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标題:□yì
注解:□水。
出汝南上蔡黑闾澗,入汝。
汝南上蔡縣,二志同。
今河南汝甯府上蔡縣縣西南十裡故蔡城是。
水經注汝水篇曰:汝水,又東南徑新蔡縣故城南。
又東南左會澺水,水上承汝水,别流于奇雒城北為黃陂,東流于上蔡岡東為蔡塘。
又東徑平輿縣故城南為澺水。
又東南左迤為葛陂。
又東出為鲖水,俗謂之三丈陂。
陂東注為富水。
澺水正流自葛陂東南徑新蔡縣故城東而東南流,注于汝。
方輿紀要曰:澺水在汝甯府東四十裡,俗名洪河,源出西平縣。
水道提綱曰:南汝水至新蔡縣之東南,有洪河自西北來會。
洪河出舞陽縣東南之筆尖山,經西平縣、上蔡縣、汝陽縣,至新蔡縣南入汝,大緻東南流也。
按于古水道不改。
從水□聲。
篆文各本作澺。
此雲意聲。
集韻、類篇皆雲說文作□。
□作澺。
是宋時古本如此。
今據正。
于力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xì 注解:□水。
出汝南新郪,入颍。
汝南郡新郪。
見前志。
後志曰:汝南郡,宋公國,周名郪丘,漢改為新郪。
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于此。
今安徽颍州府治阜陽縣東八裡有新郪城。
水經注颍水篇曰:細水,上承陽都阪陂水,枝分東南出為細水。
東徑新陽縣故城北。
又東南徑宋縣故城北。
縣卽所謂郪丘者也。
又南徑細陽縣。
又東南徑細陽縣故城南。
引地理志細水出細陽縣東南入颍。
按□水不得其詳。
從水囟聲。
稣計切。
古音當在十二部。
前志及郦作細。
□細古今字,皆從囟聲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灈qú 注解:灈水。
出汝南吳房,入瀙。
汝南郡吳房,二志同。
孟康曰:本房子國,楚靈王遷房于楚,吳王阖闾弟夫槩奔楚,封于此,為棠溪氏。
以封吳,故曰吳房。
今吳房城棠溪亭是。
按昭十三年杜注:房滅于楚,後平王遷之于荊山。
今河南汝甯府遂平縣治,故吳房城也。
水經曰:灈水,出汝南吳房縣西北奧山。
東過其縣北入于汝。
郦雲:灈水東徑灈陽故城西,東流入瀙水,徑其縣南。
又東入于汝。
今遂平縣縣西七十裡奧來山,蓋水經之奧山也。
方輿紀要曰:灈水在遂平縣南,東北流入汝。
水道提綱曰:灈水今難确□指證。
從水瞿聲。
其俱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颍yǐnɡ 注解:颍水。
出颍川陽城幹山,東入淮。
各本作幹山。
韻會引作耿山。
晉書音義引作陽城少室陽幹山,則兼用水經、漢志改說文也。
爾雅音義引字林作陽城幹山,與今說文合。
颍川以水名郡,字當從水。
而漢碑郡名多從禾,葢漢時相習如此寫,如女陽、女陰、舞陽、舞陰以水名縣,而不作汝潕字也。
恐漢志、說文古本郡名亦當從禾耳。
颍川郡陽城,二志同。
今河南河南府登封縣縣東南四十裡有陽城廢縣。
前志陽城下曰:陽幹山,颍水所出。
東至下蔡入淮,過郡三,行千五百裡。
荊州浸。
過郡三者,颍川、淮陽、沛郡也。
水經曰:颍水,出颍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東南至愼縣東南入于淮。
