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随筆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汝說,字星卿,顧好西儒利瑪窦之學,熟精其書。
兄弟相反如此。
明嘉靖三十三年春,倭人入寇,兵備道任公環,督兵江陰以待之。
其子遣人候問,公作書報之雲:「汝輩絮絮叨叨,千言萬語,隻是要我回衙,何風雲氣少,兒女情多耶!倭寇流毒,多少百姓不得安甯,爾老子領兵,不能除讨,嚼氈裹革,此其時也,豈學楚囚,對兒輩相泣帏榻耶?後來事未知如何,幸而承平,則父子享太平之福;不幸而有意外之變,但臣死忠,妻死節,子死孝,咬定牙關,大家成就一個是而已。
汝母前隻可以此言曉之,不必多說。
兒輩莫曉人生自有定數,惡滋味也,常有受用處,苦海中未必不是極樂國也。
讀書孝親,毋贻父母之憂,便是常聚首,亦奚必一堂哉?」此書載江陰李诩戒庵老人漫筆。
诩蓋忠毅公之祖也。
而近日江陰缪進士诜刻其祖文貞公家訓亦為載入,竟作文貞公與子書,中間「隻要我回衙」,「衙」字改作「家」字,「倭寇流毒」,「毒」字改作「賊」字,而「爾老子領兵不能除讨」句,及「後來事未可知」句,則俱删去,其餘字字悉同。
近亦韓得此書于伊祖典籍公從年随筆内,謂其語字字真摯,可以激發忠孝,因欲加載昭文志中。
初予未見戒庵漫筆,而先見缪氏家訓,謂此書必文貞公作,而附會于任者,以語亦韓,遂不果載。
及見漫筆,乃知果任公作,缪氏家訓誤入耳! 新城秋柳詩四首,其風調之佳如三河少年,風流自賞,蓋妙構也。
近日吾邑邵青門【陵】作秋柳詞一首,風調亦複可愛,因錄之。
詞雲:「萬樹黃金線。
最無端,送春辭夏,垂垂欲倦。
一自漫空飛絮盡,多少朱門晝掩,便背了東風一面。
記得清明寒食路,倚纖腰亂打桃花片,又勾住,花間燕。
如今抛擲情何限,帶幾枝冷煙疏雨,水村茅店。
六代山河斜照裡,無數暮鴉栖徧,又何處笛聲哀怨?凄絕右丞三疊句,任行人唱煞無心管,長亭路,連天遠。
」 明正德十三年五月十五日未時,常熟縣俞市村第六等都,忽見白龍一、黑龍二,從西北方來,天地晦冥,乘雲下降,口吐紅焰,眼若燈籠,麟甲頭角分明。
轟雷閃電,猛雨狂風,号空拔木,卷去居民楊樸、胡奎、陳錦、陳嶽、葛宗全等三百餘家,瓦草房千餘間,磚瓦、梁柱、家資、樹木亂飛星散。
至酉時,東行至海,升空而去,又卷起平本等家船十餘隻,粉壁墜地,驚死屈氏等大小男女三十餘口。
當夜随降洪雨如注,五日夜不止。
餘時見本縣申詳如此,見江陰徐充暖姝由筆,而錢湘靈修常熟縣志,竟以此事移之于崇祯十三年五月十五日,載之祥異中,何也? 前明之季,吾邑有張景良者,少為巡捕衙書佐,長而從人幕中為主文。
陳尚書必謙之令輝縣也,嘗與之偕,已而尚書為侍禦,景良藉其勢,武斷裡中。
尚書知之大怒,榜其事于城門,戒阍者無得通。
景良深銜之,而會崇祯帝欲通下情,許草茅言事,景良謀之顧大韶,大韶為草疏與之。
疏言士習、錢糧、缙紳等事,謂持此入都,一官可戾契緻也。
