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标題:亘xuān
注解:求回也。
回各本作□。
今正。
以回釋□,以雙聲為訓也。
回者,轉也。
□字經典不見。
易屯卦盤桓,盤變亦作盤,亦作盤。
義當作般,桓義當作□。
般者,辟也。
□者,回也。
馬融雲:盤桓,旋也。
是二字皆叚借也。
凡舟之旋曰般,旌旗之指□曰旋,車之運曰轉,□柄曰斡。
皆其意也。
從二從回。
會意。
須緣切。
按古音讀如桓。
十四部。
回,古文回,見口部。
象□回之形。
□回雙聲。
猶回轉也。
上下所求物也。
上下謂二,所求在上,則轉而上所求在下,則轉而下。
此說從回,從二之意。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二部 标題:竺dǔ 注解:□也。
□各本作厚。
今正。
許意厚薄字當作□。
山陵之□乃作□。
不容一之。
爾雅、毛傳皆曰:笃,厚也。
今經典絕少作竺者,惟釋诂尚存其舊。
叚借之字行而眞字廢矣。
笃,馬行鈍遲也。
聲同而義略相近,故叚借之字專行焉。
從二。
加厚之意。
竹聲。
冬毒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二部 标題:凡fán 注解:冣□而言也。
冣各本作最。
最者,犯而取也。
非其義。
今正。
冣者,積也。
才句切。
□者,絜也。
絜者,束也。
絜者,麻一端。
束之成一端也。
冣□者,緫聚而絜束之也。
意内言外曰□,其意冣□,其言凡也。
春秋□露曰:号凡而略,名目而詳。
目者,徧辨其事也。
凡者,獨舉其大也。
享鬼神者号一曰祭,祭之散名。
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丞。
獵禽獸者号一曰田,田之散名。
春苗,秋搜,冬狩。
按周禮多言凡。
六典,凡也。
治典、敎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目也。
鄭注:言冣目者,謂其緫數也。
若其它言凡祭祀,凡賓客,凡禮事,凡邦之吊事。
言師掌官成以治凡,亦皆聚括之謂。
舉其凡,則若網在綱。
杜預之說春秋曰:傳之義例,緫歸諸凡,凡之言泛也,包舉泛濫一切之稱也。
從二,二,耦也。
耦各本作偶。
今正。
一二者,天地之大數也。
故從二。
從□,□,古文及字。
見又部。
及,逮也。
從及者,取□束之意。
浮□切。
古音在七部。
讀扶音切。
按篆體右像古文及之半,而左引筆下垂。
内從一,非從二也。
與說解不相應。
夫許旣列之二部,明言從二,不宐乖異如是。
葢轉寫旣久,訛奪之由,尠有深思者。
許以先篆後古籒為經例,先古籒後篆為變例。
變例之興,起于部首。
部首為二,則從二之凡當先列。
從一之凡當後之,考定其文。
當作〈二□〉,冣□而言也。
從二,二耦也。
從□,□古文及。
此下又雲??,篆文〈二□〉。
李斯省改古文,漢人行之。
故許立文必如是,妄人不知。
一移一奪。
乃使倉颉所造,千古放佚。
許君凡例,委于艹莽矣。
○江沅曰,右旁作乁,用古文及之省也。
□乃二之形。
而以上筆引長配右也。
當雲從古文及省。
則得之矣。
文六 重二按凡有有古文有小篆,則當重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二部 标題:土tǔ 注解:地之吐生萬物者也。
吐土□韻。
釋名曰:土,吐也,吐萬物也。
二象地之上,地之中。
上各本作下。
誤。
今依韻會正。
地之上,謂平土面者也。
土二橫當齊長,士字則上十下一,上橫直之長相等,而下橫可随意。
今俗以下長為土字,下短為士字,絕無理。
丨,物出形也。
此所謂引而上行讀若囟也。
合二字象形為會意。
