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随筆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怕,隻怕夷亭張小舍。
」裡巷至今傳其語。
按:張小舍,名浩,字彥廣,号南坡,為沈石田之外祖。
徐武功為其墓志雲:「處士,夷亭故家也。
世為公家弭盜,以耕讀老于家。
」此志蓋石田乞之雲。
顧祖禹,字景範,邑人也。
潛心纂述,着讀史方輿紀要百三十卷。
時東吳學者稱「二顧」,蓋謂景範與甯人也。
景範于侪輩中少所許可,惟兄事西江魏叔子【禧】,至為之執傘、捧溺器。
為人廉介,不取非義一錢。
身授徒,子負薪,不求聞達,常落落人外。
當事聞其名,羅緻終不可得。
蓋近代異人也。
按:魏叔子為景範之父耕石先生墓志,明雲居蘇州之常熟縣,而吾邑竟未有知者,則以景範所居在邑之苑山,其地名顧家廊,與無錫接壤,景範又常館無錫華氏、昆山徐氏,不常往來邑中也。
惜亦韓知之晚,修邑志時不得此人以光文苑,亦一缺事。
又甯人亦着肇域志二百卷,稿本藏外甥徐健庵尚書家,今不知其存亡矣! 陳其年侯掌亭诔詞雲:「或示一編,詞條最優,誰與作者,疁城六侯。
黃巾載亂,青蓋齊飛。
雲俱、幾道,白骨同歸。
茕茕智含,又弱一個。
」按:所謂六侯者,演、潔、瀞、泓、汸、洵也。
演字幾道,潔字雲俱,瀞字智含,為豫瞻先生之子。
泓字研德,汸字記原,洵字文中,為雍瞻先生之子。
诔詞所雲「雲俱、幾道,白骨同歸」者,謂豫瞻緻命,二子皆從死也。
所雲「茕茕智含,又弱一個」者,謂智含國變後亡命,匿揚州僧舍,未幾亦死也。
今其年集中訛刻雲俱為「靈旗」,而程師恭遂引楚詞「靈旗兮電骛」及甘泉賦「樹靈旗」句以注之,絕不顧上下文理,可一噴飯也。
予與掌亭之孫铨善,因得其實,為一正之。
池北偶談雲:「常熟馮班博雅善持論,着鈍吟雜錄六卷,論文多前人未發。
」而夫于亭雜錄則雲:「馮班着鈍吟雜錄,訾謷王、李,不過拾某宗伯牙後慧耳。
」前後議論何以相反如此?蓋因阮亭作夫于亭雜錄時,方與益都趙伸符有隙,而伸符頗推服定遠,修私淑門人之禮,阮亭故欲矯之,議論遂自相矛盾。
此出私心,非公論也! 康熙三十八年春,聖駕南巡,自浙江回銮,駐跸蘇州。
初,蘇州人吳山掄廷桢中丙子北闱,以冒籍革。
至是獻詩,上覽而稱善,命登禦舟賦詩,賜韻三江。
廷桢應制雲:「綠波潋滟照船窗,天子歸來自越邦。
忽聽鐘聲傳刻漏,計程今已到吳江。
」賦畢進覽,天顔有喜,給以禦箭,俾次日至行宮。
及至,命複還舉人。
當廷桢之賦詩也,已得首二句,而思不能屬,窘甚,忽聽禦舟自鳴鐘,即景生情,而詩乃就。
好事者戲呼自鳴鐘為「救命鐘。
」 陸元泓,字秋玉,邑之畢澤人也。
詩學長吉、東野,頗尚新奇,某宗伯嘗作嗜奇說以題其集。
晚歲無家,流落吳門,圖己像于水墨尺幅中,自号水墨中人,詩亦名水墨廬詩。
近吳門沈确士作劉學博剩庵傳及之,稱為志士,謂學博易代後,守其高節,窮餓以死。
泓乃與徐晟、陳三島經紀其喪,葬之虎邱。
是不特能詩,而其人亦可重也,然吾邑之人竟無有知其姓氏者。