水道提綱曰:今颍水源出登封縣北蒿山西南之少室山,東南經密縣、禹州分為二派。
一經新鄭縣至臨颍縣,一經襄城縣,至臨颍縣,二支複合,經商水縣,合汝水。
又合荥陽水,至陳州府南,分為二派。
一為濄河,一為沙河。
濄河至江南太和縣與沙河合,又經颍上縣與淮水合,曰颍口。
皆東南流也。
水經曰:至愼縣入淮。
愼縣故城在今颍上縣。
從水頃聲。
餘頃切。
十一部。
豫州浸。
職方氏曰:荊州其浸颍,湛。
豫州其浸波,溠。
許颍下湛下皆曰豫州浸,而溠下曰荊州浸。
此非筆誤,蓋案地形互易之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洧wěi 注解:洧水。
出颍川陽城山,東南入颍。
前志陽城下曰:陽城山,洧水所出。
東南至長平入颍,過郡三,行五百裡。
過郡三者,颍川、南陽、汝南也。
按據志則陽城縣有陽城山。
許不複言陽城,如河南縣、弘農縣之例。
水經曰:洧水,出河南密縣西南馬領山,東南至習城西折入于颍。
郦曰:亦言出陽城山。
葢馬領之統目焉。
習城西折入颍,卽地理志至長平縣入颍者也。
方輿紀要曰:今洧水出登封縣陽城山,經密縣至禹州新鄭縣,合溱水為雙泊河。
又經長葛縣、洧川縣、鄢陵縣、扶溝縣,至西華縣入颍。
大緻東南流也。
一統志曰:洧水本至西華入颍,宋時導之自扶溝入蔡。
左傳襄十一年濟隧,九年陰坂。
廿六年涉于樂氏。
說者雲皆謂洧津也。
從水有聲。
榮美切。
古音在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濦yīn 注解:濦水。
出颍川陽城少室山,東入颍。
水經曰:□水,出□強縣南澤中,東入颍。
郦雲:□水,出颍川陽城縣少室山,東流注于颍而亂流,東南徑臨颍縣西北。
又東徑□陽城北。
又東徑□強縣故城南。
汝水于奇雒城西别東派,時人謂之大□水。
左合小□水,東徑西華縣故城南,至女陽縣故城北,東注于颍。
按前志汝南郡□強,以□水得名。
今大溵水在郾城縣南,至商水縣東二十裡合颍水。
小溵水在臨颍縣西南,東流合于颍水。
從水□聲。
于謹切。
十三部。
亦音殷。
其字一變為□,再變為溵。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濄ɡuō 注解:濄水。
受淮陽扶溝浪湯渠,東入淮。
湯,韻會作蕩。
前志作狼湯。
師古上音浪,下音徒浪反。
水經注作蒗□渠。
集韻作蒗蕩渠。
皆音同字異耳。
淮陽國扶溝,見前志。
淮陽國,孝明帝更名陳國。
而扶溝改屬陳留置。
扶樂縣,屬陳國。
今河南開封府扶溝縣,漢縣地也。
前志扶溝下曰:渦水首受狼湯渠。
東至沛郡向入淮,過郡三,行千裡。
水經曰:淮水,又東過當塗縣北,濄水從西北來注之。
又曰:陰溝水,出河南陽武縣蒗□渠,東南至沛為濄水。
又東南至下邳淮陵縣入于淮。
郦雲:淮水于荊山北。
濄水東南注之。
注言下邳淮陵入淮,誤矣。
按淮水篇郦注曰:淮水徑當塗縣故城北。
又東北。
又北,沙水注之,經所謂蒗□渠也。
于荊山北,濄水東南注之。
據郦所雲,是渠水、濄水以次入淮也。
今渦水在安徽鳳陽府懷遠縣入淮,其上流詳見水道提綱等書,非漢志、說文、水經舊迹矣。
從水過聲。
古禾切。
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洩yì 注解:洩水。
受九江博安洵波,北入氐。
前志九江郡博鄉。
此雲博安,與水經合。
洵波當作芍陂。