它魯切。
廣韻引文字指歸曰:無□,按文字指歸葢以無□者它魯切,有□者徒古切。
田地主也。
釋氏書國土必讀如杜是也。
五部。
凡土之屬皆從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地dì 注解:元氣初分,輕清昜為天,重濁侌為地。
元者,始也。
陰陽大論曰:黃帝問于岐伯曰:地之為下否乎。
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大虛之中者也。
黃帝曰:馮乎。
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按地之重濁而包舉乎經清之氣中,是以不墜。
萬物所敶列也。
敶各本作陳。
今正,攴部曰:敶者,列也。
凡本無其字,依聲托事者。
如萬蟲,終古叚借為千萬。
雖唐人必用萬字,不可從也。
若本有其字,如叚陳國為敶列。
在他書可,而許書不可,地與敶以雙聲為訓。
從土,地以土生物,故從土。
也聲。
坤道成女,玄牝之門,為天地根,故其字從也。
或雲從土乙力,其可笑有如此者。
徒四切。
古音在十七部。
漢書或叚為第但也之第。
墬,籒文地。
從□土,□聲。
從小徐本,惟□字小徐作彖。
非其聲也。
今正,作□,從□,言其高者也。
從土,言其平者也。
□見彑部,蠡□墬皆以為聲,在古音十六部,地字古音本閑于十六、十七□部也。
若大徐作從□。
□部□音徒玩切。
其缪愈難糾矣。
漢人多用墬字者,傳寫皆誤少一畫。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坤kūn 注解:地也。
《易》之卦也。
象傳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說卦傳曰:坤,順也。
按伏羲取天地之德為卦,名曰乾坤。
從土□。
會意。
苦昆切。
十三部。
土位在□也。
此說從□之意也。
說卦傳曰:坤也者,地也。
萬物皆緻養焉,故曰緻役乎坤,坤正在申位。
自倉颉造字已然,後儒乃臆造幹南坤北為伏羲先天之學,說卦傳所定之位為文王後天之學,甚矣人之好怪也。
或問伏羲畫八卦,卽有乾坤震巽等名與不。
曰有之。
伏羲三奇謂之幹,三耦謂之坤。
而未有幹字坤字,傳至于倉颉乃後有其字。
坤□特造之,幹震坎離艮兌以音義相同之字為之,故文字之始作也。
有義而後有音,有音而後有形,音必先乎形。
名之曰乾坤者,伏羲也。
字之者,倉颉也。
畫卦者,造字之先聲也。
是以不得雲三卽坤字。
〖注〗巛、□,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垓ɡāi 注解:兼晐,八極地也。
晐各本作垓。
今正。
晐俗作該。
日部晐下曰:兼晐也。
此用其義釋垓,以□韻為訓也。
凡四方所至謂之四極。
八到所至謂之八極。
淮南書曰:八纮之外乃有八極,非此義也。
兼備八極之地謂之垓。
從土亥聲。
古哀切。
一部。
《國語》曰:“天子凥九垓之田。
”鄭語曰: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經入以食兆民。
韋雲:九畡,九州島之極數也。
又楚語:天子之田九畡,以食兆民。
韋雲:九畡,九州島之内有畡數也。
食兆民,民耕而食其中也。
天子曰兆民,按畡者垓字之異也。
韋雲有垓數者,卽風俗通千生萬,萬生億,億生兆,兆生經,經生垓。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墺ào 注解:四方之土可定凥者也。
各本作四方土可居也。
少三字。
今依李善西都賦注正。
禹貢:四墺旣宅。
今作隩者,衛包改也。
僞孔傳曰:四方之土可居。
玉篇土部引夏書四墺旣宅。
