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注解:疾流也。
急疾之流也。
江賦:測淢浕涢。
是其義也。
毛詩:築城伊淢。
假借淢為洫也。
從水或聲。
于逼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浏liú 注解:流淸貌。
鄭風曰:潧與洧,浏其淸矣。
毛曰:浏,深貌。
謂深而淸也。
釋名曰:綠浏也。
荊泉之水,于上視之,浏然綠色。
此似之也。
從水劉聲。
力久切。
三部。
《詩》曰:“□其淸矣。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濊huò 注解:礙流也。
有礙之流也。
衛風:施罛濊濊。
毛曰:罛,魚罟。
濊濊,施之水中。
按施罟而水仍流,故曰礙流。
礙流者,言礙而不礙也。
韓詩雲流貌,與毛許一也。
濊又訓多水貌。
司馬相如傳。
湛恩汪濊。
從水歲聲。
各本篆作濊,雲薉聲,今正。
呼括切。
十五部。
按釋文不雲說文作□。
證一。
玉篇浏濊二字相連,與說文同。
濊下雲呼括切,水聲。
又于衛、于外二切,多水貌。
不雲有二字。
證二。
廣韻十三未,濊,水聲。
□上同。
證三。
類篇:濊又呼括切,礙流也。
引詩施罟濊濊。
證四。
是知妄人改礙流之字為□,而别補濊篆于部末,雲水多貌,呼會切。
不知部末至澒萍等篆已竟,水多非其次也,今□正。
《詩》雲:“施罟濊濊。
”罟當作罛。
濊濊,今本作□□,大缪。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滂pānɡ 注解:沛也。
小雅曰:俾滂沱矣。
從水旁聲。
普郞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汪wānɡ 注解:深廣也。
謂深而又廣也。
後漢書:叔度汪汪若千頃陂。
江賦:澄澹汪洸。
晉語曰:汪是土也。
韋雲:汪,大貌。
從水□聲。
俗作汪。
烏光切。
十部。
一曰汪,池也。
左傳:祭仲殺雍糾。
屍諸周氏之汪。
杜雲:汪,池也。
通俗文曰:停水曰汪。
按今俗語謂小水聚曰汪。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漻liáo 注解:淸深也。
謂淸而深也。
南都賦曰:漻淚淢汨。
按李善引韓詩内傳:漻,淸貌也。
葢鄭風毛作浏,韓作漻,許謂二字義别。
今文□注内字訛外。
從水翏聲。
洛蕭切。
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泚cǐ 注解:淸也。
此本義也。
今詩新台有泚,毛曰:泚,鮮明貌。
此假泚為玼也。
從水此聲。
千禮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況kuànɡ 注解:寒水也。
未得其證。
毛詩常棣、桑柔、召妟皆曰:兄,滋也。
矢部矤下曰:兄詞也。
古矧兄、比兄皆用兄字,後乃用況字。
後又改作況,作況。
從水兄聲。
許訪切。
十部。
〖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沖chōnɡ 注解:湧繇也。
繇、搖,古今字。
湧,上湧也。
搖,旁搖也。
小雅曰:攸革沖沖。
毛雲:沖沖,垂飾貌。
此湧 搖之義。
豳風傳曰:沖沖,□冰之意,義亦相近。
召南傳曰:忡忡,猶沖沖也。
忡與沖聲義皆略同也。
凡用沖虛字者,皆盅之假借。
老子:道盅而用之。
今本作沖是也。
尚書沖人,亦空虛無所知之意。
從水中聲,讀若動。
直弓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泛fàn 注解:浮皃。
皃當作也。
邶風:泛彼栢舟。
毛曰:泛,流貌。
廣雅曰:泛泛,泛泛,浮也。
從水凡聲。
孚梵切。
按古音在七部,如風字亦凡聲也。
上林賦泛淫為疊韻,音轉為扶弓反。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沄yún 注解:轉流也。