予嘗見其水墨廬詩一卷,惜其湮沒不傳,為摘佳句于此。
金山雲:「嶺勢憑江截,潮聲湧石來。
」雨夜雲:「瘦燈淹雨色,寒夢入江流。
」看菊燈下雲:「葉枝相與靜,香影各為妍。
」秋夜讀書雲:「心空交夜氣,人靜得秋聲。
」友人日暮過訪雲:「辨聲人在夢,談舊事空花。
」冬夜宿道院酬王儀青話舊雲:「詩力寒人骨,家風足道心。
」岞崿山雲:「石級扶猿臂,雲峯壓佛頭。
」清和雨亭飲雲:「細雨天如夢,孤禽聲帶秋。
」落花雲:「六斛可憐摧石尉,五湖無計壽夷光。
」靈嚴山莊雜興雲:「野僧乍對頗真率,佛閣久坐殊清寒。
」村寓雲:「六時虀粥僧人供,一掌泥薪燕子家。
」贈隐君雲:「人間歲月仍從甲,物外漁樵不算丁。
」偕友訪水庵僧雲:「鷗邊客到雙筇水,鐘外僧歸一笠雲。
」雜感雲:「酒于愁處終難醉,詩到窮時亦不工。
」其自序雲:「吾廬在水墨中,水墨廬又在無水墨中,水墨廬詩,又若字字在水墨中。
予之人,其真水墨人也夫?讀予詩而許之,其亦水墨人也夫?」 唐墅之西有僧舍曰廣福禅院,即俗所稱馬驚庵也。
建于宋嘉泰間,内有丹桂一株,即建院時所植,至明永樂時,已閱三百餘載。
其大合抱,陰覆半畝,不知有夏,花可落十石。
至聞于當甯,敕中官收采。
院僧苦其擾,遂以鹽鹵沃根,緻斃。
有丹桂圖一卷,題跋甚富。
萬曆間,名士如江陰李至清、長洲朱鹭、嘉定徐允祿,及邑中魏浣初、龔立本、何允濟皆在焉。
院僧秀公嘗出以示予,且曰:「卷中如魏、龔兩公,蓋讀書庵中而登第者也。
子能來此,當繼其後矣!」餘甚愧其語,方拟赴約,而會秀公示寂不果。
壬子孟夏,予拏舟重至院中,秀公弟子久芳留予茶話,複出丹桂卷見示。
回思秀公昔日之言,為撫卷泫然者久之。
桐城張氏祖墓,石碑歲久仆地,已成兩截矣。
其子孫湊合一處,仍卧地上。
久之而斷處複屬,了無痕迹,蓋地氣蘊結所緻也。
兩世宰輔,兆于此矣。
又聞新安某氏有活旗竿,枝葉叢生,此亦地氣為之,皆非常理可測也。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古之道也。
石慶醉歸,乘車入外門,父為不食。
讓曰:「内史貴人,入闾裡,長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車中固當。
」乃謝罷慶,慶入裡門趨至家。
張湛告歸,望寺門而步。
或謂不宜自輕,湛曰:「父母之國,所宜盡禮,何謂輕哉?」明初李茂實裡居,每出,必步過裡門,然後上馬,終其身如是。
倪文僖為南宗伯,每出行,見道旁起立,辄止之曰:「吾不能過裡下車,豈可使爾曹避席乎!」古之賢者,不以其貴加于鄉黨,蓋皆如此。
吾吳之俗,一登科第便非肩輿不行,甚者仆從如雲,誇耀鄉裡,以為固然。
而富人入錢得秩,不過公士簪褭之流,亦複出輿入辇,自同K痿。
風氣澆薄,有識掩口。
近吾友陳亦韓,既舉南宮歸裡,凡親朋投刺者,例當報谒,适得足疾,艱于行步,乃賃一肩輿,擇其小且敝者。
自此以後,雖甚風雨,未嘗不步行也,當事高其品,凡過訪者,亦多屏驺唱以往,大有李僧伽減袁叔德仆從之風焉。
嚴文靖公,少困童子科,讀書影娥道院,大署其壁雲:「夔龍事業山中養,孔孟文章心上求。