景良得草喜甚,遂挾之以往。
既抵都,會有警,城門閉,不得入。
方彷徨間,聞城上有持豐城李侯令箭呼張漢儒者,景良遽應曰諾,乃缒而上。
持箭者覺非是,痛毆之,然已登城,遂聽之,而與陳履謙遇。
陳履謙者,本名世卿,父子濟惡于鄉,巡按禦史名捕之,獄成而徒,逃于白下。
适有江都監生,陳履謙者死,世卿竄其名,谒選為福建漳州衛候缺經曆。
會以解糧事,與老書佐陳伯元僞刻合邑缙紳私印,上書兩台,事敗,急走京師。
居既久,與廠衛相結,以刀筆目攝公卿間,人甚畏之。
景良至,問所為,因出大韶稿示之。
履謙笑曰:「此老生常談耳,無濟也。
以愚揣之,不言鄉紳之蠍民及贓私,不可。
」景良曰:「我正以陳必謙來耳!」履謙曰:「不可,陳公雖削籍,然素有清望,今上雅知之,不如言錢、瞿。
此當國者所忌,朝上疏,夕得溫旨矣!」景良從之,遂捃拾錢、瞿事,盡取生平所不快及事連錢、瞿者周内之,共五十八欵,贓幾三四百萬。
景良即更名漢儒。
疏上,烏程果持之,拟旨逮錢、瞿,牽連者則撫按訊。
時崇祯丙子冬雲。
錢、瞿既被逮,将行,邑有單良佐者,為畫策,以六字進,曰:「欵曹、和溫、藥張。
」曹謂司禮監化淳,溫則烏程,張則漢儒也。
初漢儒之揭錢、瞿,雖出履謙指,而外則佯示局外者。
于是其子志仁在家,遂以書授意,俾調停各欵,冀得重資,适良佐畫此策,志仁乃大恨,謂良佐專。
錢侍郎遂改「欵曹、和溫、藥張」六字為「欵曹、擊溫、擒陳、藥張」八字,刻揭流傳,遂至都下。
擒陳者,即謂履謙也。
而是時履謙之黨武舉王璠适在都,與錢有隙,遂以此揭首之于衛,衛據揭上聞,奉旨:有欵擊擒藥,是此案緊切情節,着嚴訊确奏。
而會掌衛事董琨罷去,複着刑部究拟。
既,刑部尚書鄭三俊具疏上,奉旨雲是。
陳履謙着發邊遠,張漢儒、王璠發邊衛,各充軍終身,仍着錦衣衛,挐在長安右門各打一百棍,用一百五十觔枷,枷号三個月,滿日發邊。
即日而履謙死,次日王璠死,三日而漢儒亦死。
予自辛卯至壬子,凡八入棘闱,場屋之苦備嘗之矣。
吾友陳亦韓亦老于場屋,嘗作别号舍文,備極形容,是年遂得中式。
其辭雲:「試士之區,圍之以棘,矮屋麟次,百間一式,其名曰号,兩廊翼翼,有神屍之,敢告餘臆:餘入此舍,凡二十四,偏袒徒跣,擔囊貯糒,聞呼唱喏,受卷就位,方是之時,或喜或戚。
其喜維何?爽垲正直,坐肱可橫,立頸不側,名曰老号,人失我得,如宦善地,欣動顔色。
其戚維何?厥途孔多:一曰底号,糞溷之窩,過猶唾之,寝處則那,嘔洩昏忳,是為大瘥,誰能逐臭,搖筆而哦。
一曰小号,廣不容席,檐齊于眉,牆逼于跖,庶為僬僥,不局不脊。
一曰席号,上雨旁風,架構綿絡,藩籬其中,不戒于火,延燒一空。
凡此三号,魑魅所守,餘在舉場,十遇八九,黑發為白,韶顔變醜。
逝将去汝,湖山左右。
抗手告别,毋掣予肘。
」 錢湘靈贈其族孫木庵詩雲:「往往述詩如海勢,時時夢筆有江花。
」「述詩」二字甚新,蓋本杜老江上值水勢聊短述也。
義山安定城樓詩雲:「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次句向來不得其解。
