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随筆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聖門高弟,觀其行不由徑,非公不至,自是禮法中人。
蝼蟻、魚鼈之言,雖屬曠達,然與平日行事大不相類,其為後世附會無疑。
雀入大水化為蛤,雉入大海化為蜃,蛤與蜃原不皆雀雉所化也,特雀雉所化者亦有之耳。
予謂輪回之說亦然。
謂輪回為必無者,宋儒之偏見也;謂輪回為必有者,亦佛氏之妄論也。
然予觀列子,有「死于此者安知不生于彼」之言。
則知輪回之說,自佛氏未入中國以前,固已開其端矣。
馮定遠【班】嗜酒,每飲辄湎面濡發,酩酊無所知。
适當學使歲校,定遠扶醉以往,則已唱名過矣。
學使以後至诘之,定遠植立對曰:「撒溺。
」蓋猶在酒所,不知所雲也。
學使大書一「醉」字于卷面以授之。
隸人扶至号中,定遠據席酣睡,至放牌聞炮,然後驚醒,始瞿然曰:「我乃在此!」因問鄰号生四書何題,五經何題,是日四書次題為「今夫弈之為數」一節,定遠因作弈賦一篇、經文五篇,伸紙疾書而出。
迨案發名列六等,定遠因大書一聯榜于堂中雲:「五經博士,六等生員。
」 儀禮喪服篇「舅之子」,鄭氏注雲:「内兄弟也。
」賈公彥疏雲:「内兄弟者,對姑之子外兄弟而言,舅子本在内不出,故得内名也。
」按:齊陸厥有奉答内兄顧希叔詩,唐王維有秋夜獨坐懷内弟崔與宗詩,皆謂「舅之子」也。
前明李獻吉集中,稱妻弟左國玑為内弟,而某宗伯譏之。
今世俱以妻兄弟為内兄弟,見之于詩文者,往往而然,殆不免沿獻吉之誤。
近長洲徐大臨昂【發】作畏壘筆記亦曾辨其失。
但以内外兄弟為出白帖,則又未免數典而忘其祖矣。
檀弓:「稽颡而後拜,颀乎其至也。
」陳澔集說雲:「稽颡者,以頭觸地,哀痛之至也。
稽颡以緻哀于親,拜以謝賓之來吊。
謂之至者,以其哀常在于親,而敬暫施于人,為極自盡之道也。
」又檀弓:「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重耳稽颡而不拜。
」孔穎達疏雲:「穆公本意勸重耳反國,重耳若其為後,則當拜謝其恩。
今不受其勸,故不拜謝。
所以稽颡者,自為父喪哀号也。
」餘按:古人喪中,衰麻不去于身,哭泣不絕于口,故練不羣立,不旅行,恐其以苟語忘哀也。
三年之喪不吊,恐為彼哀則不專于親,為親哀則為忘吊也。
今人居憂,既不能絕交際往來。
則緻劄及投剌于人,仍用頓首為是。
見世俗書稽颡者往往而然,若以為居喪之禮當如是,不知稽颡所以緻哀于親,非所以緻敬于人也,亦失之甚矣。
沈确士【德潛】雲:「張平子歸田賦雲:『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
』明指二月而言。
謝詩『首夏猶清和』,言時序四月猶餘二月景象,故下雲『芳草亦未歇』也。
自後人誤讀謝詩,有『四月清和雨乍晴』句,相沿到今,賢者不免矣。
」餘謂詩中不妨假借,若紀時而以四月為清和月,則萬無此理。
甚至有并去「月」字,而稱「某歲清和」者,尤堪掩口。
