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部分

關燈
戟,獨枝為戈以為證。

    說與鄭注大乖異。

    然恐程說近是。

    方言匽戟,廣雅作偃戟。

    偃者,仰也。

    據衺上之刃名之也。

    周禮棘門。

    明堂位越棘大弓。

    左傳子都拔棘以逐之。

    棘皆訓戟。

    棘者,刺也。

    戟有刺,故名之曰棘。

    衺者為援,則橫者為棘,為刺也。

    張揖注子虛賦曰:雄戟,胡中有□者,□同歫。

    葢于直垂之胡之中為橫出者,是曰□。

    □亦有鋒。

    故方言三刃枝。

    郭注雲。

    今戟胡(胡字今增)中有小孑刺者。

    所謂雄戟也。

    然則合援與刺與□是為三刃枝。

    鄭所謂三鋒戟者又不如是。

    古制茫昧難知。

    但曰援者□非直刃。

    凡左傳言公戟其手。

    詩毛傳言拮據,戟挶也。

    許書言挶,戟持也。

    據,戟挶也。

    史言須□如戟。

    皆取衺出。

    不取直上。

    是則信而有征耳。

    方言曰:戟無刃,吳楊之閑謂之戈。

    然則戟者,戈之有刃者也。

    戟亦非直刃。

    謂之有刃者何。

    其刃幾于直也。

    少儀曰:戈有刃者椟。

    戈之分别有刃無刃古矣。

    左傳。

    狂狡辂鄭人。

    鄭人入于井。

    倒戟而出之。

    獲狂狡。

    此用援刺鄭,人不中。

    鄭人攀柲刺而上也。

    或以戟鈎栾樂□肘而死。

    則援與刺皆兼鈎刺之用矣,靈辄倒戟以禦公徒而免趙盾。

    此主于用援也。

    許雲有枝兵者,援刺皆得雲枝。

    從戈幹省。

    省作聲者,誤。

    今依徐铉正。

    從幹猶從弋。

    謂柲長丈有六尺也。

    從戈者,其器戈之屬也。

    紀逆切。

    按大徐有讀若棘三字。

    非也。

    釋名。

    戟,格也。

    傍有枝格也。

    古音秦風與澤作為韻。

    古音在五部。

    讀如腳。

    《周禮》:“□,長丈六尺。

    ”考工記曰:車□常。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戛jiá 注解:□也。

    廣雅曰:戛,戟也。

    本此。

    西京賦。

    立戈迤戛。

    薜解雲。

    戈謂句孑戟也。

    戛,長矛也。

    與許不合。

    康诰。

    不率大戛。

    釋诂。

    戛,常也。

    此謂戛同楷。

    臯陶□。

    戛擊鳴球。

    明堂位作揩擊。

    揚雄賦作拮隔。

    此謂戛同扴。

    皆六書中之叚借。

    從戈□。

    □者,頭也。

    謂戟之頭略同戈頭也。

    會意。

    古黠切。

    十五部。

    讀若棘。

    按棘在一部。

    相去甚遠。

    疑本作讀若子而誤。

    〇戟戛二篆與戈篆同類。

    立文本相連。

    惟因上諱之字例必部首以下第一字出之。

    故使戈戟二篆相隔。

    各本乃又移戎戣□三篆于戟前。

    非也。

    今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戎rónɡ 注解:兵也。

    兵者,械也。

    月令。

    乃敎于田獵。

    以習五戎。

    注。

    五戎謂五兵:弓矢、殳、矛、戈、戟也。

    按周禮司兵掌五兵。

    鄭司農雲。

    戈、殳、戟、酋矛、夷矛。

    後鄭雲。

    此車之五兵也。

    步卒之五兵,則無夷矛而有弓矢。

    兵之引申為車卒,步卒。

    故戎之引申亦為卒旅。

    兵可相助。

    故引申之義,小雅丞也無戎傳曰戎,相也。

    又引申為戎狄之戎。

    又民勞傳。

    戎,大也。

    方言。

    戎,大也。

    宋魯陳衛之閑語。

    又鄭詩箋雲。

    戎猶女也。

    猶之雲者,以戎汝雙聲而通之也。

    戎有讀若汝者,常武之詩是也。

    又有讀若輮者,常棣之詩是也。

    從戈甲。

    金部曰:铠者,甲也。

    甲亦兵之類。

    故從戈甲會意。

    如融切。

    九部。

    □,古文甲字。

    日部早篆下及此,小徐皆有此五字。

