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标題:涪fú
注解:涪水。
以下同。
出廣漢剛邑道徼外,南入漢。
地理志曰:廣漢郡剛氐道。
郡國志曰:廣漢屬國都尉。
領陰平道、甸氐道、剛氐道、剛氐,此作剛邑,葢誤。
百官公卿表曰:列侯所食縣曰國。
皇大後、皇後、公主所食曰邑。
有蠻夷曰道。
然則志偁甸氐道、剛氐道、湔氐道皆以其有氐而道之。
志于剛氐道下曰:涪水出徼外。
南至墊江,入漢,過郡二,行千六十九裡。
過郡二者,廣漢、巴郡也。
墊江屬巴郡。
按剛氐道徼外,葢在今四川龍安府松潘□境内地,舊松潘衛也。
衛東有小分水嶺,涪水出焉,東南流,經龍安府之平武縣、江油縣、彰明縣、又經綿州,又經漳川府之三台縣、射洪縣、遂甯縣,至重慶府之合州城南。
嘉陵江合渠江自東北來會,合流至重慶府府城北入大江。
合州,漢之墊江縣也。
嘉陵江卽西漢水也。
許雲南入漢,謂入嘉陵江也。
水經雲:涪水出廣魏涪縣西北,南至小廣魏,與梓潼水合。
梓潼水出其縣北畍,西南入于涪,又西南至小廣魏南入于墊江。
雲出涪縣與志異者,水經舉稍近言也。
墊江縣名而雲入于墊江者,以地名名水也。
益州之水見于史者涪水謂之内水,今之涪江也。
雒水合綿水謂之中水,今在泸州州城北入大江,水道提綱謂之沱江者是也。
外水今之大江也。
從水咅聲。
縛牟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潼tónɡ 注解:潼水。
出廣漢梓潼北畍,南入褺江。
褺,各本作墊,今正。
廣漢郡梓潼,前後二志同。
前志曰:梓潼五婦山,馳水所出,南入涪,行五百五十裡。
應劭注雲:潼水所出,南入墊江。
水經曰:梓潼水出其縣北畍,西南入于涪,又西南至小廣魏南,入于墊江。
按馳水、潼水、梓潼水異名同實。
五婦山卽今四川保甯府劍州州西北五十裡之五子山。
今劍州及綿州之梓潼縣,葢漢梓潼地。
潼水出五子山之西大山。
東南流,經今梓潼縣,又經潼川府之鹽亭縣,又至射洪縣東南之獨坐山,入涪江。
今謂之潼江、射江、彌江。
許雲南入褺江。
卽謂今射洪東南入涪江。
涪江下流至重慶府之合州,合嘉陵江也。
漢志墊江,應劭音徒浃反。
孟康音重疊之疊。
許書衣部雲褺,重衣也。
巴郡有褺江縣,此縣為嘉陵江、渠江、涪江會合之地。
水如衣之重複,故曰褺江,其字音疊,淺人乃訛作昏墊之墊。
觀應、孟之音,則知漢書字固從衣也。
雲入褺江者,其縣其水通名也。
今四川忠州之墊江縣,則漢巴郡臨江縣地,與漢褺江相歫甚遠。
○又按涪下曰:南入漢者,言至褺江而入西漢水也。
潼下曰南入褺江者,言入西漢水在褺江境也。
錯見互相足。
○又按地理志、水經之羌水下,合白水,又合西漢水,卽今四川保甯府昭化縣城北合嘉陵江之白水也。
羌水亦謂之墊江者,葢昔人以其委名其源。
魏書吐谷渾阿豺登其國西強山,觀墊江源。
今洮州衛西南三百四十裡西嵹山。
羌水所出。
從水童聲。
徒紅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江jiānɡ 注解:江水。
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
蜀郡湔氐道,二志同。
前志曰:湔氐道,禹貢崏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
東南至江都入海,過郡九,行七千二百六十裡。
今本九作七,行七千作行二千,今依徐锴所引正。
過郡九者,蜀郡、犍為、巴郡、南郡、長沙、江夏、廬江、丹陽、廣陵國也。
湔氐徼外崏山,卽禹貢岷山,封禅書謂之渎山,李膺益州記謂之羊膊嶺,今四川龍安府松潘□卽松潘衛衛北二百三十裡大分水嶺是也。
流經茂州、成都府、眉州、嘉定府、叙州府、泸州、重慶府、忠州、夔州府、湖廣之宜昌府、荊州府、嶽州府、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江西之九江府、江南之安慶府、池州府、太平府、江甯府、鎭江府、常州府諸境,至北岸通州,南岸蘇州府昭文縣境入海。
此禹貢漢志所謂北江入海也。
從水工聲。
古雙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沱tuó 注解:江别流也。
