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卷□□部
标題:隍huánɡ
注解:城池也。
池之在城外者也。
有水曰池,無水曰隍矣,矣字依水經注補。
周易泰上六:城複于隍。
虞注曰:隍,城下溝。
無水稱隍,有水稱池。
從□皇聲。
乎光切。
十部。
《易》曰:“城複于隍。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阤zhì 注解:小□也。
大曰□,小曰阤。
吳都賦曰:崩巒阤岑。
此其義也。
子虛賦曰:登降阤靡。
上林賦曰:巗阤甗锜。
皆謂欹傾也。
後人多用陊為之,古書或用褫為之。
從□也聲。
丈爾切。
又弋爾切。
古音在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隓huī 注解:敗城□曰隓。
從□□聲。
許書無□字。
葢或古有此文,或絫左為聲,皆未可知。
□為篆文,則隓為古籒可知也。
山部□曰隓聲,肉部隋曰隓省聲。
皆用此為聲也。
小篆隓作□,隸變作堕,俗作隳。
用堕為□落之義,用隳為傾壞之義。
習非成是,積習難反也。
虞書曰:萬事堕哉。
堕本敗城阜之偁,故其字從□。
引申為凡阤壞之偁。
許規切。
古音在十七部。
□,篆文。
小篆則從土,隋聲也。
先古籒後小篆者,是亦先□後上之例也,曷為不入□于土部而隓為重文也。
其字本從□,以壞□為義,而壞城次之,故入□部而□為重文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qīnɡ 注解:仄也。
仄下曰:側傾也。
頃者,頭不正也,故從頁。
傾者,人之仄也,故從人。
□者,山阜之仄也,故從□。
禹貢西頃,葢可作此字。
從□頃聲。
大徐作從□,從頃,頃亦聲。
形聲兼會意也。
去營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陊duò 注解:落也。
艹部曰:艹曰苓,木曰落。
引申之,凡自上而下皆曰落。
石部硩下曰:上摘山岩空靑珊瑚陊之。
吳都賦曰:硩陊山谷。
按今字叚堕為陊,而叚陊為阤。
義雖略相近,而實本不同。
召南毛傳:盛極則隋落者梅也。
又叚隋為陊。
從□多聲。
徒果切。
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坑kēnɡ 注解:阆也。
阆者,門高大之皃也。
引申之,凡孔穴深大皆曰阆坑。
釋诂雲:虛也。
地之孔穴虛處與門同,故曰阆也。
以疊韻為訓。
詩曰:臯門有伉。
然則門亦得偁坑也。
〇今按阆訓迂遠。
疑本作□,俗作〈門□〉,又訛阆耳。
坑塹,亦□阻也。
土部曰:塹者,坑也。
然則坑者塹也為轉注。
從□亢聲。
客庚切。
古音在十部。
讀如康,俗字作坑。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dú 注解:通溝。
西都賦曰:通溝大漕,潰溷洞河。
□防水者也。
小徐及廣韻本如此。
□與渎不同。
渎從水,主謂水,故解曰溝也。
□從□,主謂地,故曰通溝以防水,防水猶禦水也。
通洞之溝,水去迅速,無滞不為災。
通之言洞也。
洞者,疾流也,故其字讀若洞。
四渎字當作此,亦作四窦。
從□賣聲,徒谷切。
三部。
讀若洞。
大徐洞作渎,非也。
此許所聞舊音。
急就篇:乘風縣鐘華洞樂。
皇象碑本洞作□。
衣部襱或從賣聲作襩。
豄,古文□,從谷。
釋山曰:山豄無所通,溪。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防fánɡ 注解:堤也。
周禮稻人曰:以防止水。
注雲:偃豬者,畜流水之陂也。
防者,豬旁堤也,引申為凡備禦之偁。
禮記鄭目錄雲:名曰坊記者,以其記六藝之義,所以坊人之失者也。
防之俗作墳。
從□方聲。
符方切。
十部。
埅,防或從土,俗字所由作坊也。
俗又以坊為邑裡之名。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堤dī 注解:唐也。