    大徐皆□之。

    由古文甲,小篆甲所異甚微故也。

    漢隸書早字平頭,如小篆本平頭。

    古文乃出頭作□,轉寫旣久,惑不能别。

    于日部及此□去五字。

    于甲篆則用出頭者為小篆。

    别取汗□所載異體為古文。

    皆非也。

    今一一正之。

    203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戣kuí 注解:周制:侍臣執戣,立于東□,兵也。

    見周書顧命。

    某氏傳曰:戣瞿皆戟屬,鄭雲,戣瞿葢今三鋒矛。

    王肅則曰:皆平器之名。

    許不言何兵。

    略同子雍也。

    從戈癸聲。

    渠追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ɡān 注解:盾也。

    盾下曰:瞂也。

    按瞂字必淺人所改。

    循全書之例,必當雲□也。

    二篆為轉注。

    淺人不識□為幹戈字。

    讀侯旰切。

    乃改為瞂。

    瞂見毛詩。

    非常語。

    不當以瞂釋盾。

    幹戈字本作□,幹,犯也。

    戟,盾也。

    俗多用幹代□。

    幹行而□廢矣。

    方言,盾,自關而東或謂之瞂。

    或謂之幹。

    關西謂之盾。

    孔安國論語注雲。

    幹,盾也。

    □本讀如幹。

    淺人以其旱聲。

    乃讀與□同。

    而不知旱□□等字古音讀同幹也。

    毛詩兔罝,采□傳雲。

    幹,扞也。

    謂幹為扞之叚借。

    幹非不可去聲。

    從戈旱聲。

    玉篇,廣韻皆雲。

    戟,盾。

    古寒切。

    廣韻卄八翰未嘗出□字。

    是依唐韻不誤者也。

    不知大徐侯旰切,用何等唐韻耳。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賊zéi 注解:敗也。

    敗者,毀也。

    毀者,缺也。

    左傳。

    周公作誓命曰:毀則為賊。

    又叔向曰:殺人不忌為賊。

    從戈則聲。

    此雲則聲。

    貝部又雲敗賊者皆從貝會意。

    據從貝會意之雲,是賊(則戈)字為用戈若刀毀貝。

    會意而非形聲也。

    說稍不同。

    以周公誓命言。

    則用戈毀則,正合會意。

    昨則切。

    一部。

    今字從戎作賊。

    203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戍shù 注解:守邊也。

    春秋曰:公子買戍衛。

    從人持戈。

    會意。

    傷遇切。

    按古音讀如獸。

    在三部四部。

    衛公叔戍。

    世本作朱。

    古音朱讀如州。

    203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戰zhàn 注解:鬥也。

    鬥各本作鬬。

    今正。

    鬥者,□士相對。

    兵杖在後也。

    左傳曰:皆陳曰戰。

    戰者,聖人所愼也。

    故引申為戰懼。

    從戈單聲。

    之扇切。

    十四部。

    203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戲xì 注解:三軍之偏也。

    偏若先偏後伍,偏為前拒之偏。

    謂軍所駐之一面也。

    史漢項羽紀,高帝紀皆曰:諸侯罷戲下。

    各就國。

    師古曰:戲,軍之旌旗也。

    音許宜反。

    亦讀曰麾。

    又窦田灌韓傳。

    灌夫率壯士兩人。

    及從奴十餘騎。

    馳入吳軍。

    至戲下。

    所殺傷數十人。

    師古曰:戲,大将之麾也。

    讀與麾同。

    又音許宜反。

    按顔說必本舊音義。

    似與許說小異。

    然相去不遠。

    度舊音義必有用許說者矣。

    一曰兵也。

    一說兵械之名也。

    引申謂為戲豫,為戲谑。

    以兵杖可玩弄也。

    可相鬥也。

    故相狎亦曰戲谑。

    大雅毛傳曰:戲豫,□豫也。

    從戈□聲。

    香義切。

    古音葢在十七部。

    讀如□。

    □,從豆從虍。

    鬳,從鬲從虍。

    虍皆謂器之飾非聲也。