召南曰:江有沱。
釋水曰:水自江出為沱。
毛傳曰:沱,江之别者。
按今說文衍流字,宜□。
沱為江之别,如勃澥為海之别,立文正同。
禹貢某氏注雲:沱,江别名。
江别名,謂江之别出者之名也。
别皆彼列切。
出□山東。
别為沱。
禹貢曰:岷冊道江,東别為沱。
按荊州、梁州皆有沱。
地理志蜀郡郫下曰:禹貢江沱在西,東入江。
汶江下曰:江沱在西南,東入江,皆謂梁州沱也。
于南郡枝江曰:江沱在西,東入江。
謂荊州沱也。
道江之東别為沱,自當謂梁州者。
鄭注尚書不信地理志所說,以今水道言之。
水道提綱曰:江至灌縣曰都江,分為二派。
其南流者,正派也。
其東流經郫縣、新□、成都、新都、金堂,南經□州、資陽、資縣、富順,至泸州複入江者,沱江也。
沱江會北來綿雒諸水而南入江曰中水。
是首受江,尾入江,與漢志合。
然此郫之沱耳,汶江之沱尚當在其上流,未審今何水。
從水它聲。
徒何切。
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浙zhè 注解:江水東至會稽山陰為浙江。
會稽郡山陰二志同。
今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是其地。
今俗皆謂錢唐江為浙江,不知錢唐江,地理志、水經皆謂之漸江。
江至會稽山陰,古曰浙江。
說文浙漸二篆分舉劃然。
後人乃以浙名冒漸,葢由二水相合,如吳越春秋越王至浙江之上,史記楚威王□取故吳地至浙江,始皇至錢唐臨浙江皆謂是也。
今則江故道不可考矣。
歙金氏榜禮箋曰:班志南江,在會稽吳縣南,東入海,楊州川。
北江,在毗陵北,東入海,楊州川。
中江,出丹陽蕪湖西南,東至陽羨入海,楊州川。
毗陵之北江卽今大江。
其蕪湖之中江,吳縣之南江徑流湮廢。
據班志丹陽石城下雲:分江水,首受江。
東至餘姚入海,過郡二,行千二百裡。
說文江水至會稽山陰為浙江。
阚骃十三州志曰:江水至會稽與浙江合。
晉灼亦雲:水經江水又東至石城縣,分為二。
其一東北流,過毗陵縣北為北江。
其一又東至會稽餘姚縣東,入于海。
郦注沔水篇曰:江水自石城東出為南江。
又東徑宣城之臨城縣南,又東徑安吳縣,又東徑甯國縣南,又東徑故鄣縣南、安吉縣北,又東北為長渎。
曆湖口。
又曆烏程縣。
南通餘杭縣,則與浙江合。
又東徑餘姚縣故城南,又東注于海,所謂地理志江水自石城東出徑吳國南為南江者也。
榜謂分江水合三江言之為南江,猶岷江合言之為北江。
班氏備列南江、中江、北江,以應職方楊州其川三江。
其于石城着南江源委,猶于湔氐道着北江源委。
故志于中江言出蕪湖西南東至陽羨入海。
至南江、北江但雲東入海。
以入海之地已互見于石城,湔氐道也。
是分江水為南江,卽志文考之益明。
郦注能說南江,而不能說中江耳。
從水□聲。
旨□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é 注解:□水。
出蜀汶江徼外,東南入江。
蜀郡汶江,見前志。
後志雲:蜀郡汶江道。
前志蜀郡靑衣下雲:大渡水東南至南安入渽。
汶江下雲:渽水出徼外,南至南安東入江,過郡三,行三千四十裡。
水經曰:大江又東南過犍為武陽縣。
靑衣水、沫水從西南來合而注之。
又曰:靑衣水,出靑衣縣西蒙山,東與沫水合,至犍為南安縣入江。
沫水出廣柔徼外,東南過旄牛縣北,又東至越巂靈道縣,出蒙山南,東北與靑衣水合,東入于江。
注曰:江水又東南徑南安縣西。
縣治靑衣水會,衿帶二水矣。
縣南有峨眉山,有蒙水,卽大渡水也。
水發蒙溪,東南與渽水合。
渽水出徼外,徑汶江道南,至南安入大渡水。
大渡水,又東入江。
按經曰武陽,注曰南安,二縣壤接。
犍為南安者,今四川嘉定府治附郭縣曰樂山是也。
蜀郡汶江縣者,今四川茂州治是其地。
凡言徼外者,皆謂去其郡縣境不甚遠。
如廣漢剛氐道徼外,蜀湔氐徼外皆是。
徼者,張揖曰塞也。
以木□水為蠻夷畍也。
漢志靑衣縣下有大渡水而無靑衣水。
葢今之靑衣水,班所謂大渡水也。
今之大渡河,班所謂渽水也。
凡水以互受而名亂,舉如是矣。
且地理志不言沫水,但言大渡水入渽,渽水至南安入江。
水經、華陽國志、張揖注漢書皆曰:沫水與靑衣水合入江。
然則諸家雲沫水與靑衣水合者,卽班志之大渡水與渽水合也。
以今水道言。
