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随筆卷二

關燈
邵陵,字湘綸,号青門,邑人也。

    兩頰于思然,人呼為邵髯,不以名字。

    為詩宗樂天、務觀,有自得之趣。

    而武進有邵長蘅者,亦自号青門,亦多髯,亦工吟詠,又生于同時,而陵字湘綸,長蘅亦字子湘雲。

     吾邑汪太史玉輪【繹】以康熙丁醜舉禮部,未及對策,而以外艱歸裡。

    迨庚辰服阕北上,邵青門送之詩雲:「已看文彩振鹓鸾,重向青霄刷羽翰。

    往哲緒言吾解說,狀元原是舊吳寬。

    」是年汪果大魁天下。

     吾邑翁大司寇【叔元】緻政歸裡,頗極聲伎之樂。

    嘗于暮春開燕東園,以女樂二八侑酒,座客邵青門為賦詩雲:「平泉草木盡泥沙,堕粉飄香感物華。

    隻有天風吹不散,紅氍毹上數枝花。

    」迨司寇殁,青門往拜其墓,複賦詩雲:「花箋四幅教玲珑,一曲霓裳拍未終。

    誰把梨雲吹易散,墓門西畔白楊風」。

     邵青門善詩,楊子鶴善畫,葉佩蔥善度曲,并居邑之西郊,予嘗目為「西郊三絕」。

    一友謂予曰:「西郊本有四絕,奈何遺其一乎?」餘訝而問之,友人曰:「沈皮工革履是也。

    」予為絕倒。

     徐汝讓,号欽寰,大司空栻之從孫。

    富甲一邑,而性最豪奢,揮金如糞土。

    嘗于春日市飛金數斛,登塔頂散之,随風揚去,滿城皆作金色,好事者有「春城無處不飛金」之詠。

    又嘗從洞庭山買楊梅數十筐,于雨後置桃源磵,遣人踐踏之。

    磵水下瀉,其色殷紅如血,遊人争掬而飲之。

    又嘗至白門買碗于市,而揀擇過甚。

    主人出語微侵欽寰,欽寰怒,即問碗有幾何,酬其值千金,盡取而碎之,衢路為滿,至以碗足甃成街道雲。

     徐錫允,字爾從,廉憲待聘之子。

    [與錢宗伯友善,宗伯有和徐叟文虹七十自壽詩四首,見初學集。

    ]文虹,其自号也。

    家畜優童,親自按樂句指授,演劇之妙,遂冠一邑。

    詩人程孟陽為作徐君按曲歌,所謂「九齡十齡解音律,本事家門俱第一」,蓋紀實也。

    時同邑瞿稼軒先生以給谏家居,為園于東臯,水石台榭之勝,亦擅絕一時。

    邑人有「徐家戲子瞿家園」之語,目為「虞山二絕」雲。

     家西澗先生【材任】說,張之杜中順治辛卯舉人,連上公交車不第。

    因就朱方旦問之,方旦書示雲:「正心誠意,道德仁義,方可看長安春色。

    」至己亥歲張又入闱,「正心誠意」者,闱中首題為「欲修其身」六句也。

    「道德仁義」者,次題為「道之以德」二句。

    三題為「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八句也。

     西澗先生又雲:「京師正陽門關壯缪廟簽最靈驗。

    」先是,順治時詞林多授外職,而張太史永祺已在内幾年,于例亦應遷去。

    因祈簽于壯缪,得「青燈黃卷且勤勞」之詞,而燈字印闆失火傍。

    數日後張竟授青登萊道。

    入境時書吏投冊,首名即黃卷也。

    張因簽語,恐其舞文牽累,遂斥去不用。

    曆三年張複轉大梁道,乃喚黃卷人,為述不用之故。

    且曰:「若亦吃了苦矣!」遂出五十金賞之。

     古稱秀才曰「措大」,謂其能措大事也。

    而天下之能措大事者惟相,故又呼秀才為「相公」。

    然今日之秀才,偷懦憚事,無廉恥而嗜飲食,大半皆子遊氏之賤儒也,謂之能措大事可乎?吾鄉之俗,五十年前,猶有稱秀才為「官人」者,日知錄謂「官人者,南人所以稱士」,想前代相沿如此,其名猶為近古。