惟李安溪先生雲:「言已長憶江湖以歸老
兄弟相反如此。
明嘉靖三十三年春,倭人入寇,兵備道任公環,督兵江陰以待之。
其子遣人候問,公作書報之雲:「汝輩絮絮叨叨,千言萬語,隻是要我回衙,何風雲氣少,兒女情多耶!倭寇流毒,多少百姓不得安甯,爾老子領兵,不能除讨,嚼氈裹革,此其時也,豈學楚囚,對兒輩相泣帏榻耶?後來事未知如何,幸而承平,則父子享太平之福;不幸而有意外之變,但臣死忠,妻死節,子死孝,咬定牙關,大家成就一個是而已。
汝母前隻可以此言曉之,不必多說。
兒輩莫曉人生自有定數,惡滋味也,常有受用處,苦海中未必不是極樂國也。
讀書孝親,毋贻父母之憂,便是常聚首,亦奚必一堂哉?」此書載江陰李诩戒庵老人漫筆。
诩蓋忠毅公之祖也。
而近日江陰缪進士诜刻其祖文貞公家訓亦為載入,竟作文貞公與子書,中間「隻要我回衙」,「衙」字改作「家」字,「倭寇流毒」,「毒」字改作「賊」字,而「爾老子領兵不能除讨」句,及「後來事未可知」句,則俱删去,其餘字字悉同。
近亦韓得此書于伊祖典籍公從年随筆内,謂其語字字真摯,可以激發忠孝,因欲加載昭文志中。
初予未見戒庵漫筆,而先見缪氏家訓,謂此書必文貞公作,而附會于任者,以語亦韓,遂不果載。
及見漫筆,乃知果任公作,缪氏家訓誤入耳! 新城秋柳詩四首,其風調之佳如三河少年,風流自賞,蓋妙構也。
近日吾邑邵青門【陵】作秋柳詞一首,風調亦複可愛,因錄之。
詞雲:「萬樹黃金線。
最無端,送春辭夏,垂垂欲倦。
一自漫空飛絮盡,多少朱門晝掩,便背了東風一面。
記得清明寒食路,倚纖腰亂打桃花片,又勾住,花間燕。
如今抛擲情何限,帶幾枝冷煙疏雨,水村茅店。
六代山河斜照裡,無數暮鴉栖徧,又何處笛聲哀怨?凄絕右丞三疊句,任行人唱煞無心管,長亭路,連天遠。
」 明正德十三年五月十五日未時,常熟縣俞市村第六等都,忽見白龍一、黑龍二,從西北方來,天地晦冥,乘雲下降,口吐紅焰,眼若燈籠,麟甲頭角分明。
轟雷閃電,猛雨狂風,号空拔木,卷去居民楊樸、胡奎、陳錦、陳嶽、葛宗全等三百餘家,瓦草房千餘間,磚瓦、梁柱、家資、樹木亂飛星散。
至酉時,東行至海,升空而去,又卷起平本等家船十餘隻,粉壁墜地,驚死屈氏等大小男女三十餘口。
當夜随降洪雨如注,五日夜不止。
餘時見本縣申詳如此,見江陰徐充暖姝由筆,而錢湘靈修常熟縣志,竟以此事移之于崇祯十三年五月十五日,載之祥異中,何也? 前明之季,吾邑有張景良者,少為巡捕衙書佐,長而從人幕中為主文。
陳尚書必謙之令輝縣也,嘗與之偕,已而尚書為侍禦,景良藉其勢,武斷裡中。
尚書知之大怒,榜其事于城門,戒阍者無得通。
景良深銜之,而會崇祯帝欲通下情,許草茅言事,景良謀之顧大韶,大韶為草疏與之。
疏言士習、錢糧、缙紳等事,謂持此入都,一官可戾契緻也。
景良得草喜甚,遂挾之以往。
既抵都,會有警,城門閉,不得入。
方彷徨間,聞城上有持豐城李侯令箭呼張漢儒者,景良遽應曰諾,乃缒而上。
持箭者覺非是,痛毆之,然已登城,遂聽之,而與陳履謙遇。
