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部分

關燈
□纟部 标題:絙huán 注解:緩也。

    緩當作绶。

    玉篇絙下曰:絙,绶也。

    此亦绶之類也。

    從纟□聲。

    胡官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bó 注解:頸連也。

    頸當作領。

    玉篇作領連,是也,謂聯領于衣也。

    衣部曰:襮,黼領也。

    毛傳曰:襮,領也。

    領謂之襮,連領謂之□,玉篇以為同字也。

    從纟,□省聲。

    補各切。

    古音在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紟jīn 注解:衣系也。

    聯合衣襟之□也。

    今人用銅鈕,非古也。

    凡結□皆曰紟。

    玉藻:紳韡結三齊。

    注雲:結,約餘也。

    結或為紟,宋本如此韋注國語曰:□甲者紟铠也。

    紟,今本訛衿。

    荀卿非十二子曰:其纓禁緩。

    叚禁為紟也。

    按襟,交衽也。

    俗作衿。

    今人衿紟不别。

    又喪禮紟,單被也。

    乃紟之别一義,亦因可以固結之義引申之。

    從纟今聲。

    居音切。

    七部。

    按又巨禁切。

    □,籀文從金。

    玉篇、古文四聲韻皆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緣yuàn 注解:衣純也。

    此以古釋今也。

    古者曰衣純,見經典。

    今曰衣緣。

    緣其本字,純其叚借字也。

    緣者,沿其邊而飾之也。

    深衣曰:純袂緣。

    純邊廣各寸半,袂緣猶袂口也。

    廣各寸半者,表裡共三寸也。

    旣夕禮注曰:飾裳在幅曰綼,在下曰緆。

    緣之義引申為因緣、夤緣,而俗遂分别其音矣。

    從纟彖聲。

    以絹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纀pú 注解:常削幅謂之纀。

    爾雅釋器文也。

    郭雲:削殺其幅,深衣之裳也。

    按許書之削當作消。

    纀之言仆也,仆之言附也。

    從纟仆聲。

    博木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绔kù 注解:胫衣也。

    今所謂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胫,古之所謂绔,亦謂之褰,亦謂之襗,見衣部。

    若今之滿當袴,則古謂之□,亦謂之幒,見巾部。

    此名之宜别者也。

    從纟誇聲。

    苦故切。

    五部。

    按此字疑當同胯□作绔,今皆作袴。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繑qiāo 注解:绔紐也。

    紐者,系也。

    胫衣上有系,系于幝□曰繑。

    從纟喬聲。

    牽遙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緥bǎo 注解:小兒衣也。

    衣部曰:□,緥也。

    斯幹:載衣之裼。

    傳曰國:裼,褓也。

    褓,緥之俗字,古多雲小兒被也。

    李奇曰:小皃大藉。

    師古曰。

    卽今小兒繃。

    古多叚借保葆字。

    從纟□聲。

    博抱切。

    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繜zūn 注解:薉貉中女子無绔,□帛為胫空,用絮補核,名曰繜衣,狀如襜褕。

    無绔者,無左右各一之绔也。

    帛,依急就篇當作布。

    空腔古今字。

    核當作核,果核之引申也。

    帛為胫腔,褚以絮而裹之,若今江東婦之卷胖。

    胖音如滂去聲。

    是名繜衣,亦曰母繜。

    急就篇曰:襌衣蔽膝布母繜。

    葢蔽厀、繜衣、襜三者相似,故曰狀如襜。

    衣部曰:襜,衣蔽前也。

    又曰:直裾謂之襜褕。

    此當曰狀如襜,不當有褕字。

    從纟尊聲。

    子昆切。

    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紴bō 注解:縧屬。

    按急就篇□縀紃三字相聯,必三者為一類也。

    縀葢本作紴,篆形皮叚相似而訛,縀乃又訛緞。

    說者因以□後帖解耳,未知是否。

    從纟皮聲。

    讀若被,或讀若水波之波。

    博禾切。

    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縧tāo 注解:扁緒也。

    廣雅作編緒,漢書及賈生新書作偏諸,葢上字作編,下字作諸為是,諸者謂合衆采也。

    賈誼傳曰:今民賣僮者,為之繡衣絲□偏諸,緣。

    服虔曰:偏諸如牙條,以作□緣。

    又曰縠之表,薄纨之裡,緁以偏諸。

    晉灼曰:以偏諸緁着衣。

    然則偏諸之為縧明矣。

    □記注曰:紃,若今時縧也。

    毛詩、左傳正義曰:王後親織玄紞,卽今之縧繩,必用□采線織之。

    按紴、□葢其闊者,縧其陿者,紃其圜者。

    從纟攸聲。

    土刀切。

    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yuè 注解:采彰也。

    彰者,彣彰也。

    為五采彣彰可以緣飾之物也。

    一曰車馬帬。

    一曰謂一名也。

    帬各本作飾。

    今正。

    師古漢書注曰:偏諸,若今之織成,以為要襻及褾領者也。

    古謂之車馬帬,其上為乘車及騎從之象。

    急就篇□注曰:□,織采為之。

    一名車馬飾,卽今之織成也。

    按二注皆用許為訓。

    顔意偏諸卽□也。

    一作飾。

    不同者,後人改之耳。

    從纟戉聲。

    王伐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緃zōnɡ 注解:□屬。

    急就篇縧缋總為類。

    師古曰:總一作縱。

    說文作緃。

    按羔羊:素絲五總。

    傳曰:總,數也。

    豈卽緃與。

    從纟,從省聲。

    足容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紃xún 注解:圜采也。

    采彰、扁諸、圜采,葢古有是名,而漢語猶然。

    圜采以采線辮之,其體圜也。

    内則:織纴組紃。

    注曰:紃,縧也。

    雜記:紃以五采。

    注曰:紃,施諸縫中,若今時縧也。

    孔穎達曰:似繩者為紃。

    從纟川聲。

    詳遵切。

    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緟chónɡ 注解:增益也。

    增益之曰緟。

    經傳統叚重為之,非字之本。

    如易之重卦,象傳言重巽。

    又言洊雷震、習坎、明□作離,兼山艮、麗澤兌皆謂緟之也。

    今則重行而緟廢矣。

    增益之則加重,故其字從重。

    許書重文若幹皆當作緟文。

    從纟重聲。

    直容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纕rǎnɡ 注解:援臂也。

    援臂者,□衣出其臂也。

    王制:适四方,臝股肱。

    注雲:謂擐衣出其臂胫。

    蕭該雲:擐當作□。

    擐是穿着之名,非出臂之義。

    陸德明曰:擐,舊音患,今宜音宣,依字作□。

    字林雲:□,□臂也。

    先全反。

    玉裁按援□古今字。

    □,俗又作揎。

    鄭作擐猶許作援,二聲古同耳。

    字書、韻書有從□聲之字。

    今以詛楚文石刻考之,其雲亦應□皇天上帝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