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司馬貞引說文水之水聲也。
李善引字林瀺灂,小水聲也。
疑說文本有二篆。
上雲水之小聲也。
從水毚聲。
下雲瀺灂也。
從水爵聲。
全書之例如此。
單用灂字者,江賦漰湱泶灂,謂大波相激之聲。
從水爵聲。
士角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潝xī 注解:水流疾聲。
上林賦:汩□漂疾。
□,郭音許立反。
然則卽潝字也。
小雅:潝潝訿訿。
釋訓雲:莫供職也。
從水翕聲。
許及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滕ténɡ 注解:水超踴也。
踴依韻會本從足。
超、踴皆跳也。
跳,躍也。
小雅:百川沸騰。
毛曰:沸,出。
騰,乘也。
騰者,滕之假借。
玉篇引百川沸滕。
周易滕口說。
引伸之義。
從水□聲。
徒登切。
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潏jué 注解:湧出也。
上林賦:潏潏淈淈。
李善皆引說文證之。
應劭、晉灼注上林賦雲:潏,湧出聲也。
江賦:潏湟淴泱。
南都賦:□滑瀎憰,潛□洞出。
一曰水中坻,人所為,為潏。
釋水曰:小沚曰坻。
人所為為潏。
一曰潏,水名,在京兆杜陵。
京兆尹杜陵,二志同。
故城在今陜西西安府鹹甯縣東南。
潘嶽關中記曰:泾渭霸浐豐鎬澇潏。
上林所謂八川分流也。
師古上林賦注曰:地理志鄠縣有潏水,北過上林苑入渭,而今之鄠縣則無此水。
許愼雲:潏水在京兆杜陵。
此卽今所謂沈水。
從皇子陂北流。
經昆明池入渭者也。
葢為字或從水旁穴,與沈字相似,俗人因名沈水乎。
按水經注渭水,又東北徑渭城南,有沈水自南注之,亦謂是水謂潏水也。
故呂忱曰潏水出杜陵縣,亦曰高都水,王氏五侯壞決高都是也。
是則當郦時已名沈水。
小顔推求其故,殆因潏之聲誤為泬,泬之字誤為沈,由俗人不識泬字,遂名之沈水。
沿訛積習,往往如此。
小顔之說善矣。
而戴先生挍水經注乃□改沈水為泬水,則又無以證古今之異名同實。
且使小顔之前固泬水,則小顔何不顯證之而作疑辭乎。
一統志:今潏水在西安府長安縣南,源出南山,自鹹甯縣界流入,又西北入渭水。
○按郦注沈水,沈葢沇字之誤。
李善注上林賦曰:潏水出杜陵。
今名沇水。
自南山黃子陂西北流經至昆明池入渭。
司馬貞注上林語全同。
亦作今名沇水。
(單行索隐如此)沇從允聲,餘準切。
潏矞聲,食聿切。
二字相為雙聲疊韻。
唐初呼沇水,字異而音實同耳。
小顔與李善同時,其注漢書葢亦本作今所謂沇水,轉寫作沈字,由俗書沈字似沇也。
惟小顔不知潏沇同聲,而指為泬字之誤,是為無稽之談。
集韻:沇庾準切,水名。
謂潏水也。
若沇水東流為泲,則讀以轉切矣。
從水矞聲。
古穴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洸ɡuānɡ 注解:水湧光也。
江賦曰:澄澹汪洸。
又曰:流映揚焆。
謂湧而有光也。
邶風曰:有洸有潰。
毛曰:洸洸,武也。
潰潰,怒也。
大雅:武夫洸洸。
毛曰:洸洸,武貌。
此引伸假借之義。
從水光,光亦聲。
古黃切。
十部。
《詩》曰:“有洸有潰。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波bō 注解:水湧流也。
左傳:其波及晉國者。
莊子:夫孰能不波。
皆引伸之義也。
又假借為陂字,見漢書。
從水皮聲。
博禾切。
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澐yún 注解:江水大波謂之澐。
專謂江水也。
玉裁昔署理四川南溪縣,考故碑,大江在縣,有揚澐灘。
從水雲聲。
王分切。
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瀾lán 注解:大波為瀾。
魏風:河水淸且漣猗。
