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螾場之字也。
一曰治榖田也。
豳風七月曰:九月築場圃。
傳曰:春夏為圃,秋冬為場。
箋雲:場圃同地也。
周禮場人注曰:場築地為墠,季秋除圃中為之。
故許雲治榖之田曰場。
從土昜聲。
直良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圯yí 注解:東楚謂橋。
大史公曰:彭城以東。
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
史、漢,張良嘗閑從容步遊下邳圯上。
服□曰:汜音頤。
楚人謂橋為汜,按字當作圯。
史、漢叚汜為之,故服子愼讀如頤也。
或雲姚察見史記本有從土旁者。
應劭曰:汜水之上,謂窮渎無水之上也。
則應說從水作汜為合,與從土訓橋異。
詳水部汜下。
從土巳聲。
與之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垂chuí 注解:遠邊也。
辵部曰:邊者,行□崖也。
□者,遠邊也。
崖者,高邊也。
邊本謂行于□崖,因之□崖有遠邊之偁,厓有山邊之偁矣。
逍遙遊,翼若□天之雲。
崔雲:□猶邊也,其大如天一面雲也。
漢書:千金之子,坐不□堂,謂坐不于堂之邊也。
□本謂遠邊。
引申之,凡邊皆曰□。
俗書邊□字作□,乃由用□為□,不得不用□為□矣。
□部曰:□,危也。
則無邊義。
從土□聲。
是為切。
古音在十七部。
〖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圭ɡuī 注解:瑞玉也。
瑞者,以玉為信也。
上圜下方。
圭之制,上不正圜。
以對下方言之,故曰上圜。
上圜下方,法天地也。
故應劭曰:圭自然之形,陰陽之始也。
以圭為陰陽之始,故六十四黍為圭。
四圭為撮,十圭為一合,量于此起焉。
方言曰:鼃,始也。
多不得其解,愚謂鼃從圭聲。
與圭同音。
鼃始也,卽圭始也。
公執桓圭九寸。
桓,玉部作瓛。
此不改者,依周禮文也。
鄭曰雙植謂之桓,桓圭以宮室之象為瑑飾。
侯執信圭,伯執躳圭,皆七寸。
鄭曰:信當為身。
身圭,躬圭皆象以人形為瑑飾。
九寸,七寸謂其長也。
子執榖璧,男執蒲璧,皆五寸。
二玉以榖以蒲為瑑飾,五寸謂其徑也。
□封諸矦。
詳周禮大宗伯典瑞,玉人。
天子以封諸侯,諸侯守之以主其土田山川,故字從重土。
從重土。
重土者,土其土也。
古畦切。
十六部。
楚爵有執圭。
此說楚制之乖異也。
其事□見各書。
若國策之景翠、莊辛,淮南之荊佽非、子發,說苑之鄂君子皙,呂覽之能得五員者,皆楚執圭者也。
高注淮南曰:楚爵功臣賜以圭,謂之執圭。
比附庸之君。
珪,古文圭從玉。
古文從玉。
謂頒玉以命諸侯,守此土田培敦也。
小篆重土而省玉,葢李斯之失與。
今經典中圭珪錯見。
○圭珪移于部末者,許例當如此也。
文一百三十一今去堀。
重二十六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垚yáo 注解:土高皃。
依韻會所據本,與廣韻合。
從三土。
會意。
吾□切。
二部。
凡垚之屬皆從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垚部 标題:堯yáo 注解:高也。
堯本謂高。
陶唐氏以為号。
白虎通曰:堯猶峣峣。
峣峣,至高之皃。
按焦峣,山高皃。
見山部。
堯之言至高也。
舜,山海經作俊。
俊之言至大也。
皆生時臣民所偁之号,非谥也。
從垚在兀上,高遠也。
會意。
兀者,高而上平也。
高而上平之上又增益之以垚。
是其高且遠可知也。
吾□切。
二部。
□,古文堯。
此從二土,而二人在其下。
小徐本、汗□、古文四聲韻尚不誤,汲古閣乃大誤。
文二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垚部 标題:堇qín 注解:黏土也。
内則:塗之以謹塗。
鄭曰:謹,當為墐,聲之誤也。
墐塗,塗有穰草也。
按鄭注墐當為堇,轉寫者誤加土耳。
玉篇引禮堇塗,是□馮時不誤也。
鄭謂土□穰曰堇。
許說不尒。
葢土性黏者,與埴異字同義也。
從黃省,從土。
從黃者,黃土多黏也。
會意。
巨斤切。
十三部。
按徐仙民、篇、韻皆居隐切。
凡堇之屬皆從堇。
□,古文堇。
古文從黃不省。
□,亦古文。
此篆各本皆訛。
今依難字古所用形聲更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堇部 标題:艱jiān 注解:土難治也。
引申之,凡難理皆曰艱。