今之靑衣江出雅州府蘆山縣東伏牛山西麓,東南流,經榮經縣東,雅州府城北,名山縣南,洪雅縣南,夾江縣西,至嘉定府西境與陽江合者。
諸家之靑衣水,班志之大渡水也。
今之大渡河出小金川司、大金川司,至上下魚通,合打箭爐泸河,經曬經關合越巂河,經峩眉縣西南大峩山前,又經三峩山麓,至嘉定府西南境。
靑衣江自西北來會者,諸家所雲沫水,班固所雲渽水也。
大渡河自北而西而西南而東而東北,曲行千五百裡。
班雲過郡三者,蜀郡、越巂、犍為也。
雲行三千四十裡,三千或是二千之誤。
凡唐宋史雲大渡河者,皆謂地理志之渽水,卽司馬相如傳之沫水。
從水□聲。
各本篆作涐,解作我聲,音五何切,字之誤也,今更正。
按作涐,則與漢志不合,遂有欲改志作涐者。
考漢志師古注曰:渽音哉。
葢沿音義舊文。
玉篇:涪潼渽江沱湔浙沫溫灊滇淹沮塗沅□十五字聯屬,皆崏江之類,與說文正合。
而涐字則廁于部末孫強、陳彭年雜收字中。
此與木部栀字可正桅字之誤正同。
水經注雲:呂忱曰:渽水出蜀。
許愼以為□水也。
從水,□聲。
分别許、呂古今異體。
俗改□為涐,非是。
廣韻十六咍曰:渽,水名。
出蜀。
此用字林。
集韻十六咍、類篇水部皆雲:渽,或作□。
此許字之佚見于古籍者。
祖才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湔jiān 注解:湔水。
出蜀郡綿虒玉壘山,東南入江。
郡字衍。
前志曰:蜀郡縣虒。
後志曰:蜀郡縣虒道。
有蠻夷曰道,前志省文耳。
前志曰:綿虒玉壘山,湔水所出。
東南至江陽入江,過郡三,行千八百九十裡。
又曰:廣漢郡綿竹縣紫岩山,綿水所出。
東至新都北入雒。
廣漢郡雒縣章山,雒水所出。
南至新都谷(字誤)入湔。
過郡三者,蜀郡、廣漢、犍為也。
湔水、綿水、雒水三水互受通偁。
水經雲:又東過江陽縣南。
雒水從三危山東過廣魏雒縣南,東南注之。
是卽漢志之湔水兼綿雒至江陽入江者也。
三危山,葢卽漢志之玉壘山。
水經以雒為湔也。
江陽,今四川泸州。
綿虒玉壘山當在松潘衛境内。
蜀都賦曰:廓靈關以為門,包玉壘而為宇。
劉逵注:玉壘,山名,湔水出焉。
在成都西北。
岷山畍在後,故曰宇。
靈關在前,故曰門也。
今水道,綿水由綿竹縣至漢州合雒水。
雒水由什邡縣至漢州合綿水。
其下流經□州、資陽縣、資縣、内江縣、富順縣,至泸州城與大江會。
于漢志、水經皆無不合,特其名或異耳。
此史所謂中水也。
其上遊據郦氏雲湔水入江,有湔堋、湔堰、湔□諸偁。
故今謂中水為沱江,但秦李冰所造,非禹故道,漢志亦不謂湔為沱。
從水□聲。
子仙切。
十二部。
一曰湔,半□也。
各本作手□之,今依水經注引字林手作半,依集韻、玉篇之作也,此别一義。
半澣者,澣衣不全濯之,僅濯其垢處曰湔。
今俗語猶如此。
此相沿古語,如雲湔裙是也。
廣韻:湔,洗也。
一曰水名,此用說文而互易其先後耳。
字林葢全襲說文語。
而郦書于湔水出綿虒玉壘山下引呂忱雲:一曰半浣水也,下注江。
此妄增水字,謂半浣為湔水别名。
亦其涉獵者博,不無抵梧。
濯者,□也。
湔者,半□也。
說文屬辭之法。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沫mò 注解:沫水。
出蜀西徼外,東南入江。
蜀謂蜀郡也。
不言何縣者,未審也。
沬水卽□水。
兩列之,葢許有未審。
從水末聲。
莫割切。
十五部。
按□下雲一曰沫也。
沫謂水泡。
江賦說水鳥雲:拊拂瀑沫。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溫wēn 注解:溫水。
出楗為符。
南入黔水。
楗依王氏宋本從木。
□釋曰:漢碑犍為皆作楗為。
是也。
符,各本作涪,誤,今正。
地理志犍為郡符下雲:溫水,南至鄨,入黚水。
黚水,亦南至鄨,入江。
按黚黔音同。
黔水卽黚水。
水經于江水曰:又東過枳縣西。
延江水從牂柯郡北流西屈注之。
枳縣,今重慶府涪州治也。
枳與涪陵縣壤接。
今涪州城東北有黔江,南自貴州合諸水入焉。
亦曰烏江,亦曰涪江,亦曰涪陵江。
此水自西而東而北,源流二千三百裡。
詳見水道提綱。
會貴州大定、貴陽、遵義、平越、石阡、思南六府及湖廣施南半府、四川酉陽、黔江、彭水、南川、涪州諸水,實巨川也。
水經注延江篇曰:溫水,一曰煗水。
出犍為符縣,而南入黚水。
