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随筆卷二

關燈
可也;否則棄諸道路,聽人收養可也,何為必埋之以絕其生路乎?況為母者肯分食以養兒,是兒必母之所愛矣。

    假使既埋之後,母诘以兒何所往,則将奚辭以對。

    若竟對曰:「恐分母食,已埋之矣。

    」不适以傷母心乎!此賊恩之大者,烏得以孝稱之? 康熙丁卯科江南主司,乃北平米漢雯也。

    八月初八日午刻,甫當唱名,忽有飛蝗蔽天,自東而來,回翔試院,旋複東去,禾苗無損,人鹹異之。

    迨揭曉日,金陵諸生,見榜多纨袴,羣聚而嘩,幾成大獄,好事者競作檄文歌曲,喧傳遠近。

    事聞,漢雯削籍。

    識者謂蝗能食米,天蓋所以儆之雲。

     顧副使瑮,字英玉,華玉尚書之從父弟也。

    罷官歸,囊橐蕭然,幾無以給昕夕。

    華玉辟息園,與英玉所居寒松樓僅隔一垣耳,賓朋滿座,伎樂雜作,招之飲,多不赴。

    嘗絕糧,華玉饋以鬥粟,不受也。

    吾邑錢謙貞履之亦與受之尚書為從兄弟,當受之在前明時,聲勢與華玉埒。

    而履之所居懷古堂,亦與受之隔一垣。

    嘗屬莆田宋比玉八分書杜句為堂聯雲:「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麤飯任吾年。

    」其不肯相下之意,隐然可見。

    蓋絕類英玉之與華玉雲。

    後懷古堂屬閩中張解元超然【遠,】堂聯至今猶存。

     常熟曆唐四百年,宰其地者,邑志官司表載六人,而郭思谟不與其列。

    友人吳嘉樹【征譽】家藏古帖,有進士吳郡孫翌大唐故蘇州常熟令孝子太原郭府君墓志銘,即為思谟作也。

    餘為節而錄之,以俟後之修志者補入焉。

    志雲:「公諱思谟,太原平陽人。

    仁孝絕倫,感通天地。

    太夫人嘗有疾,憶羊肉,時禁屠宰,犯者加刑,日号泣于旻天,而不知所出。

    忽有慈烏銜肉置之階上,故得以馨潔其膳。

    他時憶庵蘿果,屬觱發之辰,不可得也。

    公仰天而歎,庭樹為之犯霜雪,華而實矣。

    公取以充養,且獻之北阙。

    于時天後造周,驚歎者久之。

    命史臣褒贊,特加旌表。

    無何憶新竹,複如向時之菀結,又無告焉。

    後園叢篁,忽苞而出,所居從善裡,其竹樹存焉。

    公始以孝子征,解褐拜定州安平縣丞。

    下車未幾,而胡人作孽,公身被囚虜,命懸鋒镝,出于萬死之中,興其一切之計,大殺寇盜,載完郛郭。

    招慰使奏加公朱绂,撝讓不受,屬内憂服阕,轉江陰縣丞,又應廉讓舉,擢武功尉。

    秩滿遷常熟令,凡佐三邑而宰一縣。

    所居必化,所在必理,專務于德,夫何不臧。

    公之二昆,長曰思誨,次曰思訓,俱已先世。

    遺孤凡十有三人,或在龆龀,或居襁褓,公撫之育之,出入腹之,人不知其諸父,蓋孝悌之至也。

    禀命不融,春秋五十有九,開元九年正月二日,寝疾殁于官舍。

    以其年十一月十七日,祔葬洛陽東門平川,禮也。

    」 潘榮,字顯甫,别号郭指,邑人也。

    家居陋巷,書聲琅琅出金石。

    不妄交一人,往來惟陸銑、錢曾及釋道源而已。

    嘗着法苑绀珠集錢□□極稱之。

    翁嘗與道源書雲:「往辱顯甫潘兄,束書執贽,欵門造谒,知其為溫文恭敬,強學好問之君子,不圖其珪璋文府,精理道心,富有日新,一至于此也。