按許書無〈豤下土〉字。
疑古艱卽今〈豤下土〉字,豤亦艮聲也。
從堇□聲。
古閑切。
古音在十三部。
囏,籒文艱,從喜。
必有喜悅之心,而後畏其艱,而後無不治也。
故從喜。
此字見周禮。
2190文二 重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堇部 标題:裡lǐ 注解:凥也。
鄭風:無踰我裡。
傳曰:裡,居也。
二十五家為裡。
周禮載師廛裡。
鄭雲:廛裡者,若今雲邑居矣。
裡,居也。
縣師郊裡。
鄭雲:郊裡,郊所居也。
遺人鄉裡。
鄭雲:鄉裡,鄉所居也。
遂人曰:五家為鄰,五鄰為裡。
榖梁傳曰:古者三百步為裡。
毛詩亦借裡為悝。
悝,病也。
從田從土。
有田有土而可居矣。
良止切。
一部。
一曰士聲也。
一說以推十合一之士為形聲。
凡裡之屬皆從裡。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裡部 标題:厘lí 注解:家福也。
家福者,家居獲佑也。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漢孝文帝紀:诏曰:今吾聞祠官詋厘,皆歸福于朕躬。
如淳曰:厘,福也。
賈□傳受厘宣室是也。
如說冣合。
應劭注厘為祭餘肉,失之。
師古直謂厘為禧之叚借字。
禧與厘雖同在古音弟一部,然義各有當。
厘字從裡。
裡者,家居也。
故許釋為家福。
與禧訓禮吉不同。
春秋三經僖公,史記作厘公,叚借字耳。
有叚厘為牦者,經解雲差若毫牦,或作厘是也。
有叚厘為赉者,大雅厘爾女士傳曰:厘,予也。
厘爾圭瓒傳曰:厘,賜也。
有叚厘為理者,堯典允厘百工是也。
從裡□聲。
裡之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裡部 标題:野yě 注解:郊外也。
邑部曰:歫國百裡曰郊。
冂部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冂。
詩召南、邶風傳皆曰:郊外曰野。
鄭風傳曰:野,四郊之外也。
論語:質勝文則野。
包鹹曰:野如野人。
言鄙略也。
從裡予聲。
羊者切。
古音在五部。
□,古文野,從裡省,從林。
亦作埜。
2193文三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裡部
一曰治榖田也。
豳風七月曰:九月築場圃。
傳曰:春夏為圃,秋冬為場。
箋雲:場圃同地也。
周禮場人注曰:場築地為墠,季秋除圃中為之。
故許雲治榖之田曰場。
從土昜聲。
直良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圯yí 注解:東楚謂橋。
大史公曰:彭城以東。
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
史、漢,張良嘗閑從容步遊下邳圯上。
服□曰:汜音頤。
楚人謂橋為汜,按字當作圯。
史、漢叚汜為之,故服子愼讀如頤也。
或雲姚察見史記本有從土旁者。
應劭曰:汜水之上,謂窮渎無水之上也。
則應說從水作汜為合,與從土訓橋異。
詳水部汜下。
從土巳聲。
與之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垂chuí 注解:遠邊也。
辵部曰:邊者,行□崖也。
□者,遠邊也。
崖者,高邊也。
邊本謂行于□崖,因之□崖有遠邊之偁,厓有山邊之偁矣。
逍遙遊,翼若□天之雲。
崔雲:□猶邊也,其大如天一面雲也。
漢書:千金之子,坐不□堂,謂坐不于堂之邊也。
□本謂遠邊。
引申之,凡邊皆曰□。
俗書邊□字作□,乃由用□為□,不得不用□為□矣。
□部曰:□,危也。
則無邊義。
從土□聲。
是為切。
古音在十七部。
〖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圭ɡuī 注解:瑞玉也。
瑞者,以玉為信也。
上圜下方。
圭之制,上不正圜。
以對下方言之,故曰上圜。
上圜下方,法天地也。
故應劭曰:圭自然之形,陰陽之始也。
以圭為陰陽之始,故六十四黍為圭。
四圭為撮,十圭為一合,量于此起焉。
方言曰:鼃,始也。
多不得其解,愚謂鼃從圭聲。
與圭同音。
鼃始也,卽圭始也。
公執桓圭九寸。
桓,玉部作瓛。
此不改者,依周禮文也。
鄭曰雙植謂之桓,桓圭以宮室之象為瑑飾。
侯執信圭,伯執躳圭,皆七寸。
鄭曰:信當為身。
身圭,躬圭皆象以人形為瑑飾。
九寸,七寸謂其長也。
子執榖璧,男執蒲璧,皆五寸。
二玉以榖以蒲為瑑飾,五寸謂其徑也。
□封諸矦。
詳周禮大宗伯典瑞,玉人。
