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标題:乁yí
注解:流也。
從反□。
讀若移。
移從多聲。
在十七部。
亦用于十六部。
乁與?古音同在十六部也。
弋支切。
凡乁之屬皆從乁。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乁部 标題:也yě 注解:女侌也。
此篆女陰是本義。
叚借為語□。
本無可疑者。
而淺人妄疑之。
許在當時必有所受之。
不容以少見多怪之心測之也。
從乁。
象形。
乁亦聲。
按小徐有乁聲二字。
無從乁二字。
依例則當雲從乁。
故又補三字。
從乁者,流也。
乁亦聲。
故其字在十六十七部之閑也。
餘者切。
玉篇餘爾切。
□,秦刻石也字。
秦始皇本紀。
二世元年。
皇帝曰:金石刻□始皇帝所為也。
今襲号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
其于久遠也。
邚後嗣為之者。
不稱成功盛德。
顔氏家訓載開皇二年長安掘得秦鐵稱權。
有镌銘。
與史記合。
其于久遠也,也字正作□。
俗本訛作世。
薛尚功歴代鐘鼎款識載秦權一。
秦斤一。
文與家訓大同。
而權作□。
斤作殹。
又知也殹通用。
鄭樵謂秦以殹為也之證也。
殹葢與兮同。
兮也古通。
故毛詩兮也二字,他書所稱或互易。
石□。
汧殹沔沔。
汧殹卽汧兮。
2025文二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乁部 标題:氏shì 注解:巴蜀名山岸脅之□旁箸欲落□者曰氏,十六字為一句。
此謂巴蜀方語也。
□大徐無。
小徐作堆。
俗字耳。
今正。
□,小□也。
箸直略切。
小□之旁箸于山岸脅,而狀欲落堕者曰氏。
其字亦作坁。
亦作□。
□部曰:秦謂陵阪曰□。
□與氏音義皆同。
楊雄解嘲曰:響若坁隤。
應劭曰:天水有大坂。
名曰隴坁。
其山堆傍箸崩落作聲閑數百裡。
故曰坁隤。
韋昭曰:坁音若是理之是,以上見文選注。
今本漢書作□隤。
師古曰:□音氏,巴蜀名山旁堆欲堕落曰氏。
應劭以為天水隴氐。
失之矣。
氐音丁禮反。
玉裁按顔說殊非古。
隴□亦作隴坁。
與巴蜀之氏形小異,而音義皆同。
□坁字同氏聲。
或從氐聲而丁禮切者,字之誤也。
劉逵注吳都賦坁頹曰:天水之大阪。
名曰隴坁,因為隴坁之曲說。
與應仲遠同。
坁,韋音是。
□,顔音氏。
皆不誤。
考氏亦作是。
見夏書。
禹貢曰:西頃因桓是來。
鄭注雲。
桓是,隴阪名。
其道般桓旋曲而上。
故曰桓是。
今其下民謂阪為是。
(絶句)謂曲為桓也。
(各本誤今校訂如此)據此則桓是卽隴□。
亦可作隴氏。
昭昭然矣,古經傳氏與是多通用。
大戴禮。
昆吾者衛氏也。
以下六氏字皆是之叚借,而漢書,漢碑叚氏為是不可枚數。
故知姓氏之字本當作是。
叚借氏字為之。
人第習而不察耳。
姓者統于上者也。
氏者别于下者也。
是者分别之□也。
其字本作是。
漢碑尚有雲姓某是者。
今乃專為姓氏字。
而氏之本義惟許言之。
淺人以為新奇之說矣。
氏□聲聞數百裡。
象形,謂□象傍于山脅也。
氏之附于姓者類此。
乀聲。
乀讀若移。
氏篇,韻皆承紙切。
十六部。
大徐承旨切。
非也。
凡氏之屬皆從氏。
楊雄賦:響若氏隤。
