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部分

關燈
于君,必孰思其事,是知其字古作孰而已。

    後乃加之土也,謂之垛者何也。

    朵者,木下垂。

    門堂伸出于門之前後,略取其意。

    後代有朵殿,今俗謂門□邊伸出小牆曰垛頭,其遺語也。

    孰之制,于正堂之修廣得三之二。

    其室于正堂之修廣得三之一。

    北向堂者為孰,得堂修廣三之一。

    南向者亦為孰,亦得堂修廣三之一,故曰門堂三之二也。

    室三之一者,北向南向□孰之中共一室,室得堂修廣亦三之一。

    與門之修廣等。

    顧命曰:先路在左塾之前,次路在右塾之前,此謂北面之孰也。

    士虞禮:匕俎在西塾之西。

    絲衣:自堂徂基。

    毛傳雲:基,門塾之基,此皆謂南面之孰也。

    士冠禮:筮與席所卦者具□于西塾,此南面之塾也。

    擯者玄端負東塾,此北面之塾也。

    尚書大傳曰:上老平明坐于右塾,庶老坐于左塾。

    餘子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葢謂北面之塾也。

    食貨志:春将出民,裡胥平旦坐于右塾。

    鄰長坐于左塾,葢謂南面之塾也。

    凡孰之可考者如此。

    孰字依白虎通及崔豹古今注則正作孰,俗作塾皆可。

    近儒或曰當作□,□之音義皆與孰迥隔。

    若後漢書劉演傳,書伯升像于塾。

    旦起射之。

    東觀記,赓漢書并作□。

    此乃所傳之異,不得雲□卽塾字也。

    畫伯升于門牆之山頭而射之,故曰畫于塾。

    山頭者,俗語牆之冣高處也。

    據李賢引字林曰:塾,門側堂也。

    是知漢後多用塾字,此說文字林之分古今也。

    從土朵聲。

    丁果七。

    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坫diàn 注解:屏也。

    陳氏禮書曰:坫之别凡有四。

    記曰:反坫出尊。

    論語曰: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

    此反爵之坫也。

    記曰:崇坫康圭,此奠玉之坫也。

    記又曰:士于坫一,此庋食之坫也。

    士冠禮:爵弁、皮弁、缁布冠各一匴,執以待于西坫南。

    大射,将射,工遷于下。

    東坫之東南士喪禮,床笫夷衾,□于西坫南。

    旣夕禮,設棜于東堂下南順。

    齊于坫,此堂隅之坫也。

    爾雅曰:垝謂之坫。

    郭雲:坫,□也。

    在堂隅,按□本作墆,高皃也。

    以土為之,高可屏蔽,故許雲屏也。

    其字俗作店。

    崔豹曰:店,置也,所以置貨鬻物也。

    從土占聲。

    都念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lǒnɡ 注解:塗也。

    謂塗墍也。

    通俗文曰:泥塗謂之□澒。

    從水從土,尨聲。

    讀若隴。

    按隴字葢誤,尨聲不得讀如隴也。

    □又見土部。

    玉篇亦在土部,引說文木貢切。

    玄應□澒,上莫董切,下胡動切。

    大徐亡江切。

    □之言蒙,不得讀若隴。

    葢水部本無此字,淺人增之,妄增此讀若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垷xiàn 注解:塗也。