廣韻三十七号墺字注曰:四墺,四方土。
文選西都賦,天地之隩區。
李注引此說文。
知班賦本從土,唐以後人乃改之,如今本尚書釋文之作隩耳。
周語:宅為九隩。
注雲:隩,内也。
其字從□。
從土奧聲。
于六切。
三部。
按音轉多讀于報切。
□,古文墺。
葢壁中禹貢如是與。
〖注〗圫、□,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堣yú 注解:堣夷,在冀州旸谷,旸各本作陽。
今正。
日部曰。
旸,日出也。
引虞書曰旸谷。
則此當作旸可知也。
山部崵下曰:首崵山在遼西。
一曰:嵎鐵,崵谷也。
嵎鐵崵三字皆與此異。
嵎當作禺,葢堣夷旸谷者,孔氏古文如是。
禺鐵崵谷者,今文尚書如是。
今堯典作宅嵎夷,曰旸谷。
依古文而堣訛嵎,恐衛包所改耳。
玉篇、唐韻皆作堣。
可證。
堯典音義曰:尚書考靈曜及史記作禺鐵。
尚書正義卷二曰:夏矦等書古文宅堣夷(堣作嵎者訛)為宅嵎□。
嵎□卽禺鐵之異字。
凡緯書皆用今文,故知許土部所偁為古文,山部為今文。
尚書如昧谷為古文。
桺榖為今文。
正同。
詳見古文尚書撰異。
堣夷旸谷,許明雲在冀州。
山部曰:首崵山在遼西。
一曰禺鐵,崵谷。
一曰猶一名,非有二物。
遼西正在冀州,然則堯典之堣夷非禹貢靑州之嵎夷。
司馬貞注禹貢雲:今文尚書及帝命驗并作禺鐵在遼西,此謂堯典也。
陸氏引馬雲:嵎,海隅也。
夷,萊夷也。
馬釋堯典始以禹貢釋之,而僞孔傳大意從之,羲和測日不必遠至海外也。
僞孔雲: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稱旸谷。
似以此旸谷與日初出東方湯谷合而一之,其謬不亦甚乎。
立春日。
日值之而出。
日正當堣夷而出。
乃許所聞尚書古義如此。
從土禺聲。
噳俱切。
五部。
《尙書》曰:“宅堣夷。
”許之例不雲尚書,此當雲唐書,改之者作虞書。
其說見禾部。
路徑:
回各本作□。
今正。
以回釋□,以雙聲為訓也。
回者,轉也。
□字經典不見。
易屯卦盤桓,盤變亦作盤,亦作盤。
義當作般,桓義當作□。
般者,辟也。
□者,回也。
馬融雲:盤桓,旋也。
是二字皆叚借也。
凡舟之旋曰般,旌旗之指□曰旋,車之運曰轉,□柄曰斡。
皆其意也。
從二從回。
會意。
須緣切。
按古音讀如桓。
十四部。
回,古文回,見口部。
象□回之形。
□回雙聲。
猶回轉也。
上下所求物也。
上下謂二,所求在上,則轉而上所求在下,則轉而下。
此說從回,從二之意。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二部 标題:竺dǔ 注解:□也。
□各本作厚。
今正。
許意厚薄字當作□。
山陵之□乃作□。
不容一之。
爾雅、毛傳皆曰:笃,厚也。
今經典絕少作竺者,惟釋诂尚存其舊。
叚借之字行而眞字廢矣。
笃,馬行鈍遲也。
聲同而義略相近,故叚借之字專行焉。
從二。
加厚之意。
竹聲。
冬毒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二部 标題:凡fán 注解:冣□而言也。
冣各本作最。
最者,犯而取也。
非其義。
今正。
冣者,積也。
才句切。
□者,絜也。
絜者,束也。
絜者,麻一端。
束之成一端也。
冣□者,緫聚而絜束之也。
意内言外曰□,其意冣□,其言凡也。
春秋□露曰:号凡而略,名目而詳。
目者,徧辨其事也。
凡者,獨舉其大也。
享鬼神者号一曰祭,祭之散名。
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丞。
獵禽獸者号一曰田,田之散名。
春苗,秋搜,冬狩。
按周禮多言凡。
六典,凡也。
治典、敎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目也。
