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标題:錗nèi
注解:側意。
司部曰:□者,意内而言外也。
側意猶側□。
錗卽今之歪字。
唐人曰夭邪。
從金委聲。
女恚切。
十六部。
文百九十七按锴本百九十六。
無□字。
張次立補之。
重十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金部 715上 标題:幵jiān 注解:平也。
凡岐頭□平曰幵。
幵字,古書罕見。
禹貢:道岍及岐。
許書無岍字,葢古隻名幵山,後人加之山旁,必岐頭平起之山也。
用幵為聲之字音讀多岐,如汧、麉、鳽、研、妍、雃在先韻,音之近是者也。
如井、□、形、郉、钘入清靑韻,此轉移之遠者也。
如笄、枅入齊韻,此轉移更遠者也。
幵從二幹,古音仍讀如幹。
何以證之。
籒文□讀若刊,小篆作栞,然則幹幵同音可知。
□罰字本從井,刑刭字從幵,畫然異字異音。
今則絕不知有從井之字,以□代□,音義□失。
而凡□聲幷聲之字盡失古音,得吾說存之,而後大略可證。
象二幹對冓,原作構,今正。
上平也。
幹卽竿之省。
古賢切。
古音在十四部。
凡幵之屬皆從幵。
文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幵部 标題:勺zhuó 注解:枓也。
二字依玄應書卷四補。
木部枓下雲勺也。
此雲勺,枓也,是為轉注,考老之例也。
考工記:勺一□。
注曰:勺,尊鬥也。
鬥同枓,謂挹以注于尊之枓也。
士冠禮注亦雲:尊鬥,所以□酒也。
今皆訛尊□,不可通矣。
詩:酌以大鬥。
毛雲:長三尺。
謂其柄。
所□挹取也。
所以依息夫躳傳顔注補。
顔之訓诂多取諸許也。
挹者,抒也。
勺是器名。
挹取者,其用也。
□所以,則體用溷矣。
象形,中有實,與包同意。
外象其哆口,有柄之形。
中一象有所盛也。
與包同意,謂包象人褢子,勺象器盛酒漿,其意一也。
李陽冰曰:勺從勹裹之勹。
失之。
勺象張口,豈同弇口哉。
此字當依考工記上灼反,中庸市若反,篇、韻時灼市若切。
大徐之若切,非也。
今俗語猶時灼切。
二部。
俗作杓。
凡勺之屬皆從勺。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勺部 标題:與yǔ 注解:賜予也。
賜,予也。
予,推予歬人也。
一勺為與。
下從勺。
一者,推而予之。
餘呂切。
五部。
此與予同意。
大徐作此與與同,小徐作此卽與同。
惟小徐袪妄内作與予皆同,近是。
今正。
以一推勺,猶以亅推予也,故曰同意。
與,擋與也。
從舁。
義取□舉,不同與也。
今俗以與代與,與行而與廢矣。
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勺部 标題:幾jǐ 注解:凥幾也。
凥各本作踞,今正。
凥幾者,謂人所凥之幾也。
凥,處也。
處,止也。
古之凥今悉改為居,乃改雲居幾,旣又改為蹲踞俗字。
古人坐而憑幾,蹲則未有倚幾者也。
幾俗作機。
左傳設機而不倚,周易渙奔其機皆俗字。
象形。
象其高而上平可倚。
下有足。
居履切。
十五部。
《周禮》五幾:玉幾、雕幾、彤幾、□幾、□幾。
周禮司幾筵職文。
□幾,今周禮作漆幾,葢許所據不同。
□者,桼也。
凡幾之屬皆從幾。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幾部 标題:憑pínɡ 注解:依幾也。
依者,倚也。
憑幾亦作馮幾,叚借字。
卧則隠幾。
從任幾。
三字今正。
任幾猶言倚幾也。
會意。
皮冰切。
六部。
《周書》:“憑玉幾。
”顧命文。
今尚書作憑,衛包所改俗字也。
古叚借隻作馮。
凡馮依皆用之。
讀若馮。
馮從馬,仌聲。
故其讀同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幾部 标題:凥jū 注解:處也。
各本作處,今正。
凡□得幾謂之凥。
□卽人也,引申之為凡凥處之字。
旣又以蹲居之字代凥,别制踞為蹲居字,乃緻居行而凥廢矣。
方言、廣雅凥處字皆不作居,而或妄改之。
許書如家凥也,宋凥也,寁凥之速也,寠無禮凥也,宭羣凥也之類皆改為居,而許書之衇絡不可知矣。
從屍幾。
會意。
九魚切。
五部。
屍得幾而止也。