氐當作比。
水經曰:洩水,出博安縣,北過芍陂西與沘水合,西北入于淮。
注雲:博安縣,地理志之博鄉縣也。
洩水自縣上承沘水于麻步川,西北出歴濡溪,謂之濡水。
自濡溪徑安豐縣,北流注于淠,亦謂之濡須口。
按淠卽沘字,見沘水篇注。
洵波無考,疑作芍陂。
水經雲過芍陂,則非受也。
疑當作水受九江博安洵為句。
洵卽濄水出者。
下四字當作過芍陂北入比六字。
然無左證,又與郦雲上承沘者不合,亦所謂聞疑載疑而已。
從水世聲。
餘制切。
五部。
毛詩大雅傳曰:洩洩猶沓沓也。
此謂假洩為詍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汳biàn 注解:汳水。
受陳留浚儀陰溝,至□為雝水,東入于泗。
雝當作獲,字之誤也。
陳留郡浚儀,二志同。
晉地道記雲:衛之儀邑。
蘇林曰:故大梁城,梁惠王始都此。
今河南開封府祥符縣縣城西北浚儀廢縣是也。
蒙,二志皆屬梁國。
春秋左傳宋有□門、□澤。
今河南歸德府洽商邱縣府東北四十裡有□城是也。
前志河南郡熒陽下曰:下水,在西南梁國。
□下曰:獲水,首受甾獲渠,東北至彭城入泗。
水經曰:汳水,出陰溝于浚儀縣北。
又東至梁郡□縣為獲水,餘波南入雎陽城中。
獲水,出汳水于梁郡□縣北。
又東過蕭縣南,雎水北流注之。
又東至彭城縣北,東入于泗。
按水經至□為獲水,許書當同,不當雲為雝水也。
下文灉篆下雲:河灉水也。
用爾雅河出為灉語。
然則自河出卽為灉,非自河出為汳,旣而為灉也。
且許言汳受陰溝,則非受河矣。
曰陰溝,曰浪湯渠,曰汳水、獲水,許能言其分合,今當河流絫徙之後,不可得而言。
方輿紀要曰:汳水,或謂卽禹貢之雝水,春秋之邲水,秦漢之鴻溝。
上與河泲通,下與泗淮通。
隋以前自歸德府至蕭縣、砀山縣閑入泗。
隋以後則自歸德至泗州兩城閑入淮。
宋時東南之漕,大都由汴以達畿邑,故汴河之經理為詳。
自後則湮廢矣。
禹貢錐指曰:元至元中,河徙出陽武縣南,奪濄入淮,而新鄉之流遂絶。
及泰定元年,改從汴渠,至徐州城東北,合泗以入淮,卽今河所行是也。
然則今之大河,開封而下徐州而上皆故汴也。
從水反聲。
皮變切。
十四部。
漢志作卞。
後漢書作汴。
按卞者,弁之□變也。
變汳為汴,未知起于何代。
恐是魏晉都雒陽,惡其從反而改之。
舊音切芳萬,今則并其音改之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潧zhēn 注解:潧水。
出鄭國。
鄭國謂周之鄭國,卽漢之新鄭也。
鄭語曰:前華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溱洧。
水經曰:潧水,出鄭縣西北平地。
郦雲:出郐城西北雞絡塢下,東南流,左合□水。
又南,左會承雲山水。
又東南,徑郐城西,謂之桺泉水。
又南,注于洧,世亦謂之為郐水也。
今溱水在河南開封府密縣,東北流經新鄭縣西北,南流合洧水為雙泊河,而洧盛溱涸矣。
從水曾聲。
側诜切。
十二部。
按曾聲則在六部。
而經傳皆作溱,秦聲。
鄭風骞裳涉溱,與豈無他人為韻。
學者疑之。
玉裁謂說文、水經皆雲潧水在鄭,溱水出桂陽。
葢二字古分别如是,後來因鄭風異部合韻,遂形聲俱變之耳。
《詩》曰:“潧與洧,方汍汍兮。
”汍音丸藥之丸,各本作渙渙,今正。
此鄭風文也。
今毛詩作渙渙,春水盛也。
釋文曰:韓詩作洹洹,音丸。
說文作泛,音父弓反。