202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氏部 标題:氒jué 注解:木本也。
木部曰:木下曰本。
本亦曰氒。
氒者,言其□然大也。
古多用橜弋字為之。
列子曰:吾處也若橜株駒。
株駒,術□也。
殷敂順曰:橜,說文作□。
按玉篇亦作□。
□變也。
從氏丅。
本大于末也。
各本無下本二字。
小徐作從氏而大徐末也。
亦誤。
今正從氏下者,氏,猶是,謂此木之下。
下者,木本也。
木幹大于上體。
故制其字從氏下。
讀若厥。
居月切。
十五部。
2027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氏部 标題:氐dǐ 注解:至也。
氐之言抵也。
凡言大氐,猶大都也。
本也。
小徐本有此二字。
氐為本。
故柢以會意。
國語曰:天□見而水涸。
韋曰。
天□,亢氐之閑。
從氏下箸一。
箸直略切。
會意也。
許書無低字。
底,一曰下也。
而昏解雲。
從日,氐省。
氐者,下也。
是許說氐為高低字也。
廣韻都奚切。
玉篇丁兮切。
十五部。
大徐丁禮切。
一,地也。
一之用甚多。
故每分别解之。
凡氐之屬皆從氐。
202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氐部 标題:□yìn 注解:卧也。
按篇,韻皆音印。
又音緻。
仆也。
疑認為氐聲而易其音耳。
從氐垔聲。
于進切,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氐部 标題:□dié 注解:觸也。
廣韻。
陟栗切。
手拔物也。
從氐失聲。
徒結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氐部 标題:□xiào 注解:阙。
小徐作家本無注,锴雲。
一本無此篆。
此雲家本無注,疑許沖之言也。
按廣雅釋诂雲。
□,誤也。
曹憲乎孝反。
然則其字從氐,學省聲。
形音義皆可考。
篇,韻音晧。
古音在三部。
文四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氐部 标題:戈ɡē 注解:平頭□也。
考工記。
冶氏為戈。
廣二寸。
内倍之。
胡三之。
援四之。
倨句外博。
重三锊。
鄭曰:戈,今句子戟也。
或謂之雞鳴。
或謂之擁頸。
内謂胡以内接柲者也。
長四寸。
胡六寸。
援八寸。
戈,句兵也。
主于胡也。
俗謂之曼胡以此。
鄭司農雲,援,直刃也。
胡其子。
按依先鄭戈有直刃,則非平頭也。
宋黃氏伯思始疑鄭注。
近程氏瑤田考戈刃如劍橫出而稍倨。
所謂援八寸也。
援之下近柲為胡。
連上為刃。
所謂胡六寸也。
其橫毌于柲而外出者凡四寸。
所謂内倍之也。
戈戟之金非冒于柲之首。
皆為之内。
橫毌外出。
且于胡之近柲處為三孔。
纏縛于柲以固之。
古戈戟時有存者。
核之可知也。
說詳通藝錄。
按許說戈為平頭戟。
從弋以一象之。
然則戈刃之橫出無疑也。
橫出故謂之援。
援,引也。
凡言援者皆謂橫引之。
直上者不曰援也。
且戈戟皆句兵。
矛刺兵。
殳□兵。
殳嫥于□者也。
矛嫥于刺者也。
戟者兼刺與句者也。
戈者兼句與□者也。
用其橫刃則為句兵。
用橫刃之喙以啄人則為□兵。
□與句相因為用。
故左氏多言戈擊。
若晉中行獻子夢厲公以戈擊之。
齊正何以戈擊子之。
解其左肩。
鄭子南逐子晳。