釋會意之恉。
較舊本增三字。
《孝經》曰:仲尼凥。
孝經首章首句也。
今作居。
許君受魯國三老所獻,衛宏所校古文孝經如是,釋文引鄭本亦作凥。
顔氏家訓雲:仲尼居三字之中,三倉尼旁益丘。
說文□下施幾。
如此之類,何由可從,甚為纰缪。
鄭所據者古文眞本,屔字亦是孔子命名取字本義,何雲不可從也。
凥,謂閑凥如此。
此釋孝經之凥,卽小戴之孔子閑居也。
鄭目錄曰:退朝而處曰燕居,退燕避人曰閑居。
閑居而與曾子論孝,猶閑居而與子夏說恺弟君子。
故孝經之凥謂閑處。
閑處卽凥義之引申。
但閑處之時,實憑幾而坐,故直曰仲尼凥也。
如此謂□得幾。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幾部 标題:處chǔ 注解:止也。
人遇幾而止,引申之為凡凥處之字,俗分别其上去。
從攵幾。
攵讀若黹,從後緻也。
人□胫後有緻之者,至乎幾而止,故字從夂幾。
昌與切。
五部。
夂得幾而止也。
此釋會意之恉。
以上八字與舊本不同,今更正如此。
又以三篆皆會意,而不入人部□部夂部者,重幾也。
處,處或從虍聲。
今或體獨行,轉謂處俗字。
文四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幾部 标題:且jū 注解:所□薦也。
所□二字今補。
薦當作薦,今不改者,存其舊以示人推究也。
薦訓獸所食艹。
薦訓薦席,薦席謂艹席也。
艹席可為藉謂之薦,故凡言藉當曰薦。
而經傳薦薦不分,凡藉義皆多用薦,實非許意。
且,古音俎,所以承藉進物者。
引申之,凡有藉之□皆曰且。
凡語助雲且者,必其義有二,有藉而加之也。
雲嫴且、苟且者,謂僅有藉而無所加。
粗略之□也。
凡經注言且字者十有一。
鄉飮酒禮注:同姓則以伯仲别之。
又同,則以且字别之。
言同姓之中有伯仲同者,則呼某甫也。
少牢饋食禮注:伯某之某,且字也。
士喪禮父某甫注雲:某甫,且字也。
若言山甫、孔甫。
士虞禮适爾皇祖某甫注雲:某甫,且字也。
若言尼甫。
又曲禮有天王某甫注雲:某甫,且字也。
檀弓烏呼哀哉尼甫注雲:因且字以為之谥。
雜記陽童某甫注雲:某甫,且字也。
坊記魯春秋猶去夫人之姓曰吳,其死曰孟子卒注雲:孟子之子,葢其且字。
又公羊傳宣十五年王劄子殺召伯毛伯注雲:劄者,冠且字也。
桓四年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注雲:宰渠伯糾,天子下大夫。
系官氏且字。
定四年劉卷卒注雲:劉卷氏采。
不名且字。
古言表德之字,謂之且字,往往可證者如是。
葢古二十而冠,隻雲某甫。
五十而後以伯仲某甫者,所以藉伯仲也。
故鄭注禮之某甫如是,何注春秋之劄卷糾皆為且字,與鄭無不合。
作正義者多不能憭,緻轉寫多訛。
而其不訛者,固可考而知也。
經注之且字非許書則不憭矣。
若周頌傳曰:萋且,敬愼皃。
且,此也。
則毛公傳于故訓者也。
從幾。
足有二橫。
一,其下地也。
橫音光,卽桄字。
今俗語讀光去聲是也。
合鄭閟宮箋、明堂位注言之:有虞氏□木為四足而已。
夏後氏中足為橫距之象。
周人足閑有橫,橫下有跗。
似乎堂後有房,故雲大房。
按跗,許作柎,闌足也。
闌足者,周圍之足空其底之下也。
造字之時,象其直者四,橫者二。
置于地,故以一象地。
子餘切。
又千也切。
古音嫥在五部。
凡且之屬皆從且。
□,古文□為且,又□為幾字。
上□為二字衍文也。
古文且字無二橫者,鄭注明堂位曰有虞氏以梡□木為四足而已,夏後氏始中足為橫距是也。
又以為幾字者,古文叚借之法。
幾亦箸于地,故幾且同字。
古文字少,此字大徐本挩去,從小徐本補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且部 标題:俎zǔ 注解:禮俎也。
謂禮經之俎也。
從半肉在且上。
仌為半肉字,如酋谷有半水字,會意字也。
魯頌傳曰:大房,半體之俎也。
按半體之俎者,少牢禮上利□羊載右胖,下利□豕右胖載于俎是也,故曰禮俎。
半部曰:胖,半體肉也。
側呂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且部 标題:□zù 注解:且往也。
且往,言姑且往也,匆遽之意。
從且,此不用且之本義,如□□不用豆之本義。
豦聲。
昨誤切。
五部。
篇、韻字體皆不同。
