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注解:袌也。
各本作抱也,今正。
抱者,說文之或捊字也。
袌見衣部,褱也。
改袌為抱,大失許例。
公食大夫禮:□簠梁。
注雲:擁,抱也。
吳語:官帥擁铎。
注雲:擁,抱也。
漢書注曰:南方謂抱小兒為雍樹。
雍者,擁之叚借字。
從手雝聲。
于隴切。
九部。
按玉篇作□,葢古體也。
抱之則物必在前,故上雝下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rǔ 注解:染也。
如染繪為色也。
從手耎聲。
而泉反。
十四部。
《周禮》曰:“六曰□祭。
”各本篆作擩,解作需聲,引周禮作擩祭,今正。
古音耎聲在十四部,需聲在四部,其音畫然分别,後人乃或淆亂其偏旁本從耎者訛而從需,而音由是亂矣。
周禮大祝九祭:六曰□祭。
士虞禮、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四篇經文幾用□字二十。
唐石經周禮、士虞皆作擩。
特牲、少牢、有司皆作□。
參差乖異。
此非經字不一,乃周禮、士虞經淺人妄改也。
郭璞而沿反,李善而緣反,劉昌宗而□反,陸德明而泉反,皆耎聲之正音也。
杜子春讀如虞芮之芮,郭璞而悅反,劉昌宗而誰反,顔師古如閱反,陸德明而劣反,皆耎聲之音轉也,古音十四、十五部冣相近之理也。
今則周禮、禮經、漢書、子虛賦注皆誤從需。
玉篇擩,而主切。
廣韻麌韻作擩,切而主。
薛韻作□,切如劣。
不知其本為一字。
而五經文字雲:□,如悅反,字書無此字,見禮經。
擩,汝主反,見周禮。
是則唐開成石經正用張參之說,故周禮與儀禮異字,不知何以就禮經中士虞與他篇又異字也。
張氏雲周禮作擩,汝主反。
今按周禮釋文曰而泉反,一音而劣反。
劉又而誰反。
絶無汝主一反,不可以證陸氏周禮之本作□乎。
士虞禮釋文曰:如悅反。
劉而□反,又而誰反。
與特牲、少牢、有司音義皆同,亦不言而主反,又不可以見士虞之本作□乎。
其雲字書無□字,則其所據說文已為俗改之本,有擩無□,而不知說文古本之有□無擩也。
禮經注曰:□,染也。
李奇子虛賦注曰:染,□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揄yú 注解:引也。
漢郊祀歌曰:神之揄,臨壇宇。
師古雲:揄,引也。
史記:揄長袂。
廣韻:揄揚,詭言也。
皆其引申之義。
大雅:或舂或揄。
叚揄為舀也。
從手兪聲。
羊朱切。
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搫pán 注解:搫擭,不正也。
廣韻:搫□,宛轉也。
今義也。
從手般聲。
薄官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擭wò 注解:搫擭也。
從手蒦聲。
一虢切。
古音在五部。
一曰布擭也。
此卽今之布濩字也。
劉逵注吳都賦曰:布濩,遍滿皃。
一曰握也。
握者,搤持也。
西京賦:擭獑猢。
薛雲:擭謂握取之也。
今本握訛掘。
□應不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拚biàn 注解:拊手也。
拊,揗也。
□,拊也。
此不但言拊,言拊手者,謂兩手相□也,今人謂歡拚是也。
歎書、吳都賦皆雲拚射。
孟康曰:手抟為拚。
此則謂兩人手相搏也。
從手弁聲。
皮變切。
十四部。
俗作抃。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擅shàn 注解:專也。
專當作嫥。
嫥者,壹也。
從手亶聲。
時戰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揆kuí 注解:度也。
各本作葵也,今依六書故所據唐本正。
度者,法制也。
因以為揆度之度。
今音分去入,古無二也。
小雅:天子葵之。
傳曰:葵,揆也。
謂叚葵為揆也。
從手癸聲。
求癸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拟nǐ 注解:度也。
今所謂揣度也。
從手疑聲。
魚己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損sǔn 注解:減也。
水部曰:減者,損也。
二篆為轉注。
從手員聲。
稣本切。
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失shī 注解:縱也。
縱者,緩也。
一日舍也。
在手而逸去為失。
兔部曰:逸,失也。
古多叚為逸去之逸,亦叚為淫泆這泆。
從手乙聲。
以甲乙之乙為聲。
式質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挩tuō 注解:解挩也。
今人多用脫,古則用挩,是則古今字之異也。
今脫行而挩廢矣。
從手兌聲。
他括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撥bō 注解:治也。
公羊傳:撥亂世,反諸正。
何注曰:撥猶治也。
何言猶者,何意撥之本義非治,撥之所以為治也。
許則直雲治。
從手發聲。
北末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挹yì 注解:抒也。
大雅曰: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
從手邑聲。
