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部分

關燈


    傳曰:摟亦□也。

    此□訓所本也。

    □者,□□也。

    釋诂曰:摟,聚也。

    此聚訓所本也。

    趙注孟子曰:摟,牽也。

    此□義之引□也。

    從手婁聲。

    洛矦切。

    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抎yǔn 注解:有所失也。

    成公二年左傳:石稷謂孫良夫曰:子國卿也,隕子辱矣。

    許所據作抎,正謂失也。

    戰國策:被礛磻,引微□,折淸風而抎矣。

    此叚抎為隕也。

    史記東粵列傳:不戰而耘,利莫大焉。

    謂閩粵不戰而失其王頭。

    此叚耘為抎也。

    從手雲聲。

    于敏切。

    十三部。

    《春秋傳》曰:“抎子辱矣。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披pī 注解:從旁持曰披。

    士喪禮設披,注曰:披,絡桺棺上,貫結于戴。

    人君旁牽之以備傾虧。

    又執披者旁四人,注曰:前後左右各二人。

    此從旁持之義也。

    五帝本紀:黃帝披山通道。

    徐廣曰:披,他本亦作陂字。

    葢當音诐。

    陂者,旁其邊之謂也。

    按披、陂皆有旁其邊之意,中散能知之。

    而索隠雲披音如字,謂披山林艹木而行,以通道也。

    此則司馬貞不知古義之言。

    葢俗解訓披為開,廣韻雲:披,開也,分也,散也。

    木部柀訓析也,柀靡字如此作。

    而淺人以披訓析,改柀靡為披靡,莫有能諟正者。

    從手皮聲。

    敷羁切。

    舊彼義切。

    古音在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chì 注解:引縱曰□。

    爾雅釋文作引而縱之曰□。

    引,開弓也。

    縱,緩也。

    一曰舍也。

    按引縱者,謂宐遠而引之使近,宐近而縱之使遠,皆為牽掣也。

    不必如釋文所據爾雅曰甹夆,掣□也。

    俗字作奢,作扯,聲形皆異矣。

    從手,瘛省聲。

    尺制切。

    十五部。

    俗作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zì 注解:積也。

    小雅車攻曰:助我舉柴。

    傳曰:柴,積也。

    箋雲:雖不中,必助中者舉積禽也。

    柴,許所據作□。

    此聲、責聲古同在十六部,以疊韻為訓。

    從手此聲。

    前智切。

    詩釋文引說文士賣反。

    出音隠。

    《詩》曰:“助我舉□。

    ”西京賦作舉胔。

    薛注:胔,死禽獸将腐之名。

    一曰搣頰旁也。

    一曰二字廣韻及小徐本及集韻、類篇皆有之,是也。

    無此則與上文積也矛盾。

    而積也卽釋車攻。

    又非引曰圛,引堲讒說而釋之之比。

    上文搣下雲□也,此□下雲搣頰旁也,是二篆為轉注,亦考老之例。

    搣頰旁可以休老,見莊子。

    莊子亦作皆□,叚借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掉diào 注解:搖也。

    掉者,搖之過也。

    搖者,掉之不及也。

    許渾言之。

    從手卓聲。

    徒吊切。

    二部。

    《春秋傳》曰:“尾大不掉。

    ”左傳昭十一年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搖yáo 注解:動也。

    從手□聲。

    餘招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搈rónɡ 注解:動搈也。

    動搈,漢時語。

    廣雅曰:搈,動也。

    從手容聲。

    餘隴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zhì 注解:當也。

    廣雅曰:□,當也。

    從手貳聲。

    直利切。

    曹憲引說文直二反。

    按作直異切者,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揂jiū 注解:聚也。

    商頌:百祿是遒。

    傳曰:遒,聚也。

    按傳謂此遒為揂之叚借字。

    從手酋聲。

    卽由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掔qiān 注解:固也。

    掔之言堅也,緊也,謂手持之固也。

    或叚借為牽字,如史記鄭襄公肉袒掔羊,卽左傳之牽羊也。

    俗用悭吝字,亦為掔之俗。

    從手臤聲,苦閑切。

    十四部。

    讀若《詩》“赤舄掔掔”。

    掔掔,當依豳風作幾幾。

    傳曰:幾幾,絇皃。

    掔在十二部,幾在十五部,雲讀若者,古合音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捀fénɡ 注解:奉也。

    奉者,承也。

    從手夆聲。

    敷容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yú 注解:舉也。

    從手舉。

    此篆各本作舉,雲對舉也。

    從手輿聲。

    以諸切。

    下文出揚揚二篆,卽出舉篆,雲對舉也。

    居許切。

    不特義同,形聲亦皆不甚異,讀許者往往疑焉。

    今按玉篇列字次苐,捀下揚上作攑,丘言切,舉也。

    說文捀下揚上則作□,顯是攑篆之訛。

    葢□馮作玉篇時所據說文未誤也。

    說文本有舉無□,後人自訛舛耳。

    廣韻廿二元亦曰:攑,舉也。

    上林賦、毛詩箋、漢書音義、通俗文皆有揵,揵卽此攑篆也,字從手舉會意。

    邱言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揚yánɡ 注解:飛舉也。

    從手昜聲。

    與章切。

    十部。

    □,古文揚,從攴。

    漢碑用揚曆,他文用揚曆,皆用今文尚書般庚之優賢揚曆也。

    〖注〗□、揚,亦古文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