回轉之流,沄沄然也。
釋言曰:沄,沆也。
郭雲:水流漭沆。
從水雲聲,讀若混。
按沖讀若動,沄讀若混者,古音動混不同今音也。
王分切。
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浩hào 注解:澆也。
按澆當作沆,字之誤也。
澆者,□也。
□非浩義。
沄浩沆同義,而又雙聲,故三篆相聯。
從水吿聲。
胡老切。
古音在三部。
《虞書》曰:虞當作唐。
“洪水浩浩。
”堯典洪水與浩浩不相屬為句,檃栝舉之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沆hànɡ 注解:莽沆,大水也。
西京賦:滄池漭沆。
薛雲:漭沆猶洸潒,亦寬大也。
南都賦:漭沆洋溢。
吳都賦、海賦皆雲沆瀁。
羽獵賦雲沆茫。
義皆同。
從水亢聲。
胡朗切。
十部。
一曰大澤貌。
風俗通山澤篇曰:傳曰沆者,莽也。
言其平望莽莽,無涯際也。
沆澤之無水,斥鹵之類也。
今俗語亦曰沆。
水經注巨馬河篇曰:巨焉水,又東徑督亢澤,荊轲轉之督亢地圖也。
引風俗通沆莽也雲雲。
是則沆通作亢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泬jué 注解:水從孔穴疾出也。
從水穴。
釋水曰:氿泉穴出。
按此會意字。
其韓詩之回泬,楚辭之泬寥皆假借也。
穴亦聲。
呼穴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濞pì 注解:水暴至聲。
上林賦:滂濞沆漑。
司馬彪曰:滂濞,水聲也。
洞蕭賦:澎濞慷慨,一何壯士。
高唐賦:濞洶洶其無聲。
按滂濞雙聲。
澎與滂同。
從水鼻聲。
匹備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灂zhuó 注解:水之小聲也。
古書多瀺灂連文。
瀺,士湛反。
灂,士卓反。
雙聲字。
高唐賦:巨石溺溺之瀺灂。
注引埤蒼瀺灂,水流聲貌。
上林賦:瀺灂霣隊。
急疾之流也。
江賦:測淢浕涢。
是其義也。
毛詩:築城伊淢。
假借淢為洫也。
從水或聲。
于逼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浏liú 注解:流淸貌。
鄭風曰:潧與洧,浏其淸矣。
毛曰:浏,深貌。
謂深而淸也。
釋名曰:綠浏也。
荊泉之水,于上視之,浏然綠色。
此似之也。
從水劉聲。
力久切。
三部。
《詩》曰:“□其淸矣。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濊huò 注解:礙流也。
有礙之流也。
衛風:施罛濊濊。
毛曰:罛,魚罟。
濊濊,施之水中。
按施罟而水仍流,故曰礙流。
礙流者,言礙而不礙也。
韓詩雲流貌,與毛許一也。
濊又訓多水貌。
司馬相如傳。
湛恩汪濊。
從水歲聲。
各本篆作濊,雲薉聲,今正。
呼括切。
十五部。
按釋文不雲說文作□。
證一。
玉篇浏濊二字相連,與說文同。
濊下雲呼括切,水聲。
又于衛、于外二切,多水貌。
不雲有二字。
證二。
廣韻十三未,濊,水聲。
□上同。
證三。
類篇:濊又呼括切,礙流也。
引詩施罟濊濊。
證四。
是知妄人改礙流之字為□,而别補濊篆于部末,雲水多貌,呼會切。
不知部末至澒萍等篆已竟,水多非其次也,今□正。
《詩》雲:“施罟濊濊。
”罟當作罛。
濊濊,今本作□□,大缪。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滂pānɡ 注解:沛也。
小雅曰:俾滂沱矣。
從水旁聲。
普郞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汪wānɡ 注解:深廣也。
謂深而又廣也。
後漢書:叔度汪汪若千頃陂。
江賦:澄澹汪洸。
晉語曰:汪是土也。
韋雲:汪,大貌。
從水□聲。
俗作汪。
烏光切。
十部。
一曰汪,池也。
左傳:祭仲殺雍糾。
屍諸周氏之汪。
杜雲:汪,池也。
通俗文曰:停水曰汪。
