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部分

關燈
郭說未知其審。

    犬部狧字下有比目魚鲽,同爾雅。

    而魚部無鲽字。

    玉篇、廣韻合魼鲽為一字,非也。

    從魚去聲。

    去魚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nà 注解:□魚。

    佀鼈無甲,有尾無足,口在腹下。

    從魚納聲。

    按此篆玉篇作□。

    廣韻作魶。

    史記上林賦有魶字,雲魶一作鳎。

    奴荅切。

    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鳎tǎ 注解:虛鳎也。

    漢書上林賦魼鳎,史記作鱋魶。

    魶一作鳎。

    注家皆以魼鳎為二魚,許亦别魼與虛鳎為二,虛非魼鱋之異文也。

    郭注雲:鳎,鲵魚也。

    似鲇,有四足,聲如嬰兒。

    按許下文雲鲵,剌魚也。

    不類列一處。

    則鳎之非鲵明矣。

    從魚□聲。

    土盍切。

    八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鳟zùn 注解:赤目魚也。

    見豳風。

    釋魚曰:鮅鳟。

    毛傳曰:鳟,大魚也。

    陸玑、郭樸皆雲:鳟似鯶,赤眼。

    從魚□聲。

    慈損切。

    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lín 注解:□魚也。

    亦三字句。

    周禮:其動物宜鱗物。

    劉本作□,音鱗。

    按劉本叚□為鱗耳,非川澤隻生此魚也。

    集韻曰:鱗通作□。

    本劉。

    從魚猌聲。

    力珍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鰫yónɡ 注解:鰫魚也。

    鄭注内則雲:今東海鰫魚有骨,名乙。

    在目旁,狀如篆乙。

    食之□人不可出。

    從魚容聲。

    餘封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xū 注解:□魚也。

    從魚胥聲。

    相居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鲔wěi 注解:鮥也。

    毛詩衛風傳曰:鲔,鮥也。

    許本之。

    陸玑疏曰:鲔魚形似鳣而靑黑,頭小而尖,似□兜鍪,口亦在颔下,其甲可以摩姜,大者不過七八尺。

    益州人謂之□。

    大者為王鲔。

    小者為鮛鲔,一名鮥。

    肉色白,味不如鳣也。

    郭氏山海經傳曰:鲔卽鱏也。

    似鳣而長鼻,體無鱗甲。

    按卽今之鲟魚也。

    《周禮》:“春獻王鲔。

    ”天官?人文。

    注曰:王鲔,鲔之大者。

    引月令季春薦鲔于寝廟。

    西京賦曰:王鲔岫居。

    薛綜、陸玑、李奇,郦道元皆言鲔自南方江中來,至河南鞏穴又入河,度龍門。

    葢古事如此。

    不然,鲔出江中,何以西周能薦鲔也。

    從魚有聲。

    榮美切。

    古音在一部。

    讀如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ɡènɡ 注解:□□,□字淺人删之,今補。

    鲔也。

    鲔字各本無,今依全書通例補。

    上林賦:□螹離。

    郭注曰:□,鲔也。

    李善注吳都賦同。

    按劉逵注蜀都賦曰:鳣,□也。

    古人言鳣鲔多有不别者,如山海經傳亦雲鲔卽鳣也,當是以為一類而渾言之。

    《周雒》謂之鲔,蜀謂之□□。

    十字各本訛作周禮謂之□五字,今補正。

    李奇注上林曰:周洛曰鲔,蜀曰□。

    陸詩疏曰:益州人謂之□。

    按蜀有之者,出于江也。

    周雒有之者,出鞏穴入河也。

    □雙聲字。

    從魚□聲。

    各書多作□,省立心也。

    古恒切。

    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ménɡ 注解:□□也。

    從魚巟聲。

    武登切。

    古音當在十部。

    讀如茫。

    音轉入蒸登部,而字形亦改為□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鮥luò 注解:叔鲔也。

    此見釋魚。

    許本之。

    叔鲔者,鲔之小者也。

    對王鲔為辭。

    江賦亦以叔鲔王鳣俪句。

    叔,字林作鮛,俗字也。

    郭注爾雅曰:鲔,鳣屬也。

    今宜都郡自京門以上江中通出鱏鳣之魚。

    有一魚狀似鳣,建平人呼鮥子,卽爾雅之鮥也。

    按今川江中尚有鮥子魚。

    昔在南溪縣、巫山縣食之。

    叔鲔名鮥,則王鲔不名鮥,而以鮥注鲔者何也。

    渾言、析言不同,故互注而又别其大小也。

    從魚各聲。

    盧各切。

    今語正如此。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鲧ɡǔn 注解:鲧魚也。

    從魚系聲。

    此未詳為何魚。

    系聲讀古本切,亦未詳所以。

    恐古音不同今讀也。

    禹父之字古多作□,作□。

    禮記及釋文作鳏。

    廣韻曰:禹父□。

    尚書本作鲧。

    按鲧乃鲧訛。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鳏ɡuān 注解:鳏魚也。

    見齊風。

    毛傳曰:大魚也。

    謂鳏與鲂皆大魚之名也。

    鄭箋乃讀鳏為爾雅鲲魚子之鲲,殆非是。

    鳏多叚借為鳏寡字。

    鳏寡字葢古隻作矝。

    矝卽憐之叚借。

    從魚眔聲。

    古頑切。

    古音在十三部。

    齊風與雲韻,可證也。

    眔,古讀同隸,十三、十五部合音也。

    〖注〗□,古文鳏。

    □,鳏字之訛。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魚部 标題:鯉lǐ 注解:鳣也。

    此見釋魚。

    毛傳于鳣雲鯉,于鯉不雲鳣者,鯉者俗通行之語不待注也。

    舍人雲:鯉一名鳣。

    毛雲:鳣,鯉也。

    爾雅古說如此。

    自陸玑說鳣身形似龍,銳頭,口在颔下,背上腹下皆有甲,縱廣四五尺。

    今于孟津東石碛上釣取之,大者千餘斤。

    而郭注乃分鯉鳣為二,雲鳣,大魚。

    似鱏而短鼻,口在颔下,體有邪行甲,無鱗,肉黃,大者長二三丈。

    此卽今江中及關東之黃魚也。

    如其言,則鳣絕非鯉矣。

    周頌:有鳣有鲔,鲦鲿鰋鯉。

    鳣鯉并言,似非一物。

    而箋雲鳣,大鯉也。

    然則凡鯉曰鯉,大鯉曰鳣。

    猶小鲔曰鮥,大鲔曰鲔。

    謂鳣與鯉,鮥與鲔不必同形,而要各為類也。

    許意當亦如是。

    ○按他家說鳣鲔同類,而有短鼻長鼻,肉黃肉白之分。

    爾雅、毛、鄭、許則短鼻長鼻肉黃肉白者統以鲔鮥包之。

    而惟三十六鱗之魚謂之鯉,亦謂之鳣。

    古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