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
□各本作色。
今正。
下文雲:缟,鮮□也。
今本訛鮮色,則此色誤亦同。
□與支音同。
缟為鮮支,縳為鮮支之白者。
聘禮束紡注曰:紡,紡絲為之,今之縳也。
周禮素沙注曰,素沙者,今之白縳也。
釋文皆引說文居掾反。
聲類以為今正絹字。
按據許則縳與絹各物,音近而義殊。
二禮之鄭注,自謂縳不謂絹也。
縳以其質堅名之,字從專。
絹以色如麥□名之,字從肙。
李登作聲類時已失其傳矣。
若羽人十抟為縳,左傳縳一如瑱,又皆卷縛之義,非字之本義。
從纟專聲。
持沇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缣jiān 注解:幷絲缯也。
謂骈絲為之,雙絲缯也。
呂氏春秋:昔吾所亡者紡缁也,今子之衣襌缁也。
以襌缁當紡缁,子豈有不得哉。
任氏大椿曰:襌缁卽單缁也。
餘謂此紡卽方也。
并絲曰方,猶并船曰方。
此紡非紡之本義。
後漢輿服志及古今注并雲:合單紡為一系者同。
此方絲所謂兼絲也。
從纟兼聲。
形聲中有會意。
古甜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绨tí 注解:□缯也。
□各本作厚。
今正。
管子輕重戊篇:管子對桓公:魯梁之民俗為绨。
公服绨。
旣又對桓公:宜服帛去绨。
然則帛薄绨厚可知也。
史記範睢傳索隐曰。
葢今之絁。
按非也。
絁卽許之□字。
從纟弟聲。
杜兮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練liàn 注解:湅缯也。
湅者,□也。
□者,淅也。
淅者,汏米也。
湅缯汏諸水中,如汏米然,考工記所謂湅帛也。
已湅之帛曰練,引申為精□之偁,如漢書練時曰、練章程是也。
從纟柬聲。
郞甸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缟ɡǎo 注解:鮮□也。
各本作鮮色。
今正。
漢地理志師古注:缟,鮮支也。
司馬相如傳正同。
顔語多本說文,彼時未誤,葢支亦作□,因訛色也。
廣雅:□緫,鮮支,縠,絹也。
許謂缟卽鮮支。
鄭風:缟衣綦巾。
毛曰:缟衣,白色男服也。
王逸曰:缟,素也。
任氏大椿釋缯曰:孰帛曰練,生帛曰缟。
從纟高聲。
古老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shī 注解:粗緒也。
粗者,疏也。
粗緒葢亦缯名。
廣韻雲:缯似布,俗作絁。
玉裁按葢今之綿紬。
從纟玺聲。
式支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紬chóu 注解:大絲缯也。
大絲較常絲為大也。
左傳:衛文公大帛之冠。
大帛謂大絲缯。
後漢書大練亦謂大絲練也。
獨□說飛軨以缇紬廣八尺,長拄地。
今缯帛通呼為紬。
不必大絲也。
假借為抽字。
史記:紬石室金匮之書。
徐廣音抽,師古漢書音胄,皆是也。
音胄謂同籒也。
籒者,讀書也。
釋名曰:紬,抽也。
抽引絲端出細緒也。
與許說迥異。
從纟由聲。
直由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綮qǐ 注解:緻缯也。
緻,送詣也。
凡細膩曰緻,今之緻字也。
漢人多用緻,不作緻。
緻缯曰綮。
未聞其證。
一曰幑幟信也,有齒。
各本識作幟,俗字也。
今正。
巾部曰:幑者,幑識也。
幑識信葢謂棨□。
棨綮通用也。
漢匈奴傳曰:棨□十。
師古曰。
棨□,有衣之□也,以赤黑缯為之。
古今注曰:棨□,殳之遺象,以木為之。
後世滋僞,無複典□,以赤紬韬之。
赤謂之紬□,亦謂之棨□。
王公以下通用之以前驅。
按用赤黑缯,故曰綮。
其用同幑識,故曰幑識信。
從纟,啟省聲。
各本作□聲。
□不成字。
按木部棨下曰啟省聲,則此亦當雲啟省聲。
今依韻會正。
康禮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绫línɡ 注解:東齊謂布帛之細者曰绫。
同方言。
從纟夌聲。
力膺切。
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缦màn 注解:缯無文也。
春秋□露,庶人衣缦。
引申之,凡無文皆曰缦。
左傳乘缦注:車無文者也。
漢食貨志缦田注:謂不□者也。
從纟曼聲。
莫半切。
十四部。
《漢律》曰:“賜衣者缦表白裡。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繡xiù 注解:五采備也。
考工記:畫繪之事雜五采,五采備謂之繡。
鄭氏古文尚書曰:子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缋,宗彜、藻、火、粉米、黼、黻希繡,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
