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部分

關燈
标題:抒shū 注解:挹也。

    凡挹彼注茲曰抒。

    鬥部曰:斜,抒也。

    □,抒屚也。

    □,挹也。

    水部曰:浚,抒也。

    漉,浚也。

    □,抒井□也。

    左傳:難必抒矣。

    此叚抒為纾。

    纾者,緩也。

    服□本正作纾。

    從手予聲。

    神與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抯zhā 注解:挹也。

    方言曰:抯、揸,取也。

    南楚之閑凡取物溝泥中謂之抯,亦謂之揸。

    從手且聲,讀若樝棃之樝。

    樝棃,見木部。

    側加切。

    古音在五部。

    按方言抯、揸實一字也,故許有抯無揸。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攫jué 注解:扟也。

    荟颉篇曰:攫,搏也。

    通俗文曰:手把曰攫。

    淮南子曰:鳥窮則搏,□窮則攫。

    按衆經音義卷五卷十二引說文同,而注之曰:扟,居逆切。

    是所據說文作丮,轉寫訛作扟耳。

    丮者,持也。

    從手矍聲。

    居縛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扟shēn 注解:從上挹取也。

    取字各本無,依□應補。

    通俗文雲:從上取曰扟。

    從手卂聲,讀若莘。

    所臻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拓zhí 注解:拾也。

    有司徹篇:乃摭于魚臘俎。

    俎釋三個,其餘皆取之。

    摘下雲:拓果樹實也。

    儀禮摭古文作摕,此實非一字,因雙聲而異。

    陳宋語。

    方言:摭,取也。

    陳宋之閑曰摭。

    從手石聲。

    之石切。

    古音在五部。

    摭,拓或從庶。

    古聲、庶聲皆古音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攈jùn 注解:拾也。

    魯語:收攟而烝。

    韋雲:攟,拾也。

    漢□法志:蕭何攈摭秦法,取其宐于時者,作律九章。

    從手麇聲。

    居運切。

    十三部。

    亦作捃。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拾shí 注解:掇也。

    史記貨殖傳曰:俯有拾,仰有取,射有決拾。

    毛傳曰:決,所以鈎弦也。

    拾,遂也。

    撿韬左臂。

    卽俗所謂收拾也。

    曲禮:拾級聚足。

    鄭曰:拾讀為涉。

    聲之誤也。

    從手合聲。

    是執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掇duó 注解:拾取也。

    周南傳曰:掇,拾也。

    從手叕聲。

    都括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擐huàn 注解:毌也。

    毌,各本作貫,今正。

    毌,穿物持之也。

    今人廢毌而專用貫矣。

    杜注左傳、韋注國語皆曰:擐,貫也。

    從手瞏聲。

    胡慣切。

    十四部。

    《春秋傳》曰:“擐甲執兵。

    ”成二年左傳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揯ɡēnɡ 注解:引急也。

    淮南書曰:大弦搄則小弦絶。

    從手恒聲。

    古恒切。

    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摍suō 注解:蹴引也。

    蹴猶迫也。

    古多叚戚為之。

    蹴引者,蹴迫而引取之。

    摍古叚縮為之。

    毛詩傳曰:鄰之厘婦,夜□風雨室壞,趨而至,顔叔子納之,而使執燭,放乎旦而蒸盡,縮屋而繼之。

    釋文雲:縮又作摍,同。

    按武梁祠堂碑雲摍笮是也。

    戰國策:淖齒管齊之權,縮闵王之筋,縣之廟梁,宿昔而死。

    亦卽摍字。

    摍屋,卽左傳所謂抽屋也。

    從手宿聲。

    所六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qián 注解:相援也。

    從手虔聲。

    巨言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援yuán 注解:引也。

    大雅:以爾鈎援。

    毛傳:鈎援,鈎,鈎梯也。

    所以鈎引上城者。

    又無然畔援。

    傳曰:無是畔道,無是援取。

    從手爰聲。

    雨元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chōu 注解:引也。

    鄭風:左旋右抽。

    傳曰:左旋,講兵。

    右抽,抽矢以□。

    竹部曰:籒,讀書也。

    牆有茨傳曰:讀,抽也。

    方言曰:抽,讀也。

    尚書:克由繹之。

    大史公自序:紬史記石室金匮之書。

    紬卽籒也,籒之言抽也。

    從手留聲。

    敕鸠切。

    三部。

    抽,□或從由。

    由聲也。

    □或,一本作籒文,非也。

    □,□或從秀。

    秀字古本當不出。

    篆體偏旁作秀,則可證古于偏旁不諱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擢zhuó 注解:引也。

    毛傳曰:楫所以擢舟也。

    棹舟,謂引舟也。

    從手翟聲。

    直角切。

    古音在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拔bá 注解:擢也。

    從手犮聲。

    蒲八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揠yà 注解:拔也。

    孟子: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趙雲:揠,挺拔之欲亟長也。

    方言:揠、擢、拂、戎,拔也。

    自關而西或曰拔,東齊海岱之閑曰揠。

    從手匽聲。

    烏黠切。

    十四、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