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标題:汘qiān
注解:汘水也。
從水千聲。
倉先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洍sì 注解:洍水也。
從水□聲。
詳裡切。
一部。
《詩》曰:“江有洍。
”此葢三家詩。
下文引江有汜,則毛詩也。
雲汜水别複入水也,而證以江有汜,此言轉注也。
雲洍水名,而證以江有洍,此言假借也。
引書作□,□席皆此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澥xiè 注解:郣澥,海之别也。
宋本作郣。
今本及集韻、類篇皆作勃。
别下宋本、葉本、趙本、五音韻譜、類篇、集韻皆無名字,毛斧季妄增之,然文□注已誤多矣。
毛詩傳曰:沱,江之别者也。
海之别猶江之别。
勃澥屬于海,而非大海。
猶沱屬于江,而非大江也。
說文或言屬,或言别。
言屬而别在其中,言别而屬在其中。
此與稗下雲禾别正同。
周禮注:州黨族闾比者,鄉之屬别。
則屬别并言也。
漢書子虛賦音義曰:勃澥,海别枝也。
齊都賦注曰:海旁曰勃,斷水曰澥。
潛丘劄記曰:今海自山東登州成山折而西,徑甯海州、福山、蓬萊、招遠縣。
又西徑萊州、掖縣、昌邑、濰縣。
又西徑靑州、壽光、樂安、諸城縣北界,折而西北,徑濟南、利津、沾化、海豐縣。
又北徑直隸、河閑、鹽山、滄北、靜海縣東界。
又北至天津衛。
折而東徑順天、寶坻、豐潤縣,又東徑永平、灤州、樂亭、盧龍、昌黎縣。
又東出山海關、徑遼東、甯遠、廣甯衛南界,折而南,徑海、葢、複、金四衛西界。
又折而東,徑金州南界,有旅順口,南與登州海口相對,皆謂之勃海。
太史公多言勃海。
河渠書謂永平府之勃海也。
封禅書謂登、萊兩府之勃海也。
蘇秦列傳指天津衛之海言。
朝鮮列傳指海之在遼東者言。
勃海之水大矣,非專謂近勃海郡者也。
玉裁按:此于大海為别枝。
從水解聲。
胡買切。
十六部。
一說澥即澥谷也。
集韻、類篇皆作一曰澥谷也五字,此别一義也。
律歴志曰: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取竹之解谷。
孟康曰:解,脫也。
谷,竹溝也。
取竹之脫無溝節者也。
一說昆侖之北谷名也。
按漢書解谷,說文作澥,廣韻作嶰。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海hǎi 注解:天池也。
見莊子消搖遊。
□納百川者。
爾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此引伸之義也。
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謂之海。
從水每聲。
呼改切。
一部。
按海篆當與澥相屬,各本誤廁漠篆後,今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漠mò 注解:北方流沙也。
漢書亦假幕為漠。
一曰淸也。
毛詩傳曰:莫莫言淸靜。
從水□聲。
慕各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溥pǔ 注解:大也。
見釋诂。
從水尃聲。
滂古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ǎn 注解:水大至也。
水大,廣韻作大水。
從水闇聲。
乙感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洪hónɡ 注解:洚水也。
堯典、咎繇谟皆言洪水。
釋诂曰:洪,大也。
引伸之義也。
孟子以洪釋洚,許以洚釋洪,是曰轉注。
大壑曰谼,字亦作洪。
從水共聲。
戸工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洚jiànɡ 注解:水不遵道。
孟子滕文公篇。
書曰:洚水警予。
洚水者,洪水也。
告子篇:水逆行謂之洚水。
洚水者,洪水也。
水不遵道,正謂逆行。