漢書佞幸傳:「紅陽侯立嗣子融,從淳于長請車騎。
」顔師古注曰:「嗣子謂嫡長子當為嗣者也。
」昌黎劉統軍墓志雲:「子四人,嗣子縱,長子元一,次子景陽、景長。
」又節度使李公墓志雲:「公有四子,長曰元孫,次曰元質,曰元立,曰元本。
元立、元本皆崔氏出。
葬得日,嗣子元立與其昆弟四人請銘于韓氏。
」昌黎所謂嗣子,與漢書正同,皆所謂嫡長子也。
蓋庶出之子,雖年長于嫡出,而不得為嗣子。
故劉志于「嗣子」之下,又雲:「長子元一。
」而李志于長曰元孫,次曰元質之下,又以元立為嗣子也。
古人嚴于嫡庶之分,即此可見。
某宗伯詩法受之于程孟陽,而授之于馮定遠。
兩家才氣頗小,筆亦未甚爽健,纖佻之處,亦間有之,未能如宗伯之雄厚博大也。
然孟陽之神韻,定遠之細膩,宗伯亦有所不如。
蓋兩家是詩人之詩,而宗伯是文人之詩。
吾邑之詩有錢、馮兩派。
餘嘗序外弟許曰滉詩,謂:「魁傑之才,肆而好盡,此又學錢而失之;輕俊之徒,巧而近纖,此又學馮而失之。
」長洲沈确士【德潛】深以為知言。
丈人之稱,始見于周易。
王弼注雲:「嚴莊之稱也。
」孔穎達正義雲:「謂嚴莊尊重之人也。
」繼又見于魯論。
包鹹注雲:「老人也。
」若以此稱妻之父,不知起于何時,然其來亦久矣。
裴松之宋元嘉時人也。
其注三國志「獻帝舅車騎将軍董承」句下雲:「古無丈人之名,故謂之舅。
」則稱妻父為丈人,在元嘉時已然。
通鑒載「元載有丈人來,從載求官,但贈河北一書而遣之,丈人不悅。
」柳子厚與外舅楊憑書雲:「丈人以文律通流當世。
」又雲:「丈人旦夕歸朝廷,複為大僚。
」又祭楊憑文雲:「子壻謹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靈。
」此皆稱妻父為丈人之證也。
又子厚集有祭獨孤氏丈母文,則更稱妻母為丈母,與今世正同。
若通鑒載韓滉稱劉元佐之母為丈母,是又為女人尊者之通稱耳。
昌黎元和聖德詩有「駕龍十二,魚魚雅雅」之句。
「魚魚雅雅」向無注釋,餘謂雅,乃烏雅之雅。
蓋烏雅之雅,韻書本有五下切,不特作平聲讀也。
「魚魚雅雅」,殆取娖隊之義。
言馬之行如魚貫如雅陣耳。
天子初崩曰「大行」。
按史記李斯傳:秦始皇崩于沙邱,胡亥喟然歎曰:「今大行未發,喪禮未終。
」「大行」二字始見于此。
而陳澔曲禮「天王登假」句注雲:「登假猶漢書稱大行,行乃循行之行,去聲,以其往而不反,故曰大行也。
」又應劭風俗通雲:「天子新崩,未有谥号,故曰大行皇帝。
」而唐寅四庫碎金因其說,遂謂行即德行之行。
豈以張守節谥法解序有「大行受大名」之語,故雲爾耶?餘按唐氏之說與陳注迥異,然讀為去聲,與陳注正同。
今人則俱讀作平聲,不複知其誤矣。
張說有虬須客傳。
「須」子今本誤刻為「髯」。
按楊彥淵筆錄雲:「口上曰髭,頤下曰須,上連須曰鬓,在耳頰旁曰髯。
」髯之不得混須也明矣。
三國志崔琰傳注雲:「琰為徒,虬須直視,心似不平。
」此「虬須」二字之始。
又老杜八哀詩「虬須似太宗」,酉陽雜俎「太宗虬須,常戲張挂弓矢」,南部新書:「太宗文皇帝虬須上可挂一弓。
」蓋「虬須」二字之有本如此。