擊之以戈。
衛齊氏用戈擊公孟。
公魯以背蔽之。
□肱。
以中公孟之肩。
魯昭公将以戈擊僚柤。
楚盜以戈擊昭王。
王孫由餘以背受之。
中肩。
越靈姑浮以戈擊阖廬。
傷将指。
齊□公執戈将擊陳成子。
衛石乞盂黡敵子路。
以戈擊之。
□纓。
皆言擊不言刺。
惟盧蒲癸以寝戈自後刺子之言刺。
葢癸與王何同用戈。
癸逼近子之故言刺。
王向去子之稍遠故言擊。
且二人一在後一在前。
相為掎角也。
若長狄僑如,魯富父終甥摏其喉以戈殺之。
由長狄長三丈。
旣獲之不能殺之。
故自下企上以舂其喉也。
自下舂其喉。
計長狄長不過二丈。
容旣獲之後。
身橫于地而殺之。
摏亦擊也。
言曰:戈,楚謂之釨。
凡戟而無刃,秦晉之閑謂之釨。
或謂之鏔。
吳楊之閑謂之戈。
東齊秦晉之閑謂其大者曰镘胡。
其曲者謂之鈎釨镘胡。
文言釨鈎镘字皆轉寫訛俗。
古隻作句孑曼。
雲無刃者,謂無直刃也。
雲句子者,謂其為句兵,取義于無右臂之孑也。
雲曼胡者,取義于曲處如□領之肥大也。
詳繹鄭注本無不同。
所引先鄭乃不可從。
從弋,謂秘長六尺六寸。
一衡之。
象形。
衡各本作橫。
依許全書例正。
弋之首一橫之而已矣。
先鄭雲。
援為直刃,胡其孑。
非也。
古禾切。
十七部。
凡戈之屬皆從戈。
202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肈zhào 注解:上諱。
按許原書無篆體。
但言上諱。
後人乃補此篆。
說詳示部。
上諱者,漢和帝諱也。
後漢書作肈。
李賢引伏無忌古今注曰:肈之字曰始。
音兆。
許愼說文肈音大小反。
上諱也。
伏,許并漢時人。
而帝諱不同。
葢應别有所據。
玉裁按古有肈無肇。
從戈之肈,漢碑或從殳。
俗乃從攵作肇,而淺人以竄入許書攴部中。
玉篇曰:肇俗字。
五經文字戈部曰:肈作肇,訛。
廣韻有肈無肇。
伏侯作古今注時□無從攵之肇。
李賢注後漢書亦□不至認肈肇為二字。
葢伏侯作肁,與許作肈不同。
和帝命名之義取始。
肁者,始開也。
引申為凡始。
故伏雲諱肁,而易之之字作始。
實則漢人肁字不行。
隻用肈字訓始。
如詩生民傳,夏小正傳可證。
外閑所諱者肈也,故許雲諱肈此則伏,許不同之由。
章懷之所疑。
而今日後漢書正文作肇訛也。
李舟切韻雲。
肈,擊也。
其字從戈,肁聲。
形音義皆合直小切。
許諱其字故不為之解。
今經典肈字俗訛從攵。
不可不正。
攴部妄竄之肇,今已芟去。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jǐ 注解:有枝兵也。
兵者,械也。
枝者,木别生條也。
戟為有枝之兵。
則非若戈之平頭。
而亦非直刃似木枝之衺出也。
戈刃之倨句平而稍侈,故曰外博。
戟則大侈倨句一矩有半,故可刺可句。
考工記冶氏。
戟廣寸有半寸。
内三之。
胡四之。
援五之。
倨句中矩。
與刺重三锊。
鄭曰:戟,今三鋒戟也。
内長四寸半。
胡長六寸,援長七寸半。
三鋒者胡直中矩言正方也。
鄭司農雲,刺謂援也。
□謂刺者,箸柲直前如鐏者也。
戟胡橫貫之。
胡中矩,則援之外句磬折與。
通藝錄曰:内三之,謂戟柄橫出柲外者四寸有半也。
胡四之,謂上連刃直而下垂者長六寸也。
援五之,謂衺上之刃長七寸半也。
刺者,謂橫出之内有鋒也。
倨句中矩者,謂刺橫胡直正方之形也。
不言援之倨句言刺之倨句者,戟為句兵。
中矩者主于句也。