」除夕夜讀,一燈熒熒,無異平時,鄰人目為「守歲老僧」雲。
吾邑向有官儒戶,田
」裡巷至今傳其語。
按:張小舍,名浩,字彥廣,号南坡,為沈石田之外祖。
徐武功為其墓志雲:「處士,夷亭故家也。
世為公家弭盜,以耕讀老于家。
」此志蓋石田乞之雲。
顧祖禹,字景範,邑人也。
潛心纂述,着讀史方輿紀要百三十卷。
時東吳學者稱「二顧」,蓋謂景範與甯人也。
景範于侪輩中少所許可,惟兄事西江魏叔子【禧】,至為之執傘、捧溺器。
為人廉介,不取非義一錢。
身授徒,子負薪,不求聞達,常落落人外。
當事聞其名,羅緻終不可得。
蓋近代異人也。
按:魏叔子為景範之父耕石先生墓志,明雲居蘇州之常熟縣,而吾邑竟未有知者,則以景範所居在邑之苑山,其地名顧家廊,與無錫接壤,景範又常館無錫華氏、昆山徐氏,不常往來邑中也。
惜亦韓知之晚,修邑志時不得此人以光文苑,亦一缺事。
又甯人亦着肇域志二百卷,稿本藏外甥徐健庵尚書家,今不知其存亡矣! 陳其年侯掌亭诔詞雲:「或示一編,詞條最優,誰與作者,疁城六侯。
黃巾載亂,青蓋齊飛。
雲俱、幾道,白骨同歸。
茕茕智含,又弱一個。
」按:所謂六侯者,演、潔、瀞、泓、汸、洵也。
演字幾道,潔字雲俱,瀞字智含,為豫瞻先生之子。
泓字研德,汸字記原,洵字文中,為雍瞻先生之子。
诔詞所雲「雲俱、幾道,白骨同歸」者,謂豫瞻緻命,二子皆從死也。
所雲「茕茕智含,又弱一個」者,謂智含國變後亡命,匿揚州僧舍,未幾亦死也。
今其年集中訛刻雲俱為「靈旗」,而程師恭遂引楚詞「靈旗兮電骛」及甘泉賦「樹靈旗」句以注之,絕不顧上下文理,可一噴飯也。
予與掌亭之孫铨善,因得其實,為一正之。
池北偶談雲:「常熟馮班博雅善持論,着鈍吟雜錄六卷,論文多前人未發。
」而夫于亭雜錄則雲:「馮班着鈍吟雜錄,訾謷王、李,不過拾某宗伯牙後慧耳。
」前後議論何以相反如此?蓋因阮亭作夫于亭雜錄時,方與益都趙伸符有隙,而伸符頗推服定遠,修私淑門人之禮,阮亭故欲矯之,議論遂自相矛盾。
此出私心,非公論也! 康熙三十八年春,聖駕南巡,自浙江回銮,駐跸蘇州。
初,蘇州人吳山掄廷桢中丙子北闱,以冒籍革。
至是獻詩,上覽而稱善,命登禦舟賦詩,賜韻三江。
廷桢應制雲:「綠波潋滟照船窗,天子歸來自越邦。
忽聽鐘聲傳刻漏,計程今已到吳江。
」賦畢進覽,天顔有喜,給以禦箭,俾次日至行宮。
及至,命複還舉人。
當廷桢之賦詩也,已得首二句,而思不能屬,窘甚,忽聽禦舟自鳴鐘,即景生情,而詩乃就。
好事者戲呼自鳴鐘為「救命鐘。
」 陸元泓,字秋玉,邑之畢澤人也。
詩學長吉、東野,頗尚新奇,某宗伯嘗作嗜奇說以題其集。
晚歲無家,流落吳門,圖己像于水墨尺幅中,自号水墨中人,詩亦名水墨廬詩。
近吳門沈确士作劉學博剩庵傳及之,稱為志士,謂學博易代後,守其高節,窮餓以死。
泓乃與徐晟、陳三島經紀其喪,葬之虎邱。
是不特能詩,而其人亦可重也,然吾邑之人竟無有知其姓氏者。
予嘗見其水墨廬詩一卷,惜其湮沒不傳,為摘佳句于此。
金山雲:「嶺勢憑江截,潮聲湧石來。
」雨夜雲:「瘦燈淹雨色,寒夢入江流。
」看菊燈下雲:「葉枝相與靜,香影各為妍。
」秋夜讀書雲:「心空交夜氣,人靜得秋聲。
