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戡kān
注解:刺也。
刺者,直傷也。
平直皆得雲刺,經史多叚此為堪勝字。
從戈甚聲。
竹甚口含二切。
按竹甚古音也。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戭yǎn 注解:長槍也。
槍者,歫也。
謂以長物相刺。
通俗文曰:剡木傷盜曰槍。
按槍非古兵器。
戭亦非器名。
取槍歫之義耳。
今之用金曰槍者,則古之矛也。
故戭字廁于此。
不與器物為伍。
從戈寅聲。
弋刃以淺二切。
按刃當用忍,弋忍古音也。
十二部。
《春秋傳》有梼戭。
高陽氏才子八恺之一也。
見左傳文十八年。
漢書作□,集韻無□。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zāi 注解:傷也。
傷者,刃也。
此篆與烖菑音同而義相近。
謂受刅也。
從戈才聲。
祖才切。
一部。
凡烖載胾之類以為聲。
203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戬jiǎn 注解:滅也。
滅者,□也。
□之義兼美惡。
故滅之義亦兼美惡。
凡□皆得雲滅。
亦皆得雲戬也。
天保曰:俾爾戬谷。
朱子曰:戬,□也。
谷,善也。
此注甚合古義。
爾雅。
履,戬,祓,福也。
此謂樛木之福履,天保之戬谷,卷阿之祓祿皆得訓福。
履本不訓福。
與福連文,則可訓福矣。
戬祓本不訓福,與谷祿連文,則亦可訓福矣。
皆于□字摘一字以釋□字之義。
毛公仍之曰戬,福也。
而履祿也,茀小也,則不相襲矣。
古人之文,貴善讀之。
所謂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許于戬不襲爾雅,毛傳。
斯善讀爾雅,毛傳者也。
今之能善讀者葢尟矣。
從戈晉聲。
卽淺切。
古音在十二部。
讀如荩。
《詩》曰:“實始戬商。
”魯頌閟宮文。
今詩作翦。
按此引詩說叚借也。
毛傳曰:翦,齊也。
許刀部曰。
□,齊□也。
□之字多叚翦為之。
翦卽□,戬者,□之叚借。
毛雲□齊也者,謂周至于大王。
規模氣象始大。
可與商國并立。
故曰齊。
綿詩古公以下七章是也。
非翦伐之謂。
若不通毛傳,許書之例。
竟謂大王滅商。
豈不事辭俱窒礙乎。
毛意謂戬卽□。
許說其本義以明轉注。
複引詩字以明叚借。
□公之例皆尋繹全書而可得。
不則以文害辭,謂大王有翦商之志矣。
夫詩明言翦商而見大王之德盛。
後儒言有翦商之志,而大王之心遂不可問。
鳴呼。
是非不知訓诂之禍也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jiān 注解:絕也。
絕者,刀□絲也。
引申為凡□之偁。
□之亦曰□。
與殲義相近。
從從持戈。
二人持戈,會意。
子廉切。
七部。
一曰田器古文。
一說謂田器字之古文如此作也。
田器字見于全書者,铦鈂钤鎌皆田器。
與□同音部,朱宷為何字之古文。
疑铦字近之。
此如铫本田器。
鬥部作□。
雲出爾雅。
古一字不□一體也。
讀若鹹。
一曰讀若《詩》“攕攕女手”。
鹹攕古音皆在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武wǔ 注解:楚莊王曰:莊,上諱也。
不當用。
古莊壯通用。
谥法固取壯非取艹,周書。
兵甲亟作,莊。
睿圉克服,莊。
勝敵志強,莊,武而不遂,莊。
皆壯字也。
後人以莊代之耳。
此莊王必本作壯。
若諱莊之字曰嚴,乃漢法。
許則從左氏古文。
典下雲。
莊都說。
亦當作壯。
晉語有壯馳茲。
葢古姓本作壯。
後乃盡改為莊。
“夫武,定功戢兵。
故止戈為武。
”宣十二年左傳文。
此檃桰楚莊王語以解武義。
莊王曰:于文止戈為武。
是倉颉所造古文也。
隻取定功戢兵者,以合于止戈之義也。
文之會意已明。
故不言從止戈。
文甫切。
五部。
大雅履帝武敏傳曰:武,迹也。
此武之别一義也。
