可共來決死。
」又宋彭城王義真,自關中逃歸曰:「身在此。
」謝淪雲:「身家太傅。
」史傳中若此類甚多,皆以身為我也。
漢長安慶之善為賦,嘗作清思賦,時人不之貴也,乃托以相如所作,遂大重于世。
梁張率常日限為詩一篇,年十六,向作二千餘首。
有虞讷者見而诋之,率乃一旦焚毀,更為詩示焉,托雲沈約,讷便句句嗟稱,無字不善。
俗人以耳為目,自古如此,可一笑也。
宜興儲同人先生殁後,有人元旦夢遊文昌所,見先生為掌案,手中執江南鄉試榜,榜首名绂,宜興人,其姓則模糊不能審也。
既蘇而述其事,于是宜興多有以「绂」為名應試者。
時吳方來方試童子科,亦随俗易其名,是年遂入泮。
越十餘年,果中甲辰江南解元。
宋俞文豹吹劍錄中,有論孔明一則,責其忠于劉備而不忠于漢,為辭甚辨。
以餘考之,則其說非是。
夫孟子私淑孔子者也,孔子意在尊周室,故春秋之作,加王于正,以示大一統之義。
而孟子于齊、梁之君,則勉之以王,不複以周室為言,蓋知周之不可複興也。
漢之有獻帝,非猶周之有顯王乎?孔明之不複以漢帝為念,猶孟子意也。
必執此以罪孔明,而謂其不忠于漢,是可與經而不可與權者也。
至謂備今年合衆萬餘,明年合衆三萬,未嘗一言禀命朝廷,尤于當日事勢,有迂闊而不近情者。
夫自操迎帝都許以後,朝廷已在彼掌握中,若必禀命而行,是不啻以其情而輸之于操矣,其能與操樹敵乎?又謂備非人望所歸,周瑜以「枭雄」目之,劉巴以「雄人」視之,司馬懿以「詐力」鄙之,孫權以「猾虜」呼之,亮獨何見而委身焉?夫出于敵人之口,其加以惡名也固宜,即使備之為備,果非人望所歸,亮亦不得舍漢之宗室,而反委身于人望所歸之他姓也。
且備為漢宗室,亮委身事之,猶不免吹毛索瘢,假使委身他姓,吾不知後人之指摘更當何如?又謂以操之奸雄,其王其帝,猶必待天子之命,備雖宗室,而亦臣也,何所禀命而自王自帝?此尤與兒童之見無異。
夫當操之世,天子已如贅疣,其王其帝,名為出自朝廷,而實操隐有以使之。
假使備之稱号而必禀命天子,彼天子之權已歸之操矣,操其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