釋水引作灡,雲大波為灡。
毛傳雲:風行水成文曰漣。
按傳下文雲:淪,小風水成文。
則瀾為大可知,與爾雅無二義也。
凡瀾漫當作此瀾字。
從水闌聲。
洛千切。
十四部。
漣,瀾或從連。
古闌連同音,故瀾漣同字。
後人乃别為異字義異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淪lún 注解:小波為淪。
魏風:河水淸且淪猗。
釋水曰:小波為淪。
毛傳曰:小風水成文,轉如輪也。
韓詩曰:從流而風曰淪。
釋名曰:淪,倫也。
水文相次,有倫理也。
從水侖聲。
力迍切。
十三部。
《詩》曰:“河水淸且淪猗。
”猗,各本作漪,今正。
毛詩漣猗、直猗、淪猗,猗與兮同。
漢石經魯詩殘碑作兮可證。
後人妄加水作漪,吳都賦乃有刷蕩漪瀾,濯明月于漣漪之句,其缪甚矣。
一曰□也。
微子篇:今殷其淪喪。
某氏曰:淪,□也。
按釋言:淪,率也。
小雅:淪胥以鋪。
此以淪為率之假借也。
古率讀如律,于淪雙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漂piāo 注解:浮也。
謂浮于水也。
鄭風:風其漂女。
毛曰:漂猶吹也。
按上章言吹,因吹而浮,故曰猶吹。
凡言猶之例視此。
漂潎,水中擊絮也。
莊子曰洴澼。
從水□聲。
匹消切。
又匹妙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浮fú 注解:泛也。
各本泛作泛,今正。
木華海賦:浮天無岸。
李注引說文浮,泛也。
按上文雲泛,浮也。
是泛浮二字互訓,與泛濫二字互訓義别。
泛浮二篆當類廁,今本多非許之舊。
從水孚聲。
縛牟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濫làn 注解:泛也。
謂廣延也。
商頌、左傳皆雲:賞不僭,□不濫。
魯語:濫于泗淵。
皆其引伸之義。
從水監聲。
盧□切。
八部。
一曰濡上及下也。
此因濫與
李善引字林瀺灂,小水聲也。
疑說文本有二篆。
上雲水之小聲也。
從水毚聲。
下雲瀺灂也。
從水爵聲。
全書之例如此。
單用灂字者,江賦漰湱泶灂,謂大波相激之聲。
從水爵聲。
士角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潝xī 注解:水流疾聲。
上林賦:汩□漂疾。
□,郭音許立反。
然則卽潝字也。
小雅:潝潝訿訿。
釋訓雲:莫供職也。
從水翕聲。
許及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滕ténɡ 注解:水超踴也。
踴依韻會本從足。
超、踴皆跳也。
跳,躍也。
小雅:百川沸騰。
毛曰:沸,出。
騰,乘也。
騰者,滕之假借。
玉篇引百川沸滕。
周易滕口說。
引伸之義。
從水□聲。
徒登切。
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潏jué 注解:湧出也。
上林賦:潏潏淈淈。
李善皆引說文證之。
應劭、晉灼注上林賦雲:潏,湧出聲也。
江賦:潏湟淴泱。
南都賦:□滑瀎憰,潛□洞出。
一曰水中坻,人所為,為潏。
釋水曰:小沚曰坻。
人所為為潏。
一曰潏,水名,在京兆杜陵。
京兆尹杜陵,二志同。
故城在今陜西西安府鹹甯縣東南。
潘嶽關中記曰:泾渭霸浐豐鎬澇潏。
上林所謂八川分流也。
師古上林賦注曰:地理志鄠縣有潏水,北過上林苑入渭,而今之鄠縣則無此水。
許愼雲:潏水在京兆杜陵。
此卽今所謂沈水。
從皇子陂北流。
經昆明池入渭者也。
葢為字或從水旁穴,與沈字相似,俗人因名沈水乎。
按水經注渭水,又東北徑渭城南,有沈水自南注之,亦謂是水謂潏水也。
故呂忱曰潏水出杜陵縣,亦曰高都水,王氏五侯壞決高都是也。
是則當郦時已名沈水。
小顔推求其故,殆因潏之聲誤為泬,泬之字誤為沈,由俗人不識泬字,遂名之沈水。
沿訛積習,往往如此。
小顔之說善矣。
而戴先生挍水經注乃□改沈水為泬水,則又無以證古今之異名同實。