黚水亦出符縣南,與溫水會。
俱南入鄨水。
江水篇曰:華陽記曰:枳縣在江州巴郡東四百裡,治涪陵水會,皆烏江之源委也。
漢志今本疑有奪字,以水經注正之。
疑當雲溫水至鄨入黚水,黚水亦出符至鄨,北入江。
鄨非入江之地,今雲至鄨入江,非例也。
水經之延江水,于江水條曰枳縣西注江,于延江條曰至沅陵縣入于沅。
郦氏有一水枝分之說。
但許不言黔水所入。
班但言黚水入江,不言何處入江。
古人略之,葢其愼也。
水道提綱綜緝冣詳,而核之古籍猝難互證。
犍為符縣,今四川泸州合江縣其地也。
從水□聲。
烏□切。
十三部。
今以為溫煗字。
許意當用□為溫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灊qián 注解:灊水。
出巴郡宕渠,西南入江。
巴郡宕渠,二志同。
今順慶府渠縣縣東北七十裡有宕渠城是也。
前志宕渠下曰:灊水西南入江。
不曹水出東北南入灊。
水經于江水曰:又東北至巴郡江州縣東。
強水、涪水、漢水、白水、宕渠水五水合南流注之。
郦雲:宕渠水卽潛水渝水矣。
水經又曰:潛水出巴郡宕渠縣。
又南入于江。
按許雲西南入江,則此水必合嘉陵江至合州入江。
未詳今之何水。
鄭注禹貢梁州曰:漢别為潛,其穴本小,水積成澤,流與漢合。
蜀都賦:演以潛沫。
劉逵雲:禹貢梁州沲潛旣道,有水從漢中沔陽縣南流,至梓潼漢壽縣入穴中,通岡山下,西南潛出,今名伏水。
舊說雲禹貢潛水也。
劉澄之,郦道元說與逵略同。
或以今保甯府廣元縣之由七盤關經神宣驿又經龍洞口至朝天驿北穿穴而出入嘉陵之水證之。
此水甚小,殆非是,況所由非宕渠也。
班、許皆不釋禹貢,以灊水系諸宕渠縣,雲西 南入江。
許雲出宕渠,班則不雲出宕渠。
然則灊是入西漢以入江之水。
今不能定為何水耳。
從水鬵聲。
昨鹽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沮jū 注解:沮水。
出漢中房陵,東入江。
漢中郡房陵,二志同。
左傳之麇國。
成大心敗麇師于防渚,阚骃曰:防卽房陵也。
今湖北鄖陽府房縣是其地。
左傳定四年:吳人敗楚及郢,楚子出涉雎。
哀六年:昭王曰:江漢雎漳,楚之望也。
前志房陵下曰:東山,沮水所出。
東至郢入江。
應劭南郡臨沮注曰:沮水,出漢中房陵。
東入江。
水經曰:沮水,出漢中房陵縣東山。
東南過臨沮縣畍。
又東南過枝江縣。
東南入于江。
今此水出房縣西南二百裡之景山。
經當陽縣合南漳水,至荊州府城西南周寅店入江。
顧景範曰:其字正作沮。
左傳作雎。
皆七餘反。
後訛為柤,讀曰租,字與音俱變矣。
今襄陽沮水左右地皆曰沮中,亦謂之柤中。
襄陽記:柤中在上黃畍。
吳志赤烏四年諸葛瑾取柤中。
魏志正始四年諸葛瑾攻沮中,正是一事。
從水且聲。
子餘切。
五部。
按經典釋文、漢書注皆曰七餘反。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滇diān 注解:益州池也。
二志皆雲益州郡滇池縣。
前志滇池縣下:滇池澤在西北。
南中志曰:有澤水周回二百裡,所出深廣,下流淺狹,如倒流,故曰滇池。
今雲南雲南府附郭昆明縣府城南之滇池是也。
城西南八十裡為海口大河,卽滇池導流之處也。
下流至武定府注于金沙江。
金沙江在四川叙州府入江。
從水眞聲。
都年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塗tú 注解:塗水。
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繩。
繩,各本訛作渑,今正。
牧前志作收,後志作牧。
華陽國志:竟作□。
李奇曰:靡音麻。
收靡卽□麻。
常璩曰:□麻縣山出好□麻。
收□牧三字皆同紐。
□釋益州太守碑牧靡字三見。
□書亦作牧矣。
益州郡牧靡,二志同。
前志曰:南山臘,塗水所出。
西北至越巂入繩,過郡二,行千二十裡。
水經注若水篇曰:若水,又東,塗水注之。
水出建甯郡之收靡縣南山。
縣山并卽草以立名。
山在縣東烏句山南五百裡,山生收靡,可以解毒。
塗水導源臘谷。
西北流至越巂入若水。
按塗水出臘谷,故漢志謂之臘。
塗水,漢志、說文皆雲入繩。
而水經注雲入若水者,善長雲若水,又徑越巂大莋縣入繩。
繩水出徼外,南徑旄牛