惟其逆行,是以絕大。
洚洪二字義實相因。
一曰下也。
此别一義。
洚與夅降音義同。
從水夅聲。
戸工切。
又下江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衍yǎn 注解:水朝宗于海皃也。
铉無皃字,非。
海□之來,旁推曲暢。
兩厓渚涘之閑不辨牛馬,故曰衍。
引伸為凡有餘之義,假羨字為之。
從水行。
洐字水在旁。
衍字水在中。
在中者,盛也,會意。
以淺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cháo 注解:水朝宗于海也。
禹貢:荊州,江漢朝宗于海。
鄭以周禮春見曰朝,夏見曰宗釋之。
古說則謂潮也。
論衡書虛篇辨子胥驅水為濤事曰:天地之性,上古有之。
經江漢朝宗于海,唐虛之前也。
又曰:濤之起也,随月盛衰。
小大、滿損不齊同。
虛翻注易習坎有孚曰:水行往來,朝宗于海,不失其時,如月行天。
注行險而不失其信曰:水性有常,消息與月相應。
皆與許說合。
朝宗于海者,謂彼此相迎受。
洚水之時,江漢不順軌,不與海通,海□不上。
至禹治之,江漢始與海通。
于楊州曰:三江旣入,謂江漢之入海也。
于荊州曰:江漢朝宗于海。
謂海□上達,直至荊州也。
江漢之水下赴,海□上迎,呼吸相通,恩禮相受。
二州之文相為表裡。
古說如是。
朝宗于海,謂海水來朝見尊禮也。
從水,朝省。
會意。
隸不省。
直遙切。
二部。
按說文無濤篆,葢濤卽□之異體。
濤古當音稠。
□者,□聲,卽舟聲。
文□注引倉颉篇濤,大波也。
葢□者古文,濤者秦字。
枚乘七發觀濤卽為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濥yǐn 注解:水脈行地中濥濥也。
濥濥動貌。
寅下曰:正月陽氣動,泉欲上出,髌寅于下也。
淮南天文訓曰:指寅則萬物螾。
注:螾,動生貌。
皆其義也。
江賦曰:潛演之所汨淈。
蜀都賦曰:濥以潛沫。
劉注:水潛行曰濥。
此二水伏流,故曰濥。
按今文□作演,誤。
從水夤聲。
弋刃切。
十二部。
路徑:
從水千聲。
倉先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洍sì 注解:洍水也。
從水□聲。
詳裡切。
一部。
《詩》曰:“江有洍。
”此葢三家詩。
下文引江有汜,則毛詩也。
雲汜水别複入水也,而證以江有汜,此言轉注也。
雲洍水名,而證以江有洍,此言假借也。
引書作□,□席皆此例。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澥xiè 注解:郣澥,海之别也。
宋本作郣。
今本及集韻、類篇皆作勃。
别下宋本、葉本、趙本、五音韻譜、類篇、集韻皆無名字,毛斧季妄增之,然文□注已誤多矣。
毛詩傳曰:沱,江之别者也。
海之别猶江之别。
勃澥屬于海,而非大海。
猶沱屬于江,而非大江也。
說文或言屬,或言别。
言屬而别在其中,言别而屬在其中。
此與稗下雲禾别正同。
周禮注:州黨族闾比者,鄉之屬别。
則屬别并言也。
漢書子虛賦音義曰:勃澥,海别枝也。
齊都賦注曰:海旁曰勃,斷水曰澥。
潛丘劄記曰:今海自山東登州成山折而西,徑甯海州、福山、蓬萊、招遠縣。
又西徑萊州、掖縣、昌邑、濰縣。
又西徑靑州、壽光、樂安、諸城縣北界,折而西北,徑濟南、利津、沾化、海豐縣。
又北徑直隸、河閑、鹽山、滄北、靜海縣東界。
又北至天津衛。
折而東徑順天、寶坻、豐潤縣,又東徑永平、灤州、樂亭、盧龍、昌黎縣。
又東出山海關、徑遼東、甯遠、廣甯衛南界,折而南,徑海、葢、複、金四衛西界。
又折而東,徑金州南界,有旅順口,南與登州海口相對,皆謂之勃海。
太史公多言勃海。
河渠書謂永平府之勃海也。
封禅書謂登、萊兩府之勃海也。
蘇秦列傳指天津衛之海言。
朝鮮列傳指海之在遼東者言。
勃海之水大矣,非專謂近勃海郡者也。
玉裁按:此于大海為别枝。
從水解聲。
胡買切。
十六部。
一說澥即澥谷也。
集韻、類篇皆作一曰澥谷也五字,此别一義也。
律歴志曰: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取竹之解谷。