鄭注:言冣目者,謂其緫數也。
若其它言凡祭祀,凡賓客,凡禮事,凡邦之吊事。
言師掌官成以治凡,亦皆聚括之謂。
舉其凡,則若網在綱。
杜預之說春秋曰:傳之義例,緫歸諸凡,凡之言泛也,包舉泛濫一切之稱也。
從二,二,耦也。
耦各本作偶。
今正。
一二者,天地之大數也。
故從二。
從□,□,古文及字。
見又部。
及,逮也。
從及者,取□束之意。
浮□切。
古音在七部。
讀扶音切。
按篆體右像古文及之半,而左引筆下垂。
内從一,非從二也。
與說解不相應。
夫許旣列之二部,明言從二,不宐乖異如是。
葢轉寫旣久,訛奪之由,尠有深思者。
許以先篆後古籒為經例,先古籒後篆為變例。
變例之興,起于部首。
部首為二,則從二之凡當先列。
從一之凡當後之,考定其文。
當作〈二□〉,冣□而言也。
從二,二耦也。
從□,□古文及。
此下又雲??,篆文〈二□〉。
李斯省改古文,漢人行之。
故許立文必如是,妄人不知。
一移一奪。
乃使倉颉所造,千古放佚。
許君凡例,委于艹莽矣。
○江沅曰,右旁作乁,用古文及之省也。
□乃二之形。
而以上筆引長配右也。
當雲從古文及省。
則得之矣。
文六 重二按凡有有古文有小篆,則當重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二部 标題:土tǔ 注解:地之吐生萬物者也。
吐土□韻。
釋名曰:土,吐也,吐萬物也。
二象地之上,地之中。
上各本作下。
誤。
今依韻會正。
地之上,謂平土面者也。
土二橫當齊長,士字則上十下一,上橫直之長相等,而下橫可随意。
今俗以下長為土字,下短為士字,絕無理。
丨,物出形也。
此所謂引而上行讀若囟也。
合二字象形為會意。
它魯切。
廣韻引文字指歸曰:無□,按文字指歸葢以無□者它魯切,有□者徒古切。
田地主也。
釋氏書國土必讀如杜是也。
五部。
凡土之屬皆從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地dì 注解:元氣初分,輕清昜為天,重濁侌為地。
元者,始也。
陰陽大論曰:黃帝問于岐伯曰:地之為下否乎。
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大虛之中者也。
黃帝曰:馮乎。
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按地之重濁而包舉乎經清之氣中,是以不墜。
萬物所敶列也。
敶各本作陳。
今正,攴部曰:敶者,列也。
凡本無其字,依聲托事者。
如萬蟲,終古叚借為千萬。
雖唐人必用萬字,不可從也。
若本有其字,如叚陳國為敶列。
在他書可,而許書不可,地與敶以雙聲為訓。
從土,地以土生物,故從土。
也聲。
坤道成女,玄牝之門,為天地根,故其字從也。
或雲從土乙力,其可笑有如此者。
徒四切。
古音在十七部。
漢書或叚為第但也之第。
墬,籒文地。
從□土,□聲。
從小徐本,惟□字小徐作彖。
非其聲也。
今正,作□,從□,言其高者也。
從土,言其平者也。
□見彑部,蠡□墬皆以為聲,在古音十六部,地字古音本閑于十六、十七□部也。
若大徐作從□。
□部□音徒玩切。
其缪愈難糾矣。
漢人多用墬字者,傳寫皆誤少一畫。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坤kūn 注解:地也。
《易》之卦也。
象傳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說卦傳曰:坤,順也。
按伏羲取天地之德為卦,名曰乾坤。
從土□。
會意。
苦昆切。
十三部。
土位在□也。
此說從□之意也。
說卦傳曰:坤也者,地也。
萬物皆緻養焉,故曰緻役乎坤,坤正在申位。