據二儀寶錄雙枝為
從反□。
讀若移。
移從多聲。
在十七部。
亦用于十六部。
乁與?古音同在十六部也。
弋支切。
凡乁之屬皆從乁。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乁部 标題:也yě 注解:女侌也。
此篆女陰是本義。
叚借為語□。
本無可疑者。
而淺人妄疑之。
許在當時必有所受之。
不容以少見多怪之心測之也。
從乁。
象形。
乁亦聲。
按小徐有乁聲二字。
無從乁二字。
依例則當雲從乁。
故又補三字。
從乁者,流也。
乁亦聲。
故其字在十六十七部之閑也。
餘者切。
玉篇餘爾切。
□,秦刻石也字。
秦始皇本紀。
二世元年。
皇帝曰:金石刻□始皇帝所為也。
今襲号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
其于久遠也。
邚後嗣為之者。
不稱成功盛德。
顔氏家訓載開皇二年長安掘得秦鐵稱權。
有镌銘。
與史記合。
其于久遠也,也字正作□。
俗本訛作世。
薛尚功歴代鐘鼎款識載秦權一。
秦斤一。
文與家訓大同。
而權作□。
斤作殹。
又知也殹通用。
鄭樵謂秦以殹為也之證也。
殹葢與兮同。
兮也古通。
故毛詩兮也二字,他書所稱或互易。
石□。
汧殹沔沔。
汧殹卽汧兮。
2025文二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乁部 标題:氏shì 注解:巴蜀名山岸脅之□旁箸欲落□者曰氏,十六字為一句。
此謂巴蜀方語也。
□大徐無。
小徐作堆。
俗字耳。
今正。
□,小□也。
箸直略切。
小□之旁箸于山岸脅,而狀欲落堕者曰氏。
其字亦作坁。
亦作□。
□部曰:秦謂陵阪曰□。
□與氏音義皆同。
楊雄解嘲曰:響若坁隤。
應劭曰:天水有大坂。
名曰隴坁。
其山堆傍箸崩落作聲閑數百裡。
故曰坁隤。
韋昭曰:坁音若是理之是,以上見文選注。
今本漢書作□隤。
師古曰:□音氏,巴蜀名山旁堆欲堕落曰氏。
應劭以為天水隴氐。
失之矣。
氐音丁禮反。
玉裁按顔說殊非古。
隴□亦作隴坁。
與巴蜀之氏形小異,而音義皆同。
□坁字同氏聲。
或從氐聲而丁禮切者,字之誤也。
劉逵注吳都賦坁頹曰:天水之大阪。
名曰隴坁,因為隴坁之曲說。
與應仲遠同。
坁,韋音是。
□,顔音氏。
皆不誤。
考氏亦作是。
見夏書。
禹貢曰:西頃因桓是來。
鄭注雲。
桓是,隴阪名。
其道般桓旋曲而上。
故曰桓是。
今其下民謂阪為是。
(絶句)謂曲為桓也。
(各本誤今校訂如此)據此則桓是卽隴□。
亦可作隴氏。
昭昭然矣,古經傳氏與是多通用。
大戴禮。
昆吾者衛氏也。
以下六氏字皆是之叚借,而漢書,漢碑叚氏為是不可枚數。
故知姓氏之字本當作是。
叚借氏字為之。
人第習而不察耳。
姓者統于上者也。
氏者别于下者也。
是者分别之□也。
其字本作是。
漢碑尚有雲姓某是者。
今乃專為姓氏字。
而氏之本義惟許言之。
淺人以為新奇之說矣。
氏□聲聞數百裡。
象形,謂□象傍于山脅也。
氏之附于姓者類此。
乀聲。
乀讀若移。
氏篇,韻皆承紙切。
十六部。
大徐承旨切。
非也。
凡氏之屬皆從氏。
楊雄賦:響若氏隤。
202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氏部 标題:氒jué 注解:木本也。
木部曰:木下曰本。
本亦曰氒。