以下同。
出廣漢剛邑道徼外,南入漢。
地理志曰:廣漢郡剛氐道。
郡國志曰:廣漢屬國都尉。
領陰平道、甸氐道、剛氐道、剛氐,此作剛邑,葢誤。
百官公卿表曰:列侯所食縣曰國。
皇大後、皇後、公主所食曰邑。
有蠻夷曰道。
然則志偁甸氐道、剛氐道、湔氐道皆以其有氐而道之。
志于剛氐道下曰:涪水出徼外。
南至墊江,入漢,過郡二,行千六十九裡。
過郡二者,廣漢、巴郡也。
墊江屬巴郡。
按剛氐道徼外,葢在今四川龍安府松潘□境内地,舊松潘衛也。
衛東有小分水嶺,涪水出焉,東南流,經龍安府之平武縣、江油縣、彰明縣、又經綿州,又經漳川府之三台縣、射洪縣、遂甯縣,至重慶府之合州城南。
嘉陵江合渠江自東北來會,合流至重慶府府城北入大江。
合州,漢之墊江縣也。
嘉陵江卽西漢水也。
許雲南入漢,謂入嘉陵江也。
水經雲:涪水出廣魏涪縣西北,南至小廣魏,與梓潼水合。
梓潼水出其縣北畍,西南入于涪,又西南至小廣魏南入于墊江。
雲出涪縣與志異者,水經舉稍近言也。
墊江縣名而雲入于墊江者,以地名名水也。
益州之水見于史者涪水謂之内水,今之涪江也。
雒水合綿水謂之中水,今在泸州州城北入大江,水道提綱謂之沱江者是也。
外水今之大江也。
從水咅聲。
縛牟切。
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潼tónɡ 注解:潼水。
出廣漢梓潼北畍,南入褺江。
褺,各本作墊,今正。
廣漢郡梓潼,前後二志同。
前志曰:梓潼五婦山,馳水所出,南入涪,行五百五十裡。
應劭注雲:潼水所出,南入墊江。
水經曰:梓潼水出其縣北畍,西南入于涪,又西南至小廣魏南,入于墊江。
按馳水、潼水、梓潼水異名同實。
五婦山卽今四川保甯府劍州州西北五十裡之五子山。
今劍州及綿州之梓潼縣,葢漢梓潼地。
潼水出五子山之西大山。
東南流,經今梓潼縣,又經潼川府之鹽亭縣,又至射洪縣東南之獨坐山,入涪江。
今謂之潼江、射江、彌江。
許雲南入褺江。
卽謂今射洪東南入涪江。
涪江下流至重慶府之合州,合嘉陵江也。
漢志墊江,應劭音徒浃反。
孟康音重疊之疊。
許書衣部雲褺,重衣也。
巴郡有褺江縣,此縣為嘉陵江、渠江、涪江會合之地。
水如衣之重複,故曰褺江,其字音疊,淺人乃訛作昏墊之墊。
觀應、孟之音,則知漢書字固從衣也。
雲入褺江者,其縣其水通名也。
今四川忠州之墊江縣,則漢巴郡臨江縣地,與漢褺江相歫甚遠。
○又按涪下曰:南入漢者,言至褺江而入西漢水也。
潼下曰南入褺江者,言入西漢水在褺江境也。
錯見互相足。
○又按地理志、水經之羌水下,合白水,又合西漢水,卽今四川保甯府昭化縣城北合嘉陵江之白水也。
羌水亦謂之墊江者,葢昔人以其委名其源。
魏書吐谷渾阿豺登其國西強山,觀墊江源。
今洮州衛西南三百四十裡西嵹山。
羌水所出。
從水童聲。
徒紅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江jiānɡ 注解:江水。
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
蜀郡湔氐道,二志同。
前志曰:湔氐道,禹貢崏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
東南至江都入海,過郡九,行七千二百六十裡。
今本九作七,行七千作行二千,今依徐锴所引正。
過郡九者,蜀郡、犍為、巴郡、南郡、長沙、江夏、廬江、丹陽、廣陵國也。
湔氐徼外崏山,卽禹貢岷山,封禅書謂之渎山,李膺益州記謂之羊膊嶺,今四川龍安府松潘□卽松潘衛衛北二百三十裡大分水嶺是也。
流經茂州、成都府、眉州、嘉定府、叙州府、泸州、重慶府、忠州、夔州府、湖廣之宜昌府、荊州府、嶽州府、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江西之九江府、江南之安慶府、池州府、太平府、江甯府、鎭江府、常州府諸境,至北岸通州,南岸蘇州府昭文縣境入海。
此禹貢漢志所謂北江入海也。
從水工聲。
古雙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沱tuó 注解:江别流也。
召南曰:江有沱。
釋水曰:水自江出為沱。
毛傳曰:沱,江之别者。
按今說文衍流字,宜□。