    绀珠一集,貫穿三藏,繁簡博約,殆将合珠林一覽而為一書。

    其它著述,大都函雅故,通文章,開國成,庀史料,皆當殺青繕寫,次第出視。

    視世之巵言、稗史、谀聞、淺說,費紙災木者,豈止日劫相倍而已哉!」其為宗工稱許如此。

    錢曾讀書敏求記亦曾及之,稱為虞山隐君子,而邑乘失載,名氏翳如,俾一生讀書汲古之心力,無由表見于世,良可歎耳! 史記周本紀:「龍亡而漦在,椟而去之。

    」去與弆同,蓋古人謂藏為去也。

    按左傳昭十九年:「紡焉以度而去之。

    」杜注雲:「因紡纑,連所紡以度城而藏之也。

    」漢書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顔注雲:「去謂藏之也,音邱呂反。

    」陳遵傳:「與人尺牍,主皆藏去以為榮。

    」顔注雲:「去,亦藏也,音邱呂反,又音舉。

    」三國志華佗傳:「何忍無急去藥,以待不祥。

    」裴注雲:「按古語以去為藏也。

    」而周本紀「去」字,古人獨無注釋,故引諸書以證之。

     麋、鹿、虎、豹、馬、牛、羊、狗,皆獸屬也,而爾雅以麋、鹿、虎、豹歸之釋獸,以馬、牛、羊、狗歸之釋畜者,何欤?蓋一育于山林,一為人所養故也。

    今人則于物之四足者,概以獸目之,不複知有獸、畜之分矣。

     褚河南帖,今世盛推同州聖教序。

    而友人吳嘉樹【征譽】嘗辨其非褚公書,其說良是。

    蓋褚公之沒在顯慶三年,而此碑書「龍朔三年建」,是在褚公沒後五年也。

    後人因此碑未署書者姓名,謬添「大唐褚遂良」雲雲。

    其添刻數字,與碑文筆迹迥異,學書者亦不可不知。

     古人以同舉為同歲,見于後漢書李固傳及三國志魏武帝紀。

    其稱同年則自唐始。

    唐憲宗嘗問李绛曰:「人于同年固有情乎?」對曰:「同年乃九州島四海之人,偶同科第,或登科然後相識,情于何有。

    」前明正、嘉以前,風俗猶為近古,必父之同年方稱年伯,而同年之父即不爾。

    吾邑孫雲津舟,中正德丁醜科進士,乃夏桂洲之同年也,而雲津之父西川翁七十,桂洲壽之以詩,稱老先生而不稱年伯。

    其詩卷現藏孫之後人寶洲【淇】家,可當左驗。

    今世不論年誼有無,通谒概稱年家,即屠酤兒亦然,最為無理,王新城分甘餘話中嘗痛斥之。

    而今人名刺往來,若不署此二字,見者即疑為輕己,辄有拂然之色,亦可怪矣! 眷,親屬也,亦作婘。

    史記樊哙傳:「高後崩。

    大臣誅諸呂、呂須婘屬,因誅伉。

    」伉乃哙之子,即呂後女弟呂須所出也。

    又五代史裴皥傳:「裴氏自晉、魏以來,世為名族,居燕者号『東眷』,居涼者号『西眷』,居河東者号『中眷』。

    」是同姓亦可稱眷矣。

    今世不論親誼有無,并不論相識與否,而書刺概稱「眷弟」、「眷晚生」。

    此「眷」字殊無着落,最為可笑。

    又世俗于親屬有親眷之稱。

    按:三國志毛玠傳:「文帝為五官将,親自詣玠,屬所親眷。

    」疑即為「親眷」二字之始。

    然此乃活字,與今人所稱頗異。

     「蒼茫」二字本皆平聲,而古人亦有仄用者。

    如樂天詩「野道何茫蒼」,東坡詩「愁度奔河蒼茫間」,蘇子美詩「淮天蒼茫皆殘」是也。

    近王阮亭苻離吊颍川侯詩亦有「平蕪何茫蒼」之句,句法似即本之樂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