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俗音古忽切。
訓汩□,汩亂。
文四百六十五宋本五作八,今□□篆,補池篆。
重二十三今補濂篆。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567 标題:沝zhuǐ 注解:二水也。
卽形而義在焉。
阙。
此謂阙其聲也。
其讀若不傳。
今之壘切者,以意為之。
凡沝之屬皆從沝。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沝部 标題:□liú 注解:水行也。
從沝□。
會意。
力求切。
三部。
□,突忽也。
□之本義謂不順忽出也。
引申為突忽,故流從之。
流,篆文從水。
流為小篆,則□為古文、籒文可知。
此亦二上之例也。
或問曰:何不以流涉入水部,而附□□為重文乎。
曰:如是,則沝無所附。
沝不附水部之末而為部首者,以配屾部也。
〖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沝部 标題:□shè 注解:徒行濿水也。
濿,各本作厲,誤。
濿,或砅字也。
砅本履石渡水之偁,引申為凡渡水之偁。
釋水曰:繇膝以上為涉。
毛傳同。
許雲徒行者,以别于以車及方之、舟之也。
許意詩所言揭、厲皆徒行也,皆涉也,故字從步。
從沝步。
會意。
時攝切。
八部。
涉,篆文從水。
1851文三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沝部 标題:瀕pín 注解:水厓,人所賓附也。
厓今之涯字。
附當作驸。
馬部曰:驸,近也。
瀕賓以疊韻為訓。
瀕,今字作濵。
召旻傳曰:瀕,厓也。
采蘋、北山傳皆曰:濵,厓也。
今字用頻訓數。
考桑柔傳曰頻,急也。
廣雅曰頻頻,比也。
此從附近之義引申之。
本無二字二音,而今字妄為分别,積習生常矣。
颦戚不歬而止。
從頁從涉。
□戚,各本作□戚,今正。
此以颦戚釋從頁之意也。
将涉者,或因水深,颦眉蹙頞而止。
故字從涉頁。
符眞切。
按當必鄰切。
十二部。
凡□之屬皆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瀕部 标題:颦pín 注解:涉水颦戚也。
戚古音同蹴,迫也。
各本作蹙,誤。
颦戚,謂颦眉蹙頞也。
許必言涉水者,為其字之從瀕也。
從□卑聲。
符眞切。
按從卑聲,則古音在十六部。
易:頻複。
本又作嚬。
王弼、虞翻、侯累皆以頻蹙釋之。
鄭作□。
陸雲音同。
按諸家作頻,省下□。
鄭作□,省上頻。
古字同音叚借,則鄭作□為是。
諸家作頻,非。
颦本在支韻,不在眞韻也。
自各書省為頻,又或作嚬,又莊子及通俗文叚矉為颦,而古音不可複知,乃又改易音義雲鄭作□。
幸晁氏以道古周易、呂氏伯恭古易音訓所據音義皆作卑,晁雲:卑,古文也。
今文作□。
考古音者得此,眞一字千金矣。
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瀕部 标題:くquǎn 注解:水小流也。
水部曰:涓,小流也。
く與涓音義同。
釋名曰:山下根之受□處曰甽。
甽,吮也。
吮得山之肥潤也。
按此為禹貢羽畎、岱畎之說解。
亦卽小流之義。
《周禮》:“匠人為溝洫,枱廣五寸,枱,許之耜字也。
見木部。
各本作□,誤。
二枱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く。
”倍く謂之遂;倍遂曰溝;倍溝曰洫;倍洫曰巜。
已上考工記匠人職文,說詳鄭注及程氏瑤田通藝錄。
今周禮く作□,巜作浍。
與許所據不同者,後人所改也。
く巜巛三篆下皆宜曰象形,而不言者,省文也。
姑泫切。
十四部。
凡く之屬皆從く。
甽,古文く從田川。
古文疑當作籒文,葢く巜皆古文也。
按鄭注考工記曰:□,畎也。
謂甽畎古今字。
□卽今之畎字也。
田之川也。
四字小徐有,而田訛作□。
畎,篆文く從田犬聲。
畎為小篆,則く□為古籒可知。
此亦先二後上之例。
六畎為一畮。
漢食貨志曰:趙過能為代田,一畮三甽。
古法也。
後稷始甽田,以二耜為耦,廣尺深尺曰甽,長終畮,一畮三畎,一夫三百甽,而播種于甽中。
按長終畮者,長百步也。
六尺為步,步百為畮。
播種于甽中者,甽中猶甽閑,播種于兩甽之閑也。
深者為甽,高者為田,皆廣尺。
三百甽,積廣六百尺。
長百步,亦長六百尺。
故一夫百畮,其體正方。
許雲六畎為一畮者,謂其地容六畎耳。
與一畮三畎之制非有二也。
畎與田來歲互易,卽代田之制也。
六尺為步,步百為畮,見田部。
文一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く部 标題:巜kuài 注解:水流浍浍也。
浍浍當作□□。
毛傳曰:□□,流也。
水部曰:□□,水流聲也。
古□聲、會聲多通用。
水流涓涓然曰く,□□然則曰巜,巜大于く矣。
