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美同意。
宜寄切。
古音在十七部。
羛,《墨翟書》義從弗。
墨翟書,藝文志所謂墨子七十一篇也。
今存者五十三篇。
義無作羛者。
葢歲久無存焉爾。
從弗者,葢取矯弗合宜之意。
魏郡有羛陽鄉,讀若锜。
此以地名證羛字。
又箸其方音也。
凡古地名多依□俗方語。
如蓮勺呼辇酌。
單水呼班水。
鲖陽呼纣陽。
大末呼闼末。
剡呼舌剡反。
郦呼蹢躅之蹢。
曲逆呼去遇。
如是者不可枚數。
羛陽讀若锜,同也。
然注家皆讀羛陽,虛宜切。
與锜音稍不同也。
今屬邺本内黃北二十裡鄉也。
近此十二字。
乃後人箋記之語。
非許語也。
邺,内黃皆魏郡屬縣。
羛陽□本在内黃北二十裡。
司馬紹統郡國志曰:魏郡内黃有羛陽聚。
劉注。
世祖破五校處。
光武紀大破五校于羛陽降之。
李注。
羛陽聚屬魏郡。
故城在今相州堯城縣東。
諸本有作茀者,誤也。
左傳。
晉荀盈如齊逆女。
還。
卒于戲陽。
杜注。
内黃縣此有戲陽城。
按漢晉皆在内黃北。
魏地形志無内黃縣。
當是倂于邺。
則羛陽亦在邺矣。
故知必後人箋記語也。
戲羛音同。
許宜反。
左氏傳。
有戲陽速。
則戲陽又為氏姓。
文二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我部 标題:亅jué 注解:鈎逆者謂之亅。
鈎者,曲金也。
司馬相如列傳。
猶時有銜橜之變。
集解引徐廣雲。
鈎逆者謂之橜。
索隠引周遷輿服志雲。
鈎逆者為橜。
皆謂橜為亅之叚借字也。
清道而行。
中路而馳。
□無枯木朽株之難。
故知必謂鈎也。
象形。
象鈎自下逆上之形。
玉篇引說文衢月切大徐同。
十五部。
凡亅之屬皆從亅。
讀若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亅部 标題:□jué 注解:鈎識也。
鈎識者。
用鈎表識基處也。
褚先生補滑稽傳。
東方朔上書。
凡用三千秦□。
人主從上方讀之。
止,辄乙其處。
二月乃盡。
此非甲乙字。
乃正□字也。
今人讀書有所鈎勒卽此。
内則。
魚去乙。
鄭曰:乙,魚體中害人者名也。
今東海鰫魚有骨名乙。
在目。
狀如篆乙。
食之鲠人不可出。
此亦非甲乙字。
乃狀如篆□也。
魚腸名乙耳。
不當别有乙也。
戉斧之字從□為聲。
從反亅。
讀若窡。
大徐作讀若捕鳥罬。
玉篇引說文居月切。
大徐同。
十五部。
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亅部 标題:琴qín 注解:禁也。
禁者,吉兇之忌也。
引申為禁止。
白虎通曰:琴,禁也。
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
此疊韻為訓。
神農所作。
世本文也。
宋書樂志曰:琴,馬融笛賦雲宓羲造。
世本雲神農所造也。
瑟,馬融笛賦雲神農造。
世本雲宓羲所造也。
按風俗通,廣雅皆同世本。
季長說,誤。
山海經郭傳引世本伏羲作琴。
神農作瑟。
恐系轉寫舛錯。
洞越。
練朱五弦。
洞當作迵。
迵者,通達也。
越謂琴瑟底之孔。
迵孔者,琴腹中空而為二孔通達也。
越音□。
或作趏,練朱五弦者,虞書傳曰古者帝王升歌清廟之樂,大琴練弦。
葢練者其質。
朱者其色。
鄭注樂記清廟之瑟朱弦雲。
練,朱弦也。
練則聲濁。
五者,初制琴之弦數。
周時加二弦。
文王,武王各加一弦。
象形。
象其首身尾也。
上圓下方,故象其圓。
巨今切。
七部。
凡珡之屬皆從珡。
□,古文珡,從金。
以金形聲字也。
今有所用琴字乃上從小篆,下作今聲。
〖注〗珡、□、□,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琴部 标題:瑟sè 注解:庖犧所作弦樂也。
弦樂,猶磬曰石樂。
清廟之瑟亦練朱弦。
凡弦樂以絲為之。
象弓弦,故曰弦。
淇奧傳曰:瑟,矝莊貌。
旱麓箋曰:瑟,絜鮮貌。
皆因聲叚借也。
瑟之言肅也。
楚辭言秋氣蕭瑟。
從珡,琴之屬,故從琴。
必聲。
所栉切。
十二部。
□,古文瑟。
玩古文琴瑟二字。