希讀為黹。
或作絺,字之誤也。
按今人以針縷所紩者謂之繡,與畫為二事。
如考工記則繡亦系之畫繪,同為設色之工也。
畫繪與文字又為一事,故許以觀古人之象說遵修舊文也。
從纟肅聲。
息救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絢xuàn 注解:《詩》雲:“□□為絢兮。
”逸詩。
見論語八佾篇。
馬融曰:絢,文貌也。
鄭康成禮注曰:采成文曰絢。
注論語曰:文成章曰絢。
許次此篆于繡繪閑者,亦謂五采成文章,與鄭義略同也。
鄭注繪事後素雲:畫繪先布衆采,然後以素分其閑,以成其文。
朱子則雲:後素,後于素也。
謂先以粉地為質,而後施五采。
據許絢在繡繪閑,繡繪皆五采也,葢許用白受采之恉與。
從纟旬聲。
許掾切。
古音在十二部。
按唐玄度九經字□□、絢同字。
注雲:上說文從筍聲,下經典相承隸省。
按□不見于他書,疑唐氏所據未确也。
惟儀禮注雲:絢今文作□。
然則絢出禮古文,許用禮古文,故不錄禮今文。
玉篇□同上絢,本禮注也。
集韻□同絢,此本唐氏也。
〖注〗□字原從筍作。
《集韻》絢或從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繪huì 注解:會五采繡也。
會繪疊韻。
今人分咎繇谟繪繡為二事,古者二事不分,統謂之設色之工而已。
古者缋訓畫,繪訓繡,說見缋下。
《虞書》曰:山龍□蟲作繪。
咎繇谟文。
《論語》曰:繪事後□。
八佾篇文。
此皆證繪繡無二事也。
從纟會聲。
黃外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緀qī 注解:帛文皃。
帛各本作白。
今依韻會正。
韻會用小徐本也。
《詩》曰:緀兮斐兮,成是貝錦。
小雅巷伯文。
今詩緀作萋。
毛傳曰:萋斐,文章相錯也。
貝錦,錦文也。
箋雲:錦文者,如餘泉餘蚳之貝文也。
按爾雅餘貾黃白文,餘泉白黃文。
從纟妻聲。
七稽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mǐ 注解:繡文如聚細米也。
繡謂畫也。
米□疊韻。
今咎陶谟作粉米。
許所見壁中古文作黺□。
黹部雲:黺,畫粉也。
此雲□,繡文如聚細米也。
皆古文尚書說也。
□各本作色。
今正。
下文雲:缟,鮮□也。
今本訛鮮色,則此色誤亦同。
□與支音同。
缟為鮮支,縳為鮮支之白者。
聘禮束紡注曰:紡,紡絲為之,今之縳也。
周禮素沙注曰,素沙者,今之白縳也。
釋文皆引說文居掾反。
聲類以為今正絹字。
按據許則縳與絹各物,音近而義殊。
二禮之鄭注,自謂縳不謂絹也。
縳以其質堅名之,字從專。
絹以色如麥□名之,字從肙。
李登作聲類時已失其傳矣。
若羽人十抟為縳,左傳縳一如瑱,又皆卷縛之義,非字之本義。
從纟專聲。
持沇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缣jiān 注解:幷絲缯也。
謂骈絲為之,雙絲缯也。
呂氏春秋:昔吾所亡者紡缁也,今子之衣襌缁也。
以襌缁當紡缁,子豈有不得哉。
任氏大椿曰:襌缁卽單缁也。
餘謂此紡卽方也。
并絲曰方,猶并船曰方。
此紡非紡之本義。
後漢輿服志及古今注并雲:合單紡為一系者同。
此方絲所謂兼絲也。
從纟兼聲。
形聲中有會意。
古甜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绨tí 注解:□缯也。
□各本作厚。
今正。
管子輕重戊篇:管子對桓公:魯梁之民俗為绨。
公服绨。
旣又對桓公:宜服帛去绨。
然則帛薄绨厚可知也。
史記範睢傳索隐曰。
葢今之絁。
按非也。
絁卽許之□字。
從纟弟聲。
杜兮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練liàn 注解:湅缯也。
湅者,□也。
□者,淅也。
淅者,汏米也。
湅缯汏諸水中,如汏米然,考工記所謂湅帛也。
已湅之帛曰練,引申為精□之偁,如漢書練時曰、練章程是也。
從纟柬聲。
郞甸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缟ɡǎo 注解:鮮□也。
各本作鮮色。
今正。
漢地理志師古注:缟,鮮支也。
司馬相如傳正同。
顔語多本說文,彼時未誤,葢支亦作□,因訛色也。
廣雅:□緫,鮮支,縠,絹也。
許謂缟卽鮮支。
鄭風:缟衣綦巾。
毛曰:缟衣,白色男服也。
王逸曰:缟,素也。
任氏大椿釋缯曰:孰帛曰練,生帛曰缟。
從纟高聲。
古老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shī 注解:粗緒也。
粗者,疏也。
粗緒葢亦缯名。