此字之本義也,因以名井田之制。
方百裡為巜,廣二尋,深二仞。
考工記匠人文。
尋、仞依許寸部人部說皆八尺。
今周禮作浍。
許所據作巜。
後人以水名易之也。
古外切。
十五部。
凡巜之屬皆從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巜部 标題:粼lín 注解:水生厓石閑粼粼也。
厓者,山邊也。
從巜□聲。
力珍切。
十二部。
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巜部 标題:川chuān 注解:毌穿通流水也。
毌,各本作貫。
毌,穿物持之也。
穿,通也。
巛則毌穿通流,又大于巜矣。
水有始出謂川者,如爾雅水注川曰溪,許雲泉出通川為谷是也。
有絶大乃謂川者,如臯陶谟く巜距川,考工記浍達于川是也。
本小水之名,因以為大水之名。
《虞書》曰:謂古文臯陶谟。
“浚く巜,距巛。
”歫,各本作距,今正。
今尚書作畎浍距川者,後人所改也。
言深く巜之水會為川也。
此偁尚書釋之,以見尚書之川與川字有間矣。
川,今昌緣切。
古音在十三部,讀如春。
雲漢之詩是也。
凡川之屬皆從川。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巠jīnɡ 注解:水□也。
巠之言濥也。
濥者,水□行地中濥濥也。
故從川在地下。
從川在一下。
一,地也。
會意。
□省聲。
古靈切。
十一部。
一曰水冥巠也。
冥巠,水大皃。
今字作溟涬。
司馬注莊曰:涬溟,自然氣也。
□,古文巠不省。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巟huānɡ 注解:水廣也。
引申為凡廣大之偁。
周頌: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傳曰:荒,大也。
凡此等皆叚荒為巟也。
荒,蕪也。
荒行而巟廢矣。
從巛亾聲。
呼光切。
十部。
《易》曰:“包巟用馮河。
”泰九二爻辭。
今易作荒。
陸雲:本亦作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huò 注解:水流皃。
皃舊作也,今依篇、韻正。
江賦:溭淢浕涢。
李雲:參差相次也。
淢卽□。
詩:黍稷彧彧。
彧者,□之變。
叚□為□也。
從巛或聲。
于逼切。
一部。
亦胡國切。
訓汩□,汩亂。
文四百六十五宋本五作八,今□□篆,補池篆。
重二十三今補濂篆。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567 标題:沝zhuǐ 注解:二水也。
卽形而義在焉。
阙。
此謂阙其聲也。
其讀若不傳。
今之壘切者,以意為之。
凡沝之屬皆從沝。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沝部 标題:□liú 注解:水行也。
從沝□。
會意。
力求切。
三部。
□,突忽也。
□之本義謂不順忽出也。
引申為突忽,故流從之。
流,篆文從水。
流為小篆,則□為古文、籒文可知。
此亦二上之例也。
或問曰:何不以流涉入水部,而附□□為重文乎。
曰:如是,則沝無所附。
沝不附水部之末而為部首者,以配屾部也。
〖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沝部 标題:□shè 注解:徒行濿水也。
濿,各本作厲,誤。
濿,或砅字也。
砅本履石渡水之偁,引申為凡渡水之偁。
釋水曰:繇膝以上為涉。
毛傳同。
許雲徒行者,以别于以車及方之、舟之也。
許意詩所言揭、厲皆徒行也,皆涉也,故字從步。
從沝步。
會意。
時攝切。
八部。
涉,篆文從水。
1851文三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沝部 标題:瀕pín 注解:水厓,人所賓附也。
厓今之涯字。
附當作驸。
馬部曰:驸,近也。
瀕賓以疊韻為訓。
瀕,今字作濵。
召旻傳曰:瀕,厓也。
采蘋、北山傳皆曰:濵,厓也。
今字用頻訓數。
考桑柔傳曰頻,急也。
廣雅曰頻頻,比也。
此從附近之義引申之。
本無二字二音,而今字妄為分别,積習生常矣。
颦戚不歬而止。
從頁從涉。
□戚,各本作□戚,今正。
此以颦戚釋從頁之意也。
将涉者,或因水深,颦眉蹙頞而止。
故字從涉頁。
符眞切。
按當必鄰切。
十二部。
凡□之屬皆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瀕部 标題:颦pín 注解:涉水颦戚也。
戚古音同蹴,迫也。
各本作蹙,誤。
颦戚,謂颦眉蹙頞也。
許必言涉水者,為其字之從瀕也。
從□卑聲。
符眞切。
按從卑聲,則古音在十六部。
易:頻複。
本又作嚬。
王弼、虞翻、侯累皆以頻蹙釋之。
鄭作□。
陸雲音同。