似先造瑟字,而琴從之。
〖注〗□、□、□,古文。
文二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琴部 标題:□yǐn 注解:匿也。
匿者,亡也。
象□曲隐蔽形。
□曲見辵部。
隠蔽見□部。
象逃亡者自藏之狀也。
凡□之屬皆從□。
讀若隐。
于謹切。
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部 标題:直zhí 注解:正見也。
左傳曰:正直為正。
正曲為直。
其引申之羲也。
見之審則必能矯其枉。
故曰正曲為直。
朋十目□。
謂以十目視□。
□者無所逃也。
三字會意,除力切。
一部。
今隸作直。
□,古文直,或朋木如此。
囧猶目也。
從木者,木從繩則正。
〖注〗□,古文直。
文二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部 标題:亾wánɡ 注解:逃也。
逃者,亡也。
二篆為轉注。
亡之本義為逃。
今人但謂亡為死。
非也。
引申之則謂失為亡。
亦謂死為亡。
孝子不忍死其親。
但疑親之出亡耳。
故喪篆從哭亡。
亦叚為有無之無。
雙聲相借也。
從入□。
會意。
謂入于□曲隠蔽之處也。
武方切。
十部。
凡亡之屬皆從亡。
205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亾部 标題:乍zhà 注解:止亡□也,各本作止也一曰亡也六字。
今正。
乍無亡羲。
淺人離析所改耳。
補□字者。
如毋下雲止□也。
亦本有□而後人□之。
乍與毋同意。
毋者,有人奸女而一止之。
其言曰毋。
□者,有人逃亡而一止之。
其言曰乍。
皆咄咄逼人之語也。
亡與止亡者皆必在倉猝。
故引申為倉猝之稱。
廣雅曰:暫也。
孟子。
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
左傳。
桓子乍謂林楚。
文意正同。
而左傳俗本改乍為咋。
從亡一。
會意。
鉏駕切古意在五部。
一,有所礙也。
礙者,止也。
說從一之意。
毋字從一。
亦是有所礙之之意。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亾部 标題:望wànɡ 注解:出亡在外,望其還也。
還者,複也。
本義。
引申之為令聞令望之望。
從亡,朢省聲。
按望以朢為聲。
朢以望為羲。
其為二字較然也。
而今多亂之。
巫放切。
十部。
亦平聲。
205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亾部 标題:(無)wú 注解:亡也。
凡所失者,所未有者皆如逃亡然也。
此有無字正體。
而俗作無。
無乃□之隸變。
□之訓豐也。
與無義正相反。
然則隸變之時。
昧于亡為其義。
□為其聲。
有聲無義。
殊為乖缪。
古有叚□為□者。
要不得雲本無二字。
漢隸多作□可證也。
或叚亡為無者,其義同。
其音則雙聲也。
從亡□聲。
按不用莫聲而用□聲者,形聲中有會意。
凡物必自多而少而無。
老子所謂多藏必厚亡也。
武夫切。
五部。
古音武夫與莫胡二切不别。
故無,模同音。
其轉語則水經注雲燕人謂無為毛,楊子以曼為無,今人謂無有為□有皆是也。
無,奇字無也。
謂古文奇字如此作也。
今六經惟易用此字。
通于元者。
元俗刻作無。
今依宋本正。
禮運曰:是謂合莫。
注引孝經說曰:上通元莫。
正義雲。
上通元莫者,孝經緯文。
言人之精靈所感。
上通元氣寂寞。
引之者證莫為虛無也。
正本元字作無。
謂虛無寂寞。
義或然也。
按此注疏今本訛誤不可讀。
而北宋本可據正。
疏正本字當是定本之誤。
謂鄭引上通元莫,顔師古定本作無莫也。
依許雲通于元者,虛無道也。
則孝經緯必作元莫矣。
葢其義謂上通元始。
故其字形亦用元篆。
上毌于一。
虛無道也。
謂虛無之道上通元氣寂寞也。
玉篇曰:無,虛無也。
奇字之無與篆文之□義乃微别。
許說其義。
非僅說其形也。
王育說:天屈西北為無。
此稱王育說又無之别一義也。
亦說其義。
非說其其。
屈猶傾也。
