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此不言虞書者,經文已見于七篇矣。
畫粉為衛宏說,此葢亦衛說與。
從纟米,米亦聲。
莫禮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絹juàn 注解:缯如麥□色。
色字今補。
色訛也,而俗删之耳。
自絹至綟卄三篆皆言缯帛之色,而此色字先之,聲類溷縳絹為一字,由不考其義之殊也。
□者,麥莖也。
缯色如麥莖靑色也。
射雉賦曰:麥漸漸以擢芒。
又曰:窺□□葉,四月時也。
缯色似之曰絹,漢人叚為□字。
從纟肙聲。
吉掾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緑lǜ 注解:帛靑黃色也。
綠衣毛傳曰:綠,閑色。
玉藻正義曰:五方閑色,綠、紅、碧、紫、駵黃是也。
木靑克土黃,東方閑色為綠,綠色靑黃也。
火赤克金白,南方閑色為紅,紅色赤白也。
金白克木靑,西方閑色碧,碧色白靑也。
水黑克火赤,北方閑色紫,紫色黑赤也。
土黃克水黑,中央閑色駵黃,駵黃色黃黑也。
從纟彔聲。
力玉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缥piǎo 注解:帛白靑色也。
白靑各本作靑白。
今正。
此金克木之色,所克當在下也。
缥,禮記正義謂之碧。
釋名曰:缥猶漂。
漂,淺靑色也。
有碧缥,有天缥,有骨缥,各以其色所象言之也。
從纟□聲。
□沼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yù 注解:帛靑經缥緯。
經者從絲,緯者衡絲。
一曰育陽染也。
育陽,漢南郡屬縣。
縣在育水北,故曰育陽。
育與□韻。
育水,水部作淯水。
從纟育聲。
餘六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絑zhū 注解:純赤也。
純同□,厚也。
赤,南方色也。
按市下雲:天子朱市,諸侯赤市。
然則朱與赤深淺不同。
豳風:我朱孔陽。
傳曰:朱,深纁也。
陽,明也。
許雲:纁者淺绛,绛者大赤。
葢純赤大赤其異者微矣。
鄭注禮經曰:凡染绛一入謂之縓,再入謂之赪,三入謂之纁。
朱則四入與。
是朱為深纁之說也。
凡經傳言朱皆當作絑,朱其叚借字也。
朱者,赤心木也。
《虞書》“丹朱”如此。
丹朱見咎繇谟。
許所據壁中古文作丹絑,葢六經之絑僅見此處,朱行而絑廢矣。
從纟朱聲。
章俱切。
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纁xūn 注解:淺绛也。
考工記:锺氏三入為纁。
爾雅:一染謂之縓,再染謂之赪,三染謂之纁。
鄭注禮曰:纁裳,淺绛裳也。
從纟熏聲。
許雲切。
十三部。
周禮故書纁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绌chù 注解:绛也。
此绌之本義,而廢不行矣。
韻會绛作縫,非也。
古多叚绌為黜。
從纟出聲。
醜律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绛jiànɡ 注解:大赤也。
大赤者,今俗所謂大紅也。
上文純赤者,今俗所謂朱紅也。
朱紅淡,大紅濃。
大紅如日出之色,朱紅如日中之色。
日中貴于日出,故天子朱市,諸侯赤市。
赤卽绛也。
從纟夅聲。
古巷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绾wǎn 注解:惡绛也。
惡下各本衍也,今删。
此如粊下雲惡米也,系下雲惡絮也,謂绛色之惡者也。
從纟官聲。
烏版切。
十四部。
一曰□也。
□各本作絹。
今正。
網部□,一曰绾也。
二篆為轉注,老考互訓之例也。
□字不行,多叚絹為之。
周禮翨氏注置其所食之物于絹中,鳥來下則□其腳是也。
但他書容可同音相代,淺人将此□改作絹,則似绾可訓缯如麥□色,全書之條理不可知矣,讀許者不可不思。
讀若雞卵。
卵古讀如關,绾音亦如是,說詳卵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缙jìn 注解:帛赤色也。
南都賦引臣瓒雲赤白色,玉篇亦雲帛赤白,皆誤。
赤白則為下文之紅矣。
從纟晉聲。
卽刃切。
十二部。
《春秋傳》曰“缙雲氏”,春秋文十八年左傳文。
黃帝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
服虔曰:夏官為缙雲氏。
《禮》有“缙緣”。
凡許雲禮者,謂禮經也,今之所謂儀禮也。
十七篇無缙緣,俟考。
緣以絹切。
玉藻曰:童子之節也。
缁布衣,錦緣,錦紳并紐,錦束發,皆朱錦也。