自倉颉造字已然,後儒乃臆造幹南坤北為伏羲先天之學,說卦傳所定之位為文王後天之學,甚矣人之好怪也。
或問伏羲畫八卦,卽有乾坤震巽等名與不。
曰有之。
伏羲三奇謂之幹,三耦謂之坤。
而未有幹字坤字,傳至于倉颉乃後有其字。
坤□特造之,幹震坎離艮兌以音義相同之字為之,故文字之始作也。
有義而後有音,有音而後有形,音必先乎形。
名之曰乾坤者,伏羲也。
字之者,倉颉也。
畫卦者,造字之先聲也。
是以不得雲三卽坤字。
〖注〗巛、□,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垓ɡāi 注解:兼晐,八極地也。
晐各本作垓。
今正。
晐俗作該。
日部晐下曰:兼晐也。
此用其義釋垓,以□韻為訓也。
凡四方所至謂之四極。
八到所至謂之八極。
淮南書曰:八纮之外乃有八極,非此義也。
兼備八極之地謂之垓。
從土亥聲。
古哀切。
一部。
《國語》曰:“天子凥九垓之田。
”鄭語曰: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經入以食兆民。
韋雲:九畡,九州島之極數也。
又楚語:天子之田九畡,以食兆民。
韋雲:九畡,九州島之内有畡數也。
食兆民,民耕而食其中也。
天子曰兆民,按畡者垓字之異也。
韋雲有垓數者,卽風俗通千生萬,萬生億,億生兆,兆生經,經生垓。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墺ào 注解:四方之土可定凥者也。
各本作四方土可居也。
少三字。
今依李善西都賦注正。
禹貢:四墺旣宅。
今作隩者,衛包改也。
僞孔傳曰:四方之土可居。
玉篇土部引夏書四墺旣宅。
廣韻三十七号墺字注曰:四墺,四方土。
文選西都賦,天地之隩區。
李注引此說文。
知班賦本從土,唐以後人乃改之,如今本尚書釋文之作隩耳。
周語:宅為九隩。
注雲:隩,内也。
其字從□。
從土奧聲。
于六切。
三部。
按音轉多讀于報切。
□,古文墺。
葢壁中禹貢如是與。
〖注〗圫、□,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土部 标題:堣yú 注解:堣夷,在冀州旸谷,旸各本作陽。
今正。
日部曰。
旸,日出也。
引虞書曰旸谷。
則此當作旸可知也。
山部崵下曰:首崵山在遼西。
一曰:嵎鐵,崵谷也。
嵎鐵崵三字皆與此異。
嵎當作禺,葢堣夷旸谷者,孔氏古文如是。
禺鐵崵谷者,今文尚書如是。
今堯典作宅嵎夷,曰旸谷。
依古文而堣訛嵎,恐衛包所改耳。
玉篇、唐韻皆作堣。
可證。
堯典音義曰:尚書考靈曜及史記作禺鐵。
尚書正義卷二曰:夏矦等書古文宅堣夷(堣作嵎者訛)為宅嵎□。
嵎□卽禺鐵之異字。
凡緯書皆用今文,故知許土部所偁為古文,山部為今文。
尚書如昧谷為古文。
桺榖為今文。
正同。
詳見古文尚書撰異。
堣夷旸谷,許明雲在冀州。
山部曰:首崵山在遼西。
一曰禺鐵,崵谷。
一曰猶一名,非有二物。
遼西正在冀州,然則堯典之堣夷非禹貢靑州之嵎夷。
司馬貞注禹貢雲:今文尚書及帝命驗并作禺鐵在遼西,此謂堯典也。
陸氏引馬雲:嵎,海隅也。
夷,萊夷也。
馬釋堯典始以禹貢釋之,而僞孔傳大意從之,羲和測日不必遠至海外也。
僞孔雲: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稱旸谷。
似以此旸谷與日初出東方湯谷合而一之,其謬不亦甚乎。
立春日。
日值之而出。
日正當堣夷而出。
乃許所聞尚書古義如此。
從土禺聲。
噳俱切。
五部。
《尙書》曰:“宅堣夷。
”許之例不雲尚書,此當雲唐書,改之者作虞書。
其說見禾部。
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