氒者,言其□然大也。
古多用橜弋字為之。
列子曰:吾處也若橜株駒。
株駒,術□也。
殷敂順曰:橜,說文作□。
按玉篇亦作□。
□變也。
從氏丅。
本大于末也。
各本無下本二字。
小徐作從氏而大徐末也。
亦誤。
今正從氏下者,氏,猶是,謂此木之下。
下者,木本也。
木幹大于上體。
故制其字從氏下。
讀若厥。
居月切。
十五部。
2027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氏部 标題:氐dǐ 注解:至也。
氐之言抵也。
凡言大氐,猶大都也。
本也。
小徐本有此二字。
氐為本。
故柢以會意。
國語曰:天□見而水涸。
韋曰。
天□,亢氐之閑。
從氏下箸一。
箸直略切。
會意也。
許書無低字。
底,一曰下也。
而昏解雲。
從日,氐省。
氐者,下也。
是許說氐為高低字也。
廣韻都奚切。
玉篇丁兮切。
十五部。
大徐丁禮切。
一,地也。
一之用甚多。
故每分别解之。
凡氐之屬皆從氐。
202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氐部 标題:□yìn 注解:卧也。
按篇,韻皆音印。
又音緻。
仆也。
疑認為氐聲而易其音耳。
從氐垔聲。
于進切,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氐部 标題:□dié 注解:觸也。
廣韻。
陟栗切。
手拔物也。
從氐失聲。
徒結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氐部 标題:□xiào 注解:阙。
小徐作家本無注,锴雲。
一本無此篆。
此雲家本無注,疑許沖之言也。
按廣雅釋诂雲。
□,誤也。
曹憲乎孝反。
然則其字從氐,學省聲。
形音義皆可考。
篇,韻音晧。
古音在三部。
文四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氐部 标題:戈ɡē 注解:平頭□也。
考工記。
冶氏為戈。
廣二寸。
内倍之。
胡三之。
援四之。
倨句外博。
重三锊。
鄭曰:戈,今句子戟也。
或謂之雞鳴。
或謂之擁頸。
内謂胡以内接柲者也。
長四寸。
胡六寸。
援八寸。
戈,句兵也。
主于胡也。
俗謂之曼胡以此。
鄭司農雲,援,直刃也。
胡其子。
按依先鄭戈有直刃,則非平頭也。
宋黃氏伯思始疑鄭注。
近程氏瑤田考戈刃如劍橫出而稍倨。
所謂援八寸也。
援之下近柲為胡。
連上為刃。
所謂胡六寸也。
其橫毌于柲而外出者凡四寸。
所謂内倍之也。
戈戟之金非冒于柲之首。
皆為之内。
橫毌外出。
且于胡之近柲處為三孔。
纏縛于柲以固之。
古戈戟時有存者。
核之可知也。
說詳通藝錄。
按許說戈為平頭戟。
從弋以一象之。
然則戈刃之橫出無疑也。
橫出故謂之援。
援,引也。
凡言援者皆謂橫引之。
直上者不曰援也。
且戈戟皆句兵。
矛刺兵。
殳□兵。
殳嫥于□者也。
矛嫥于刺者也。
戟者兼刺與句者也。
戈者兼句與□者也。
用其橫刃則為句兵。
用橫刃之喙以啄人則為□兵。
□與句相因為用。
故左氏多言戈擊。
若晉中行獻子夢厲公以戈擊之。
齊正何以戈擊子之。
解其左肩。
鄭子南逐子晳。
擊之以戈。
衛齊氏用戈擊公孟。
公魯以背蔽之。
□肱。
以中公孟之肩。
魯昭公将以戈擊僚柤。
楚盜以戈擊昭王。
