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部分

關燈
題:舉jǔ 注解:對舉也。

    對舉謂以兩手舉之,故其字從手與,?手與又手也。

    從手與聲。

    居許切。

    五部。

    一曰輿也。

    小徐有此四字。

    按輿卽舁,轉寫改之。

    左傳:使五人輿豭從己。

    舁之叚借也。

    舁者,共舉也。

    共者,非一人之辭也。

    舉之義亦或訓為舁。

    俗别作□羼入說文,音以諸切,非古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掀xiān 注解:舉出也。

    掀之言軒也。

    從手欣聲。

    虛言切。

    古音在十三部。

    虛斤切。

    《春秋傳》曰:“掀公出于淖。

    ”成十六年左傳文。

    釋文曰:捧毂舉之,則公軒起也。

    徐許言反。

    一曰掀,引也。

    胡根反。

    〇又按陸引字林雲:火氣也。

    葢呂氏所見昭十八年左傳作行火所掀,與今本作焮不同,亦謂火氣高舉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揭qì 注解:高舉也。

    見于詩者,匏有苦葉傳曰:揭,褰裳也。

    碩人傳曰:揭揭,長也。

    蕩傳曰:揭,見根皃。

    從手曷聲。

    去例切。

    又基竭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拯zhěnɡ 注解:上舉也。

    出□為拯。

    從手丞聲。

    《易》曰:“拯馬壯吉。

    ”各本篆作抍,解無出□為拯四字,丞聲作□聲,拯馬作抍馬,今皆正。

    易明夷釋文曰:丞音拯救之拯。

    說文雲舉也。

    子夏作抍。

    字林雲:抍,上舉。

    音承。

    然則說文作拯,字林作抍,在呂時為古今字。

    陸引無上字,而李注羽獵賦引有之。

    李注謝靈運拟邺中集詩、曹植七啟、潘朂九錫文、傳亮修張良廟敎、王巾頭陁寺碑皆引說文出溺為拯,是古本确有此四字。

    方言曰:□、抍,拔也。

    出□為抍,出火為□。

    方言之書字多經轉寫,改作抍,卽以今字改古字之一。

    抑或子雲固如此作,許不之錄耳。

    用拯馬壯吉,周易明夷六二爻辭。

    其字今作拯。

    陸氏德明作丞,雲拯救之拯,猶艮不承其随雲承音拯救之拯,左傳目于眢井而承之雲承拯救之拯也。

    葉林宗抄文淵閣宋本不誤。

    通志堂、抱經堂皆改大字為拯,殊非。

    集韻抍承撜拯丞五形同字。

    丞承卽取諸艮,随二卦釋文。

    類篇丞作氶。

    今本釋文改丞為拯。

    遂使集韻、類篇之本原泯□矣。

    羽獵賦:丞民乎農桑。

    李引聲類丞亦拯字。

    此丞之證也。

    列子:使弟子并流而承之。

    張注:承音拯。

    引方言出溺為承。

    此承之證也。

    玉篇曰:氶,聲類雲抍字。

    然則聲類之作丞,作氶固難考。

    集韻曰:氶者,承之或禮。

    玉篇曰:抍音蒸。

    又上聲。

    葢古多讀平聲,今則讀上聲。

    古音在六部。

    陸雲音拯救之拯。

    玉篇、廣韻皆雲:蒸上聲。

    不作反語者,廣韻雲無韻切也。

    無韻切者,此韻字少,庱殑□又皆難識也。

    撜,拯或從登。

    拯,各本作抍,今正。

    丞聲、登聲皆六部也。

    □聲亦六部。

    而此篆古從丞,從登,不從□者,丞、登皆有上進之意,形聲中有會意。

    經典登作□皆叚借字,□之本義實于上舉無涉。

    〖注〗氶,同抍。

    或作拯,又作承,别作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振zhèn 注解:舉救之也。

    之字依韻會補。

    諸史籍所雲振給、振貣是其義也。

    凡振濟當作此字。

    俗作赈,非也。

    匡謬正俗言之詳矣。

    從手辰聲。

    章刃切。

    十三部。

    一曰奮也。

    此義則與震略同。

    采□傳曰:入曰振旅。

    振鹭傳曰:振振,羣飛皃。

    七月傳曰:沙雞羽成而振訊之。

    皆此義。

    麟止,殷其雷傳曰:振振,信厚也。

    則此義之引□。

    葢未有不信厚而能奮者。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扛ɡānɡ 注解:橫關對舉也。

    以木橫持門戶曰關。

    凡大物而兩手對舉之曰扛。

    項羽力能扛鼎,謂鼎有□,以木橫貫鼎耳而舉其□端也。

    卽無橫木而兩手舉之亦曰扛。

    卽兩人以橫木對舉一物亦曰扛。

    字林:捎、掆,舁也。

    匡謬正俗曰:音訛。

    故謂扛為剛。

    有造掆字者,故為穿□也。

    西京賦作□鼎,□卽□。

    魏大飨碑作□鼎。

    □者,扛之叚借字也。

    從手工聲。

    古雙切。

    九部。

    〖注〗與掆同找,或作抗。

    又與□同。

    《韻會》通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扮fěn 注解:握也。

    大□曰:地則虛三以扮天之十八也。

    扮猶幷也。

    從手分聲,讀若粉。

    房吻切。

    十三部。

    〖注〗□,扮字之訛。

    另□字,扴字之訛。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挢jiǎo 注解:舉手也。

    引□之,凡舉皆曰挢。

    古多叚矯為之。

    陶淵明曰:時矯首而遐觀。

    王逸注楚辭曰:矯,舉也。

    從手喬聲。

    居少切。

    二部。

    一曰挢,擅也。

    擅,專也。

    凡矯诏當用此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捎shāo 注解:自關已西凡取物之上者為挢捎。

    取物之上,謂取物之顚也。

    捎之言捎也。

    方言曰:挢捎,選也。

    自關而西秦晉之閑凡取物之上謂之挢捎。

    按今俗語雲捎帶是也。

    西京賦注曰:摕者,捎取之。

    □工記捎其薮、捎溝,注曰:捎,除也。

    其引申之義。

    從手肖聲。

    所交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yǒn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