204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戢jí 注解:臧兵也。
周頌時邁曰:載戢幹戈。
載櫜弓矢。
傳曰:戢,聚也。
櫜,韬也。
聚與藏義相成。
聚而藏之也。
戢與輯音同。
輯者。
車輿也。
可聚諸物。
故毛訓戢為聚。
周南傳亦雲。
揖揖,會聚也。
周語。
夫兵戢而時動。
動則威。
顴則玩。
玩則無震。
戢與顴正相對。
故許易毛曰藏。
以其字從戈。
故曰藏兵。
從戈咠聲。
阻立切。
七部。
《詩》曰:“載戢幹戈。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戠zhī 注解:阙。
從戈從音。
大徐如此。
小徐無從戈從音。
有職從止古職字古之職役皆執千戈十四字。
葢後人箋記之語。
非許語也。
其義其音皆葢阙矣。
考周易朋盍簪。
虞翻本簪作戠。
雲戠,聚會也。
舊讀作撍,作宗。
釋文雲,荀作撍。
京作宗。
陰弘道雲。
張揖字诂□撍同字。
按此戠當以音為聲。
故與朁聲疌聲為伍。
然尚書厥土赤埴,古文作赤戠。
是戠固在古音弟一部也。
一部内意亦從音。
音未必非聲。
葢七部與一部合韻之理。
之弋切。
一部。
204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戋cán 注解:賊也。
此與殘音義皆同。
故殘用以會意。
今則殘行而戋廢矣。
篇,韻皆雲傷也。
殘與□通。
故周禮注曰:雖其潘灡戋餘不可亵也。
周易。
束帛戋戋。
子夏傳作殘殘。
皆□餘之意也。
從二戈。
會意。
昨千切。
十四部。
《周書》曰:“戋戋。
”句絕。
周書秦誓文也。
今書□□善谝言。
言部引之。
古文尚書也。
此稱戋戋,□□之異文。
今文尚書也。
春秋公羊傳曰:惟諓諓善竫言。
俾君子易怠。
劉向,九歎曰:讒人諓諓。
孰可愬兮。
王逸注引書諓諓靖言。
漢書李尋傳曰:昔秦穆公說諓諓之言。
任仡仡之勇。
諓卽戋。
許作戋為本字。
他家作諓,加之言旁也。
巧言也。
也字今補。
按公羊音義引賈逵外傳注曰:諓諓,巧言也。
許正用待中說釋戋戋。
與上賊義少别。
此正如圛訓回行,而引洪範曰圛釋之曰升雲半有半無也。
垐訓以土增大道,而引堯典墍讒說釋之曰疾惡也。
皆是一例。
或本稱戋戋凈言。
又曰戋戋巧言也。
轉寫有奪文未可定耳。
文二十六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戉yuè 注解:大斧也。
一本奪大字。
非斧所以斫也。
從戈□聲。
王伐切。
十五部。
俗多金旁作钺。
《司馬灋》曰:“夏執□戉,殷執白戚,周?杖黃戉,又把白髦。
”周書坶誓作秉白旄。
此作把白髦者,葢司馬法之文有不同也。
毛詩傳曰:秉,把也。
手部曰:把,握也。
髦者,旄之叚借字。
凡戉之屬皆從戉。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戉部 标題:戚qī 注解:戉也。
大雅曰:幹戈戚揚。
傳雲,戚斧也。
揚,钺也。
衣毛傳戚小于戉。
揚乃得戉名。
左傳。
戚钺秬鬯。
文公受之。
戚钺亦分二物。
許則渾言之耳。
戚之引伸之義為促迫。
而古書用戚者,俗多改為蹙。
諓思親戚亦取切近為言,非有異義也。
大雅,戚戚兄弟。
傳曰:戚戚,内相親也。
小雅。
戚戚靡所逞。
箋雲。
戚戚,縮小之貌。
其義本相通。
而淺人于節南山必易其形與音矣。
戚訓促迫。
故又相申訓憂。
小明。
自诒伊戚。
傳曰:戚,憂也。
度古隻有戚。
後乃别制慽字。
從戉尗聲。
倉歴切。
古音在三部。
2053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戉部 标題:我wǒ 注解:施身自謂也。
不但。
雲自謂而雲施身自謂者,取施與我古為疊韻。
施讀施舍之施。
謂用己廁于衆中,而自稱則為我也。
施者,旗貌也。
引申為施舍者,取義于旗流下□也。
釋诂曰:卬吾台子朕身甫餘言我也。
又曰:朕子躬身也。
又曰:台朕赉□蔔陽矛也。
或以赉□蔔矛不同義。
愚謂有我則必及人。
