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離散如絮也。
按此與煮繭絓頭不同物。
編太平禦覽者合而一之,誤矣。
從纟□聲。
大徐古詣切,非也。
此字之本音見周易釋文,雲:直作□下纟者,音口奚反。
集韻、系,牽兮切。
引說文系□今惡絮。
陸德明、丁度非不言之憭然也。
而六朝以後舍系不用,而叚系為系,遂使系之本義薶藴終古。
至鼎臣奉敕校定此書,亦徑雲古詣切,何淺率如是。
尚自謂用唐韻,不知唐韻霁韻内之系,非許書之系□也。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lí 注解:系□也。
從纟虒聲。
郞兮切。
十六部。
一曰維也。
此别一義。
謂□亦訓維系。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緝jī 注解:績也。
自緝篆至絣篆皆說麻事。
麻事與蠶事相似,故亦從纟。
凡麻枲先分其莖與皮曰木,因而漚之,取所漚之麻而林之,林之為言微也。
微纖為功,析其皮如絲。
而撚之,而□之,而續之,而後為縷。
是曰績,亦曰緝,亦絫言緝績。
孟子曰:妻辟纑。
趙注曰:緝績其麻曰辟。
按辟與擘肌分理之擘同,謂始于析麻皮為絲也。
引申之,用縷以縫衣亦為緝,如禮經雲斬者不緝也□者緝也是也。
又引申之為積厚流光之偁,大雅傳曰緝熙光明也是也。
從纟咠聲。
七入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左纟右次)(□)cì 注解:績所未緝者。
各本作績所緝也。
今依廣韻正。
□縷相接而後為緝。
未撚接之前,豫林纖微諸縷以儲偫之,是為絘。
令其次弟可用也。
引申之,周禮有絘布。
鄭司農雲:列肆之稅布。
從纟次聲。
七四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績jī 注解:緝也。
豳風:入月載績。
傳曰:載績,絲事畢而麻事起矣。
績之言積也。
積短為長,積少為多。
故釋诂曰:績,繼也,事也,業也,功也,成也。
左傳曰:遠績禹功。
大雅曰:維禹之績。
傳曰:績,功也。
從纟責聲。
則曆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纑lú 注解:布縷也。
言布縷者,以别乎絲縷也。
績之而成縷,可以為布,是曰纑。
禮經縷分别若幹□以為麤細,五服之縷不同也。
趙岐曰:湅麻曰纑。
麻部□下曰:未湅治纑也。
然則湅治之乃曰纑。
葢縷有不湅者,若斬衰、齊衰、大功、小功之縷皆不湅。
缌衰之縷則湅之。
若吉服之縷則無不湅者。
不湅者曰□,湅者曰纑,統呼曰縷。
從纟盧聲。
洛乎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紨fū 注解:布也。
謂布名。
一曰粗紬。
謂大絲缯之粗者,漢書武五子傳嚴延年女羅紨。
從纟付聲。
防無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suì 注解:蜀細布也。
左思蜀都賦:黃潤比筒。
注:黃潤,謂筒中細布也。
楊雄蜀都賦曰:筒中黃潤,一端數金。
從纟彗聲。
祥歲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絺chī 注解:細葛也。
葛者,絺绤艹也。
其緝績之一如麻枲。
其所成之布,細者曰絺,粗者曰绤。
葢艹有不同,如今之葛布有黃艹葛,其粗者也。
從纟希聲。
醜脂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绤xì 注解:粗葛也。
從纟谷聲。
绮戟切。
古音在五部。
□,绤或從巾。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绉zhòu 注解:絺之細者也。
者字依禦覽補。
《詩》曰:“蒙彼绉絺。
”庸風君子偕老文。
傳曰:蒙,□也。
絺之靡者為绉。
按靡謂紋細皃,如水紋之靡靡也。
米部曰:□,碎也。
凡言靡麗者皆取□義,謂其極細。
此毛說與鄭說之不同也。
一曰戚也。
戚各本作蹴。
蹴者,蹑也。
非其義。