天傾西北。
地不滿東南。
見列子及素問。
天傾西北者,謂天體不能正圜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亾部 标題:匃ɡài 注解:氣也。
氣者,雲氣也。
用其聲叚借為氣求,氣與字。
俗以氣求為入聲。
以氣與為去聲。
匄訓氣,亦分二羲二音。
西域傳。
氣匄亡所得。
此氣求之羲也。
當去聲又曰:我匄若馬。
此氣與之義也。
當入聲。
要皆強為分别耳。
左傳。
公子棄疾不強匄。
又子産曰:世有盟誓。
毋或匄奪。
皆言氣求也。
通俗文曰:求願曰匄。
則是求之曰氣匄。
因而與之亦曰氣匄也。
今人以物與人曰給。
其實當用匄字。
廣韻古達切。
其字俗作丐。
與丐不同。
廣韻曰:二字同。
非是。
亡人為匄。
逯安說。
此稱逯安說,以說字形會意安亦通人之一也。
從亡人者,人有所無必求諸人。
故字從亡,從人。
古代切。
按廣韻古太切。
亦古達切。
十五部。
2061文五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亾部 标題:匸xì 注解:衺徯有所夾臧也。
□各本作俠。
今正。
衺者,□也。
徯者,待也。
□者,盜竊褱物也。
迤衺待有所竊臧。
故其字從□而上複有一覆之。
從□,上有一覆之。
會意。
凡匸之屬皆從匸。
讀若傒同。
徯各本訛傒。
今正。
胡禮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匸部 标題:區qū 注解:踦區,逗。
疊韻。
臧隐也。
踦區猶危部,□部之□,彼言傾側不安也。
此言委曲包蔽也。
區之羲内臧多品。
故引申為區域。
為區别。
古或叚丘字為之。
如區葢亦作丘葢。
區宇亦作丘宇是也。
或叚為句曲字。
台樂紀區萌達。
卽月令之句者曅出。
萌者盡達也。
從品在匸中。
會意,豈俱切。
古音在四部。
鄭注禮記嫌名曰:若禹與雨,丘與區之類。
是可證古音同邱也。
品,衆也。
品下曰衆□也。
206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匸部
宜寄切。
古音在十七部。
羛,《墨翟書》義從弗。
墨翟書,藝文志所謂墨子七十一篇也。
今存者五十三篇。
義無作羛者。
葢歲久無存焉爾。
從弗者,葢取矯弗合宜之意。
魏郡有羛陽鄉,讀若锜。
此以地名證羛字。
又箸其方音也。
凡古地名多依□俗方語。
如蓮勺呼辇酌。
單水呼班水。
鲖陽呼纣陽。
大末呼闼末。
剡呼舌剡反。
郦呼蹢躅之蹢。
曲逆呼去遇。
如是者不可枚數。
羛陽讀若锜,同也。
然注家皆讀羛陽,虛宜切。
與锜音稍不同也。
今屬邺本内黃北二十裡鄉也。
近此十二字。
乃後人箋記之語。
非許語也。
邺,内黃皆魏郡屬縣。
羛陽□本在内黃北二十裡。
司馬紹統郡國志曰:魏郡内黃有羛陽聚。
劉注。
世祖破五校處。
光武紀大破五校于羛陽降之。
李注。
羛陽聚屬魏郡。
故城在今相州堯城縣東。
諸本有作茀者,誤也。
左傳。
晉荀盈如齊逆女。
還。
卒于戲陽。
杜注。
内黃縣此有戲陽城。
按漢晉皆在内黃北。
魏地形志無内黃縣。
當是倂于邺。
則羛陽亦在邺矣。
故知必後人箋記語也。
戲羛音同。
許宜反。
左氏傳。
有戲陽速。
則戲陽又為氏姓。
文二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我部 标題:亅jué 注解:鈎逆者謂之亅。
鈎者,曲金也。
司馬相如列傳。
猶時有銜橜之變。
集解引徐廣雲。
鈎逆者謂之橜。
索隠引周遷輿服志雲。
鈎逆者為橜。
皆謂橜為亅之叚借字也。
清道而行。
中路而馳。
□無枯木朽株之難。
故知必謂鈎也。
象形。
象鈎自下逆上之形。
玉篇引說文衢月切大徐同。
十五部。
凡亅之屬皆從亅。
讀若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亅部 标題:□jué 注解:鈎識也。
鈎識者。
用鈎表識基處也。
褚先生補滑稽傳。
東方朔上書。
凡用三千秦□。
人主從上方讀之。
止,辄乙其處。
二月乃盡。
此非甲乙字。
乃正□字也。
今人讀書有所鈎勒卽此。
