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部分

關燈
廣五寸為伐。

    二伐為耦。

    與考工記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畎,稍不同。

    鄭雲:畎土曰伐,伐卽坺。

    依考工記二耜之土為伐,許雲一枱之土為伐,卽此雲一臿土謂之坺也。

    惟臿與枱不同物耳。

    從土犮聲。

    本在塵皃下,今移此。

    蒲撥切。

    十五部。

    《詩》曰:“武王載坺。

    ”商頌長發文,今詩作旆。

    傳曰:旆,旗也。

    按毛詩當本作坺。

    傳曰:坺,旗也。

    訓坺為旗者,謂坺卽旆之同音叚借也。

    此如小宛訓題為視,謂題卽視之叚借。

    斯幹訓革為翼,謂革為□之叚借。

    若此之類不可枚數。

    淺學者少見多怪。

    乃改坺為旆,以合旗訓,葢亦久矣。

    許之引此詩則偁經說叚借之例。

    如引無有作□,說□卽好。

    引朕垐讒說,說堲卽疾。

    一曰塵皃。

    坺之言蓬勃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坄yì 注解:匋竈窗也。

    匋各本作陶。

    今正。

    缶部曰:匋者,瓦器竈也。

    穴部曰:窗者,通空也。

    燒瓦器之竈上必通孔,謂之坄者,其火熒然而出也。

    士喪禮:為垼于西牆下。

    東鄉,注雲:垼,塊竈。

    旣夕記雲:垼用塊。

    注雲“塊,堛也。

    葢士喪之竈,土凷為之。

    以煮沐浴者之潘水,不似人家廚竈,必令适為之,且僅通孔可煮而已,故謂之坄,不謂之竈也。

    坄,禮經作垼。

    古文禮作役。

    從土,役省聲。

    營隻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基jī 注解:牆始也。

    □部曰:址者,基也。

    此蒙基而釋之。

    牆始者,本義也。

    引申之為凡始之偁。

    釋诂、周語、毛詩傳皆曰:基,始也。

    禮經古文借基為期年字。

    從土其聲。

    居之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垣yuán 注解:牆也。

    此雲垣者,牆也。

    渾言之。

    牆下曰:垣蔽也。

    析言之。

    垣蔽者,牆又為垣之蔽也。

    垣自其大言之,牆自其高言之。

    從土□聲。

    雨元切。

    十四部。

    □,籒文垣,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圪yì 注解:牆高皃也。

    大雅皇矣曰:崇墉言言。

    傳曰:言言,高大也。

    又曰:崇墉仡仡。

    傳曰:仡仡猶言言也。

    依說文本作圪圪。

    《詩》曰:“崇墉□□。

    ”從土氣聲。

    魚迄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堵dǔ 注解:垣也。

    儒行曰:儒有一畞之宮,環堵之室。

    注雲:宮謂牆垣也。

    堵,面一堵也。

    面一堵者,謂面各一堵也。

    依鄭說堵與垣别。

    大氐散文則通,對文則别也。

    五版為堵。

    詩毛傳曰:一丈為闆,五闆為堵。

    此五經異義所謂古周禮,古春秋說也。

    異義今戴禮及韓詩說:八尺為闆,五闆為堵,五堵為雉。

    闆廣二尺。

    積高五闆為一丈。

    五堵為雉,雉長二十丈。

    何休注公羊取韓詩說,古周禮及古春秋左氏傳說:一丈為闆,闆廣二尺,五闆為堵。

    一堵之牆長丈,高丈。

    三堵為雉,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

    以度長者用其長,以度高者用其高也。

    諸說不同。

    鄭辨之雲:左氏傳,鄭莊公弟段居京城。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

    古之雉制,書傳各不得其詳。

    今以左氏說鄭伯之城方五裡,積千五,百步也。

    大都三國之一,則五百步也。

    五百步為百雉,則知雉五步。

    五步于度長三丈,則雉長三丈也。

    雉之度于是定可知矣。

    玉裁按鄭駁異義,取古周禮、春秋說。

    一丈為闆。

    計之适合,未嘗自立說六尺為闆也。

    迨箋詩則主用古說:參以公羊傳五闆而堵,五堵而雉,而定為闆長六尺。

    鄭意公羊五闆而堵者,高一丈也。

    五堵而雉者,廣三丈也。

    何注公羊取韓詩說:八尺為闆,五闆而堵為四十尺,五堵而雉為二百尺。

    說各乖異。

    似古周禮、春秋、毛詩說為善,高一丈,廣三丈為雉。

    不必闆定六尺也。

    許君異義未詳其于古今孰從,此雲五闆為堵,古今說所同也。

    葢言闆廣二尺。

    五闆積高一丈為堵而已。

    其長幾尺為闆,幾堵為雉,皆于古今說未敢定。

    從土者聲。

    當古切。

    五部。

    □,籒文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壁bì 注解:垣也。

    釋名:壁,辟也,辟禦風寒也。

    按壁自其直立言之。

    從土辟聲。