    203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dié 注解:利也。

    利者,铦也。

    一曰剔也。

    剔當作□。

    詳髟部。

    從戈呈聲。

    徒結切。

    按呈聲當在十一部。

    而大部□,金部□,遞用為聲。

    則十一部十二部合音冣近之理也。

    山海經戜國,戜民國。

    今訛作臷。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或yù 注解:邦也。

    邑部曰:邦者,國也。

    葢或國在周詩為古今字。

    古文隻有或字。

    旣乃複制國字。

    以凡人各有所守。

    皆得謂之或。

    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

    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

    而封建日廣。

    以為凡人所守之或字未足□之。

    乃又加口而為國。

    又加心為惑。

    以為疑惑當别于或。

    此孳乳□多之理也。

    旣有國字。

    則國訓邦,而或但訓有。

    漢人多以有釋或。

    毛公之傳詩商頌也。

    曰域,有也。

    傳大雅也。

    曰囿,所以域養離獸也。

    域卽或。

    考工記梓人注。

    或,有也。

    小雅天保箋,鄭論語注皆雲。

    或之言有也。

    高誘注淮南屢言或,有也。

    毛詩九有,韓詩作九域。

    緯書作九囿。

    葢有,古音如以。

    或,古音同域。

    相為平入。

    從囗羽非切。

    戈,□守其一。

    從三字會意。

    于逼切。

    廣韻分域切雨逼,或切胡國。

    非也。

    一部。

    一,地也。

    解從一之意。

    域,或或從土。

    旣從口從一矣。

    又從土。

    是為後起之俗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jié 注解:□也。

    斤部曰:□者,□也。

    二篆為轉注。

    商頌。

    九有有□。

    箋雲。

    九州島齊壹□然。

    大雅。

    □彼淮浦。

    傳雲。

    □,治也。

    從戈雀聲。

    昨結切。

    十五部。

    按雀聲在二部。

    于古音不合。

    葢當于雙聲合韻求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kān 注解:殺也。

    殺者,戮也。

    按漢,魏,六朝人□堪戡□四字不甚區别。

    左傳王心弗堪,漢五行志作王心弗□。

    勝也。

    從戈今聲。

    口含切。

    古音在七部。

    《商書》曰:“西伯旣□黎。

    ”西伯戡黎文。

    今作戡黎。

    許所據作□黎。

    邑部□下又引古伯戡□。

    其乖異或因古文今文不同與。

    爾雅曰:堪,勝也。

    郭注引書西伯堪黎葢訓勝。

    則堪為正字。

    或叚□,或叚戡,又或叚□。

    皆以同音為之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戕qiānɡ 注解:槍也。

    槍者。

    歫也。

    歫謂相抵為害。

    小雅。

    曰予不戕。

    傳曰:戕,殘也。

    此戕之正義。

    下文稱左氏例,為别一義。

    它國臣來弑君曰戕。

    春秋宣十八年。

    邾人戕鄫子于鄫,左氏傳曰:凡自虐其君曰殺。

    (唐石經作凡自内非)自外曰戕。

    賈注。

    邾使大夫往殘賊之。

    按襄卅一年左傳曰:阍戕戴吳。

    阍,越俘也。

    戴吳,吳餘祭也。

    故亦曰戕。

    從戈丬聲。

    在良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戮lù 注解:殺也。

    殺下曰:戮也。

    二篆為轉注。

    古文或叚翏為之。

    又勠力字亦叚戮為勠。

    從戈翏聲。

    力六切。

    三部。

    2038 路徑:段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