内則。
魚去乙。
鄭曰:乙,魚體中害人者名也。
今東海鰫魚有骨名乙。
在目。
狀如篆乙。
食之鲠人不可出。
此亦非甲乙字。
乃狀如篆□也。
魚腸名乙耳。
不當别有乙也。
戉斧之字從□為聲。
從反亅。
讀若窡。
大徐作讀若捕鳥罬。
玉篇引說文居月切。
大徐同。
十五部。
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亅部 标題:琴qín 注解:禁也。
禁者,吉兇之忌也。
引申為禁止。
白虎通曰:琴,禁也。
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
此疊韻為訓。
神農所作。
世本文也。
宋書樂志曰:琴,馬融笛賦雲宓羲造。
世本雲神農所造也。
瑟,馬融笛賦雲神農造。
世本雲宓羲所造也。
按風俗通,廣雅皆同世本。
季長說,誤。
山海經郭傳引世本伏羲作琴。
神農作瑟。
恐系轉寫舛錯。
洞越。
練朱五弦。
洞當作迵。
迵者,通達也。
越謂琴瑟底之孔。
迵孔者,琴腹中空而為二孔通達也。
越音□。
或作趏,練朱五弦者,虞書傳曰古者帝王升歌清廟之樂,大琴練弦。
葢練者其質。
朱者其色。
鄭注樂記清廟之瑟朱弦雲。
練,朱弦也。
練則聲濁。
五者,初制琴之弦數。
周時加二弦。
文王,武王各加一弦。
象形。
象其首身尾也。
上圓下方,故象其圓。
巨今切。
七部。
凡珡之屬皆從珡。
□,古文珡,從金。
以金形聲字也。
今有所用琴字乃上從小篆,下作今聲。
〖注〗珡、□、□,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琴部 标題:瑟sè 注解:庖犧所作弦樂也。
弦樂,猶磬曰石樂。
清廟之瑟亦練朱弦。
凡弦樂以絲為之。
象弓弦,故曰弦。
淇奧傳曰:瑟,矝莊貌。
旱麓箋曰:瑟,絜鮮貌。
皆因聲叚借也。
瑟之言肅也。
楚辭言秋氣蕭瑟。
從珡,琴之屬,故從琴。
必聲。
所栉切。
十二部。
□,古文瑟。
玩古文琴瑟二字。
似先造瑟字,而琴從之。
〖注〗□、□、□,古文。
文二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琴部 标題:□yǐn 注解:匿也。
匿者,亡也。
象□曲隐蔽形。
□曲見辵部。
隠蔽見□部。
象逃亡者自藏之狀也。
凡□之屬皆從□。
讀若隐。
于謹切。
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部 标題:直zhí 注解:正見也。
左傳曰:正直為正。
正曲為直。
其引申之羲也。
見之審則必能矯其枉。
故曰正曲為直。
朋十目□。
謂以十目視□。
□者無所逃也。
三字會意,除力切。
一部。
今隸作直。
□,古文直,或朋木如此。
囧猶目也。
從木者,木從繩則正。
〖注〗□,古文直。
文二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部 标題:亾wánɡ 注解:逃也。
逃者,亡也。
二篆為轉注。
亡之本義為逃。
今人但謂亡為死。
非也。
引申之則謂失為亡。
亦謂死為亡。
孝子不忍死其親。
但疑親之出亡耳。
故喪篆從哭亡。
亦叚為有無之無。
雙聲相借也。
從入□。
會意。
謂入于□曲隠蔽之處也。
武方切。
十部。
凡亡之屬皆從亡。
205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亾部 标題:乍zhà 注解:止亡□也,各本作止也一曰亡也六字。
今正。
乍無亡羲。
淺人離析所改耳。
補□字者。
如毋下雲止□也。
亦本有□而後人□之。
乍與毋同意。
毋者,有人奸女而一止之。
其言曰毋。
□者,有人逃亡而一止之。
其言曰乍。
皆咄咄逼人之語也。
亡與止亡者皆必在倉猝。
故引申為倉猝之稱。
廣雅曰:暫也。
孟子。
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
左傳。
桓子乍謂林楚。
文意正同。
而左傳俗本改乍為咋。
從亡一。
會意。
鉏駕切古意在五部。
一,有所礙也。
礙者,止也。