沱為江之别,如勃澥為海之别,立文正同。
禹貢某氏注雲:沱,江别名。
江别名,謂江之别出者之名也。
别皆彼列切。
出□山東。
别為沱。
禹貢曰:岷冊道江,東别為沱。
按荊州、梁州皆有沱。
地理志蜀郡郫下曰:禹貢江沱在西,東入江。
汶江下曰:江沱在西南,東入江,皆謂梁州沱也。
于南郡枝江曰:江沱在西,東入江。
謂荊州沱也。
道江之東别為沱,自當謂梁州者。
鄭注尚書不信地理志所說,以今水道言之。
水道提綱曰:江至灌縣曰都江,分為二派。
其南流者,正派也。
其東流經郫縣、新□、成都、新都、金堂,南經□州、資陽、資縣、富順,至泸州複入江者,沱江也。
沱江會北來綿雒諸水而南入江曰中水。
是首受江,尾入江,與漢志合。
然此郫之沱耳,汶江之沱尚當在其上流,未審今何水。
從水它聲。
徒何切。
十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浙zhè 注解:江水東至會稽山陰為浙江。
會稽郡山陰二志同。
今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是其地。
今俗皆謂錢唐江為浙江,不知錢唐江,地理志、水經皆謂之漸江。
江至會稽山陰,古曰浙江。
說文浙漸二篆分舉劃然。
後人乃以浙名冒漸,葢由二水相合,如吳越春秋越王至浙江之上,史記楚威王□取故吳地至浙江,始皇至錢唐臨浙江皆謂是也。
今則江故道不可考矣。
歙金氏榜禮箋曰:班志南江,在會稽吳縣南,東入海,楊州川。
北江,在毗陵北,東入海,楊州川。
中江,出丹陽蕪湖西南,東至陽羨入海,楊州川。
毗陵之北江卽今大江。
其蕪湖之中江,吳縣之南江徑流湮廢。
據班志丹陽石城下雲:分江水,首受江。
東至餘姚入海,過郡二,行千二百裡。
說文江水至會稽山陰為浙江。
阚骃十三州志曰:江水至會稽與浙江合。
晉灼亦雲:水經江水又東至石城縣,分為二。
其一東北流,過毗陵縣北為北江。
其一又東至會稽餘姚縣東,入于海。
郦注沔水篇曰:江水自石城東出為南江。
又東徑宣城之臨城縣南,又東徑安吳縣,又東徑甯國縣南,又東徑故鄣縣南、安吉縣北,又東北為長渎。
曆湖口。
又曆烏程縣。
南通餘杭縣,則與浙江合。
又東徑餘姚縣故城南,又東注于海,所謂地理志江水自石城東出徑吳國南為南江者也。
榜謂分江水合三江言之為南江,猶岷江合言之為北江。
班氏備列南江、中江、北江,以應職方楊州其川三江。
其于石城着南江源委,猶于湔氐道着北江源委。
故志于中江言出蕪湖西南東至陽羨入海。
至南江、北江但雲東入海。
以入海之地已互見于石城,湔氐道也。
是分江水為南江,卽志文考之益明。
郦注能說南江,而不能說中江耳。
從水□聲。
旨□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é 注解:□水。
出蜀汶江徼外,東南入江。
蜀郡汶江,見前志。
後志雲:蜀郡汶江道。
前志蜀郡靑衣下雲:大渡水東南至南安入渽。
汶江下雲:渽水出徼外,南至南安東入江,過郡三,行三千四十裡。
水經曰:大江又東南過犍為武陽縣。
靑衣水、沫水從西南來合而注之。
又曰:靑衣水,出靑衣縣西蒙山,東與沫水合,至犍為南安縣入江。
沫水出廣柔徼外,東南過旄牛縣北,又東至越巂靈道縣,出蒙山南,東北與靑衣水合,東入于江。
注曰:江水又東南徑南安縣西。
縣治靑衣水會,衿帶二水矣。
縣南有峨眉山,有蒙水,卽大渡水也。
水發蒙溪,東南與渽水合。
渽水出徼外,徑汶江道南,至南安入大渡水。
大渡水,又東入江。
按經曰武陽,注曰南安,二縣壤接。
犍為南安者,今四川嘉定府治附郭縣曰樂山是也。
蜀郡汶江縣者,今四川茂州治是其地。
凡言徼外者,皆謂去其郡縣境不甚遠。
如廣漢剛氐道徼外,蜀湔氐徼外皆是。
徼者,張揖曰塞也。
以木□水為蠻夷畍也。
漢志靑衣縣下有大渡水而無靑衣水。
葢今之靑衣水,班所謂大渡水也。
今之大渡河,班所謂渽水也。
凡水以互受而名亂,舉如是矣。
且地理志不言沫水,但言大渡水入渽,渽水至南安入江。
水經、華陽國志、張揖注漢書皆曰:沫水與靑衣水合入江。
然則諸家雲沫水與靑衣水合者,卽班志之大渡水與渽水合也。
以今水道言。
今之靑衣江出雅州府蘆山縣東伏牛山西麓,東南流,經榮經縣東,雅州府城北,名山縣南,洪雅縣南,夾江縣西,至嘉定府西境與陽江合者。