」友人日暮過訪雲:「辨聲人在夢,談舊事空花。
」冬夜宿道院酬王儀青話舊雲:「詩力寒人骨,家風足道心。
」岞崿山雲:「石級扶猿臂,雲峯壓佛頭。
」清和雨亭飲雲:「細雨天如夢,孤禽聲帶秋。
」落花雲:「六斛可憐摧石尉,五湖無計壽夷光。
」靈嚴山莊雜興雲:「野僧乍對頗真率,佛閣久坐殊清寒。
」村寓雲:「六時虀粥僧人供,一掌泥薪燕子家。
」贈隐君雲:「人間歲月仍從甲,物外漁樵不算丁。
」偕友訪水庵僧雲:「鷗邊客到雙筇水,鐘外僧歸一笠雲。
」雜感雲:「酒于愁處終難醉,詩到窮時亦不工。
」其自序雲:「吾廬在水墨中,水墨廬又在無水墨中,水墨廬詩,又若字字在水墨中。
予之人,其真水墨人也夫?讀予詩而許之,其亦水墨人也夫?」 唐墅之西有僧舍曰廣福禅院,即俗所稱馬驚庵也。
建于宋嘉泰間,内有丹桂一株,即建院時所植,至明永樂時,已閱三百餘載。
其大合抱,陰覆半畝,不知有夏,花可落十石。
至聞于當甯,敕中官收采。
院僧苦其擾,遂以鹽鹵沃根,緻斃。
有丹桂圖一卷,題跋甚富。
萬曆間,名士如江陰李至清、長洲朱鹭、嘉定徐允祿,及邑中魏浣初、龔立本、何允濟皆在焉。
院僧秀公嘗出以示予,且曰:「卷中如魏、龔兩公,蓋讀書庵中而登第者也。
子能來此,當繼其後矣!」餘甚愧其語,方拟赴約,而會秀公示寂不果。
壬子孟夏,予拏舟重至院中,秀公弟子久芳留予茶話,複出丹桂卷見示。
回思秀公昔日之言,為撫卷泫然者久之。
桐城張氏祖墓,石碑歲久仆地,已成兩截矣。
其子孫湊合一處,仍卧地上。
久之而斷處複屬,了無痕迹,蓋地氣蘊結所緻也。
兩世宰輔,兆于此矣。
又聞新安某氏有活旗竿,枝葉叢生,此亦地氣為之,皆非常理可測也。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古之道也。
石慶醉歸,乘車入外門,父為不食。
讓曰:「内史貴人,入闾裡,長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車中固當。
」乃謝罷慶,慶入裡門趨至家。
張湛告歸,望寺門而步。
或謂不宜自輕,湛曰:「父母之國,所宜盡禮,何謂輕哉?」明初李茂實裡居,每出,必步過裡門,然後上馬,終其身如是。
倪文僖為南宗伯,每出行,見道旁起立,辄止之曰:「吾不能過裡下車,豈可使爾曹避席乎!」古之賢者,不以其貴加于鄉黨,蓋皆如此。
吾吳之俗,一登科第便非肩輿不行,甚者仆從如雲,誇耀鄉裡,以為固然。
而富人入錢得秩,不過公士簪褭之流,亦複出輿入辇,自同K痿。
風氣澆薄,有識掩口。
近吾友陳亦韓,既舉南宮歸裡,凡親朋投刺者,例當報谒,适得足疾,艱于行步,乃賃一肩輿,擇其小且敝者。
自此以後,雖甚風雨,未嘗不步行也,當事高其品,凡過訪者,亦多屏驺唱以往,大有李僧伽減袁叔德仆從之風焉。
嚴文靖公,少困童子科,讀書影娥道院,大署其壁雲:「夔龍事業山中養,孔孟文章心上求。
」除夕夜讀,一燈熒熒,無異平時,鄰人目為「守歲老僧」雲。
吾邑向有官儒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