王孫由餘以背受之。
中肩。
越靈姑浮以戈擊阖廬。
傷将指。
齊□公執戈将擊陳成子。
衛石乞盂黡敵子路。
以戈擊之。
□纓。
皆言擊不言刺。
惟盧蒲癸以寝戈自後刺子之言刺。
葢癸與王何同用戈。
癸逼近子之故言刺。
王向去子之稍遠故言擊。
且二人一在後一在前。
相為掎角也。
若長狄僑如,魯富父終甥摏其喉以戈殺之。
由長狄長三丈。
旣獲之不能殺之。
故自下企上以舂其喉也。
自下舂其喉。
計長狄長不過二丈。
容旣獲之後。
身橫于地而殺之。
摏亦擊也。
言曰:戈,楚謂之釨。
凡戟而無刃,秦晉之閑謂之釨。
或謂之鏔。
吳楊之閑謂之戈。
東齊秦晉之閑謂其大者曰镘胡。
其曲者謂之鈎釨镘胡。
文言釨鈎镘字皆轉寫訛俗。
古隻作句孑曼。
雲無刃者,謂無直刃也。
雲句子者,謂其為句兵,取義于無右臂之孑也。
雲曼胡者,取義于曲處如□領之肥大也。
詳繹鄭注本無不同。
所引先鄭乃不可從。
從弋,謂秘長六尺六寸。
一衡之。
象形。
衡各本作橫。
依許全書例正。
弋之首一橫之而已矣。
先鄭雲。
援為直刃,胡其孑。
非也。
古禾切。
十七部。
凡戈之屬皆從戈。
202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肈zhào 注解:上諱。
按許原書無篆體。
但言上諱。
後人乃補此篆。
說詳示部。
上諱者,漢和帝諱也。
後漢書作肈。
李賢引伏無忌古今注曰:肈之字曰始。
音兆。
許愼說文肈音大小反。
上諱也。
伏,許并漢時人。
而帝諱不同。
葢應别有所據。
玉裁按古有肈無肇。
從戈之肈,漢碑或從殳。
俗乃從攵作肇,而淺人以竄入許書攴部中。
玉篇曰:肇俗字。
五經文字戈部曰:肈作肇,訛。
廣韻有肈無肇。
伏侯作古今注時□無從攵之肇。
李賢注後漢書亦□不至認肈肇為二字。
葢伏侯作肁,與許作肈不同。
和帝命名之義取始。
肁者,始開也。
引申為凡始。
故伏雲諱肁,而易之之字作始。
實則漢人肁字不行。
隻用肈字訓始。
如詩生民傳,夏小正傳可證。
外閑所諱者肈也,故許雲諱肈此則伏,許不同之由。
章懷之所疑。
而今日後漢書正文作肇訛也。
李舟切韻雲。
肈,擊也。
其字從戈,肁聲。
形音義皆合直小切。
許諱其字故不為之解。
今經典肈字俗訛從攵。
不可不正。
攴部妄竄之肇,今已芟去。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戈部 标題:□jǐ 注解:有枝兵也。
兵者,械也。
枝者,木别生條也。
戟為有枝之兵。
則非若戈之平頭。
而亦非直刃似木枝之衺出也。
戈刃之倨句平而稍侈,故曰外博。
戟則大侈倨句一矩有半,故可刺可句。
考工記冶氏。
戟廣寸有半寸。
内三之。
胡四之。
援五之。
倨句中矩。
與刺重三锊。
鄭曰:戟,今三鋒戟也。
内長四寸半。
胡長六寸,援長七寸半。
三鋒者胡直中矩言正方也。
鄭司農雲,刺謂援也。
□謂刺者,箸柲直前如鐏者也。
戟胡橫貫之。
胡中矩,則援之外句磬折與。
通藝錄曰:内三之,謂戟柄橫出柲外者四寸有半也。
胡四之,謂上連刃直而下垂者長六寸也。
援五之,謂衺上之刃長七寸半也。
刺者,謂橫出之内有鋒也。
倨句中矩者,謂刺橫胡直正方之形也。
不言援之倨句言刺之倨句者,戟為句兵。
中矩者主于句也。
據二儀寶錄雙枝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