按作泛父弓反,音義俱非,葢汍汍之誤。
汍汍與洹洹同。
漢志又作灌灌,亦當讀汍汍。
皆水盛沄旋之貌。
引此詩者為潧字之證,知今經傳皆非古本。
廣韻曰:詩作溱洧,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淩línɡ 注解:淩水。
在臨淮。
前志臨淮郡。
後志為下邳國。
前志泗水國浚。
應劭曰:浚水所出,入淮南。
後志淩屬廣陵郡。
水經注淮水篇:淮水,左徑泗水國南。
淩水,出淩縣,東流,徑其縣故城東。
而東南流,注于淮,是曰淩口。
今江蘇徐州府宿遷縣縣東南五十裡有淩城。
淩水未詳。
從水夌聲。
力膺切。
六部。
廣韻曰:淩,歴也。
今字今義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濮pú 注解:濮水。
出東郡濮陽,南入巨野。
東郡濮陽,二志同。
前志濮陽下曰:衛成公自楚丘徙此,故帝丘,颛顼虛。
杜預曰:帝丘,昆吾氏因之,故曰昆吾之虛。
今直□大名府開州西南濮陽故城是也。
巨野,二志屬山陽郡。
前志巨□下曰:大□澤在北,兖州薮。
卽西狩獲麟之所,爾雅十薮之一。
今山東曹州府巨野縣,漢舊縣也。
自随以後,濟流枯竭,大野漸微,元末為河所決,河徙後遂涸為平陸。
濮水者,殷纣時師延作靡靡之樂,已而自沈之水也。
前志陳留郡封丘下曰:濮渠水首受泲,東北至都關入羊裡水。
水經注濟水篇言濮渠故渎,自濟東北流為高梁陂。
又東徑匡城北。
又東北徑酸棗縣故城南。
又東徑蒲城北。
又東徑韋城南。
又東徑長垣縣故城北。
又東分為二渎,北濮出焉。
濮渠又東徑須城北。
又東徑濮陽故城南。
又東徑離狐縣故城南。
又東徑葭密縣故城北。
又東北徑鹿城南。
又東與
出汝南上蔡黑闾澗,入汝。
汝南上蔡縣,二志同。
今河南汝甯府上蔡縣縣西南十裡故蔡城是。
水經注汝水篇曰:汝水,又東南徑新蔡縣故城南。
又東南左會澺水,水上承汝水,别流于奇雒城北為黃陂,東流于上蔡岡東為蔡塘。
又東徑平輿縣故城南為澺水。
又東南左迤為葛陂。
又東出為鲖水,俗謂之三丈陂。
陂東注為富水。
澺水正流自葛陂東南徑新蔡縣故城東而東南流,注于汝。
方輿紀要曰:澺水在汝甯府東四十裡,俗名洪河,源出西平縣。
水道提綱曰:南汝水至新蔡縣之東南,有洪河自西北來會。
洪河出舞陽縣東南之筆尖山,經西平縣、上蔡縣、汝陽縣,至新蔡縣南入汝,大緻東南流也。
按于古水道不改。
從水□聲。
篆文各本作澺。
此雲意聲。
集韻、類篇皆雲說文作□。
□作澺。
是宋時古本如此。
今據正。
于力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xì 注解:□水。
出汝南新郪,入颍。
汝南郡新郪。
見前志。
後志曰:汝南郡,宋公國,周名郪丘,漢改為新郪。
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于此。
今安徽颍州府治阜陽縣東八裡有新郪城。
水經注颍水篇曰:細水,上承陽都阪陂水,枝分東南出為細水。
東徑新陽縣故城北。
又東南徑宋縣故城北。
縣卽所謂郪丘者也。
又南徑細陽縣。
又東南徑細陽縣故城南。
引地理志細水出細陽縣東南入颍。
按□水不得其詳。
從水囟聲。
稣計切。
古音當在十二部。
前志及郦作細。
□細古今字,皆從囟聲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灈qú 注解:灈水。