若「虬髯」則吾于書史中未之見也,安得妄為改易乎?考其謬始于紅拂傳奇。
流俗之承訛,蓋其來久矣。
蝼蟻、魚鼈之言,雖屬曠達,然與平日行事大不相類,其為後世附會無疑。
雀入大水化為蛤,雉入大海化為蜃,蛤與蜃原不皆雀雉所化也,特雀雉所化者亦有之耳。
予謂輪回之說亦然。
謂輪回為必無者,宋儒之偏見也;謂輪回為必有者,亦佛氏之妄論也。
然予觀列子,有「死于此者安知不生于彼」之言。
則知輪回之說,自佛氏未入中國以前,固已開其端矣。
馮定遠【班】嗜酒,每飲辄湎面濡發,酩酊無所知。
适當學使歲校,定遠扶醉以往,則已唱名過矣。
學使以後至诘之,定遠植立對曰:「撒溺。
」蓋猶在酒所,不知所雲也。
學使大書一「醉」字于卷面以授之。
隸人扶至号中,定遠據席酣睡,至放牌聞炮,然後驚醒,始瞿然曰:「我乃在此!」因問鄰号生四書何題,五經何題,是日四書次題為「今夫弈之為數」一節,定遠因作弈賦一篇、經文五篇,伸紙疾書而出。
迨案發名列六等,定遠因大書一聯榜于堂中雲:「五經博士,六等生員。
」 儀禮喪服篇「舅之子」,鄭氏注雲:「内兄弟也。
」賈公彥疏雲:「内兄弟者,對姑之子外兄弟而言,舅子本在内不出,故得内名也。
」按:齊陸厥有奉答内兄顧希叔詩,唐王維有秋夜獨坐懷内弟崔與宗詩,皆謂「舅之子」也。
前明李獻吉集中,稱妻弟左國玑為内弟,而某宗伯譏之。
今世俱以妻兄弟為内兄弟,見之于詩文者,往往而然,殆不免沿獻吉之誤。
近長洲徐大臨昂【發】作畏壘筆記亦曾辨其失。
但以内外兄弟為出白帖,則又未免數典而忘其祖矣。
檀弓:「稽颡而後拜,颀乎其至也。
」陳澔集說雲:「稽颡者,以頭觸地,哀痛之至也。
稽颡以緻哀于親,拜以謝賓之來吊。
謂之至者,以其哀常在于親,而敬暫施于人,為極自盡之道也。
」又檀弓:「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重耳稽颡而不拜。
」孔穎達疏雲:「穆公本意勸重耳反國,重耳若其為後,則當拜謝其恩。
今不受其勸,故不拜謝。
所以稽颡者,自為父喪哀号也。
」餘按:古人喪中,衰麻不去于身,哭泣不絕于口,故練不羣立,不旅行,恐其以苟語忘哀也。
三年之喪不吊,恐為彼哀則不專于親,為親哀則為忘吊也。
今人居憂,既不能絕交際往來。
則緻劄及投剌于人,仍用頓首為是。
見世俗書稽颡者往往而然,若以為居喪之禮當如是,不知稽颡所以緻哀于親,非所以緻敬于人也,亦失之甚矣。
沈确士【德潛】雲:「張平子歸田賦雲:『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
』明指二月而言。
謝詩『首夏猶清和』,言時序四月猶餘二月景象,故下雲『芳草亦未歇』也。
自後人誤讀謝詩,有『四月清和雨乍晴』句,相沿到今,賢者不免矣。
」餘謂詩中不妨假借,若紀時而以四月為清和月,則萬無此理。
甚至有并去「月」字,而稱「某歲清和」者,尤堪掩口。
漢書佞幸傳:「紅陽侯立嗣子融,從淳于長請車騎。
」顔師古注曰:「嗣子謂嫡長子當為嗣者也。
」昌黎劉統軍墓志雲:「子四人,嗣子縱,長子元一,次子景陽、景長。