文三 路徑:段注說
司部曰:□者,意内而言外也。
側意猶側□。
錗卽今之歪字。
唐人曰夭邪。
從金委聲。
女恚切。
十六部。
文百九十七按锴本百九十六。
無□字。
張次立補之。
重十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金部 715上 标題:幵jiān 注解:平也。
凡岐頭□平曰幵。
幵字,古書罕見。
禹貢:道岍及岐。
許書無岍字,葢古隻名幵山,後人加之山旁,必岐頭平起之山也。
用幵為聲之字音讀多岐,如汧、麉、鳽、研、妍、雃在先韻,音之近是者也。
如井、□、形、郉、钘入清靑韻,此轉移之遠者也。
如笄、枅入齊韻,此轉移更遠者也。
幵從二幹,古音仍讀如幹。
何以證之。
籒文□讀若刊,小篆作栞,然則幹幵同音可知。
□罰字本從井,刑刭字從幵,畫然異字異音。
今則絕不知有從井之字,以□代□,音義□失。
而凡□聲幷聲之字盡失古音,得吾說存之,而後大略可證。
象二幹對冓,原作構,今正。
上平也。
幹卽竿之省。
古賢切。
古音在十四部。
凡幵之屬皆從幵。
文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幵部 标題:勺zhuó 注解:枓也。
二字依玄應書卷四補。
木部枓下雲勺也。
此雲勺,枓也,是為轉注,考老之例也。
考工記:勺一□。
注曰:勺,尊鬥也。
鬥同枓,謂挹以注于尊之枓也。
士冠禮注亦雲:尊鬥,所以□酒也。
今皆訛尊□,不可通矣。
詩:酌以大鬥。
毛雲:長三尺。
謂其柄。
所□挹取也。
所以依息夫躳傳顔注補。
顔之訓诂多取諸許也。
挹者,抒也。
勺是器名。
挹取者,其用也。
□所以,則體用溷矣。
象形,中有實,與包同意。
外象其哆口,有柄之形。
中一象有所盛也。
與包同意,謂包象人褢子,勺象器盛酒漿,其意一也。
李陽冰曰:勺從勹裹之勹。
失之。
勺象張口,豈同弇口哉。
此字當依考工記上灼反,中庸市若反,篇、韻時灼市若切。
大徐之若切,非也。
今俗語猶時灼切。
二部。
俗作杓。
凡勺之屬皆從勺。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勺部 标題:與yǔ 注解:賜予也。
賜,予也。
予,推予歬人也。
一勺為與。
下從勺。
一者,推而予之。
餘呂切。
五部。
此與予同意。
大徐作此與與同,小徐作此卽與同。
惟小徐袪妄内作與予皆同,近是。
今正。
以一推勺,猶以亅推予也,故曰同意。
與,擋與也。
從舁。
義取□舉,不同與也。
今俗以與代與,與行而與廢矣。
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勺部 标題:幾jǐ 注解:凥幾也。
凥各本作踞,今正。
凥幾者,謂人所凥之幾也。
凥,處也。
處,止也。
古之凥今悉改為居,乃改雲居幾,旣又改為蹲踞俗字。
古人坐而憑幾,蹲則未有倚幾者也。
幾俗作機。
左傳設機而不倚,周易渙奔其機皆俗字。
象形。
象其高而上平可倚。
下有足。
居履切。
十五部。
《周禮》五幾:玉幾、雕幾、彤幾、□幾、□幾。
周禮司幾筵職文。
□幾,今周禮作漆幾,葢許所據不同。
□者,桼也。
凡幾之屬皆從幾。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幾部 标題:憑pínɡ 注解:依幾也。
依者,倚也。
憑幾亦作馮幾,叚借字。
卧則隠幾。
從任幾。
三字今正。
任幾猶言倚幾也。
會意。
皮冰切。
六部。
《周書》:“憑玉幾。
”顧命文。
今尚書作憑,衛包所改俗字也。
古叚借隻作馮。
凡馮依皆用之。
讀若馮。
馮從馬,仌聲。
故其讀同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幾部 标題:凥jū 注解:處也。
各本作處,今正。
凡□得幾謂之凥。
□卽人也,引申之為凡凥處之字。
旣又以蹲居之字代凥,别制踞為蹲居字,乃緻居行而凥廢矣。
方言、廣雅凥處字皆不作居,而或妄改之。
許書如家凥也,宋凥也,寁凥之速也,寠無禮凥也,宭羣凥也之類皆改為居,而許書之衇絡不可知矣。
從屍幾。
會意。
九魚切。
五部。
屍得幾而止也。
釋會意之恉。
較舊本增三字。
《孝經》曰:仲尼凥。
孝經首章首句也。
今作居。
許君受魯國三老所獻,衛宏所校古文孝經如是,釋文引鄭本亦作凥。
