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部分

關燈
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坶mù 注解:朝歌南七十裡地。

    《周書》曰:“武王與纣戰于坶野。

    ”此書序文也。

    今書序纣作受,坶作牧。

    詩大明,矢于牧野。

    正義引鄭書序注雲:牧野,纣南郊地名。

    禮記及詩作□野,古字耳。

    此鄭所見詩,禮記作□,書序隻作牧也。

    許所據序則作坶,葢所傳有不同。

    坶作□者,字之增改也,每亦母聲也。

    從土母聲。

    莫六切。

    三部。

    徐邈曰:牧一音茂。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坡pō 注解:阪也。

    □部曰:坡者曰阪。

    此二篆轉注也。

    又曰:陂,阪也,是坡陂二字音義皆同也。

    坡謂共陂陀。

    毛詩:隰則有泮。

    傳曰:泮,坡也。

    此釋叚借之法。

    謂泮卽坡之雙聲叚借也。

    鄭不從其說,而易之曰讀為畔。

    從土皮聲。

    滂禾切。

    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坪pínɡ 注解:地平也。

    舊鈔小徐本作□。

    廣韻:□,地名。

    今義也。

    從土平,平亦聲。

    小徐無平亦二字。

    皮命切。

    十一部。

    亦平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均jūn 注解:平徧也。

    平者,語平舒也。

    引□為凡平舒之偁。

    徧者,帀也。

    平徧者,平而帀也,言無所不平也。

    小雅節南山傳曰:均,平也。

    古多叚旬為均,亦叚鈞為均。

    從土勻,勻者,帀也。

    故以會意。

    勻亦聲。

    小徐無勻亦二字。

    居勻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壤rǎnɡ 注解:柔土也。

    大雅:陶複陶穴。

    毛傳:陶其土而複之,陶其壤而穴之。

    九章筭術:今有穿地積一萬尺,問為堅壤各幾何,荅曰:為堅七千五百尺,為壤一萬二千五百尺。

    穿地四,為壤五。

    為堅三,為墟四。

    劉徽注:壤謂息土,堅謂築土,周禮:辨十有二壤之名物,而知其種,以敎稼穑樹蓺。

    注:壤亦土地,以萬物自生言則言土,土猶吐也。

    以人所耕而樹蓺言則言壤。

    壤,和緩之皃。

    某氏注尚書曰:無塊曰壤,周禮草人:墳壤用麋,勃壤用狐。

    鄭雲:墳壤潤解。

    勃壤粉解。

    釋名曰:壤,瀼也,肥濡意也。

    按言物性之自然,壤異乎堅土,言人功,則凡土皆得而壤之。

    壤與柔弱雙聲。

    谷梁:日有食之。

    傳曰:吐者外壤,食者内壤。

    阙然不見其壤,有食之者也。

    麋信雲:齊魯之閑謂□地出土,鼠作穴出土皆曰壤。

    按蟲鼠所出字亦作場,作場。

    音失羊反。

    見方言,亦取柔意,今俗語謂弱曰壤。

    漢書:壤子王梁、代。

    壤謂肥晠也。

    從土□聲。

    如兩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塙què 注解:堅不可拔也。

    堅者,剛土也。

    拔者,擢也。

    不可拔者,不可擢而起之也。

    易文言曰:确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虞翻曰:确,剛皃也。

    鄭曰:堅高之皃。

    按今易皆作确。

    考釋文曰:說文雲高至。

    □辭:夫幹,确然示人易矣。

    釋文曰:說文雲高至,皆不言說文作隺,是則陸所據易二皆作隺。

    而今本俗誤也。

    許意隺訓高至,塙訓堅不可拔,文言字作隺而義從塙,□辭乃義如其字。

    從土高聲。

    苦角切。

    古音在二部。

    今俗字作确,乃确字之變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墽qiāo 注解:硗也。

    石部曰:硗者,礊石也。

    礊者,堅也。

    礉之義同硗,則兼謂土石堅□耳,其字亦作硗。

    何注公羊雲:硗埆不生五谷曰不毛。

    從土敫聲。

    口交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垆lú 注解:黑剛土也。

    各本無黑字。

    依韻會則小徐有。

    尚書正義所引同。

    今補。

    釋名曰:土黑曰垆,盧然解散也。

    周禮草人,埴垆用豕。

    鄭雲:埴垆,黏疏者,以黏釋埴,以疏釋垆。

    黑部曰:齊謂黑為黸。

    古文作旅。

    許于黸得其義雲:黑而剛,則疏之義亦見矣。

    從土盧聲。

    洛乎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xīnɡ 注解:赤剛土也。

    草人凡糞種,骍剛用牛。

    故書骍為挈,杜子春挈讀為骍,謂地色赤而土剛強也。

    按馬部無□字,子春易字作解。

    必塙然易為□字,而許用其說入說文也。

    然則相承作□又訛作骍者,乃大缪耳。

    從土,觲省聲。