故赉□蔔亦在施身自謂之内也。
口部曰:吾,我自稱也。
女部曰:姎,女人自稱姎我也。
毛詩傳曰:言我也。
卬,我也。
論語二句而我吾互用。
毛詩一句而卬我雜稱。
葢同一我義而語音輕重緩急不同。
施之于文若自其口出。
或說我,頃頓也。
謂順側也。
頃,頭不正也。
頓,下首也。
故引申為頃側之意。
賓筵。
側弁之俄。
箋雲。
俄,傾貌。
人部曰:俄,頃也。
然則古文以我為俄也。
古文叚借如此。
從戈□。
合二成字不能定其會意形聲者,以□字不定為何字也。
五可切。
十七部。
□,古文□也。
□當作□。
□□在十七部。
然則我以為形聲也。
一曰古文殺字。
我從殺,則非形聲。
會意亦難說也。
殺篆下載古文三。
有一略相似者。
凡我之屬皆從我。
□,古文我。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我部 标題:義yí 注解:己之威義也。
言已己者,以字之從我也。
己,中宮。
象人腹。
故謂身曰己。
義各本作儀。
今正。
古者威儀字作義。
今仁義字用之。
儀者,度也。
今威儀字用之。
誼者,人所宜也。
今情誼字用之。
鄭司農注周禮肆師。
古者書儀但為義。
今時所謂誼。
是謂義為古文威儀字。
誼為古文仁義字。
故許各仍古訓。
而訓儀為度。
凡儀象,儀匹,引申于此。
非威儀字也。
古經轉寫旣久。
肴雜難辨。
據鄭。
許之言可以知其意。
威義古分言之者,如此宮文子雲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義。
詩言令義令色,無非無義是也。
威義連文不分者,則随處而是。
但今無不作儀矣。
毛詩。
威義棣棣。
不可選也。
傳曰:君子望之俨然可畏。
禮容俯仰各有宜耳。
棣棣,富而習也。
不可選,物有其容不可數也。
義之本訓謂禮容各得其宜。
禮容得宜則善矣。
故文王,我将毛傳皆曰:義,善也。
引申之訓也。
從我從羊。
威儀出于己,故從我。
董子曰:仁者,人也。
義者,我也。
謂仁必及人。
義必由中□制也。
從羊者,與善
刺者,直傷也。
平直皆得雲刺,經史多叚此為堪勝字。
從戈甚聲。
竹甚口含二切。
按竹甚古音也。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戭yǎn 注解:長槍也。
槍者,歫也。
謂以長物相刺。
通俗文曰:剡木傷盜曰槍。
按槍非古兵器。
戭亦非器名。
取槍歫之義耳。
今之用金曰槍者,則古之矛也。
故戭字廁于此。
不與器物為伍。
從戈寅聲。
弋刃以淺二切。
按刃當用忍,弋忍古音也。
十二部。
《春秋傳》有梼戭。
高陽氏才子八恺之一也。
見左傳文十八年。
漢書作□,集韻無□。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zāi 注解:傷也。
傷者,刃也。
此篆與烖菑音同而義相近。
謂受刅也。
從戈才聲。
祖才切。
一部。
凡烖載胾之類以為聲。
203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戬jiǎn 注解:滅也。
滅者,□也。
□之義兼美惡。
故滅之義亦兼美惡。
凡□皆得雲滅。
亦皆得雲戬也。
天保曰:俾爾戬谷。
朱子曰:戬,□也。
谷,善也。
此注甚合古義。
爾雅。
履,戬,祓,福也。
此謂樛木之福履,天保之戬谷,卷阿之祓祿皆得訓福。
履本不訓福。
與福連文,則可訓福矣。
戬祓本不訓福,與谷祿連文,則亦可訓福矣。
皆于□字摘一字以釋□字之義。
毛公仍之曰戬,福也。
而履祿也,茀小也,則不相襲矣。
古人之文,貴善讀之。
所謂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許于戬不襲爾雅,毛傳。
斯善讀爾雅,毛傳者也。
今之能善讀者葢尟矣。
從戈晉聲。
卽淺切。
古音在十二部。
讀如荩。
《詩》曰:“實始戬商。
”魯頌閟宮文。
今詩作翦。
按此引詩說叚借也。
毛傳曰:翦,齊也。
許刀部曰。
□,齊□也。
□之字多叚翦為之。
翦卽□,戬者,□之叚借。
