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部分

關燈
标題:紳shēn 注解:大帶也。

    巾部□下曰:紳也。

    與此為轉注。

    革部鞶下雲:大□也。

    男子□鞶,婦人□絲。

    □下雲:紳也。

    男子鞶□,婦人□絲,皆于古大□革□不分别,是其疏也。

    古有革□以系佩韨,而後加之大□,紳則大□之垂者也。

    玉藻曰:紳長制士三尺。

    子遊曰:參分□下,紳居二焉。

    注雲:紳,□之垂者也。

    言其屈而重也。

    許但雲大□,亦是渾言不析言。

    葢許意以革□統于大□,以□之垂者統于□,立言不分别也。

    從纟,大□用素用練。

    故從纟。

    □聲。

    失人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繟chǎn 注解:帶緩也。

    繟之言□也。

    韓詩:檀車□□。

    毛詩作幝幝。

    從纟單聲。

    昌善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绶shòu 注解:韨維也。

    韨古文作市,韠也。

    韨維,謂所以維韨者,釋器曰:璲,瑞也。

    此謂玉瑞也。

    又曰:璲,绶也。

    郭雲:卽佩玉之組。

    所以連系瑞者,因通謂之璲。

    (今本字誤)古者韨佩皆系于革□。

    佩玉之系謂之璲。

    俗字為繸。

    又謂之绶。

    韨之系亦謂之绶。

    爾雅渾言之,許析言之,言韨可以該佩也。

    謂之绶者,韨佩與革□之閑有聯而受之者,故曰绶。

    玉藻曰: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绶,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绶,士佩瑌玟而缊組绶。

    孔子佩象環五寸而綦組绶,是其制也。

    司馬氏輿服志曰:五伯疊興,戰兵不息,于是解去韨佩,留其系璲,以為章表。

    故詩曰:琄琄佩璲。

    此之謂也。

    至秦乃以采組連結于璲,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绶。

    漢承不改。

    夫大東所言,其時未嘗去玉。

    绶見玉藻、爾雅,非至秦漢乃有此名。

    古之所謂绶者璲也,秦漢之縌也。

    秦漢之所謂绶者,所以代古之韨佩也,非古之绶也。

    然則許曰绶,韨維也。

    又曰組,绶屬也。

    此古之绶也。

    又曰縌,绶維也。

    緺,绶紫靑色也。

    綸,靑絲绶也。

    此秦漢之绶也。

    秦漢改韨佩為绶,遂改绶為縌,此名遷移當正者也。

    從纟受聲。

    殖酉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組zǔ 注解:绶屬也。

    屬當作織,淺人所改也。

    組可以為绶,組非绶類也。

    绶織猶冠織,織成之帻梁謂之纚,織成之绶材謂之組。

    玉藻绶必連組,曰玄組绶、朱組绶是也。

    内則曰:織纴組紃。

    周禮典絲掌組。

    詩曰:執辔如組。

    傳曰:組,織組也。

    執辔如組,禦衆有文章。

    言能制衆。

    動于近,成于遠也。

    按詩意非謂如組之柔,謂如織組之經緯成文,禦衆縷而不亂,自始至終秩然,能禦衆者如之也。

    織成之後所用韨佩之系,其大者也。

    其小者□為冠纓。

    各本冠作冕。

    今依七啟李注、急就顔注正。

    冕用纮,冠用纓。

    冕可偁冠,冠不得偁冕也。

    玉藻曰: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

    缁布冠缋緌,諸侯之冠也。

    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

    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

    緌與纓同材,故諸侯言緌不言纓。

    纓以組之細者為之。

    大為組绶,小為組纓,其中之用多矣。

    典絲供所受之組是也。

    從纟且聲。

    則古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緺ɡuā 注解:绶紫靑色也。

    各本無色,今依後漢南匈奴傳,大平禦覽正。

    百官公卿表曰:丞相,金印紫绶。

    高帝十一年更名相國,綟绶。

    徐廣曰:似紫。

    紫绶名緺绶,其色靑紫。

    何承天雲:緺,靑紫色也。

    按紫者,水克火之閑色。

    又因水生木而色靑,是為紫靑色。

    從纟呙聲。

    古蛙切。

    古音在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縌nì 注解:绶維也。

    此绶謂漢之绶也。

    乘輿長丈九尺九寸,至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長丈五尺,百石長丈二尺者是也。

    绶維謂之縌。

    乘輿至二千石皆長三尺二寸,千石至二百石皆長三尺者是也。

    司馬彪曰:縌者,古佩璲也。

    佩绶相迎受故曰縌。

    按當曰與绶相迎受故曰縌。

    縌之言逆也,漢之縌古之绶也。

    漢之绶,猶古之韨佩也。

    縌篆其創于李斯輩與。

    從纟逆聲。

    宜戟切。

    古音在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纂zuǎn 注解:佀組而赤。

    漢景帝紀曰: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

    臣瓒引此為注。

    按組之色不同。

    似組而赤者,則謂之纂。

    釋诂曰:纂,繼也。

    此謂纂卽缵之叚借也,近人用為撰集之偁。

    從纟算聲。

    作管官。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紐niǔ 注解:系也。

    今本系下曰:系也。

    系者,結束也。

    一曰結而可解。

    結者,締也。

    締者,結不解也。

    其可解者曰紐。

    喪大記曰:小斂大斂皆左衽結絞不紐。

    正義雲:生時□并為屈紐,使易抽解。

    若死則無複解義,故絞束畢結之,不為紐也。

    從纟醜聲。

    女久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綸lún 注解:糾靑絲绶也。

    各本無糾字。

    今依西都賦李注、急就篇顔注補。

    糾,三合繩也。

    糾靑絲成绶,是為綸。

    郭璞賦雲:靑綸競糾。

    正用此語。

    缁衣注曰:綸,今有秩、啬失所佩也。

    釋艹:綸似綸。

    郭曰:今有秩、啬夫所□糾靑絲綸。

    法言:五□之綸。

    李軌雲:綸,糾靑絲绶也。

    今本法言改糾為如,不可通矣。

    考輿服志:乘輿黃赤绶。

    諸侯王赤绶,諸國貴人,相國皆綠綟绶,公侯将軍紫绶。

    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靑绶,千石、六百石黑绶,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黃绶,百石靑绀綸。

    一采宛轉缪織,長丈二尺。

    按缪卽糾字。

    自黃绶以上,绶之廣皆尺六寸,皆計其首,首多者系細,首少者系粗,皆必經緯織成。

    至百石而不計其首,合靑絲繩辮織之,有經無緯,謂之宛轉繩,若今人用絲繩如箸粗為□者也。

    缁衣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

    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小雅曰:之子于釣,言綸之繩。

    召南曰:其釣維何,維絲伊缗。

    傳雲:缗,綸也。

    綸之繩猶言糾之繩矣。

    後人用以代經論字,遂使其義不傳。

    從纟侖聲。

    古還切。

    古音在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綎tīnɡ 注解:系绶也。

    系當作絲。

    廣韻曰:絲绶,□綎。

    玉篇曰:絲綎,绶也。

    按此绶葢绶之類而已,非印绶之绶。

    從纟廷聲。

    他丁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