且使小顔之前固泬水,則小顔何不顯證之而作疑辭乎。
一統志:今潏水在西安府長安縣南,源出南山,自鹹甯縣界流入,又西北入渭水。
○按郦注沈水,沈葢沇字之誤。
李善注上林賦曰:潏水出杜陵。
今名沇水。
自南山黃子陂西北流經至昆明池入渭。
司馬貞注上林語全同。
亦作今名沇水。
(單行索隐如此)沇從允聲,餘準切。
潏矞聲,食聿切。
二字相為雙聲疊韻。
唐初呼沇水,字異而音實同耳。
小顔與李善同時,其注漢書葢亦本作今所謂沇水,轉寫作沈字,由俗書沈字似沇也。
惟小顔不知潏沇同聲,而指為泬字之誤,是為無稽之談。
集韻:沇庾準切,水名。
謂潏水也。
若沇水東流為泲,則讀以轉切矣。
從水矞聲。
古穴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洸ɡuānɡ 注解:水湧光也。
江賦曰:澄澹汪洸。
又曰:流映揚焆。
謂湧而有光也。
邶風曰:有洸有潰。
毛曰:洸洸,武也。
潰潰,怒也。
大雅:武夫洸洸。
毛曰:洸洸,武貌。
此引伸假借之義。
從水光,光亦聲。
古黃切。
十部。
《詩》曰:“有洸有潰。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波bō 注解:水湧流也。
左傳:其波及晉國者。
莊子:夫孰能不波。
皆引伸之義也。
又假借為陂字,見漢書。
從水皮聲。
博禾切。
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澐yún 注解:江水大波謂之澐。
專謂江水也。
玉裁昔署理四川南溪縣,考故碑,大江在縣,有揚澐灘。
從水雲聲。
王分切。
十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瀾lán 注解:大波為瀾。
魏風:河水淸且漣猗。
釋水引作灡,雲大波為灡。
毛傳雲:風行水成文曰漣。
按傳下文雲:淪,小風水成文。
則瀾為大可知,與爾雅無二義也。
凡瀾漫當作此瀾字。
從水闌聲。
洛千切。
十四部。
漣,瀾或從連。
古闌連同音,故瀾漣同字。
後人乃别為異字義異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淪lún 注解:小波為淪。
魏風:河水淸且淪猗。
釋水曰:小波為淪。
毛傳曰:小風水成文,轉如輪也。
韓詩曰:從流而風曰淪。
釋名曰:淪,倫也。
水文相次,有倫理也。
從水侖聲。
力迍切。
十三部。
《詩》曰:“河水淸且淪猗。
”猗,各本作漪,今正。
毛詩漣猗、直猗、淪猗,猗與兮同。
漢石經魯詩殘碑作兮可證。
後人妄加水作漪,吳都賦乃有刷蕩漪瀾,濯明月于漣漪之句,其缪甚矣。
一曰□也。
微子篇:今殷其淪喪。
某氏曰:淪,□也。
按釋言:淪,率也。
小雅:淪胥以鋪。
此以淪為率之假借也。
古率讀如律,于淪雙聲。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漂piāo 注解:浮也。
謂浮于水也。
鄭風:風其漂女。
毛曰:漂猶吹也。
按上章言吹,因吹而浮,故曰猶吹。
凡言猶之例視此。
漂潎,水中擊絮也。
莊子曰洴澼。
從水□聲。
匹消切。
又匹妙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浮fú 注解:泛也。
各本泛作泛,今正。
木華海賦:浮天無岸。
李注引說文浮,泛也。
按上文雲泛,浮也。
是泛浮二字互訓,與泛濫二字互訓義别。
泛浮二篆當類廁,今本多非許之舊。
從水孚聲。
縛牟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濫làn 注解:泛也。
謂廣延也。
商頌、左傳皆雲:賞不僭,□不濫。
魯語:濫于泗淵。
皆其引伸之義。
從水監聲。
盧□切。
八部。
一曰濡上及下也。
此因濫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