葢本作戚,俗作蹙,又改為蹴耳。
今正。
鄭箋雲:绉絺,絺之蹙蹙者。
此鄭說之異毛也。
戚戚者,如今皺紗然。
上文雲:緛,衣戚也。
子虛賦:襞積褰绉。
張揖注雲:绉,戚也。
從纟刍聲。
側救切。
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絟quán 注解:細布也。
江都王傳:遺帝荃葛。
師古曰:字本作絟。
千全反。
又千劣反。
江南筩布之屬皆為荃也。
從纟全聲。
此緣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纻zhù 注解:苘屬。
苘者,枲屬也。
陳風曰:東門之池,可以漚纻。
細者為絟,布白而細曰纻。
各本作粗者為纻。
今依玄應書正。
卷十二、十五略同也。
周禮典枲掌布缌縷纻之麻艹之物,白而細疏曰纻,古亦借為褚衣之褚。
從纟甯聲。
直呂切。
五部□,纻或從緒省。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缌sī 注解:十五升抽其半布也。
各本無抽其半三字,當由不通人□之,今補。
缌者,布名。
猶大功、小功皆布名也。
經雲缌麻三月者,注雲:缌麻,缌布衰裳而麻绖□也。
今本注内□下缌字,則不可通矣。
傳曰:缌者十五升抽其半。
有事其縷,無事其布曰缌。
凡布幅廣二尺二寸,禮經布八十縷為升,卽許之布八十縷為稯也。
斬衰三升,三升有半。
齊衰四升。
繐衰小功之縷四升有半。
大功八升若九升。
小功十升若十一升。
缌布朝服之縷七升有半。
升數各不同,而皆合二尺二寸之度以成布。
十五升去半者,十五升朝服之升數也。
去其半則為七升有半。
朝服用十五升,其布密。
缌用其半,其布疏。
謂之缌者,鄭曰治其縷細如絲也,傳所謂有事其縷也。
繐衰用小功之縷,而升數不及半。
缌用朝服之縷,而升數隻取半。
皆聖人因宜适變之精意。
一曰□麻一絲布也。
此說非也。
鄭注喪服曰:或曰有絲。
朝服用布,何衰用絲乎。
從纟思聲。
息茲切。
一部。
□,古文缌,從恖省。
思各本作纟,誤,今正。
〖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按此與煮繭絓頭不同物。
編太平禦覽者合而一之,誤矣。
從纟□聲。
大徐古詣切,非也。
此字之本音見周易釋文,雲:直作□下纟者,音口奚反。
集韻、系,牽兮切。
引說文系□今惡絮。
陸德明、丁度非不言之憭然也。
而六朝以後舍系不用,而叚系為系,遂使系之本義薶藴終古。
至鼎臣奉敕校定此書,亦徑雲古詣切,何淺率如是。
尚自謂用唐韻,不知唐韻霁韻内之系,非許書之系□也。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lí 注解:系□也。
從纟虒聲。
郞兮切。
十六部。
一曰維也。
此别一義。
謂□亦訓維系。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緝jī 注解:績也。
自緝篆至絣篆皆說麻事。
麻事與蠶事相似,故亦從纟。
凡麻枲先分其莖與皮曰木,因而漚之,取所漚之麻而林之,林之為言微也。
微纖為功,析其皮如絲。
而撚之,而□之,而續之,而後為縷。
是曰績,亦曰緝,亦絫言緝績。
孟子曰:妻辟纑。
趙注曰:緝績其麻曰辟。
按辟與擘肌分理之擘同,謂始于析麻皮為絲也。
引申之,用縷以縫衣亦為緝,如禮經雲斬者不緝也□者緝也是也。
又引申之為積厚流光之偁,大雅傳曰緝熙光明也是也。
從纟咠聲。
七入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左纟右次)(□)cì 注解:績所未緝者。
各本作績所緝也。
今依廣韻正。
□縷相接而後為緝。
未撚接之前,豫林纖微諸縷以儲偫之,是為絘。
令其次弟可用也。
引申之,周禮有絘布。
鄭司農雲:列肆之稅布。
從纟次聲。
七四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績jī 注解:緝也。
豳風:入月載績。
傳曰:載績,絲事畢而麻事起矣。
績之言積也。
積短為長,積少為多。
故釋诂曰:績,繼也,事也,業也,功也,成也。
左傳曰:遠績禹功。
大雅曰:維禹之績。
傳曰:績,功也。
