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部分

關燈
卷□手部 标題:撎yì 注解:□舉首下手也。

    六字各本作舉手下手也五字,今正。

    西征賦注、玉篇引說文有拜字。

    左傳成十六年釋文引字林舉首下手。

    皆是也。

    凡不跪不為拜,跪而舉其首惟下其手是曰肅拜,漢人曰撎。

    周禮九拜:九曰肅拜。

    先鄭注雲:肅拜,但俯下手,今時撎是也。

    鄭注少儀曰:肅拜,拜不低頭也。

    雲但俯下手,雲不低頭,正與舉首下手合。

    今本說文旣訛,而少儀注又□不字,作拜低頭,乃終古昧其禮矣。

    程氏瑤田曰:言舉首者,以别于□首、頓首、空首三拜皆必下其首也。

    按此婦人之拜也。

    婦人以肅拜當男子之空首,少儀雲婦人吉事,雖有君賜肅拜是也。

    以手拜當男子之稽首,少儀之手拜、士昏之禮之拜極地是也。

    以稽颡當男子之頓首,喪服小記之為夫與長子稽颡是也。

    肅拜與成十六年之肅不同。

    肅不連拜。

    介者不拜,長揖而已。

    不拜者,不跪也。

    肅拜則跪而舉首下手也。

    〇南宋張淏雲谷雜記引程氏考古編雲:國史王贻孫傳:大祖嘗問趙普拜禮,何以男子跪而婦人不跪。

    普訪禮官,無有知者。

    贻孫曰:唐天後朝,婦人始拜而不跪。

    普問所出。

    曰:大和中,有幽州從事張建章着渤海國記備言其事。

    予按(予,程氏自偁)後周天元大象二年,诏内外命婦皆執笏,其拜宗廟及天台,皆俯伏如男子。

    據此诏特令于廟朝跪,其它拜不跪矣。

    豈武後時幷廟朝不跪,建章記之未詳耶。

    周昌谏帝廢太子,呂後見昌為跪謝。

    戰國策:蘇秦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謝。

    隋志:皇帝□後,後先拜後起,皇帝後拜先起。

    則唐以前婦拜皆跪伏也。

    玉裁按婦人拜亦無不跪者,肅拜跪而舉首不俯伏,雖拜君賜亦然。

    天元時令拜宗廟天台俯伏如男子,可以證常拜之跪而不必俯伏也。

    至于天後而始不跪。

    孫甫唐書曰:武後欲尊婦人,始易今拜。

    從手壹聲。

    于計切。

    古音在十二部。

    讀如壹。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揖yī 注解:攘也。

    攘,汲古閣改作讓,誤。

    此與下文攘推也相聯為文。

    鄭禮注雲:推手曰揖。

    凡拱其手使前曰揖,凡推手小下之為土揖,推手小舉之為天揖,推手平之為時揖也。

    成十六年:敢肅使者。

    則若今人之長揖。

    從手咠聲。

    伊入切。

    八部。

    一曰手箸匈曰揖。

    此别一義。

    上言揖以為讓,謂手遠于胸。

    此手箸于胸曰揖者。

    箸,直略切。

    禮經有揖有厭。

    厭,一涉切。

    推手曰揖,引手曰厭。

    推者,推之遠胸。

    引者,引之箸胸。

    如鄉飮酒:主人揖先入。

    此用推手也。

    賓厭眔賓。

    此用引手也,謙若不敢前也。

    今文厭皆作揖,則今文禮有揖無厭。

    許君于禮或從古文,或從今文。

    此手箸胸曰揖,葢于此從今文,不從古文。

    是以統謂之揖尒,推手、引手随宐而用,今人謙讓亦兼有此二者。

    周禮疏、儀禮疏厭或作撎,訛字不可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攘rànɡ 注解:推也。