廣韻雲:缯似布,俗作絁。
玉裁按葢今之綿紬。
從纟玺聲。
式支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紬chóu 注解:大絲缯也。
大絲較常絲為大也。
左傳:衛文公大帛之冠。
大帛謂大絲缯。
後漢書大練亦謂大絲練也。
獨□說飛軨以缇紬廣八尺,長拄地。
今缯帛通呼為紬。
不必大絲也。
假借為抽字。
史記:紬石室金匮之書。
徐廣音抽,師古漢書音胄,皆是也。
音胄謂同籒也。
籒者,讀書也。
釋名曰:紬,抽也。
抽引絲端出細緒也。
與許說迥異。
從纟由聲。
直由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綮qǐ 注解:緻缯也。
緻,送詣也。
凡細膩曰緻,今之緻字也。
漢人多用緻,不作緻。
緻缯曰綮。
未聞其證。
一曰幑幟信也,有齒。
各本識作幟,俗字也。
今正。
巾部曰:幑者,幑識也。
幑識信葢謂棨□。
棨綮通用也。
漢匈奴傳曰:棨□十。
師古曰。
棨□,有衣之□也,以赤黑缯為之。
古今注曰:棨□,殳之遺象,以木為之。
後世滋僞,無複典□,以赤紬韬之。
赤謂之紬□,亦謂之棨□。
王公以下通用之以前驅。
按用赤黑缯,故曰綮。
其用同幑識,故曰幑識信。
從纟,啟省聲。
各本作□聲。
□不成字。
按木部棨下曰啟省聲,則此亦當雲啟省聲。
今依韻會正。
康禮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绫línɡ 注解:東齊謂布帛之細者曰绫。
同方言。
從纟夌聲。
力膺切。
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缦màn 注解:缯無文也。
春秋□露,庶人衣缦。
引申之,凡無文皆曰缦。
左傳乘缦注:車無文者也。
漢食貨志缦田注:謂不□者也。
從纟曼聲。
莫半切。
十四部。
《漢律》曰:“賜衣者缦表白裡。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繡xiù 注解:五采備也。
考工記:畫繪之事雜五采,五采備謂之繡。
鄭氏古文尚書曰:子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缋,宗彜、藻、火、粉米、黼、黻希繡,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
希讀為黹。
或作絺,字之誤也。
按今人以針縷所紩者謂之繡,與畫為二事。
如考工記則繡亦系之畫繪,同為設色之工也。
畫繪與文字又為一事,故許以觀古人之象說遵修舊文也。
從纟肅聲。
息救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絢xuàn 注解:《詩》雲:“□□為絢兮。
”逸詩。
見論語八佾篇。
馬融曰:絢,文貌也。
鄭康成禮注曰:采成文曰絢。
注論語曰:文成章曰絢。
許次此篆于繡繪閑者,亦謂五采成文章,與鄭義略同也。
鄭注繪事後素雲:畫繪先布衆采,然後以素分其閑,以成其文。
朱子則雲:後素,後于素也。
謂先以粉地為質,而後施五采。
據許絢在繡繪閑,繡繪皆五采也,葢許用白受采之恉與。
從纟旬聲。
許掾切。
古音在十二部。
按唐玄度九經字□□、絢同字。
注雲:上說文從筍聲,下經典相承隸省。
按□不見于他書,疑唐氏所據未确也。
惟儀禮注雲:絢今文作□。
然則絢出禮古文,許用禮古文,故不錄禮今文。
玉篇□同上絢,本禮注也。
集韻□同絢,此本唐氏也。
〖注〗□字原從筍作。
《集韻》絢或從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繪huì 注解:會五采繡也。
會繪疊韻。
今人分咎繇谟繪繡為二事,古者二事不分,統謂之設色之工而已。
古者缋訓畫,繪訓繡,說見缋下。
《虞書》曰:山龍□蟲作繪。
咎繇谟文。
《論語》曰:繪事後□。
八佾篇文。
此皆證繪繡無二事也。
從纟會聲。
黃外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緀qī 注解:帛文皃。
帛各本作白。
今依韻會正。
韻會用小徐本也。
《詩》曰:緀兮斐兮,成是貝錦。
小雅巷伯文。
今詩緀作萋。
毛傳曰:萋斐,文章相錯也。
貝錦,錦文也。
箋雲:錦文者,如餘泉餘蚳之貝文也。
按爾雅餘貾黃白文,餘泉白黃文。
從纟妻聲。
七稽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三卷□纟部 标題:□mǐ 注解:繡文如聚細米也。
繡謂畫也。
米□疊韻。
今咎陶谟作粉米。
許所見壁中古文作黺□。
黹部雲:黺,畫粉也。
此雲□,繡文如聚細米也。
皆古文尚書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