出汝南吳房,入瀙。
汝南郡吳房,二志同。
孟康曰:本房子國,楚靈王遷房于楚,吳王阖闾弟夫槩奔楚,封于此,為棠溪氏。
以封吳,故曰吳房。
今吳房城棠溪亭是。
按昭十三年杜注:房滅于楚,後平王遷之于荊山。
今河南汝甯府遂平縣治,故吳房城也。
水經曰:灈水,出汝南吳房縣西北奧山。
東過其縣北入于汝。
郦雲:灈水東徑灈陽故城西,東流入瀙水,徑其縣南。
又東入于汝。
今遂平縣縣西七十裡奧來山,蓋水經之奧山也。
方輿紀要曰:灈水在遂平縣南,東北流入汝。
水道提綱曰:灈水今難确□指證。
從水瞿聲。
其俱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颍yǐnɡ 注解:颍水。
出颍川陽城幹山,東入淮。
各本作幹山。
韻會引作耿山。
晉書音義引作陽城少室陽幹山,則兼用水經、漢志改說文也。
爾雅音義引字林作陽城幹山,與今說文合。
颍川以水名郡,字當從水。
而漢碑郡名多從禾,葢漢時相習如此寫,如女陽、女陰、舞陽、舞陰以水名縣,而不作汝潕字也。
恐漢志、說文古本郡名亦當從禾耳。
颍川郡陽城,二志同。
今河南河南府登封縣縣東南四十裡有陽城廢縣。
前志陽城下曰:陽幹山,颍水所出。
東至下蔡入淮,過郡三,行千五百裡。
荊州浸。
過郡三者,颍川、淮陽、沛郡也。
水經曰:颍水,出颍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東南至愼縣東南入于淮。
水道提綱曰:今颍水源出登封縣北蒿山西南之少室山,東南經密縣、禹州分為二派。
一經新鄭縣至臨颍縣,一經襄城縣,至臨颍縣,二支複合,經商水縣,合汝水。
又合荥陽水,至陳州府南,分為二派。
一為濄河,一為沙河。
濄河至江南太和縣與沙河合,又經颍上縣與淮水合,曰颍口。
皆東南流也。
水經曰:至愼縣入淮。
愼縣故城在今颍上縣。
從水頃聲。
餘頃切。
十一部。
豫州浸。
職方氏曰:荊州其浸颍,湛。
豫州其浸波,溠。
許颍下湛下皆曰豫州浸,而溠下曰荊州浸。
此非筆誤,蓋案地形互易之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洧wěi 注解:洧水。
出颍川陽城山,東南入颍。
前志陽城下曰:陽城山,洧水所出。
東南至長平入颍,過郡三,行五百裡。
過郡三者,颍川、南陽、汝南也。
按據志則陽城縣有陽城山。
許不複言陽城,如河南縣、弘農縣之例。
水經曰:洧水,出河南密縣西南馬領山,東南至習城西折入于颍。
郦曰:亦言出陽城山。
葢馬領之統目焉。
習城西折入颍,卽地理志至長平縣入颍者也。
方輿紀要曰:今洧水出登封縣陽城山,經密縣至禹州新鄭縣,合溱水為雙泊河。
又經長葛縣、洧川縣、鄢陵縣、扶溝縣,至西華縣入颍。
大緻東南流也。
一統志曰:洧水本至西華入颍,宋時導之自扶溝入蔡。
左傳襄十一年濟隧,九年陰坂。
廿六年涉于樂氏。
說者雲皆謂洧津也。
從水有聲。
榮美切。
古音在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濦yīn 注解:濦水。
出颍川陽城少室山,東入颍。
水經曰:□水,出□強縣南澤中,東入颍。
郦雲:□水,出颍川陽城縣少室山,東流注于颍而亂流,東南徑臨颍縣西北。
又東徑□陽城北。
又東徑□強縣故城南。
汝水于奇雒城西别東派,時人謂之大□水。