    推手使前也。

    古推讓字如此作。

    上曲禮注曰:攘,古讓字。

    許雲:讓者,相責讓也。

    攘者,推也。

    從古也。

    漢書禮樂志:盛揖攘之容。

    藝文志:堯之克攘。

    司馬遷傳:小子何敢攘。

    皆用古字。

    凡退讓用此字,引申之使人退讓亦用此字,如攘寇、攘夷狄是也。

    從手襄聲。

    汝羊切。

    按當人樣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拱ɡǒnɡ 注解:斂手也。

    斂當作撿,與下篆相聯為文。

    尚書大傳曰:拱則抱鼓。

    皇侃論語疏曰:拱,沓手也。

    九拜皆必拱手而至地,立時敬則拱手,如檀弓孔子與門人立拱,論語子路拱而立,玉藻臣侍于君垂拱是也。

    行而張拱曰翔。

    凡拱不必皆如抱鼓也。

    推手曰揖,則如抱鼓。

    拜手,則斂于抱鼓。

    稽首、頓首,則以其斂于抱鼓者下之。

    引手曰厭,則又較斂于拜手。

    凡沓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是謂尚左手。

    男拜如是,男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

    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是謂尚右手。

    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

    喪服記:袪尺二寸。

    注曰:袪,袖口也。

    尺二寸足以容中人之倂兩手也。

    吉時拱尚左手,喪時拱尚右手。

    合内則、奔喪、檀弓尚左尚右之文釋之,可以知拱時沓手之宐矣。

    拱,古文叚借作共。

    鄉飮酒禮注曰:共,拱手也。

    〇尚書大傳注曰:兩手搤之曰拱。

    然則桑榖一暮大拱,孟子拱把之桐梓皆非沓手之拱,拱之小者也。

    趙岐雲:合兩手。

    徐锴雲:兩手大指頭相拄。

    從手共聲。

    居竦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撿liǎn 注解:拱也。

    凡斂手宐作此字。

    從手佥聲。

    良冄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bài 注解:首至手也。

    各本作首至地也,今正。

    首至地謂□首,拜中之一,不可該九拜。

    拜之名生于空首,故許言首至手。

    周禮之空首,他經謂之拜手。

    鄭注曰:空首,拜頭至手。

    所謂拜手也。

    何注公羊傳曰:頭至手曰拜手。

    某氏注尚書大甲、召诰曰:拜手,首至手也。

    何以謂之頭至手。

    足部曰:跪者,所以拜也。

    旣跪而拱手,而頭俯至于手,與心平,是之謂頭至手,荀卿子曰平衡曰拜是也。

    頭不至于地,是以周禮謂之空首。

    空首者,對□首、頓首之頭箸地言也。

    詳言曰拜手,省言曰拜。

    拜本尃為空首之偁,引申之則□首、頓首、肅拜皆曰拜。

    □首者何也。

    拜頭至地也。

    旣跪而拱手下至于地,而頭亦下至于地,荀卿所謂下衡曰□首。

    白虎通、鄭注周禮、何注公羊、某氏注尚書召诰、趙注孟子皆曰:拜頭至地曰□首是也。

    頓首者,拜頭叩地也。

    旣跪而拱手下至于地,而頭不徒下至地,且叩觸其頟,是之謂頓首,荀卿所謂至地曰□颡也。

    周禮之頓首,卽他經之□颡,故周禮注雲:頓首,頭叩地。

    士喪禮、檀弓□颡注雲:頭觸地叩,觸一也。

    凡言拜手□首,言拜□首者,先空首而後□首也。

    言拜而後□颡者,先空首而後頓首也。

    言□颡而後拜者,先頓首而後空首也。

    言□颡而不拜者,徒頓首而不空首也。

    空首、□首、頓首三拜為經,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為緯。

    振動者,戰栗變動之拜。

    有不必為此三拜而為此三拜者也。

    吉拜者,拜之常也。

    當拜而拜,當□首而□首是也。

    凡□首未有用于兇者也。

    兇拜者何也。

    拜而後□颡,□颡而後拜皆是也。

    凡頓首未有不用于兇者也。

    奇拜者,一拜也。

    一□首,一頓首亦是也。

    □少之□也。

    褒拜者,拜不止于□也。

    □首頓首不止于再者,亦是也。

    多大之□也。

    肅拜者,婦人之拜不低頭者也。

    總計之曰九拜。

    凡雲拜手者,頭至手,故其字從手,作□。

    從手□。

    □見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