」又節度使李公墓志雲:「公有四子,長曰元孫,次曰元質,曰元立,曰元本。
元立、元本皆崔氏出。
葬得日,嗣子元立與其昆弟四人請銘于韓氏。
」昌黎所謂嗣子,與漢書正同,皆所謂嫡長子也。
蓋庶出之子,雖年長于嫡出,而不得為嗣子。
故劉志于「嗣子」之下,又雲:「長子元一。
」而李志于長曰元孫,次曰元質之下,又以元立為嗣子也。
古人嚴于嫡庶之分,即此可見。
某宗伯詩法受之于程孟陽,而授之于馮定遠。
兩家才氣頗小,筆亦未甚爽健,纖佻之處,亦間有之,未能如宗伯之雄厚博大也。
然孟陽之神韻,定遠之細膩,宗伯亦有所不如。
蓋兩家是詩人之詩,而宗伯是文人之詩。
吾邑之詩有錢、馮兩派。
餘嘗序外弟許曰滉詩,謂:「魁傑之才,肆而好盡,此又學錢而失之;輕俊之徒,巧而近纖,此又學馮而失之。
」長洲沈确士【德潛】深以為知言。
丈人之稱,始見于周易。
王弼注雲:「嚴莊之稱也。
」孔穎達正義雲:「謂嚴莊尊重之人也。
」繼又見于魯論。
包鹹注雲:「老人也。
」若以此稱妻之父,不知起于何時,然其來亦久矣。
裴松之宋元嘉時人也。
其注三國志「獻帝舅車騎将軍董承」句下雲:「古無丈人之名,故謂之舅。
」則稱妻父為丈人,在元嘉時已然。
通鑒載「元載有丈人來,從載求官,但贈河北一書而遣之,丈人不悅。
」柳子厚與外舅楊憑書雲:「丈人以文律通流當世。
」又雲:「丈人旦夕歸朝廷,複為大僚。
」又祭楊憑文雲:「子壻謹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靈。
」此皆稱妻父為丈人之證也。
又子厚集有祭獨孤氏丈母文,則更稱妻母為丈母,與今世正同。
若通鑒載韓滉稱劉元佐之母為丈母,是又為女人尊者之通稱耳。
昌黎元和聖德詩有「駕龍十二,魚魚雅雅」之句。
「魚魚雅雅」向無注釋,餘謂雅,乃烏雅之雅。
蓋烏雅之雅,韻書本有五下切,不特作平聲讀也。
「魚魚雅雅」,殆取娖隊之義。
言馬之行如魚貫如雅陣耳。
天子初崩曰「大行」。
按史記李斯傳:秦始皇崩于沙邱,胡亥喟然歎曰:「今大行未發,喪禮未終。
」「大行」二字始見于此。
而陳澔曲禮「天王登假」句注雲:「登假猶漢書稱大行,行乃循行之行,去聲,以其往而不反,故曰大行也。
」又應劭風俗通雲:「天子新崩,未有谥号,故曰大行皇帝。
」而唐寅四庫碎金因其說,遂謂行即德行之行。
豈以張守節谥法解序有「大行受大名」之語,故雲爾耶?餘按唐氏之說與陳注迥異,然讀為去聲,與陳注正同。
今人則俱讀作平聲,不複知其誤矣。
張說有虬須客傳。
「須」子今本誤刻為「髯」。
按楊彥淵筆錄雲:「口上曰髭,頤下曰須,上連須曰鬓,在耳頰旁曰髯。
」髯之不得混須也明矣。
三國志崔琰傳注雲:「琰為徒,虬須直視,心似不平。
」此「虬須」二字之始。
又老杜八哀詩「虬須似太宗」,酉陽雜俎「太宗虬須,常戲張挂弓矢」,南部新書:「太宗文皇帝虬須上可挂一弓。
」蓋「虬須」二字之有本如此。
若「虬髯」則吾于書史中未之見也,安得妄為改易乎?考其謬始于紅拂傳奇。
流俗之承訛,蓋其來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