天子以封諸侯,諸侯守之以主其土田山川,故字從重土。
從重土。
重土者,土其土也。
古畦切。
十六部。
楚爵有執圭。
此說楚制之乖異也。
其事□見各書。
若國策之景翠、莊辛,淮南之荊佽非、子發,說苑之鄂君子皙,呂覽之能得五員者,皆楚執圭者也。
高注淮南曰:楚爵功臣賜以圭,謂之執圭。
比附庸之君。
珪,古文圭從玉。
古文從玉。
謂頒玉以命諸侯,守此土田培敦也。
小篆重土而省玉,葢李斯之失與。
今經典中圭珪錯見。
○圭珪移于部末者,許例當如此也。
文一百三十一今去堀。
重二十六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垚yáo 注解:土高皃。
依韻會所據本,與廣韻合。
從三土。
會意。
吾□切。
二部。
凡垚之屬皆從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垚部 标題:堯yáo 注解:高也。
堯本謂高。
陶唐氏以為号。
白虎通曰:堯猶峣峣。
峣峣,至高之皃。
按焦峣,山高皃。
見山部。
堯之言至高也。
舜,山海經作俊。
俊之言至大也。
皆生時臣民所偁之号,非谥也。
從垚在兀上,高遠也。
會意。
兀者,高而上平也。
高而上平之上又增益之以垚。
是其高且遠可知也。
吾□切。
二部。
□,古文堯。
此從二土,而二人在其下。
小徐本、汗□、古文四聲韻尚不誤,汲古閣乃大誤。
文二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垚部 标題:堇qín 注解:黏土也。
内則:塗之以謹塗。
鄭曰:謹,當為墐,聲之誤也。
墐塗,塗有穰草也。
按鄭注墐當為堇,轉寫者誤加土耳。
玉篇引禮堇塗,是□馮時不誤也。
鄭謂土□穰曰堇。
許說不尒。
葢土性黏者,與埴異字同義也。
從黃省,從土。
從黃者,黃土多黏也。
會意。
巨斤切。
十三部。
按徐仙民、篇、韻皆居隐切。
凡堇之屬皆從堇。
□,古文堇。
古文從黃不省。
□,亦古文。
此篆各本皆訛。
今依難字古所用形聲更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堇部 标題:艱jiān 注解:土難治也。
引申之,凡難理皆曰艱。
按許書無〈豤下土〉字。
疑古艱卽今〈豤下土〉字,豤亦艮聲也。
從堇□聲。
古閑切。
古音在十三部。
囏,籒文艱,從喜。
必有喜悅之心,而後畏其艱,而後無不治也。
故從喜。
此字見周禮。
2190文二 重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堇部 标題:裡lǐ 注解:凥也。
鄭風:無踰我裡。
傳曰:裡,居也。
二十五家為裡。
周禮載師廛裡。
鄭雲:廛裡者,若今雲邑居矣。
裡,居也。
縣師郊裡。
鄭雲:郊裡,郊所居也。
遺人鄉裡。
鄭雲:鄉裡,鄉所居也。
遂人曰:五家為鄰,五鄰為裡。
榖梁傳曰:古者三百步為裡。
毛詩亦借裡為悝。
悝,病也。
從田從土。
有田有土而可居矣。
良止切。
一部。
一曰士聲也。
一說以推十合一之士為形聲。
凡裡之屬皆從裡。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裡部 标題:厘lí 注解:家福也。
家福者,家居獲佑也。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漢孝文帝紀:诏曰:今吾聞祠官詋厘,皆歸福于朕躬。
如淳曰:厘,福也。
賈□傳受厘宣室是也。
如說冣合。
應劭注厘為祭餘肉,失之。
師古直謂厘為禧之叚借字。
禧與厘雖同在古音弟一部,然義各有當。
厘字從裡。
裡者,家居也。
故許釋為家福。
與禧訓禮吉不同。
春秋三經僖公,史記作厘公,叚借字耳。
有叚厘為牦者,經解雲差若毫牦,或作厘是也。
有叚厘為赉者,大雅厘爾女士傳曰:厘,予也。
厘爾圭瓒傳曰:厘,賜也。
有叚厘為理者,堯典允厘百工是也。
從裡□聲。
裡之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裡部 标題:野yě 注解:郊外也。
邑部曰:歫國百裡曰郊。
冂部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冂。
詩召南、邶風傳皆曰:郊外曰野。
鄭風傳曰:野,四郊之外也。
論語:質勝文則野。
包鹹曰:野如野人。
言鄙略也。
從裡予聲。
羊者切。
古音在五部。
□,古文野,從裡省,從林。
亦作埜。
2193文三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