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部分

關燈
車也。

    序卦傳曰:頤者,養也。

    古名頤字眞,晉枚頤字仲眞,李頤字景眞。

    枚頤或作梅赜,誤也。

    象形。

    此文當橫視之。

    橫視之,則口上口下口中之形俱見矣。

    與之切。

    一部。

    凡□之屬皆從□。

    頤,篆文□。

    此為篆文,則知□為古文也。

    先古文後篆文者,此亦先□後上之例。

    不如是則巸篆無所附也。

    □,籒文從□。

    □本象形,如籒文篆文則從□從頁而後象其形也。

    〖注〗□。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部 标題:巸yí 注解:廣頤也。

    頤各本作□,今正。

    許書主篆文也。

    廣頤曰巸,引申為凡廣之偁。

    周頌昊天有成命傳曰:緝,明也。

    熙,廣也。

    熙乃巸之叚借字也。

    煕從火,其義訓燥,不訓廣也。

    毛傳于文王曰:緝煕,光明也。

    與昊天有成命傳不同。

    而敬之傳曰:光,廣也。

    然則光卽廣。

    二傳義本同,不得如鄭箋雲廣為光字之誤。

    周内史說周易曰。

    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

    然則光卽廣可知。

    大戴禮:積厚者流光。

    卽流廣也。

    釋诂:緝、煕,光也。

    卽周語叔向所雲緝,明。

    煕,廣也。

    毛公兼取之為傳。

    學者宜觀其會通,凡诂訓有析之至細者,有通之甚寬者,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不能□其理也。