朱錦為緣,豈卽缙緣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綪qiàn 注解:赤缯也。
定四年左傳:分康叔以綪茷。
茷卽旆也。
杜曰:綪,大赤。
取染草名也。
雜記注作蒨旆。
蒨卽茜也。
□茜染故謂之綪。
茜者,茅搜也。
韋部又曰:茅搜染韋。
一入曰韎。
然則必數入而後謂之綪,今不得其詳矣。
茜與綪合韻而同音,故茜染謂之綪也。
從纟靑聲。
倉絢切。
古音在十一部。
茜在十三部。
以雙聲合韻。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缇tǐ 注解:帛丹黃色也。
謂丹百黃也。
下文雲:縓,帛赤黃色。
丹與赤不同者,丹者如丹沙,與赤異,其分甚微。
故鄭注草人曰:赤缇,縓色也。
酒正五齊,四曰缇齊。
注曰:缇者,成而紅赤,若今下酒矣。
按紅赤者,赤而白。
缇齊不純赤,故謂之紅赤。
缇齊俗作醍,見禮運。
從纟是聲。
他禮切。
十六部。
隻,缇或作隻。
從衣,氏聲也。
古氏與是同用,故是聲亦從氏聲。
此篆與衣部袛裯之袛大别,其義則彼訓短衣,其音則氐聲在十五部,氏聲在十六部也。
按唐石經周易隻旣平,詩隻攪我心,亦隻以異,左傳隻見疏也,論語亦隻以異,以及凡訓适之字皆從衣氏,葢有所受之矣。
張參五經文字、經典字畫之砥柱也。
衣部曰:隻,止移切,适也。
廣韻本孫愐唐韻曰:隻,章移切,适也。
玉篇衣部亦曰。
隻之移切。
适也。
舊字相承可據如是。
至集韻雲:隻,章移切,适也。
始從示。
然恐轉寫轉刊之誤耳。
至類篇則隻祇二文皆訓适,至韻會而從示之祇訓适矣,此其遞訛之原委也。
隻之訓适,以其音同在十六部而得其義。
凡古語□皆取諸字音,不取字本義,皆叚借之法也。
考毛公我行其野傳曰:隻,适也。
鄭何人斯箋,論語注曰:隻,适也。
服虔左傳襄卄九年解雲:隻,适也。
王弼注坎卦曰:隻,辭也。
顔師古窦嬰傳注曰:隻,适也。
此古字古言之存者章也。
自宋以來刊版之書多不省照,衣改從示者不少,學者所宜訂正。
錢氏大昕養新錄乃雲:說文無隻字。
五經文字承玉篇之誤,未免千慮一失耳。
隻訛祇,俗又作秖。
唐人詩文用之,讀如支。
今則改用隻,讀如質。
此古今推移之變也。
若史記韓安國傳雲,禔取辱耳。
此用隻之同音字。
如周易隻旣平,他家作禔而異其義,要是同音。
○顔元孫千祿字書石本祇秖注雲:上神祇,巨移反。
下适秖,章移反。
是則秖字起于唐初,葢六朝俗字。
畫粉為衛宏說,此葢亦衛說與。
從纟米,米亦聲。
莫禮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絹juàn 注解:缯如麥□色。
色字今補。
色訛也,而俗删之耳。
自絹至綟卄三篆皆言缯帛之色,而此色字先之,聲類溷縳絹為一字,由不考其義之殊也。
□者,麥莖也。
缯色如麥莖靑色也。
射雉賦曰:麥漸漸以擢芒。
又曰:窺□□葉,四月時也。
缯色似之曰絹,漢人叚為□字。
從纟肙聲。
吉掾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緑lǜ 注解:帛靑黃色也。
綠衣毛傳曰:綠,閑色。
玉藻正義曰:五方閑色,綠、紅、碧、紫、駵黃是也。
木靑克土黃,東方閑色為綠,綠色靑黃也。
火赤克金白,南方閑色為紅,紅色赤白也。
金白克木靑,西方閑色碧,碧色白靑也。
水黑克火赤,北方閑色紫,紫色黑赤也。
土黃克水黑,中央閑色駵黃,駵黃色黃黑也。
從纟彔聲。
力玉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缥piǎo 注解:帛白靑色也。
白靑各本作靑白。
今正。
此金克木之色,所克當在下也。
缥,禮記正義謂之碧。
釋名曰:缥猶漂。
漂,淺靑色也。
有碧缥,有天缥,有骨缥,各以其色所象言之也。
從纟□聲。
□沼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yù 注解:帛靑經缥緯。
經者從絲,緯者衡絲。
一曰育陽染也。
育陽,漢南郡屬縣。
縣在育水北,故曰育陽。
育與□韻。
育水,水部作淯水。
從纟育聲。
餘六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絑zhū 注解:純赤也。
純同□,厚也。
赤,南方色也。
按市下雲:天子朱市,諸侯赤市。
然則朱與赤深淺不同。
豳風:我朱孔陽。
傳曰:朱,深纁也。
陽,明也。
許雲:纁者淺绛,绛者大赤。
葢純赤大赤其異者微矣。
鄭注禮經曰:凡染绛一入謂之縓,再入謂之赪,三入謂之纁。
朱則四入與。
是朱為深纁之說也。
凡經傳言朱皆當作絑,朱其叚借字也。
朱者,赤心木也。
《虞書》“丹朱”如此。
丹朱見咎繇谟。
許所據壁中古文作丹絑,葢六經之絑僅見此處,朱行而絑廢矣。
從纟朱聲。
章俱切。