    比激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liáo 注解:□垣也。

    □各本作周。

    今正。

    □,帀也。

    周,密也。

    義異。

    □垣謂垣之圍帀者也。

    西都賦曰:缭以周牆四百餘裡。

    西京賦曰:缭亘綿聯。

    薛注:缭亘猶繞了也。

    按魏都賦亦曰:缭亘開囿。

    今本皆訛作缭垣,非也。

    缭亘雙聲字。

    從土尞聲。

    力沼切。

    二部。

    玉篇平去二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堨yè 注解:壁閑隙也。

    隙者,壁際也。

    壁際者,壁之釁也。

    亦曰:堨,此古義也。

    今義堰也。

    讀同壅遏,後人所用俗字也。

    從土曷聲,讀若谒。

    此古音也。

    十五部。

    大徐魚列切。

    廣韻烏曷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埒liè 注解:庳垣也。

    庳者,中伏舍也。

    引申之為卑也。

    按廣韻引孟康雲:等庳垣也。

    似孟氏所據為長。

    等者,齊等也。

    卑垣延長而齊等若一,是之謂埒。

    引申之為涯際之偁,如淮南道有形埒是也。

    為回環之偁,如爾雅水潦所還埒丘,又馬埒是也。

    又為相等之偁,如史記富埒天子之類是也。

    孟康語葢出漢書音義,今□依以補等字。

    從土寽聲。

    力辍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堪kān 注解:地突也。

    突者,犬從穴中暫出也。

    因以為坳突之偁。

    俗乃制凹凸字。

    地之突出者曰堪。

    淮南書曰:堪輿行雄以起雌。

    許注曰:堪,天道。

    輿,地道也。

    見文□注、甘泉賦,屬堪輿以壁壘。

    張晏曰:堪輿,天地緫名也。

    按張說未安,堪言地高處無不勝任也,所謂雄也。

    輿言地下處無不居納也,所謂雌也。

    引申之,凡勝任皆曰堪。

    古叚戡、□為之。

    從土甚聲。

    口含切。

    古音在七部。

    〖注〗□字原從今從戈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kū 注解:突也。

    突為犬從穴中暫出。

    因謂穴中可居曰突,亦曰堀,俗字作窟,古書中堀字多訛掘。

    如秦國策,窮巷堀門。

    齊策:堀穴窮巷,今皆訛掘。

    鄒陽書:伏死堀穴,尚不誤也。

    曹風:蜉蝣□穴,此葢自來古本如是。

    毛雲:堀閱,容閱也。

    箋雲:堀地解閱,謂其始生時也。

    唐以後本盡改為掘字,遂謂許所據為異本矣。

    陸機雲:蜉蝣陰雨時,從地中出。

    郭樸雲:生糞土中,然則未嘗掘地也。

    堀閱、容閱皆聯綿字也。

    箋則雲堀于地中解閱而出矣。

    風賦:堀堁揚塵,謂突起之堁。

    從土□聲。

    各本篆作堀。

    解作□省聲。

    而别有□篆綴于部末。

    解雲:兔□也。

    從土,□聲。

    此化一字為二字,兔堀非有異義也。

    篆從□,隸省作屈。

    此其常也。

    豈有篆文一省一不省分别其義者,今正此篆之形。

    而删彼篆。

    苦骨切。

    十五部。

    《詩》曰:“蜉蝣□閱。

    ”曹風蜉蝣文,堀閱,容閱也。

    容閱如孟子之容悅。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堂tánɡ 注解:殿也。

    殿者,擊聲也。

    叚借為宮殿字者。

    釋宮室曰:殿,有殿鄂也。

    殿鄂卽禮記注之沂鄂。

    沂,說文作垠,作圻。

    釋名釋形體亦曰:臀,殿也,高厚有殿鄂也。

    古音□聲,斤聲,□聲互通,合音作幾,作畿。

    是以禮記雕幾謂有沂鄂。

    堂之所以偁殿者,正謂前有陛四緣皆高起。

    沂鄂□然,故名之殿。

    許以殿釋堂者,以今釋古也。

    古曰堂,漢以後曰殿。

    古上下皆偁堂,漢上下皆偁殿。

    至唐以後,人臣無有偁殿者矣。

    初學記謂殿之名,起于始皇紀曰作前殿。

    葉大慶考古質疑,博引說苑諸書以證古有殿名,要其所引皆漢人所作書也。

    卽六韬亦豈眞周人書哉。

    從土尚聲。

    徒郞切。

    十部。

    坣,古文堂如此。

    葢從尚省。

    □,籒文堂,從尚,京省聲。

    從尚不省。

    則異乎古文。

    邑部□,地名。

    從籒文堂也。

    篆文以為從尚,則聲在其中。

    故省其京省。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垜duǒ 注解:門堂孰也。

    門字孰字今補正。

    考工記: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鄭曰:門堂,門側之堂也。

    釋宮曰:門側之堂謂之塾。

    孫炎、郭樸皆曰:夾門堂也。

    堂無塾,門堂乃有塾。

    删去門字,于制不可通矣。

    孰、經典皆作塾。

    以孰加土,猶以孰加火耳,謂之孰者,白虎通雲:所以必有塾何,欲以飾門因取其名。

    明臣下當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