    煕訓廣,而煕乃巸之叚借。

    然則古經熙字可作巸者多矣。

    〇文王毛傳曰:緝熙,光明也。

    此系釋诂而必兼言明者,欲與叔向之語不相違也。

    昊天有成命傳直用叔向語者,以叔向固釋此詩也。

    敬之緝熙于光明傳曰光,廣也者,以緝熙旣訓光明,則光明于光明文理難通,故此光必訓廣也。

    然則文王、敬之熙訓光,昊天有成命熙訓廣,未嘗不析之甚細矣。

    從□巳聲。

    與之切。

    一部。

    戺,古文巸,從戶。

    按此古文從戶,疑當作從屍。

    凡人體字多從屍,不當從戶也。

    顧命:夾兩階戺。

    某氏雲:堂廉曰戺。

    廣雅雲:戺,切也。

    此因堂邊圻堮象人下颌之廣闊,故借以為名,而讀床史切。

    〇又按九經字□雲:說文作□,經典作戺。

    然則今本說文異于唐時也。

    然唐時已從戶則亦誤矣。

    文二 重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部 593 标題:手shǒu 注解:拳也。

    今人舒之為手,卷之為拳,其實一也,故以手與拳二篆互訓。

    象形。

    象指掌及□出。

    書九切。

    三部。

    凡手之屬皆從手。

    □,古文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掌zhǎnɡ 注解:手中也。

    手有面有背,背在外則面在中,故曰手中。

    左傳雲有文在手者,在掌也。

    釋名雲:水泆出所為澤曰掌。

    水渟處如手掌中也。

    詩:或王事鞅掌。

    傳曰:鞅掌,失容也。

    箋雲:鞅猶何也。

    掌謂捧之也。

    玉裁按凡周禮官名掌某者,皆捧持之義。

    從手尚聲。

    諸兩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拇mǔ 注解:将指也。

    将指,謂手中指也。

    大射禮:右巨指鈎弦。

    注雲:右巨指,右手大擘也。

    又設決朱極三。

    注雲:三者,食指、将指、無名指。

    小指短,不用。

    左傳定十四年:□廬傷将指,取其一屦。

    注雲:其足大指見斬,□失屦。

    易鹹:初六,鹹其拇。

    馬、鄭、薛、虞皆雲:拇,足大指也。

    合三經而言之,手以中指為将指為拇,足以大指為将指為拇,此手足不同偁也。

    許謂手中指。

    易拇,荀作母。

    從手母聲。

    莫厚切。

    古音在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指zhǐ 注解:手指也。

    手非指不為用。

    大指曰巨指,曰巨擘。

    次曰食指,曰啑鹽指。

    中曰将指。

    次曰無名指。

    次曰小指。

    叚借為恉。

    心部曰:恉,意也。

    從手旨聲。

    職雉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拳quán 注解:手也。

    合掌指而為手,故掌指二篆廁手拳二篆之閑。

    卷之為拳,故檀弓曰:執女手之拳然。

    從手□聲。

    巨員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wàn 注解:手□也。

    各本用手掔,今正。

    □者,手上臂下也。

    肉部曰:臂者,手上也。

    肘者,臂節也。

    又部曰:厷者,臂上也。

    是則肘以下手以上,渾言之曰臂。

    析言之,則近手處曰□。

    士喪禮:設決麗于□。

    注雲:□,手後節中也。

    雲後節中者,肘以上為前節,則肘以下為後節。

    後節之中以上為臂,則以下為□也。

    俗作捥。

    左傳:涉佗捘衛矦之手及捥。

    非古字也。

    從手□聲。

    依韻會,此四字在此。

    □見目部。

    烏貫切。

    十四部。

    楊雄曰:“□,握也。

    ”此葢楊雄倉颉訓纂一篇中語。

    握者,搤持也。

    楊說别一義。

    凡史、漢雲搤□、扼腕者皆疊字,言持手遊民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攕xiān 注解:好手皃。

    魏風葛屦曰:摻摻女手,可以縫裳。

    傳曰:摻摻猶纖纖也。

    漢人言手之好曰纖纖。

    如古詩雲:纖纖擢素手。

    傳以今喻古故曰猶。

    其字本作攕,俗改為摻,非是。

    遵大路傳曰:摻,擥也。

    是摻字自有本義。

    孔氏正義引說文:摻,參此音反聲,訓為斂。

    操,喿七遙反聲,訓為奉也。

    是唐初說文确有摻字之證。

    自淺人摻、操不分而奪摻篆,亦猶鼏□不分而奪鼏篆,袀袗不分而奪袀篆也。

    知摻之有本義,則知用為攕字之非矣。

    從手韱聲。

    所鹹切。

    七部。

    《詩》曰:“攕攕女手。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揱shuò 注解:人臂皃。

    考工記輪人曰:望其輻,欲其揱爾而纖也。

    注雲:揱,纖殺小皃也。

    鄭司農讀為紛容揱參之揱。

    □謂如桑螵蛸之蛸。

    按紛容揱參,出上林賦。

    從手削聲。

    所角切。

    二部。

    《周禮》曰:“輻欲其揱尒。

    ”大徐無尒字,非也。

    今記作爾。

    許所見作尒。

    尒者,本字。

    □之必然也。

    爾者,叚借字也。

    爾行而尒廢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摳kōu 注解:繑也。

    按纟部曰:繑,绔紐也。

    與摳義絕遠,疑是矯字之訛。

    矢部曰:矯,柔箭箝也。

    摳之義為矯枉。

    一曰摳衣。

    各本下有□堂二字,今依韻會□正。

    攐篆下曰:摳衣也。

    然則此當雲一曰攐衣。

    曲禮曰:摳衣趨隅。

    摳,提也。

    衣,裳也。

    論語注雲:攝□者,摳衣也。

    從手區聲。

    口矦切。

    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标題:攐qiān 注解:摳衣也。

    高注淮南曰:攐,縮也。

    按詩言褰裳,當作此篆。

    褰訓绔,非其義也。

    亦有作鶱者,謂虧其下體之衣,較作褰為長。

    從手褰聲。

    按此篆與□篆别者,以從衣也。

    當雲從手衣,寒省聲。

    會意兼形聲。

    去□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