左合小□水,東徑西華縣故城南,至女陽縣故城北,東注于颍。
按前志汝南郡□強,以□水得名。
今大溵水在郾城縣南,至商水縣東二十裡合颍水。
小溵水在臨颍縣西南,東流合于颍水。
從水□聲。
于謹切。
十三部。
亦音殷。
其字一變為□,再變為溵。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濄ɡuō 注解:濄水。
受淮陽扶溝浪湯渠,東入淮。
湯,韻會作蕩。
前志作狼湯。
師古上音浪,下音徒浪反。
水經注作蒗□渠。
集韻作蒗蕩渠。
皆音同字異耳。
淮陽國扶溝,見前志。
淮陽國,孝明帝更名陳國。
而扶溝改屬陳留置。
扶樂縣,屬陳國。
今河南開封府扶溝縣,漢縣地也。
前志扶溝下曰:渦水首受狼湯渠。
東至沛郡向入淮,過郡三,行千裡。
水經曰:淮水,又東過當塗縣北,濄水從西北來注之。
又曰:陰溝水,出河南陽武縣蒗□渠,東南至沛為濄水。
又東南至下邳淮陵縣入于淮。
郦雲:淮水于荊山北。
濄水東南注之。
注言下邳淮陵入淮,誤矣。
按淮水篇郦注曰:淮水徑當塗縣故城北。
又東北。
又北,沙水注之,經所謂蒗□渠也。
于荊山北,濄水東南注之。
據郦所雲,是渠水、濄水以次入淮也。
今渦水在安徽鳳陽府懷遠縣入淮,其上流詳見水道提綱等書,非漢志、說文、水經舊迹矣。
從水過聲。
古禾切。
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洩yì 注解:洩水。
受九江博安洵波,北入氐。
前志九江郡博鄉。
此雲博安,與水經合。
洵波當作芍陂。
氐當作比。
水經曰:洩水,出博安縣,北過芍陂西與沘水合,西北入于淮。
注雲:博安縣,地理志之博鄉縣也。
洩水自縣上承沘水于麻步川,西北出歴濡溪,謂之濡水。
自濡溪徑安豐縣,北流注于淠,亦謂之濡須口。
按淠卽沘字,見沘水篇注。
洵波無考,疑作芍陂。
水經雲過芍陂,則非受也。
疑當作水受九江博安洵為句。
洵卽濄水出者。
下四字當作過芍陂北入比六字。
然無左證,又與郦雲上承沘者不合,亦所謂聞疑載疑而已。
從水世聲。
餘制切。
五部。
毛詩大雅傳曰:洩洩猶沓沓也。
此謂假洩為詍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汳biàn 注解:汳水。
受陳留浚儀陰溝,至□為雝水,東入于泗。
雝當作獲,字之誤也。
陳留郡浚儀,二志同。
晉地道記雲:衛之儀邑。
蘇林曰:故大梁城,梁惠王始都此。
今河南開封府祥符縣縣城西北浚儀廢縣是也。
蒙,二志皆屬梁國。
春秋左傳宋有□門、□澤。
今河南歸德府洽商邱縣府東北四十裡有□城是也。
前志河南郡熒陽下曰:下水,在西南梁國。
□下曰:獲水,首受甾獲渠,東北至彭城入泗。
水經曰:汳水,出陰溝于浚儀縣北。
又東至梁郡□縣為獲水,餘波南入雎陽城中。
獲水,出汳水于梁郡□縣北。
又東過蕭縣南,雎水北流注之。
又東至彭城縣北,東入于泗。
按水經至□為獲水,許書當同,不當雲為雝水也。
下文灉篆下雲:河灉水也。
用爾雅河出為灉語。
然則自河出卽為灉,非自河出為汳,旣而為灉也。
且許言汳受陰溝,則非受河矣。
曰陰溝,曰浪湯渠,曰汳水、獲水,許能言其分合,今當河流絫徙之後,不可得而言。
方輿紀要曰:汳水,或謂卽禹貢之雝水,春秋之邲水,秦漢之鴻溝。
上與河泲通,下與泗淮通。
隋以前自歸德府至蕭縣、砀山縣閑入泗。
隋以後則自歸德至泗州兩城閑入淮。