諸家之靑衣水,班志之大渡水也。
今之大渡河出小金川司、大金川司,至上下魚通,合打箭爐泸河,經曬經關合越巂河,經峩眉縣西南大峩山前,又經三峩山麓,至嘉定府西南境。
靑衣江自西北來會者,諸家所雲沫水,班固所雲渽水也。
大渡河自北而西而西南而東而東北,曲行千五百裡。
班雲過郡三者,蜀郡、越巂、犍為也。
雲行三千四十裡,三千或是二千之誤。
凡唐宋史雲大渡河者,皆謂地理志之渽水,卽司馬相如傳之沫水。
從水□聲。
各本篆作涐,解作我聲,音五何切,字之誤也,今更正。
按作涐,則與漢志不合,遂有欲改志作涐者。
考漢志師古注曰:渽音哉。
葢沿音義舊文。
玉篇:涪潼渽江沱湔浙沫溫灊滇淹沮塗沅□十五字聯屬,皆崏江之類,與說文正合。
而涐字則廁于部末孫強、陳彭年雜收字中。
此與木部栀字可正桅字之誤正同。
水經注雲:呂忱曰:渽水出蜀。
許愼以為□水也。
從水,□聲。
分别許、呂古今異體。
俗改□為涐,非是。
廣韻十六咍曰:渽,水名。
出蜀。
此用字林。
集韻十六咍、類篇水部皆雲:渽,或作□。
此許字之佚見于古籍者。
祖才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湔jiān 注解:湔水。
出蜀郡綿虒玉壘山,東南入江。
郡字衍。
前志曰:蜀郡縣虒。
後志曰:蜀郡縣虒道。
有蠻夷曰道,前志省文耳。
前志曰:綿虒玉壘山,湔水所出。
東南至江陽入江,過郡三,行千八百九十裡。
又曰:廣漢郡綿竹縣紫岩山,綿水所出。
東至新都北入雒。
廣漢郡雒縣章山,雒水所出。
南至新都谷(字誤)入湔。
過郡三者,蜀郡、廣漢、犍為也。
湔水、綿水、雒水三水互受通偁。
水經雲:又東過江陽縣南。
雒水從三危山東過廣魏雒縣南,東南注之。
是卽漢志之湔水兼綿雒至江陽入江者也。
三危山,葢卽漢志之玉壘山。
水經以雒為湔也。
江陽,今四川泸州。
綿虒玉壘山當在松潘衛境内。
蜀都賦曰:廓靈關以為門,包玉壘而為宇。
劉逵注:玉壘,山名,湔水出焉。
在成都西北。
岷山畍在後,故曰宇。
靈關在前,故曰門也。
今水道,綿水由綿竹縣至漢州合雒水。
雒水由什邡縣至漢州合綿水。
其下流經□州、資陽縣、資縣、内江縣、富順縣,至泸州城與大江會。
于漢志、水經皆無不合,特其名或異耳。
此史所謂中水也。
其上遊據郦氏雲湔水入江,有湔堋、湔堰、湔□諸偁。
故今謂中水為沱江,但秦李冰所造,非禹故道,漢志亦不謂湔為沱。
從水□聲。
子仙切。
十二部。
一曰湔,半□也。
各本作手□之,今依水經注引字林手作半,依集韻、玉篇之作也,此别一義。
半澣者,澣衣不全濯之,僅濯其垢處曰湔。
今俗語猶如此。
此相沿古語,如雲湔裙是也。
廣韻:湔,洗也。
一曰水名,此用說文而互易其先後耳。
字林葢全襲說文語。
而郦書于湔水出綿虒玉壘山下引呂忱雲:一曰半浣水也,下注江。
此妄增水字,謂半浣為湔水别名。
亦其涉獵者博,不無抵梧。
濯者,□也。
湔者,半□也。
說文屬辭之法。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沫mò 注解:沫水。
出蜀西徼外,東南入江。
蜀謂蜀郡也。
不言何縣者,未審也。
沬水卽□水。
兩列之,葢許有未審。
從水末聲。
莫割切。
十五部。
按□下雲一曰沫也。
沫謂水泡。
江賦說水鳥雲:拊拂瀑沫。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溫wēn 注解:溫水。
出楗為符。
南入黔水。
楗依王氏宋本從木。
□釋曰:漢碑犍為皆作楗為。
是也。
符,各本作涪,誤,今正。
地理志犍為郡符下雲:溫水,南至鄨,入黚水。
黚水,亦南至鄨,入江。
按黚黔音同。
黔水卽黚水。
水經于江水曰:又東過枳縣西。
延江水從牂柯郡北流西屈注之。
枳縣,今重慶府涪州治也。
枳與涪陵縣壤接。
今涪州城東北有黔江,南自貴州合諸水入焉。
亦曰烏江,亦曰涪江,亦曰涪陵江。
此水自西而東而北,源流二千三百裡。
詳見水道提綱。
會貴州大定、貴陽、遵義、平越、石阡、思南六府及湖廣施南半府、四川酉陽、黔江、彭水、南川、涪州諸水,實巨川也。
水經注延江篇曰:溫水,一曰煗水。
出犍為符縣,而南入黚水。
黚水亦出符縣南,與溫水會。
俱南入鄨水。
江水篇曰:華陽記曰:枳縣在江州巴郡東四百裡,治涪陵水會,皆烏江之源委也。