毛雲□齊也者,謂周至于大王。
規模氣象始大。
可與商國并立。
故曰齊。
綿詩古公以下七章是也。
非翦伐之謂。
若不通毛傳,許書之例。
竟謂大王滅商。
豈不事辭俱窒礙乎。
毛意謂戬卽□。
許說其本義以明轉注。
複引詩字以明叚借。
□公之例皆尋繹全書而可得。
不則以文害辭,謂大王有翦商之志矣。
夫詩明言翦商而見大王之德盛。
後儒言有翦商之志,而大王之心遂不可問。
鳴呼。
是非不知訓诂之禍也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jiān 注解:絕也。
絕者,刀□絲也。
引申為凡□之偁。
□之亦曰□。
與殲義相近。
從從持戈。
二人持戈,會意。
子廉切。
七部。
一曰田器古文。
一說謂田器字之古文如此作也。
田器字見于全書者,铦鈂钤鎌皆田器。
與□同音部,朱宷為何字之古文。
疑铦字近之。
此如铫本田器。
鬥部作□。
雲出爾雅。
古一字不□一體也。
讀若鹹。
一曰讀若《詩》“攕攕女手”。
鹹攕古音皆在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武wǔ 注解:楚莊王曰:莊,上諱也。
不當用。
古莊壯通用。
谥法固取壯非取艹,周書。
兵甲亟作,莊。
睿圉克服,莊。
勝敵志強,莊,武而不遂,莊。
皆壯字也。
後人以莊代之耳。
此莊王必本作壯。
若諱莊之字曰嚴,乃漢法。
許則從左氏古文。
典下雲。
莊都說。
亦當作壯。
晉語有壯馳茲。
葢古姓本作壯。
後乃盡改為莊。
“夫武,定功戢兵。
故止戈為武。
”宣十二年左傳文。
此檃桰楚莊王語以解武義。
莊王曰:于文止戈為武。
是倉颉所造古文也。
隻取定功戢兵者,以合于止戈之義也。
文之會意已明。
故不言從止戈。
文甫切。
五部。
大雅履帝武敏傳曰:武,迹也。
此武之别一義也。
204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戢jí 注解:臧兵也。
周頌時邁曰:載戢幹戈。
載櫜弓矢。
傳曰:戢,聚也。
櫜,韬也。
聚與藏義相成。
聚而藏之也。
戢與輯音同。
輯者。
車輿也。
可聚諸物。
故毛訓戢為聚。
周南傳亦雲。
揖揖,會聚也。
周語。
夫兵戢而時動。
動則威。
顴則玩。
玩則無震。
戢與顴正相對。
故許易毛曰藏。
以其字從戈。
故曰藏兵。
從戈咠聲。
阻立切。
七部。
《詩》曰:“載戢幹戈。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戠zhī 注解:阙。
從戈從音。
大徐如此。
小徐無從戈從音。
有職從止古職字古之職役皆執千戈十四字。
葢後人箋記之語。
非許語也。
其義其音皆葢阙矣。
考周易朋盍簪。
虞翻本簪作戠。
雲戠,聚會也。
舊讀作撍,作宗。
釋文雲,荀作撍。
京作宗。
陰弘道雲。
張揖字诂□撍同字。
按此戠當以音為聲。
故與朁聲疌聲為伍。
然尚書厥土赤埴,古文作赤戠。
是戠固在古音弟一部也。
一部内意亦從音。
音未必非聲。
葢七部與一部合韻之理。
之弋切。
一部。
204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戋cán 注解:賊也。
此與殘音義皆同。
故殘用以會意。
今則殘行而戋廢矣。
篇,韻皆雲傷也。
殘與□通。
故周禮注曰:雖其潘灡戋餘不可亵也。
周易。
束帛戋戋。
子夏傳作殘殘。
皆□餘之意也。
從二戈。
會意。
昨千切。
十四部。
《周書》曰:“戋戋。
”句絕。
周書秦誓文也。
今書□□善谝言。
言部引之。
古文尚書也。
此稱戋戋,□□之異文。
今文尚書也。
春秋公羊傳曰:惟諓諓善竫言。
俾君子易怠。
劉向,九歎曰:讒人諓諓。
孰可愬兮。
王逸注引書諓諓靖言。
漢書李尋傳曰:昔秦穆公說諓諓之言。
任仡仡之勇。
諓卽戋。
許作戋為本字。
他家作諓,加之言旁也。
巧言也。
也字今補。
按公羊音義引賈逵外傳注曰:諓諓,巧言也。
許正用待中說釋戋戋。
與上賊義少别。
此正如圛訓回行,而引洪範曰圛釋之曰升雲半有半無也。