    以下五塗字皆塗泥,引申之義也。

    塗泥可以附物者也。

    故引伸之,用以附物亦曰塗。

    詩角弓曰:如塗塗附。

    傳曰:塗,泥也。

    附,箸也。

    按上塗謂泥,下塗附連讀謂箸。

    鄭箋則謂以塗塗木桴,塗附謂之垷。

    廣雅,挸,拭也,卽垷字之異也。

    從土見聲。

    胡典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墐jìn 注解:塗也。

    内則曰:塗之以謹塗。

    注曰:謹當為墐,聲之誤也。

    墐塗,塗有穰草也。

    按合和黍穰而塗之謂之墐塗。

    取幹則易擘也。

    從土堇聲。

    渠吝切。

    十三部。

    按禮記音義音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xì 注解:卬塗也。

    卬各本作仰。

    今正。

    卬塗,舉首而塗之,郢人施廣領大袖以仰塗是也。

    周書杍材曰:旣勤垣墉,惟其塗墍茨,按以艹葢屋曰茨。

    塗墍茨者,塗其茨之下也。

    故必卬塗。

    标有梅傳,墍,取也。

    假栾傳:墍,息也。

    皆叚借字。

    從土旣聲。

    其冀切。

    按當雲其旣切。

    十五部。

    〖注〗□,古文墍。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垩è 注解:白塗也。

    以白物塗白之也。

    周禮曰:其祧則守祧幽垩之。

    注雲:幽讀為黝。

    黝,黑也。

    垩,白也。

    爾雅曰:地謂之黝,牆謂之垩。

    郭雲:黑飾地,白飾牆也。

    釋名曰:垩,亞也。

    亞,次也。

    先泥之,次以白灰飾之也。

    按謂塗白為垩,因謂白土為垩。

    古用蜃灰,周禮共白盛之蜃。

    注雲:謂飾牆使白之蜃也。

    今東萊用蛤,謂之叉灰雲。

    從土亞聲。

    烏各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墀chí 注解:塗地也。

    巾部曰:□,墀地以巾扪之也。

    凡塗地為墀,今因謂地為墀矣。

    從土犀聲。

    直尼切。

    十五部。

    《禮》:天子赤墀。

    葢出禮緯含文嘉之文。

    爾雅:地謂之黝,然則惟天子以赤飾堂上而已。

    故漢未央殿靑瑣丹墀,後宮則玄墀而彤庭也。

    漢典職儀曰:以丹漆地,故偁丹墀。

    張載注魏都曰:丹墀以丹與蔣離合用塗地也。

    按蔣疑是将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墼jī 注解:令适也。

    瓦部甓下曰:令甓也,按令甓卽令适也。

    甓适墼三字同韻。

    釋宮曰:瓴甋謂之甓。

    郭雲:□磚也。

    陳風:中唐有甓。

    傳曰:甓,令适也。

    字作令适、零嫡二音,加瓦者俗字也。

    □磚亦皆俗字,磚古隻作專。

    如斯幹傳曰:瓦,紡專也。

    寸部專下曰:一曰紡專也。

    皆可證。

    陸德明雲:字林作磚。

    此許、呂各因時作字書之例,許意在存古,呂意在宜今也。

    韋注吳語曰:員曰囷,方曰鹿。

    然則鹿專者,言其方正也。

    亦曰墼。

    一曰未燒者。

    者各本作也。

    今依玉篇正。

    韻會作未燒磚也。

    燒謂入于匋。

    匋,瓦器竈也。

    上文一義謂已燒之專曰墼,此一義謂和水土入模笵中而成者曰墼,别于凷而未經匋竈也。

    喪服柱楣注:屋下累墼為之,此必未燒者也,枕□則未墼者也。

    厽部壘下曰:墼也。

    葢亦謂未燒者,今俗語謂未燒者曰土墼。

    從土毄聲。

    古□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fèn 注解:埽除也。

    □字曲禮作糞,少儀作拚。

    又皆作□。

    糞卽華部之□字。

    與□音同義略同,拚其叚借字也。

    少儀曰:泛埽曰埽。

    埽席前曰拚,此析言之也。

    許以埽除釋□,以□釋埽,渾言之也。

    弟子職,旣拚盥漱,謂埽席前也。

    泛拚正席,謂廣□内外,不止席前也。

    小雅伐木箋:亦以灑□釋灑埽。

    從土弁聲,讀若□。

    方問切。

    古音在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埽sǎo 注解:□也。

    □各本訛□。

    今正。

    此二篆為轉注也。

    從土帚。

    會意。

    帚亦聲也。

    稣老切。

    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在zài 注解:存也。

    存,恤問也。

    釋诂:徂,在,存也。

    在,存,察也。

    按虞夏書在訓察,謂在與伺音同,卽存問之義也。

    在之義古訓為存問,今義但訓為存亾之存。

    從土才聲。

    昨代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zuò 注解:止也。

    止,下基也。

    引申為住止。

    凡言坐落,坐罪是也。

    引申為席地而坐。

    小雅:不遑啟處。

    傳曰:啟,跪。

    處,居也。

    古謂跪為啟。

    謂坐為凥,為處。

    凥俗作居。

    引申謂凡止箸為坐。

    從留省,從土。

    會意。

    徂卧切。

    十七部。

    土,所止也。

    此與留同意。

    釋從土之意。

    從土不必土,猶留從田不必田,皆謂所止也。

    故曰同意。

    坐,古文□。

    今古文行而小篆廢矣。

    止必非一人,故從二人。

    左傳:針莊子為坐。

    凡坐獄訟,必兩造也。

    〖注〗□,亦古文坐。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坁zhǐ 注解:箸也。

    韻會作箸止也。

    箸,直略切。

    者字之叚借也。

    行之旣久,乃不可變矣。

    凡言者者,别事□也,有所箸之□也。

    故凡言箸,皆者引申之義。

    左傳昭廿九年,物乃坁伏,郁湮不育。

    杜注:坁,止也。

    此坁字見于經者。

    而開成石經訛作坻,其義迥異。

    楚金所見左傳故未誤,尋其所由,葢唐初已有誤坻者。

    故釋文曰:坁音旨。

    又音丁禮反。

    後一音則已訛為坻,凡字切丁禮者,皆氐聲也。

    今版本釋文及左傳及廣韻四紙皆作坻。

    坻行而坁廢矣。

    從土氏聲。

    諸氏切。

    十六部。

    與十五部之坻異義。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塡ián 注解:□也。

    □各本作塞。

    塞,隔也。

    非其義也。

    □下雲窒也,窒下雲□也,□亦□也。

    塡與□音義同。

    □之則堅固,其義引申為久。

    大雅:倉兄塡兮。

    傳曰:塡,久也。

    常棣:烝也無戎。

    傳曰:烝,塡也。

    東山,烝在桑野。

    傳曰:烝,□也。

    而爾雅釋诂則曰塵,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