漢志今本疑有奪字,以水經注正之。
疑當雲溫水至鄨入黚水,黚水亦出符至鄨,北入江。
鄨非入江之地,今雲至鄨入江,非例也。
水經之延江水,于江水條曰枳縣西注江,于延江條曰至沅陵縣入于沅。
郦氏有一水枝分之說。
但許不言黔水所入。
班但言黚水入江,不言何處入江。
古人略之,葢其愼也。
水道提綱綜緝冣詳,而核之古籍猝難互證。
犍為符縣,今四川泸州合江縣其地也。
從水□聲。
烏□切。
十三部。
今以為溫煗字。
許意當用□為溫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灊qián 注解:灊水。
出巴郡宕渠,西南入江。
巴郡宕渠,二志同。
今順慶府渠縣縣東北七十裡有宕渠城是也。
前志宕渠下曰:灊水西南入江。
不曹水出東北南入灊。
水經于江水曰:又東北至巴郡江州縣東。
強水、涪水、漢水、白水、宕渠水五水合南流注之。
郦雲:宕渠水卽潛水渝水矣。
水經又曰:潛水出巴郡宕渠縣。
又南入于江。
按許雲西南入江,則此水必合嘉陵江至合州入江。
未詳今之何水。
鄭注禹貢梁州曰:漢别為潛,其穴本小,水積成澤,流與漢合。
蜀都賦:演以潛沫。
劉逵雲:禹貢梁州沲潛旣道,有水從漢中沔陽縣南流,至梓潼漢壽縣入穴中,通岡山下,西南潛出,今名伏水。
舊說雲禹貢潛水也。
劉澄之,郦道元說與逵略同。
或以今保甯府廣元縣之由七盤關經神宣驿又經龍洞口至朝天驿北穿穴而出入嘉陵之水證之。
此水甚小,殆非是,況所由非宕渠也。
班、許皆不釋禹貢,以灊水系諸宕渠縣,雲西 南入江。
許雲出宕渠,班則不雲出宕渠。
然則灊是入西漢以入江之水。
今不能定為何水耳。
從水鬵聲。
昨鹽切。
七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沮jū 注解:沮水。
出漢中房陵,東入江。
漢中郡房陵,二志同。
左傳之麇國。
成大心敗麇師于防渚,阚骃曰:防卽房陵也。
今湖北鄖陽府房縣是其地。
左傳定四年:吳人敗楚及郢,楚子出涉雎。
哀六年:昭王曰:江漢雎漳,楚之望也。
前志房陵下曰:東山,沮水所出。
東至郢入江。
應劭南郡臨沮注曰:沮水,出漢中房陵。
東入江。
水經曰:沮水,出漢中房陵縣東山。
東南過臨沮縣畍。
又東南過枝江縣。
東南入于江。
今此水出房縣西南二百裡之景山。
經當陽縣合南漳水,至荊州府城西南周寅店入江。
顧景範曰:其字正作沮。
左傳作雎。
皆七餘反。
後訛為柤,讀曰租,字與音俱變矣。
今襄陽沮水左右地皆曰沮中,亦謂之柤中。
襄陽記:柤中在上黃畍。
吳志赤烏四年諸葛瑾取柤中。
魏志正始四年諸葛瑾攻沮中,正是一事。
從水且聲。
子餘切。
五部。
按經典釋文、漢書注皆曰七餘反。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滇diān 注解:益州池也。
二志皆雲益州郡滇池縣。
前志滇池縣下:滇池澤在西北。
南中志曰:有澤水周回二百裡,所出深廣,下流淺狹,如倒流,故曰滇池。
今雲南雲南府附郭昆明縣府城南之滇池是也。
城西南八十裡為海口大河,卽滇池導流之處也。
下流至武定府注于金沙江。
金沙江在四川叙州府入江。
從水眞聲。
都年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塗tú 注解:塗水。
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繩。
繩,各本訛作渑,今正。
牧前志作收,後志作牧。
華陽國志:竟作□。
李奇曰:靡音麻。
收靡卽□麻。
常璩曰:□麻縣山出好□麻。
收□牧三字皆同紐。
□釋益州太守碑牧靡字三見。
□書亦作牧矣。
益州郡牧靡,二志同。
前志曰:南山臘,塗水所出。
西北至越巂入繩,過郡二,行千二十裡。
水經注若水篇曰:若水,又東,塗水注之。
水出建甯郡之收靡縣南山。
縣山并卽草以立名。
山在縣東烏句山南五百裡,山生收靡,可以解毒。
塗水導源臘谷。
西北流至越巂入若水。
按塗水出臘谷,故漢志謂之臘。
塗水,漢志、說文皆雲入繩。
而水經注雲入若水者,善長雲若水,又徑越巂大莋縣入繩。
繩水出徼外,南徑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