按今俗語謂小水聚曰汪。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漻liáo 注解:淸深也。
謂淸而深也。
南都賦曰:漻淚淢汨。
按李善引韓詩内傳:漻,淸貌也。
葢鄭風毛作浏,韓作漻,許謂二字義别。
今文□注内字訛外。
從水翏聲。
洛蕭切。
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泚cǐ 注解:淸也。
此本義也。
今詩新台有泚,毛曰:泚,鮮明貌。
此假泚為玼也。
從水此聲。
千禮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況kuànɡ 注解:寒水也。
未得其證。
毛詩常棣、桑柔、召妟皆曰:兄,滋也。
矢部矤下曰:兄詞也。
古矧兄、比兄皆用兄字,後乃用況字。
後又改作況,作況。
從水兄聲。
許訪切。
十部。
〖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沖chōnɡ 注解:湧繇也。
繇、搖,古今字。
湧,上湧也。
搖,旁搖也。
小雅曰:攸革沖沖。
毛雲:沖沖,垂飾貌。
此湧 搖之義。
豳風傳曰:沖沖,□冰之意,義亦相近。
召南傳曰:忡忡,猶沖沖也。
忡與沖聲義皆略同也。
凡用沖虛字者,皆盅之假借。
老子:道盅而用之。
今本作沖是也。
尚書沖人,亦空虛無所知之意。
從水中聲,讀若動。
直弓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泛fàn 注解:浮皃。
皃當作也。
邶風:泛彼栢舟。
毛曰:泛,流貌。
廣雅曰:泛泛,泛泛,浮也。
從水凡聲。
孚梵切。
按古音在七部,如風字亦凡聲也。
上林賦泛淫為疊韻,音轉為扶弓反。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沄yún 注解:轉流也。
回轉之流,沄沄然也。
釋言曰:沄,沆也。
郭雲:水流漭沆。
從水雲聲,讀若混。
按沖讀若動,沄讀若混者,古音動混不同今音也。
王分切。
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浩hào 注解:澆也。
按澆當作沆,字之誤也。
澆者,□也。
□非浩義。
沄浩沆同義,而又雙聲,故三篆相聯。
從水吿聲。
胡老切。
古音在三部。
《虞書》曰:虞當作唐。
“洪水浩浩。
”堯典洪水與浩浩不相屬為句,檃栝舉之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沆hànɡ 注解:莽沆,大水也。
西京賦:滄池漭沆。
薛雲:漭沆猶洸潒,亦寬大也。
南都賦:漭沆洋溢。
吳都賦、海賦皆雲沆瀁。
羽獵賦雲沆茫。
義皆同。
從水亢聲。
胡朗切。
十部。
一曰大澤貌。
風俗通山澤篇曰:傳曰沆者,莽也。
言其平望莽莽,無涯際也。
沆澤之無水,斥鹵之類也。
今俗語亦曰沆。
水經注巨馬河篇曰:巨焉水,又東徑督亢澤,荊轲轉之督亢地圖也。
引風俗通沆莽也雲雲。
是則沆通作亢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泬jué 注解:水從孔穴疾出也。
從水穴。
釋水曰:氿泉穴出。
按此會意字。
其韓詩之回泬,楚辭之泬寥皆假借也。
穴亦聲。
呼穴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濞pì 注解:水暴至聲。
上林賦:滂濞沆漑。
司馬彪曰:滂濞,水聲也。
洞蕭賦:澎濞慷慨,一何壯士。
高唐賦:濞洶洶其無聲。
按滂濞雙聲。
澎與滂同。
從水鼻聲。
匹備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灂zhuó 注解:水之小聲也。
古書多瀺灂連文。
瀺,士湛反。
灂,士卓反。
雙聲字。
高唐賦:巨石溺溺之瀺灂。
注引埤蒼瀺灂,水流聲貌。
上林賦:瀺灂霣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