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yù
注解:水流也。
此與水部汩義異。
汩,治水也。
上林賦曰:汩乎混流。
又曰:汩□漂疾。
方言:汩,疾行也。
注雲:汩汩,急皃。
于筆切。
此用汩為□也。
廣韻合為一,非。
從巛曰聲。
于筆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liè 注解:水流□□也。
從川,列省聲。
大徐曰:□字從□。
此疑誤,當是從□省。
小徐本作□省聲。
良薜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邕yōnɡ 注解:邑四方有水自邕成池者是也。
邑,各本無,依韻會補。
成,各本作城,誤,依廣韻、韻會正。
自邕當作自□,轉寫之誤。
□者,抱也。
池沼多由人工所為,惟邑之四旁有水來自擁抱旋繞成池者,是為邕。
以擁釋邕,以疊韻為訓也。
故其字從川邑。
引申之,凡四面有水皆曰邕。
周頌曰:于彼西雝。
傳曰:雝,澤也。
大雅曰:于樂辟雝。
鎬京辟雝。
傳曰:水旋丘如璧曰辟雝。
水經注釋漁陽郡雍奴曰:四方有水為雍,不流為奴。
皆邕字之叚借也。
從巛邑。
川圍邑。
會意。
讀若雝。
于容切。
九部。
□,籒文邕如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zāi 注解:害也。
害者,傷也。
□害字本如此作。
玉篇雲。
天反時為□。
今凡作災、災、葘,皆叚借字也。
災行而□廢矣。
周語曰:陽塞而在陰,川原必塞。
原塞,國必亡。
以一塞川,是為害川。
故字從一雝川。
從一雝川。
雝壅古今字。
王莽傳:邕泾水不流。
亦叚邕為壅,此會意也。
祖才切。
一部。
《春秋傳》曰:“川雝為澤,兇。
”宣十二年左傳文。
此偁傳說會意之恉也。
知莊子曰:周易:師之《臨》曰:師出以律,否臧兇。
川雝為澤,夭且不整,所以兇也。
與偁艹木麗于土說□從艹麗,偁豐其屋說寷從宀豐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侃kǎn 注解:剛直也。
論語鄉黨: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孔曰:侃侃,和樂皃也。
葢謂卽衎衎之叚借字。
從□。
□,古文信也。
見言部。
從巛,取其不舍晝夜。
信則可□。
會意。
空旱切。
十四部。
《論語》曰:“子路侃侃如也。
”見先進篇。
今作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貢侃侃如也。
葢許氏筆誤。
〖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州zhōu 注解:水中可凥者曰州,凥,各本作居,今正。
者字今補。
周南:在河之州。
釋水、毛傳皆曰:水中可居者曰州。
水□遶其旁,從重川。
水字今補。
□繞,各本作周遶,誤,今正。
□者,帀也。
會意。
職流切。
三部。
俗作洲。
昔堯遭洪水,民凥水中高土,故曰九州島。
州本州島渚字,引申之乃為九州島。
俗乃别制洲字,而小大分系矣。
《詩》曰:“在河之州。
”關雎文。
證州之本義也。
一曰州,□也。
以□韻為訓。
□,耕治之田也。
各□其土而生也。
人各耕治以為生。
此說州之别一義。
其實前義内可包。
□,古文州。
此像前後左右皆水。
〖注〗□、□、□,古文州。
文十 重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泉quán 注解:水厡也。
釋水曰:濫泉正出。
正出,湧出也。
沃泉縣出。
縣出,下出也。
氿泉穴出。
穴出,仄出也。
毛傳亦雲:檻泉正出。
側出曰氿泉。
許作濫泉、厬泉。
召旻曰:泉之竭矣,不雲自中。
傳曰:泉水從中以益者也。
引申之,古者謂錢曰泉布。
許雲: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
象水流出成川形。
同出而三岐,略似巛形也。
疾緣切。
十四部。
凡泉之屬皆從泉。
〖注〗洤,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泉部 标題:□fàn 注解:泉水也。
泉水者,泉出之水也。
淮南書雲:莫鑒于流□,而鑒于澄水。
許注雲:楚人謂水暴溢為□。
□卽瀪字。
泉水暴溢曰瀪也。
從泉緐聲,讀若飯。
符萬切。
十四部。
古讀平聲。
1859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泉部 标題:灥xún 注解:三泉也。
凡積三為一者,皆謂其多也。
不言從三泉者,不待言也。
阙。
此謂讀若未詳,阙其音也。
今音詳遵切,依附泉之雙聲為之。
凡灥之屬皆從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灥部 标題:□yuán 注解:水本也。