于汲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各本作抱也,今正。
抱者,說文之或捊字也。
袌見衣部,褱也。
改袌為抱,大失許例。
公食大夫禮:□簠梁。
注雲:擁,抱也。
吳語:官帥擁铎。
注雲:擁,抱也。
漢書注曰:南方謂抱小兒為雍樹。
雍者,擁之叚借字。
從手雝聲。
于隴切。
九部。
按玉篇作□,葢古體也。
抱之則物必在前,故上雝下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rǔ 注解:染也。
如染繪為色也。
從手耎聲。
而泉反。
十四部。
《周禮》曰:“六曰□祭。
”各本篆作擩,解作需聲,引周禮作擩祭,今正。
古音耎聲在十四部,需聲在四部,其音畫然分别,後人乃或淆亂其偏旁本從耎者訛而從需,而音由是亂矣。
周禮大祝九祭:六曰□祭。
士虞禮、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四篇經文幾用□字二十。
唐石經周禮、士虞皆作擩。
特牲、少牢、有司皆作□。
參差乖異。
此非經字不一,乃周禮、士虞經淺人妄改也。
郭璞而沿反,李善而緣反,劉昌宗而□反,陸德明而泉反,皆耎聲之正音也。
杜子春讀如虞芮之芮,郭璞而悅反,劉昌宗而誰反,顔師古如閱反,陸德明而劣反,皆耎聲之音轉也,古音十四、十五部冣相近之理也。
今則周禮、禮經、漢書、子虛賦注皆誤從需。
玉篇擩,而主切。
廣韻麌韻作擩,切而主。
薛韻作□,切如劣。
不知其本為一字。
而五經文字雲:□,如悅反,字書無此字,見禮經。
擩,汝主反,見周禮。
是則唐開成石經正用張參之說,故周禮與儀禮異字,不知何以就禮經中士虞與他篇又異字也。
張氏雲周禮作擩,汝主反。
今按周禮釋文曰而泉反,一音而劣反。
劉又而誰反。
絶無汝主一反,不可以證陸氏周禮之本作□乎。
士虞禮釋文曰:如悅反。
劉而□反,又而誰反。
與特牲、少牢、有司音義皆同,亦不言而主反,又不可以見士虞之本作□乎。
其雲字書無□字,則其所據說文已為俗改之本,有擩無□,而不知說文古本之有□無擩也。
禮經注曰:□,染也。
李奇子虛賦注曰:染,□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揄yú 注解:引也。
漢郊祀歌曰:神之揄,臨壇宇。
師古雲:揄,引也。
史記:揄長袂。
廣韻:揄揚,詭言也。
皆其引申之義。
大雅:或舂或揄。
叚揄為舀也。
從手兪聲。
羊朱切。
古音在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搫pán 注解:搫擭,不正也。
廣韻:搫□,宛轉也。
今義也。
從手般聲。
薄官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擭wò 注解:搫擭也。
從手蒦聲。
一虢切。
古音在五部。
一曰布擭也。
此卽今之布濩字也。
劉逵注吳都賦曰:布濩,遍滿皃。
一曰握也。
握者,搤持也。
西京賦:擭獑猢。
薛雲:擭謂握取之也。
今本握訛掘。
□應不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拚biàn 注解:拊手也。
拊,揗也。
□,拊也。
此不但言拊,言拊手者,謂兩手相□也,今人謂歡拚是也。
歎書、吳都賦皆雲拚射。
孟康曰:手抟為拚。
此則謂兩人手相搏也。
從手弁聲。
皮變切。
十四部。
俗作抃。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擅shàn 注解:專也。
專當作嫥。
嫥者,壹也。
從手亶聲。
時戰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揆kuí 注解:度也。
各本作葵也,今依六書故所據唐本正。
度者,法制也。
因以為揆度之度。
今音分去入,古無二也。
小雅:天子葵之。
傳曰:葵,揆也。
謂叚葵為揆也。
從手癸聲。
求癸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拟nǐ 注解:度也。
今所謂揣度也。
從手疑聲。
魚己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損sǔn 注解:減也。
水部曰:減者,損也。
二篆為轉注。
從手員聲。
稣本切。
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失shī 注解:縱也。
縱者,緩也。
一日舍也。
在手而逸去為失。
兔部曰:逸,失也。
古多叚為逸去之逸,亦叚為淫泆這泆。
從手乙聲。
以甲乙之乙為聲。
式質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挩tuō 注解:解挩也。
今人多用脫,古則用挩,是則古今字之異也。
今脫行而挩廢矣。
從手兌聲。
他括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撥bō 注解:治也。
公羊傳:撥亂世,反諸正。
何注曰:撥猶治也。
何言猶者,何意撥之本義非治,撥之所以為治也。
許則直雲治。
從手發聲。
北末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挹yì 注解:抒也。
大雅曰: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
從手邑聲。
于汲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