宋時東南之漕,大都由汴以達畿邑,故汴河之經理為詳。
自後則湮廢矣。
禹貢錐指曰:元至元中,河徙出陽武縣南,奪濄入淮,而新鄉之流遂絶。
及泰定元年,改從汴渠,至徐州城東北,合泗以入淮,卽今河所行是也。
然則今之大河,開封而下徐州而上皆故汴也。
從水反聲。
皮變切。
十四部。
漢志作卞。
後漢書作汴。
按卞者,弁之□變也。
變汳為汴,未知起于何代。
恐是魏晉都雒陽,惡其從反而改之。
舊音切芳萬,今則并其音改之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潧zhēn 注解:潧水。
出鄭國。
鄭國謂周之鄭國,卽漢之新鄭也。
鄭語曰:前華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溱洧。
水經曰:潧水,出鄭縣西北平地。
郦雲:出郐城西北雞絡塢下,東南流,左合□水。
又南,左會承雲山水。
又東南,徑郐城西,謂之桺泉水。
又南,注于洧,世亦謂之為郐水也。
今溱水在河南開封府密縣,東北流經新鄭縣西北,南流合洧水為雙泊河,而洧盛溱涸矣。
從水曾聲。
側诜切。
十二部。
按曾聲則在六部。
而經傳皆作溱,秦聲。
鄭風骞裳涉溱,與豈無他人為韻。
學者疑之。
玉裁謂說文、水經皆雲潧水在鄭,溱水出桂陽。
葢二字古分别如是,後來因鄭風異部合韻,遂形聲俱變之耳。
《詩》曰:“潧與洧,方汍汍兮。
”汍音丸藥之丸,各本作渙渙,今正。
此鄭風文也。
今毛詩作渙渙,春水盛也。
釋文曰:韓詩作洹洹,音丸。
說文作泛,音父弓反。
按作泛父弓反,音義俱非,葢汍汍之誤。
汍汍與洹洹同。
漢志又作灌灌,亦當讀汍汍。
皆水盛沄旋之貌。
引此詩者為潧字之證,知今經傳皆非古本。
廣韻曰:詩作溱洧,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淩línɡ 注解:淩水。
在臨淮。
前志臨淮郡。
後志為下邳國。
前志泗水國浚。
應劭曰:浚水所出,入淮南。
後志淩屬廣陵郡。
水經注淮水篇:淮水,左徑泗水國南。
淩水,出淩縣,東流,徑其縣故城東。
而東南流,注于淮,是曰淩口。
今江蘇徐州府宿遷縣縣東南五十裡有淩城。
淩水未詳。
從水夌聲。
力膺切。
六部。
廣韻曰:淩,歴也。
今字今義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濮pú 注解:濮水。
出東郡濮陽,南入巨野。
東郡濮陽,二志同。
前志濮陽下曰:衛成公自楚丘徙此,故帝丘,颛顼虛。
杜預曰:帝丘,昆吾氏因之,故曰昆吾之虛。
今直□大名府開州西南濮陽故城是也。
巨野,二志屬山陽郡。
前志巨□下曰:大□澤在北,兖州薮。
卽西狩獲麟之所,爾雅十薮之一。
今山東曹州府巨野縣,漢舊縣也。
自随以後,濟流枯竭,大野漸微,元末為河所決,河徙後遂涸為平陸。
濮水者,殷纣時師延作靡靡之樂,已而自沈之水也。
前志陳留郡封丘下曰:濮渠水首受泲,東北至都關入羊裡水。
水經注濟水篇言濮渠故渎,自濟東北流為高梁陂。
又東徑匡城北。
又東北徑酸棗縣故城南。
又東徑蒲城北。
又東徑韋城南。
又東徑長垣縣故城北。
又東分為二渎,北濮出焉。
濮渠又東徑須城北。
又東徑濮陽故城南。
又東徑離狐縣故城南。
又東徑葭密縣故城北。
又東北徑鹿城南。
又東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