各本作水泉本也,今□正。
月令百源注曰:衆水始所出為百源。
單□曰原。
絫□曰原泉,孟子原泉混混是也。
從灥出廠下。
廠者,山石之厓岩。
會意。
愚袁切。
十四部。
原,篆文從泉。
此亦先二後上之例。
以小篆作厡,知□乃古文、籒文也。
後人以厡代高平曰邍之邍,而别制源字為本厡之厡,積非成是久矣。
文二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灥部 标題:永yǒnɡ 注解:水長也。
引申之,凡長皆曰永。
釋诂、毛傳曰:永,長也。
方言曰:施于衆長謂之永。
象水巠理之長永也。
巠者,水脈。
理者,水文。
于憬切。
古音在十部。
《詩》曰:“江之永矣。
”周南漢廣文。
凡永之屬皆從永。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永部 标題:羕yànɡ 注解:水長也。
引申之為凡長之偁。
釋诂曰:羕,長也。
從永羊聲。
餘亮切。
十部。
《詩》曰:“江之羕矣。
”漢廣文。
毛詩作永,韓詩作羕,古音同也。
文選登樓賦:川旣漾而濟深。
李注引韓詩江之漾矣。
薛君曰:漾,長也。
漾乃羕之訛字。
1862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永部 标題:□pài 注解:水之衺流别也。
流别者,一水岐分之謂。
禹貢曰:漾東流為漢。
沇東流為泲。
江東别為沱。
此言流别之始。
釋水詳之。
自河出為灉,濟為濋已下是也。
流别則其勢必衺行,故曰衺流别。
□與水部派音義皆同,派葢後出耳。
衺流别,則正流之長者較短而巠理同也,故其字從反永。
從反永。
匹卦切。
十六部。
凡□之屬皆從□。
讀若稗縣。
禾部曰:琅邪有稗縣。
今地理志作椑縣,誤也。
小徐本作蜀稗縣,非。
蜀隻有郫縣,音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部 标題:□mài 注解:血理分衺行體中者。
理分猶分理。
序曰: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異。
衺行體中,而大□在寸口。
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也。
從□從血。
會意。
不入血部者,重□也。
□亦聲。
莫獲切。
十六部。
脈,□或從肉。
衇,籒文。
左血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部
此與水部汩義異。
汩,治水也。
上林賦曰:汩乎混流。
又曰:汩□漂疾。
方言:汩,疾行也。
注雲:汩汩,急皃。
于筆切。
此用汩為□也。
廣韻合為一,非。
從巛曰聲。
于筆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liè 注解:水流□□也。
從川,列省聲。
大徐曰:□字從□。
此疑誤,當是從□省。
小徐本作□省聲。
良薜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邕yōnɡ 注解:邑四方有水自邕成池者是也。
邑,各本無,依韻會補。
成,各本作城,誤,依廣韻、韻會正。
自邕當作自□,轉寫之誤。
□者,抱也。
池沼多由人工所為,惟邑之四旁有水來自擁抱旋繞成池者,是為邕。
以擁釋邕,以疊韻為訓也。
故其字從川邑。
引申之,凡四面有水皆曰邕。
周頌曰:于彼西雝。
傳曰:雝,澤也。
大雅曰:于樂辟雝。
鎬京辟雝。
傳曰:水旋丘如璧曰辟雝。
水經注釋漁陽郡雍奴曰:四方有水為雍,不流為奴。
皆邕字之叚借也。
從巛邑。
川圍邑。
會意。
讀若雝。
于容切。
九部。
□,籒文邕如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zāi 注解:害也。
害者,傷也。
□害字本如此作。
玉篇雲。
天反時為□。
今凡作災、災、葘,皆叚借字也。
災行而□廢矣。
周語曰:陽塞而在陰,川原必塞。
原塞,國必亡。
以一塞川,是為害川。
故字從一雝川。
從一雝川。
雝壅古今字。
王莽傳:邕泾水不流。
亦叚邕為壅,此會意也。
祖才切。
一部。
《春秋傳》曰:“川雝為澤,兇。
”宣十二年左傳文。
此偁傳說會意之恉也。
知莊子曰:周易:師之《臨》曰:師出以律,否臧兇。
川雝為澤,夭且不整,所以兇也。
與偁艹木麗于土說□從艹麗,偁豐其屋說寷從宀豐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侃kǎn 注解:剛直也。
論語鄉黨: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孔曰:侃侃,和樂皃也。
葢謂卽衎衎之叚借字。
從□。
□,古文信也。
見言部。
從巛,取其不舍晝夜。
信則可□。
會意。
空旱切。
十四部。
《論語》曰:“子路侃侃如也。
”見先進篇。