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纁xūn 注解:淺绛也。
考工記:锺氏三入為纁。
爾雅:一染謂之縓,再染謂之赪,三染謂之纁。
鄭注禮曰:纁裳,淺绛裳也。
從纟熏聲。
許雲切。
十三部。
周禮故書纁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绌chù 注解:绛也。
此绌之本義,而廢不行矣。
韻會绛作縫,非也。
古多叚绌為黜。
從纟出聲。
醜律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绛jiànɡ 注解:大赤也。
大赤者,今俗所謂大紅也。
上文純赤者,今俗所謂朱紅也。
朱紅淡,大紅濃。
大紅如日出之色,朱紅如日中之色。
日中貴于日出,故天子朱市,諸侯赤市。
赤卽绛也。
從纟夅聲。
古巷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绾wǎn 注解:惡绛也。
惡下各本衍也,今删。
此如粊下雲惡米也,系下雲惡絮也,謂绛色之惡者也。
從纟官聲。
烏版切。
十四部。
一曰□也。
□各本作絹。
今正。
網部□,一曰绾也。
二篆為轉注,老考互訓之例也。
□字不行,多叚絹為之。
周禮翨氏注置其所食之物于絹中,鳥來下則□其腳是也。
但他書容可同音相代,淺人将此□改作絹,則似绾可訓缯如麥□色,全書之條理不可知矣,讀許者不可不思。
讀若雞卵。
卵古讀如關,绾音亦如是,說詳卵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缙jìn 注解:帛赤色也。
南都賦引臣瓒雲赤白色,玉篇亦雲帛赤白,皆誤。
赤白則為下文之紅矣。
從纟晉聲。
卽刃切。
十二部。
《春秋傳》曰“缙雲氏”,春秋文十八年左傳文。
黃帝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
服虔曰:夏官為缙雲氏。
《禮》有“缙緣”。
凡許雲禮者,謂禮經也,今之所謂儀禮也。
十七篇無缙緣,俟考。
緣以絹切。
玉藻曰:童子之節也。
缁布衣,錦緣,錦紳并紐,錦束發,皆朱錦也。
朱錦為緣,豈卽缙緣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綪qiàn 注解:赤缯也。
定四年左傳:分康叔以綪茷。
茷卽旆也。
杜曰:綪,大赤。
取染草名也。
雜記注作蒨旆。
蒨卽茜也。
□茜染故謂之綪。
茜者,茅搜也。
韋部又曰:茅搜染韋。
一入曰韎。
然則必數入而後謂之綪,今不得其詳矣。
茜與綪合韻而同音,故茜染謂之綪也。
從纟靑聲。
倉絢切。
古音在十一部。
茜在十三部。
以雙聲合韻。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缇tǐ 注解:帛丹黃色也。
謂丹百黃也。
下文雲:縓,帛赤黃色。
丹與赤不同者,丹者如丹沙,與赤異,其分甚微。
故鄭注草人曰:赤缇,縓色也。
酒正五齊,四曰缇齊。
注曰:缇者,成而紅赤,若今下酒矣。
按紅赤者,赤而白。
缇齊不純赤,故謂之紅赤。
缇齊俗作醍,見禮運。
從纟是聲。
他禮切。
十六部。
隻,缇或作隻。
從衣,氏聲也。
古氏與是同用,故是聲亦從氏聲。
此篆與衣部袛裯之袛大别,其義則彼訓短衣,其音則氐聲在十五部,氏聲在十六部也。
按唐石經周易隻旣平,詩隻攪我心,亦隻以異,左傳隻見疏也,論語亦隻以異,以及凡訓适之字皆從衣氏,葢有所受之矣。
張參五經文字、經典字畫之砥柱也。
衣部曰:隻,止移切,适也。
廣韻本孫愐唐韻曰:隻,章移切,适也。
玉篇衣部亦曰。
隻之移切。
适也。
舊字相承可據如是。
至集韻雲:隻,章移切,适也。
始從示。
然恐轉寫轉刊之誤耳。
至類篇則隻祇二文皆訓适,至韻會而從示之祇訓适矣,此其遞訛之原委也。
隻之訓适,以其音同在十六部而得其義。
凡古語□皆取諸字音,不取字本義,皆叚借之法也。
考毛公我行其野傳曰:隻,适也。
鄭何人斯箋,論語注曰:隻,适也。
服虔左傳襄卄九年解雲:隻,适也。
王弼注坎卦曰:隻,辭也。
顔師古窦嬰傳注曰:隻,适也。
此古字古言之存者章也。
自宋以來刊版之書多不省照,衣改從示者不少,學者所宜訂正。
錢氏大昕養新錄乃雲:說文無隻字。
五經文字承玉篇之誤,未免千慮一失耳。
隻訛祇,俗又作秖。
唐人詩文用之,讀如支。
今則改用隻,讀如質。
此古今推移之變也。
若史記韓安國傳雲,禔取辱耳。
此用隻之同音字。
如周易隻旣平,他家作禔而異其義,要是同音。
○顔元孫千祿字書石本祇秖注雲:上神祇,巨移反。
下适秖,章移反。
是則秖字起于唐初,葢六朝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