    今則一青其衿,便稱「相公」,方以為固然矣。

    至于吏胥之稱相公也,不知起于何時。

    或雲:明洪武二十四年,诏歲貢生員不中,其廪食五年者,罰為吏。

    二十七年,又诏生員食廪十年,學無成效者,罰為吏。

    人以其曾為秀才,故仍呼為「相公」。

    相沿既久,遂以相公為吏人之通稱。

    或雲自張士誠走卒厮養皆授官爵,至今吳俗稱椎油、作面傭夫為博士,剃工為待诏,吏人為相公。

    二說未知孰是。

    要之惟名與器,古人不以假人,況「相公」為燮理陰陽者之尊稱,豈可加之胥吏?予觀洪武實錄,二十六年十二月丙戌,命禮部申禁軍民人等,不得用太孫、太師、太保、待诏、大官、郎中等字為名稱。

    推而言之,則「相公」之稱,不在所當禁乎! 禮記曾子問:「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

    」陳澔集說雲:「成昏而舅姑存者,明日婦見舅姑;若舅姑已殁,則成昏三月,乃見于廟。

    祝辭告神曰:『某氏來婦。

    』來婦,言來為婦也。

    」吾鄉之俗,嫁女之三日,具禮送至壻家,不論舅姑在無,辄書刺曰:「廟見之敬。

    」無論三日非廟見之時,而亦何以處舅姑之存者,其亦失于考究矣。

     秦改封建為郡縣,而不知郡縣之名自周時已有之。

    但後世郡大于縣,周時則縣大于郡耳。

    按:逸周書作洛篇雲:「千裡百縣,縣有四郡。

    」左氏哀二年傳雲:「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

    」此皆縣大于郡之證也。

     韓宗伯制義,本朝推為大家,操觚之士,至今家置一編,而古文之工,則知者絕少。

    所著有懷堂集,筋力于南、北二史,疎疎落落,若不經意,而每篇必有一二會心語,爽人心目,其品格當在堯峯之右。

    吾友陳亦韓【祖範】曾讀書寒碧齋,宗伯每有撰着,辄命之謄寫。

    因語之曰:「汝輩第知我時文耳,然我他日之可傳者,在古文而不在時文也。

    」蓋宗伯之自信如此。

     吾邑錢玉友【良擇】詩十卷,名模雲集,古體規昌黎,今體模昭谏,氣雄調響,見者率震而矜之。

    然如米氏作字,[祗]知險絕為工,而赳赳自雄,去鐘情王态遠矣。

     吾邑許旸谷【徹】詩,婉約整秀,風調在浣花、丁卯之間,同裡錢玉友目為詩家鄉願。

    然集中亦有超詣之作,如過馮定遠故居一首,予最愛之。

    詩雲:「重來嘯歌處,秋草閉門深。

    四海孰知己,一生空苦吟。

    青山身後影,黃葉病中心。

    不耐鄰家笛,蕭蕭風滿林。

    」 邑諸生王某與錢木庵【良擇】友善,見木庵工吟詠,王亦間效之。

    一日,木庵過其居,适幾上有所作詩,方欲取視,而王藏去不肯出。

    木庵問是何著作,王不對。

    木庵笑曰:「吾知之矣,此必七字時文也。

    」噫!今之秀才,撐腸無字,漫學婆和,其不為七字時文也者幾希。

     吾邑馮窦伯【武】詩,有「珠圓花上露,玉碎草頭霜」之句。

    一友向予誦之,歎為工絕,予不以為然。

    友人請其說,予曰:「律詩對偶,固須铢兩悉稱,然必看了上句,使人想不出下句,方見變化不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