陳履謙者,本名世卿,父子濟惡于鄉,巡按禦史名捕之,獄成而徒,逃于白下。
适有江都監生,陳履謙者死,世卿竄其名,谒選為福建漳州衛候缺經曆。
會以解糧事,與老書佐陳伯元僞刻合邑缙紳私印,上書兩台,事敗,急走京師。
居既久,與廠衛相結,以刀筆目攝公卿間,人甚畏之。
景良至,問所為,因出大韶稿示之。
履謙笑曰:「此老生常談耳,無濟也。
以愚揣之,不言鄉紳之蠍民及贓私,不可。
」景良曰:「我正以陳必謙來耳!」履謙曰:「不可,陳公雖削籍,然素有清望,今上雅知之,不如言錢、瞿。
此當國者所忌,朝上疏,夕得溫旨矣!」景良從之,遂捃拾錢、瞿事,盡取生平所不快及事連錢、瞿者周内之,共五十八欵,贓幾三四百萬。
景良即更名漢儒。
疏上,烏程果持之,拟旨逮錢、瞿,牽連者則撫按訊。
時崇祯丙子冬雲。
錢、瞿既被逮,将行,邑有單良佐者,為畫策,以六字進,曰:「欵曹、和溫、藥張。
」曹謂司禮監化淳,溫則烏程,張則漢儒也。
初漢儒之揭錢、瞿,雖出履謙指,而外則佯示局外者。
于是其子志仁在家,遂以書授意,俾調停各欵,冀得重資,适良佐畫此策,志仁乃大恨,謂良佐專。
錢侍郎遂改「欵曹、和溫、藥張」六字為「欵曹、擊溫、擒陳、藥張」八字,刻揭流傳,遂至都下。
擒陳者,即謂履謙也。
而是時履謙之黨武舉王璠适在都,與錢有隙,遂以此揭首之于衛,衛據揭上聞,奉旨:有欵擊擒藥,是此案緊切情節,着嚴訊确奏。
而會掌衛事董琨罷去,複着刑部究拟。
既,刑部尚書鄭三俊具疏上,奉旨雲是。
陳履謙着發邊遠,張漢儒、王璠發邊衛,各充軍終身,仍着錦衣衛,挐在長安右門各打一百棍,用一百五十觔枷,枷号三個月,滿日發邊。
即日而履謙死,次日王璠死,三日而漢儒亦死。
予自辛卯至壬子,凡八入棘闱,場屋之苦備嘗之矣。
吾友陳亦韓亦老于場屋,嘗作别号舍文,備極形容,是年遂得中式。
其辭雲:「試士之區,圍之以棘,矮屋麟次,百間一式,其名曰号,兩廊翼翼,有神屍之,敢告餘臆:餘入此舍,凡二十四,偏袒徒跣,擔囊貯糒,聞呼唱喏,受卷就位,方是之時,或喜或戚。
其喜維何?爽垲正直,坐肱可橫,立頸不側,名曰老号,人失我得,如宦善地,欣動顔色。
其戚維何?厥途孔多:一曰底号,糞溷之窩,過猶唾之,寝處則那,嘔洩昏忳,是為大瘥,誰能逐臭,搖筆而哦。
一曰小号,廣不容席,檐齊于眉,牆逼于跖,庶為僬僥,不局不脊。
一曰席号,上雨旁風,架構綿絡,藩籬其中,不戒于火,延燒一空。
凡此三号,魑魅所守,餘在舉場,十遇八九,黑發為白,韶顔變醜。
逝将去汝,湖山左右。
抗手告别,毋掣予肘。
」 錢湘靈贈其族孫木庵詩雲:「往往述詩如海勢,時時夢筆有江花。
」「述詩」二字甚新,蓋本杜老江上值水勢聊短述也。
義山安定城樓詩雲:「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次句向來不得其解。
惟李安溪先生雲:「言已長憶江湖以歸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