唐塘正俗字。
唐者,大言也。
叚借為陂唐,乃又益之土旁作塘矣。
堤與唐得互為訓者,猶陂與池得互為訓也。
其實窊者為池,為唐。
障其外者為陂,為堤。
從□是聲。
者兮切。
十六部。
按或作□。
此猶麟之定,卽麟之題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址zhǐ 注解:基也。
止下曰:下基也。
址與止音義皆同。
止者,艹木之基也。
址者,城阜之基也。
從□止聲。
諸市切。
一部。
址,址或從土。
左傳曰:略基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陉xínɡ 注解:山絕坎也。
釋山曰:山絕,陉。
按今爾雅奪坎字。
郭注雲:連山中□絕。
非是。
陉者,領也。
孟子作徑,雲山徑之蹊。
趙注:山徑,山領也。
楊子法言作山□之蹊,皆卽陉字。
凡巠聲之字皆訓直而長者,河北八陉:一曰轵關陉,二曰太行陉,三曰白陉,四曰□口陉,五曰井陉,六曰飛狐陉,七曰蒲陰陉,八曰軍都陉。
戴先生水地記曰:此皆□山中隔以成隘道也。
轵關之山與太行中隔沁水,其山脈來自大嶽。
白陉之山與大行中隔丹水,其山脈自發鸠别而東。
井陉□口之山與白陉中隔漳水,其山脈自清漳之源沾領别而東。
飛狐蒲陰之山與井陉中隔滹沱,其山脈來自北嶽。
軍都之山與蒲陰中隔桑幹水,其山脈自大同府之外陰山别而東。
大行之名尤顯著,故偁大行八陉。
元和郡縣圖志引述征記曰:大行山首始于河内,北至幽州。
凡有八陉,後代史志地記多本其說。
于轵關已北、軍都已南諸山槩目以大行,其亦不逹于理矣。
先生所論八陉冣為明析,而山絕坎之訓亦明。
凡天下之地勢,□山之閑必有川焉,則□川之閑必有山焉,是為坎象。
坎者,陷也。
陷者,高下也,高在下閑為陷。
陉者,一山在□川之閑,故曰山絕坎。
絕猶如絕流而渡之絕,其莖理亘于陷中也。
從□巠聲。
戶經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附bù
池之在城外者也。
有水曰池,無水曰隍矣,矣字依水經注補。
周易泰上六:城複于隍。
虞注曰:隍,城下溝。
無水稱隍,有水稱池。
從□皇聲。
乎光切。
十部。
《易》曰:“城複于隍。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阤zhì 注解:小□也。
大曰□,小曰阤。
吳都賦曰:崩巒阤岑。
此其義也。
子虛賦曰:登降阤靡。
上林賦曰:巗阤甗锜。
皆謂欹傾也。
後人多用陊為之,古書或用褫為之。
從□也聲。
丈爾切。
又弋爾切。
古音在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隓huī 注解:敗城□曰隓。
從□□聲。
許書無□字。
葢或古有此文,或絫左為聲,皆未可知。
□為篆文,則隓為古籒可知也。
山部□曰隓聲,肉部隋曰隓省聲。
皆用此為聲也。
小篆隓作□,隸變作堕,俗作隳。
用堕為□落之義,用隳為傾壞之義。
習非成是,積習難反也。
虞書曰:萬事堕哉。
堕本敗城阜之偁,故其字從□。
引申為凡阤壞之偁。
許規切。
古音在十七部。
□,篆文。
小篆則從土,隋聲也。
先古籒後小篆者,是亦先□後上之例也,曷為不入□于土部而隓為重文也。
其字本從□,以壞□為義,而壞城次之,故入□部而□為重文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qīnɡ 注解:仄也。
仄下曰:側傾也。
頃者,頭不正也,故從頁。
傾者,人之仄也,故從人。
□者,山阜之仄也,故從□。
禹貢西頃,葢可作此字。
從□頃聲。
大徐作從□,從頃,頃亦聲。
形聲兼會意也。
去營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陊duò 注解:落也。
艹部曰:艹曰苓,木曰落。
引申之,凡自上而下皆曰落。
石部硩下曰:上摘山岩空靑珊瑚陊之。
吳都賦曰:硩陊山谷。
按今字叚堕為陊,而叚陊為阤。