說從一之意。
毋字從一。
亦是有所礙之之意。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亾部 标題:望wànɡ 注解:出亡在外,望其還也。
還者,複也。
本義。
引申之為令聞令望之望。
從亡,朢省聲。
按望以朢為聲。
朢以望為羲。
其為二字較然也。
而今多亂之。
巫放切。
十部。
亦平聲。
205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亾部 标題:(無)wú 注解:亡也。
凡所失者,所未有者皆如逃亡然也。
此有無字正體。
而俗作無。
無乃□之隸變。
□之訓豐也。
與無義正相反。
然則隸變之時。
昧于亡為其義。
□為其聲。
有聲無義。
殊為乖缪。
古有叚□為□者。
要不得雲本無二字。
漢隸多作□可證也。
或叚亡為無者,其義同。
其音則雙聲也。
從亡□聲。
按不用莫聲而用□聲者,形聲中有會意。
凡物必自多而少而無。
老子所謂多藏必厚亡也。
武夫切。
五部。
古音武夫與莫胡二切不别。
故無,模同音。
其轉語則水經注雲燕人謂無為毛,楊子以曼為無,今人謂無有為□有皆是也。
無,奇字無也。
謂古文奇字如此作也。
今六經惟易用此字。
通于元者。
元俗刻作無。
今依宋本正。
禮運曰:是謂合莫。
注引孝經說曰:上通元莫。
正義雲。
上通元莫者,孝經緯文。
言人之精靈所感。
上通元氣寂寞。
引之者證莫為虛無也。
正本元字作無。
謂虛無寂寞。
義或然也。
按此注疏今本訛誤不可讀。
而北宋本可據正。
疏正本字當是定本之誤。
謂鄭引上通元莫,顔師古定本作無莫也。
依許雲通于元者,虛無道也。
則孝經緯必作元莫矣。
葢其義謂上通元始。
故其字形亦用元篆。
上毌于一。
虛無道也。
謂虛無之道上通元氣寂寞也。
玉篇曰:無,虛無也。
奇字之無與篆文之□義乃微别。
許說其義。
非僅說其形也。
王育說:天屈西北為無。
此稱王育說又無之别一義也。
亦說其義。
非說其其。
屈猶傾也。
天傾西北。
地不滿東南。
見列子及素問。
天傾西北者,謂天體不能正圜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亾部 标題:匃ɡài 注解:氣也。
氣者,雲氣也。
用其聲叚借為氣求,氣與字。
俗以氣求為入聲。
以氣與為去聲。
匄訓氣,亦分二羲二音。
西域傳。
氣匄亡所得。
此氣求之羲也。
當去聲又曰:我匄若馬。
此氣與之義也。
當入聲。
要皆強為分别耳。
左傳。
公子棄疾不強匄。
又子産曰:世有盟誓。
毋或匄奪。
皆言氣求也。
通俗文曰:求願曰匄。
則是求之曰氣匄。
因而與之亦曰氣匄也。
今人以物與人曰給。
其實當用匄字。
廣韻古達切。
其字俗作丐。
與丐不同。
廣韻曰:二字同。
非是。
亡人為匄。
逯安說。
此稱逯安說,以說字形會意安亦通人之一也。
從亡人者,人有所無必求諸人。
故字從亡,從人。
古代切。
按廣韻古太切。
亦古達切。
十五部。
2061文五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亾部 标題:匸xì 注解:衺徯有所夾臧也。
□各本作俠。
今正。
衺者,□也。
徯者,待也。
□者,盜竊褱物也。
迤衺待有所竊臧。
故其字從□而上複有一覆之。
從□,上有一覆之。
會意。
凡匸之屬皆從匸。
讀若傒同。
徯各本訛傒。
今正。
胡禮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匸部 标題:區qū 注解:踦區,逗。
疊韻。
臧隐也。
踦區猶危部,□部之□,彼言傾側不安也。
此言委曲包蔽也。
區之羲内臧多品。
故引申為區域。
為區别。
古或叚丘字為之。
如區葢亦作丘葢。
區宇亦作丘宇是也。
或叚為句曲字。
台樂紀區萌達。
卽月令之句者曅出。
萌者盡達也。
從品在匸中。
會意,豈俱切。
古音在四部。
鄭注禮記嫌名曰:若禹與雨,丘與區之類。
是可證古音同邱也。
品,衆也。
品下曰衆□也。
206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