今作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貢侃侃如也。
葢許氏筆誤。
〖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州zhōu 注解:水中可凥者曰州,凥,各本作居,今正。
者字今補。
周南:在河之州。
釋水、毛傳皆曰:水中可居者曰州。
水□遶其旁,從重川。
水字今補。
□繞,各本作周遶,誤,今正。
□者,帀也。
會意。
職流切。
三部。
俗作洲。
昔堯遭洪水,民凥水中高土,故曰九州島。
州本州島渚字,引申之乃為九州島。
俗乃别制洲字,而小大分系矣。
《詩》曰:“在河之州。
”關雎文。
證州之本義也。
一曰州,□也。
以□韻為訓。
□,耕治之田也。
各□其土而生也。
人各耕治以為生。
此說州之别一義。
其實前義内可包。
□,古文州。
此像前後左右皆水。
〖注〗□、□、□,古文州。
文十 重三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泉quán 注解:水厡也。
釋水曰:濫泉正出。
正出,湧出也。
沃泉縣出。
縣出,下出也。
氿泉穴出。
穴出,仄出也。
毛傳亦雲:檻泉正出。
側出曰氿泉。
許作濫泉、厬泉。
召旻曰:泉之竭矣,不雲自中。
傳曰:泉水從中以益者也。
引申之,古者謂錢曰泉布。
許雲: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
象水流出成川形。
同出而三岐,略似巛形也。
疾緣切。
十四部。
凡泉之屬皆從泉。
〖注〗洤,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泉部 标題:□fàn 注解:泉水也。
泉水者,泉出之水也。
淮南書雲:莫鑒于流□,而鑒于澄水。
許注雲:楚人謂水暴溢為□。
□卽瀪字。
泉水暴溢曰瀪也。
從泉緐聲,讀若飯。
符萬切。
十四部。
古讀平聲。
1859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泉部 标題:灥xún 注解:三泉也。
凡積三為一者,皆謂其多也。
不言從三泉者,不待言也。
阙。
此謂讀若未詳,阙其音也。
今音詳遵切,依附泉之雙聲為之。
凡灥之屬皆從灥。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灥部 标題:□yuán 注解:水本也。
各本作水泉本也,今□正。
月令百源注曰:衆水始所出為百源。
單□曰原。
絫□曰原泉,孟子原泉混混是也。
從灥出廠下。
廠者,山石之厓岩。
會意。
愚袁切。
十四部。
原,篆文從泉。
此亦先二後上之例。
以小篆作厡,知□乃古文、籒文也。
後人以厡代高平曰邍之邍,而别制源字為本厡之厡,積非成是久矣。
文二 重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灥部 标題:永yǒnɡ 注解:水長也。
引申之,凡長皆曰永。
釋诂、毛傳曰:永,長也。
方言曰:施于衆長謂之永。
象水巠理之長永也。
巠者,水脈。
理者,水文。
于憬切。
古音在十部。
《詩》曰:“江之永矣。
”周南漢廣文。
凡永之屬皆從永。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永部 标題:羕yànɡ 注解:水長也。
引申之為凡長之偁。
釋诂曰:羕,長也。
從永羊聲。
餘亮切。
十部。
《詩》曰:“江之羕矣。
”漢廣文。
毛詩作永,韓詩作羕,古音同也。
文選登樓賦:川旣漾而濟深。
李注引韓詩江之漾矣。
薛君曰:漾,長也。
漾乃羕之訛字。
1862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永部 标題:□pài 注解:水之衺流别也。
流别者,一水岐分之謂。
禹貢曰:漾東流為漢。
沇東流為泲。
江東别為沱。
此言流别之始。
釋水詳之。
自河出為灉,濟為濋已下是也。
流别則其勢必衺行,故曰衺流别。
□與水部派音義皆同,派葢後出耳。
衺流别,則正流之長者較短而巠理同也,故其字從反永。
從反永。
匹卦切。
十六部。
凡□之屬皆從□。
讀若稗縣。
禾部曰:琅邪有稗縣。
今地理志作椑縣,誤也。
小徐本作蜀稗縣,非。
蜀隻有郫縣,音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部 标題:□mài 注解:血理分衺行體中者。
理分猶分理。
序曰: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異。
衺行體中,而大□在寸口。
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也。
從□從血。
會意。
不入血部者,重□也。
□亦聲。
莫獲切。
十六部。
脈,□或從肉。
衇,籒文。
左血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