顔氏家訓雲:仲尼居三字之中,三倉尼旁益丘。
說文□下施幾。
如此之類,何由可從,甚為纰缪。
鄭所據者古文眞本,屔字亦是孔子命名取字本義,何雲不可從也。
凥,謂閑凥如此。
此釋孝經之凥,卽小戴之孔子閑居也。
鄭目錄曰:退朝而處曰燕居,退燕避人曰閑居。
閑居而與曾子論孝,猶閑居而與子夏說恺弟君子。
故孝經之凥謂閑處。
閑處卽凥義之引申。
但閑處之時,實憑幾而坐,故直曰仲尼凥也。
如此謂□得幾。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幾部 标題:處chǔ 注解:止也。
人遇幾而止,引申之為凡凥處之字,俗分别其上去。
從攵幾。
攵讀若黹,從後緻也。
人□胫後有緻之者,至乎幾而止,故字從夂幾。
昌與切。
五部。
夂得幾而止也。
此釋會意之恉。
以上八字與舊本不同,今更正如此。
又以三篆皆會意,而不入人部□部夂部者,重幾也。
處,處或從虍聲。
今或體獨行,轉謂處俗字。
文四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幾部 标題:且jū 注解:所□薦也。
所□二字今補。
薦當作薦,今不改者,存其舊以示人推究也。
薦訓獸所食艹。
薦訓薦席,薦席謂艹席也。
艹席可為藉謂之薦,故凡言藉當曰薦。
而經傳薦薦不分,凡藉義皆多用薦,實非許意。
且,古音俎,所以承藉進物者。
引申之,凡有藉之□皆曰且。
凡語助雲且者,必其義有二,有藉而加之也。
雲嫴且、苟且者,謂僅有藉而無所加。
粗略之□也。
凡經注言且字者十有一。
鄉飮酒禮注:同姓則以伯仲别之。
又同,則以且字别之。
言同姓之中有伯仲同者,則呼某甫也。
少牢饋食禮注:伯某之某,且字也。
士喪禮父某甫注雲:某甫,且字也。
若言山甫、孔甫。
士虞禮适爾皇祖某甫注雲:某甫,且字也。
若言尼甫。
又曲禮有天王某甫注雲:某甫,且字也。
檀弓烏呼哀哉尼甫注雲:因且字以為之谥。
雜記陽童某甫注雲:某甫,且字也。
坊記魯春秋猶去夫人之姓曰吳,其死曰孟子卒注雲:孟子之子,葢其且字。
又公羊傳宣十五年王劄子殺召伯毛伯注雲:劄者,冠且字也。
桓四年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注雲:宰渠伯糾,天子下大夫。
系官氏且字。
定四年劉卷卒注雲:劉卷氏采。
不名且字。
古言表德之字,謂之且字,往往可證者如是。
葢古二十而冠,隻雲某甫。
五十而後以伯仲某甫者,所以藉伯仲也。
故鄭注禮之某甫如是,何注春秋之劄卷糾皆為且字,與鄭無不合。
作正義者多不能憭,緻轉寫多訛。
而其不訛者,固可考而知也。
經注之且字非許書則不憭矣。
若周頌傳曰:萋且,敬愼皃。
且,此也。
則毛公傳于故訓者也。
從幾。
足有二橫。
一,其下地也。
橫音光,卽桄字。
今俗語讀光去聲是也。
合鄭閟宮箋、明堂位注言之:有虞氏□木為四足而已。
夏後氏中足為橫距之象。
周人足閑有橫,橫下有跗。
似乎堂後有房,故雲大房。
按跗,許作柎,闌足也。
闌足者,周圍之足空其底之下也。
造字之時,象其直者四,橫者二。
置于地,故以一象地。
子餘切。
又千也切。
古音嫥在五部。
凡且之屬皆從且。
□,古文□為且,又□為幾字。
上□為二字衍文也。
古文且字無二橫者,鄭注明堂位曰有虞氏以梡□木為四足而已,夏後氏始中足為橫距是也。
又以為幾字者,古文叚借之法。
幾亦箸于地,故幾且同字。
古文字少,此字大徐本挩去,從小徐本補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且部 标題:俎zǔ 注解:禮俎也。
謂禮經之俎也。
從半肉在且上。
仌為半肉字,如酋谷有半水字,會意字也。
魯頌傳曰:大房,半體之俎也。
按半體之俎者,少牢禮上利□羊載右胖,下利□豕右胖載于俎是也,故曰禮俎。
半部曰:胖,半體肉也。
側呂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四卷□且部 标題:□zù 注解:且往也。
且往,言姑且往也,匆遽之意。
從且,此不用且之本義,如□□不用豆之本義。
豦聲。
昨誤切。
五部。
篇、韻字體皆不同。
文三 路徑:段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