孟康曰:解,脫也。
谷,竹溝也。
取竹之脫無溝節者也。
一說昆侖之北谷名也。
按漢書解谷,說文作澥,廣韻作嶰。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海hǎi 注解:天池也。
見莊子消搖遊。
□納百川者。
爾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此引伸之義也。
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謂之海。
從水每聲。
呼改切。
一部。
按海篆當與澥相屬,各本誤廁漠篆後,今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漠mò 注解:北方流沙也。
漢書亦假幕為漠。
一曰淸也。
毛詩傳曰:莫莫言淸靜。
從水□聲。
慕各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溥pǔ 注解:大也。
見釋诂。
從水尃聲。
滂古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ǎn 注解:水大至也。
水大,廣韻作大水。
從水闇聲。
乙感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洪hónɡ 注解:洚水也。
堯典、咎繇谟皆言洪水。
釋诂曰:洪,大也。
引伸之義也。
孟子以洪釋洚,許以洚釋洪,是曰轉注。
大壑曰谼,字亦作洪。
從水共聲。
戸工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洚jiànɡ 注解:水不遵道。
孟子滕文公篇。
書曰:洚水警予。
洚水者,洪水也。
告子篇:水逆行謂之洚水。
洚水者,洪水也。
水不遵道,正謂逆行。
惟其逆行,是以絕大。
洚洪二字義實相因。
一曰下也。
此别一義。
洚與夅降音義同。
從水夅聲。
戸工切。
又下江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衍yǎn 注解:水朝宗于海皃也。
铉無皃字,非。
海□之來,旁推曲暢。
兩厓渚涘之閑不辨牛馬,故曰衍。
引伸為凡有餘之義,假羨字為之。
從水行。
洐字水在旁。
衍字水在中。
在中者,盛也,會意。
以淺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cháo 注解:水朝宗于海也。
禹貢:荊州,江漢朝宗于海。
鄭以周禮春見曰朝,夏見曰宗釋之。
古說則謂潮也。
論衡書虛篇辨子胥驅水為濤事曰:天地之性,上古有之。
經江漢朝宗于海,唐虛之前也。
又曰:濤之起也,随月盛衰。
小大、滿損不齊同。
虛翻注易習坎有孚曰:水行往來,朝宗于海,不失其時,如月行天。
注行險而不失其信曰:水性有常,消息與月相應。
皆與許說合。
朝宗于海者,謂彼此相迎受。
洚水之時,江漢不順軌,不與海通,海□不上。
至禹治之,江漢始與海通。
于楊州曰:三江旣入,謂江漢之入海也。
于荊州曰:江漢朝宗于海。
謂海□上達,直至荊州也。
江漢之水下赴,海□上迎,呼吸相通,恩禮相受。
二州之文相為表裡。
古說如是。
朝宗于海,謂海水來朝見尊禮也。
從水,朝省。
會意。
隸不省。
直遙切。
二部。
按說文無濤篆,葢濤卽□之異體。
濤古當音稠。
□者,□聲,卽舟聲。
文□注引倉颉篇濤,大波也。
葢□者古文,濤者秦字。
枚乘七發觀濤卽為觀□。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濥yǐn 注解:水脈行地中濥濥也。
濥濥動貌。
寅下曰:正月陽氣動,泉欲上出,髌寅于下也。
淮南天文訓曰:指寅則萬物螾。
注:螾,動生貌。
皆其義也。
江賦曰:潛演之所汨淈。
蜀都賦曰:濥以潛沫。
劉注:水潛行曰濥。
此二水伏流,故曰濥。
按今文□作演,誤。
從水夤聲。
弋刃切。
十二部。
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