垐訓以土增大道,而引堯典墍讒說釋之曰疾惡也。
皆是一例。
或本稱戋戋凈言。
又曰戋戋巧言也。
轉寫有奪文未可定耳。
文二十六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戉yuè 注解:大斧也。
一本奪大字。
非斧所以斫也。
從戈□聲。
王伐切。
十五部。
俗多金旁作钺。
《司馬灋》曰:“夏執□戉,殷執白戚,周?杖黃戉,又把白髦。
”周書坶誓作秉白旄。
此作把白髦者,葢司馬法之文有不同也。
毛詩傳曰:秉,把也。
手部曰:把,握也。
髦者,旄之叚借字。
凡戉之屬皆從戉。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戉部 标題:戚qī 注解:戉也。
大雅曰:幹戈戚揚。
傳雲,戚斧也。
揚,钺也。
衣毛傳戚小于戉。
揚乃得戉名。
左傳。
戚钺秬鬯。
文公受之。
戚钺亦分二物。
許則渾言之耳。
戚之引伸之義為促迫。
而古書用戚者,俗多改為蹙。
諓思親戚亦取切近為言,非有異義也。
大雅,戚戚兄弟。
傳曰:戚戚,内相親也。
小雅。
戚戚靡所逞。
箋雲。
戚戚,縮小之貌。
其義本相通。
而淺人于節南山必易其形與音矣。
戚訓促迫。
故又相申訓憂。
小明。
自诒伊戚。
傳曰:戚,憂也。
度古隻有戚。
後乃别制慽字。
從戉尗聲。
倉歴切。
古音在三部。
2053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戉部 标題:我wǒ 注解:施身自謂也。
不但。
雲自謂而雲施身自謂者,取施與我古為疊韻。
施讀施舍之施。
謂用己廁于衆中,而自稱則為我也。
施者,旗貌也。
引申為施舍者,取義于旗流下□也。
釋诂曰:卬吾台子朕身甫餘言我也。
又曰:朕子躬身也。
又曰:台朕赉□蔔陽矛也。
或以赉□蔔矛不同義。
愚謂有我則必及人。
故赉□蔔亦在施身自謂之内也。
口部曰:吾,我自稱也。
女部曰:姎,女人自稱姎我也。
毛詩傳曰:言我也。
卬,我也。
論語二句而我吾互用。
毛詩一句而卬我雜稱。
葢同一我義而語音輕重緩急不同。
施之于文若自其口出。
或說我,頃頓也。
謂順側也。
頃,頭不正也。
頓,下首也。
故引申為頃側之意。
賓筵。
側弁之俄。
箋雲。
俄,傾貌。
人部曰:俄,頃也。
然則古文以我為俄也。
古文叚借如此。
從戈□。
合二成字不能定其會意形聲者,以□字不定為何字也。
五可切。
十七部。
□,古文□也。
□當作□。
□□在十七部。
然則我以為形聲也。
一曰古文殺字。
我從殺,則非形聲。
會意亦難說也。
殺篆下載古文三。
有一略相似者。
凡我之屬皆從我。
□,古文我。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我部 标題:義yí 注解:己之威義也。
言已己者,以字之從我也。
己,中宮。
象人腹。
故謂身曰己。
義各本作儀。
今正。
古者威儀字作義。
今仁義字用之。
儀者,度也。
今威儀字用之。
誼者,人所宜也。
今情誼字用之。
鄭司農注周禮肆師。
古者書儀但為義。
今時所謂誼。
是謂義為古文威儀字。
誼為古文仁義字。
故許各仍古訓。
而訓儀為度。
凡儀象,儀匹,引申于此。
非威儀字也。
古經轉寫旣久。
肴雜難辨。
據鄭。
許之言可以知其意。
威義古分言之者,如此宮文子雲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義。
詩言令義令色,無非無義是也。
威義連文不分者,則随處而是。
但今無不作儀矣。
毛詩。
威義棣棣。
不可選也。
傳曰:君子望之俨然可畏。
禮容俯仰各有宜耳。
棣棣,富而習也。
不可選,物有其容不可數也。
義之本訓謂禮容各得其宜。
禮容得宜則善矣。
故文王,我将毛傳皆曰:義,善也。
引申之訓也。
從我從羊。
威儀出于己,故從我。
董子曰:仁者,人也。
義者,我也。
謂仁必及人。
義必由中□制也。
從羊者,與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