    息營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埴zhí 注解:黏土也。

    禹貢:厥土赤埴墳,周禮草人埴垆。

    考工記:搏埴之工。

    孔傳、鄭注皆曰:埴,黏土也。

    釋名:土黃而細密曰埴。

    埴,膱也,黏昵如脂之膱也。

    按禹貢埴字,鄭本作戠而讀為熾。

    熾,赤皃也。

    見禹貢音義及蜀都賦丹沙赩熾李注。

    又太平禦覽三十七引東晉會稽謝沈古文尚書注:徐州土赤戠墳。

    戠音志。

    又禹貢正義曰:戠埴音義同。

    埴為黏土,故土黏曰戠。

    葢孔本本亦作戠,惟孔釋戠為黏土。

    鄭易戠為熾,釋為赤皃。

    見經文赤戠連讀為異耳。

    據釋文則韋昭所注漢地理志亦作戠。

    而今漢書作埴。

    晉書成公綏天地賦雲:海岱赤□,華梁靑黎。

    何超音義□尺志反,此又戠之加土旁者也。

    戠□□皆埴之異字。

    從土直聲。

    常職切。

    一部。

    按廣韻常職昌志二切,今江浙俗語皆用昌志一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坴lù 注解:土凷坴坴也。

    坴坴,大□之皃。

    從土圥聲。

    力竹切。

    三部。

    讀若速。

    大徐本速作逐,誤也。

    坴讀如速,與鼀讀七宿切意同。

    一曰坴梁地。

    始皇本紀三十三年,發諸賞逋亾人,贅、壻、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遺戍,字作陸。

    按坴梁葢其地多土□,而土性強梁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hún 注解:土也。

    土葢□之誤。

    集韻□字亦作□,類篇□亦苦會切,墣也。

    葢自坴至堛并重文六篆皆言□,此土也二字淺人所改。

    從土軍聲。

    戶昆切。

    十三部。

    雒陽有大□裡。

    雒作洛,非,今正。

    說詳水部洛下。

    大□,雒陽裡名,此舉為□篆之證也。

    漢王子侯表,土軍侯郢客。

    師古曰:土軍,西河之縣,說者以為洛陽土軍裡,非也。

    按土軍裡乃大□裡之誤。

    依此注疑大本作土。

    土□裡或有作土軍裡者,故說漢書者或偶用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墣pú 注解:凷也。

    吳語曰:□人疇枕王以墣。

    淮南書曰:土之勝水也。

    非以一墣塞江。

    從土菐聲。

    匹角切。

    古音在三部。

    圤,墣或從蔔。

    蔔聲亦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kuài 注解:墣也。

    是曰轉注。

    喪服傳曰:寝苫枕□。

    從土凵,凵屈象形。

    小徐本如是。

    屈者,無尾也。

    □之形略方,而體似無尾者,故從土而象其形。

    苦對切。

    十五部。

    塊,俗凷字。

    依爾雅釋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堛bì 注解:□也。

    釋言:□,堛也。

    郭引枕王以堛。

    堛卽璞之異文。

    禮運蒉桴注曰:蒉讀為□,聲之誤也。

    □,堛也。

    從土畐聲。

    芳逼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堫zōnɡ 注解:穜也。

    穜者,埶也。

    堫者,以禾穜入土也。

    廣雅曰:□,□也。

    卽堫,穜字之異體也。

    從土□聲。

    子紅切。

    九部。

    一曰内其中。

    引申之義。

    謂以此入彼中皆得曰堫也。

    大□中木謂之锪,杵臼謂之舂。

    亦此意。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塍chénɡ 注解:稻田中畦埒也。

    集韻、類篇、宋本作稻中畦也。

    今本及文□注,作稻田畦也。

    韻會作稻中畦埒也。

    今合訂之如此。

    畦,五十畞之介也。

    埒者,庳垣,亦所以為畍。

    稻田中作介畫以蓄水,取義于此。

    謂之塍必言稻中者,禾黍不必為此,惟稻必蓄水以養之。

    周禮稻人:以遂均水,以列舍水。

    鄭曰:遂,田首受水小溝也。

    列,田之畦埒也。

    開遂舍水于列中,按列讀如遮洌之迾,非人所行之畛陌也。

    許、鄭說正同。

    今四川謂之田繩子,江浙謂之田緪,緪亦繩也。

    西都賦:溝塍刻镂。

    從土□聲。

    食陵切。

    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坺bá 注解:坺土也。

    坺字各本無。

    今補。

    厽下曰:絫坺土為牆壁。

    凡初出于田為坺土,稍治之乃為凷。

    一臿土謂之坺。

    一下各本有日字。

    今依玄應書卷二十,廣韻十三末正。

    木部曰:□,臿也。

    鍬臿詳見木金二部。

    一臿所起之土謂之坺,今人雲坺頭是也。

    耒部曰: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