從纟責聲。
則曆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纑lú 注解:布縷也。
言布縷者,以别乎絲縷也。
績之而成縷,可以為布,是曰纑。
禮經縷分别若幹□以為麤細,五服之縷不同也。
趙岐曰:湅麻曰纑。
麻部□下曰:未湅治纑也。
然則湅治之乃曰纑。
葢縷有不湅者,若斬衰、齊衰、大功、小功之縷皆不湅。
缌衰之縷則湅之。
若吉服之縷則無不湅者。
不湅者曰□,湅者曰纑,統呼曰縷。
從纟盧聲。
洛乎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紨fū 注解:布也。
謂布名。
一曰粗紬。
謂大絲缯之粗者,漢書武五子傳嚴延年女羅紨。
從纟付聲。
防無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suì 注解:蜀細布也。
左思蜀都賦:黃潤比筒。
注:黃潤,謂筒中細布也。
楊雄蜀都賦曰:筒中黃潤,一端數金。
從纟彗聲。
祥歲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絺chī 注解:細葛也。
葛者,絺绤艹也。
其緝績之一如麻枲。
其所成之布,細者曰絺,粗者曰绤。
葢艹有不同,如今之葛布有黃艹葛,其粗者也。
從纟希聲。
醜脂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绤xì 注解:粗葛也。
從纟谷聲。
绮戟切。
古音在五部。
□,绤或從巾。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绉zhòu 注解:絺之細者也。
者字依禦覽補。
《詩》曰:“蒙彼绉絺。
”庸風君子偕老文。
傳曰:蒙,□也。
絺之靡者為绉。
按靡謂紋細皃,如水紋之靡靡也。
米部曰:□,碎也。
凡言靡麗者皆取□義,謂其極細。
此毛說與鄭說之不同也。
一曰戚也。
戚各本作蹴。
蹴者,蹑也。
非其義。
葢本作戚,俗作蹙,又改為蹴耳。
今正。
鄭箋雲:绉絺,絺之蹙蹙者。
此鄭說之異毛也。
戚戚者,如今皺紗然。
上文雲:緛,衣戚也。
子虛賦:襞積褰绉。
張揖注雲:绉,戚也。
從纟刍聲。
側救切。
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絟quán 注解:細布也。
江都王傳:遺帝荃葛。
師古曰:字本作絟。
千全反。
又千劣反。
江南筩布之屬皆為荃也。
從纟全聲。
此緣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纻zhù 注解:苘屬。
苘者,枲屬也。
陳風曰:東門之池,可以漚纻。
細者為絟,布白而細曰纻。
各本作粗者為纻。
今依玄應書正。
卷十二、十五略同也。
周禮典枲掌布缌縷纻之麻艹之物,白而細疏曰纻,古亦借為褚衣之褚。
從纟甯聲。
直呂切。
五部□,纻或從緒省。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缌sī 注解:十五升抽其半布也。
各本無抽其半三字,當由不通人□之,今補。
缌者,布名。
猶大功、小功皆布名也。
經雲缌麻三月者,注雲:缌麻,缌布衰裳而麻绖□也。
今本注内□下缌字,則不可通矣。
傳曰:缌者十五升抽其半。
有事其縷,無事其布曰缌。
凡布幅廣二尺二寸,禮經布八十縷為升,卽許之布八十縷為稯也。
斬衰三升,三升有半。
齊衰四升。
繐衰小功之縷四升有半。
大功八升若九升。
小功十升若十一升。
缌布朝服之縷七升有半。
升數各不同,而皆合二尺二寸之度以成布。
十五升去半者,十五升朝服之升數也。
去其半則為七升有半。
朝服用十五升,其布密。
缌用其半,其布疏。
謂之缌者,鄭曰治其縷細如絲也,傳所謂有事其縷也。
繐衰用小功之縷,而升數不及半。
缌用朝服之縷,而升數隻取半。
皆聖人因宜适變之精意。
一曰□麻一絲布也。
此說非也。
鄭注喪服曰:或曰有絲。
朝服用布,何衰用絲乎。
從纟思聲。
息茲切。
一部。
□,古文缌,從恖省。
思各本作纟,誤,今正。
〖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