按諸家作頻,省下□。
鄭作□,省上頻。
古字同音叚借,則鄭作□為是。
諸家作頻,非。
颦本在支韻,不在眞韻也。
自各書省為頻,又或作嚬,又莊子及通俗文叚矉為颦,而古音不可複知,乃又改易音義雲鄭作□。
幸晁氏以道古周易、呂氏伯恭古易音訓所據音義皆作卑,晁雲:卑,古文也。
今文作□。
考古音者得此,眞一字千金矣。
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瀕部 标題:くquǎn 注解:水小流也。
水部曰:涓,小流也。
く與涓音義同。
釋名曰:山下根之受□處曰甽。
甽,吮也。
吮得山之肥潤也。
按此為禹貢羽畎、岱畎之說解。
亦卽小流之義。
《周禮》:“匠人為溝洫,枱廣五寸,枱,許之耜字也。
見木部。
各本作□,誤。
二枱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く。
”倍く謂之遂;倍遂曰溝;倍溝曰洫;倍洫曰巜。
已上考工記匠人職文,說詳鄭注及程氏瑤田通藝錄。
今周禮く作□,巜作浍。
與許所據不同者,後人所改也。
く巜巛三篆下皆宜曰象形,而不言者,省文也。
姑泫切。
十四部。
凡く之屬皆從く。
甽,古文く從田川。
古文疑當作籒文,葢く巜皆古文也。
按鄭注考工記曰:□,畎也。
謂甽畎古今字。
□卽今之畎字也。
田之川也。
四字小徐有,而田訛作□。
畎,篆文く從田犬聲。
畎為小篆,則く□為古籒可知。
此亦先二後上之例。
六畎為一畮。
漢食貨志曰:趙過能為代田,一畮三甽。
古法也。
後稷始甽田,以二耜為耦,廣尺深尺曰甽,長終畮,一畮三畎,一夫三百甽,而播種于甽中。
按長終畮者,長百步也。
六尺為步,步百為畮。
播種于甽中者,甽中猶甽閑,播種于兩甽之閑也。
深者為甽,高者為田,皆廣尺。
三百甽,積廣六百尺。
長百步,亦長六百尺。
故一夫百畮,其體正方。
許雲六畎為一畮者,謂其地容六畎耳。
與一畮三畎之制非有二也。
畎與田來歲互易,卽代田之制也。
六尺為步,步百為畮,見田部。
文一 重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く部 标題:巜kuài 注解:水流浍浍也。
浍浍當作□□。
毛傳曰:□□,流也。
水部曰:□□,水流聲也。
古□聲、會聲多通用。
水流涓涓然曰く,□□然則曰巜,巜大于く矣。
此字之本義也,因以名井田之制。
方百裡為巜,廣二尋,深二仞。
考工記匠人文。
尋、仞依許寸部人部說皆八尺。
今周禮作浍。
許所據作巜。
後人以水名易之也。
古外切。
十五部。
凡巜之屬皆從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巜部 标題:粼lín 注解:水生厓石閑粼粼也。
厓者,山邊也。
從巜□聲。
力珍切。
十二部。
文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巜部 标題:川chuān 注解:毌穿通流水也。
毌,各本作貫。
毌,穿物持之也。
穿,通也。
巛則毌穿通流,又大于巜矣。
水有始出謂川者,如爾雅水注川曰溪,許雲泉出通川為谷是也。
有絶大乃謂川者,如臯陶谟く巜距川,考工記浍達于川是也。
本小水之名,因以為大水之名。
《虞書》曰:謂古文臯陶谟。
“浚く巜,距巛。
”歫,各本作距,今正。
今尚書作畎浍距川者,後人所改也。
言深く巜之水會為川也。
此偁尚書釋之,以見尚書之川與川字有間矣。
川,今昌緣切。
古音在十三部,讀如春。
雲漢之詩是也。
凡川之屬皆從川。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巠jīnɡ 注解:水□也。
巠之言濥也。
濥者,水□行地中濥濥也。
故從川在地下。
從川在一下。
一,地也。
會意。
□省聲。
古靈切。
十一部。
一曰水冥巠也。
冥巠,水大皃。
今字作溟涬。
司馬注莊曰:涬溟,自然氣也。
□,古文巠不省。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巟huānɡ 注解:水廣也。
引申為凡廣大之偁。
周頌: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傳曰:荒,大也。
凡此等皆叚荒為巟也。
荒,蕪也。
荒行而巟廢矣。
從巛亾聲。
呼光切。
十部。
《易》曰:“包巟用馮河。
”泰九二爻辭。
今易作荒。
陸雲:本亦作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川部 标題:□huò 注解:水流皃。
皃舊作也,今依篇、韻正。
江賦:溭淢浕涢。
李雲:參差相次也。
淢卽□。
詩:黍稷彧彧。
彧者,□之變。
叚□為□也。
從巛或聲。
于逼切。
一部。
亦胡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