義雖略相近,而實本不同。
召南毛傳:盛極則隋落者梅也。
又叚隋為陊。
從□多聲。
徒果切。
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坑kēnɡ 注解:阆也。
阆者,門高大之皃也。
引申之,凡孔穴深大皆曰阆坑。
釋诂雲:虛也。
地之孔穴虛處與門同,故曰阆也。
以疊韻為訓。
詩曰:臯門有伉。
然則門亦得偁坑也。
〇今按阆訓迂遠。
疑本作□,俗作〈門□〉,又訛阆耳。
坑塹,亦□阻也。
土部曰:塹者,坑也。
然則坑者塹也為轉注。
從□亢聲。
客庚切。
古音在十部。
讀如康,俗字作坑。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dú 注解:通溝。
西都賦曰:通溝大漕,潰溷洞河。
□防水者也。
小徐及廣韻本如此。
□與渎不同。
渎從水,主謂水,故解曰溝也。
□從□,主謂地,故曰通溝以防水,防水猶禦水也。
通洞之溝,水去迅速,無滞不為災。
通之言洞也。
洞者,疾流也,故其字讀若洞。
四渎字當作此,亦作四窦。
從□賣聲,徒谷切。
三部。
讀若洞。
大徐洞作渎,非也。
此許所聞舊音。
急就篇:乘風縣鐘華洞樂。
皇象碑本洞作□。
衣部襱或從賣聲作襩。
豄,古文□,從谷。
釋山曰:山豄無所通,溪。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防fánɡ 注解:堤也。
周禮稻人曰:以防止水。
注雲:偃豬者,畜流水之陂也。
防者,豬旁堤也,引申為凡備禦之偁。
禮記鄭目錄雲:名曰坊記者,以其記六藝之義,所以坊人之失者也。
防之俗作墳。
從□方聲。
符方切。
十部。
埅,防或從土,俗字所由作坊也。
俗又以坊為邑裡之名。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堤dī 注解:唐也。
唐塘正俗字。
唐者,大言也。
叚借為陂唐,乃又益之土旁作塘矣。
堤與唐得互為訓者,猶陂與池得互為訓也。
其實窊者為池,為唐。
障其外者為陂,為堤。
從□是聲。
者兮切。
十六部。
按或作□。
此猶麟之定,卽麟之題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址zhǐ 注解:基也。
止下曰:下基也。
址與止音義皆同。
止者,艹木之基也。
址者,城阜之基也。
從□止聲。
諸市切。
一部。
址,址或從土。
左傳曰:略基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陉xínɡ 注解:山絕坎也。
釋山曰:山絕,陉。
按今爾雅奪坎字。
郭注雲:連山中□絕。
非是。
陉者,領也。
孟子作徑,雲山徑之蹊。
趙注:山徑,山領也。
楊子法言作山□之蹊,皆卽陉字。
凡巠聲之字皆訓直而長者,河北八陉:一曰轵關陉,二曰太行陉,三曰白陉,四曰□口陉,五曰井陉,六曰飛狐陉,七曰蒲陰陉,八曰軍都陉。
戴先生水地記曰:此皆□山中隔以成隘道也。
轵關之山與太行中隔沁水,其山脈來自大嶽。
白陉之山與大行中隔丹水,其山脈自發鸠别而東。
井陉□口之山與白陉中隔漳水,其山脈自清漳之源沾領别而東。
飛狐蒲陰之山與井陉中隔滹沱,其山脈來自北嶽。
軍都之山與蒲陰中隔桑幹水,其山脈自大同府之外陰山别而東。
大行之名尤顯著,故偁大行八陉。
元和郡縣圖志引述征記曰:大行山首始于河内,北至幽州。
凡有八陉,後代史志地記多本其說。
于轵關已北、軍都已南諸山槩目以大行,其亦不逹于理矣。
先生所論八陉冣為明析,而山絕坎之訓亦明。
凡天下之地勢,□山之閑必有川焉,則□川之閑必有山焉,是為坎象。
坎者,陷也。
陷者,高下也,高在下閑為陷。
陉者,一山在□川之閑,故曰山絕坎。
絕猶如絕流而渡之絕,其莖理亘于陷中也。
從□巠聲。
戶經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部 标題:附b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