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部分

關燈
道,至大莋與若水合。

    自下亦通謂之繩水矣。

    諸書錄記羣水,或言入若,又言注繩,正是異水沿注,通為一津,随納通稱也。

    水道提綱曰:金沙江卽古繩水。

    鴉龍江一名打沖河,卽古若水。

    金沙江出番地,至雲南姚安府大姚縣境合鴉龍江,至四川叙州府治宜賓縣西南境入于江。

    金沙自牦石山發源,至雲南麗江府境已四千二百餘裡,自麗江至四川叙州府又二千五百餘裡,源遠流長。

    所受大水□十,小水無□。

    其為大江上源無疑也。

    玉裁謂多以金沙為大江正源,然非禹貢崏山道江之旨。

    禹貢于河源江源皆舉其近者,聖人不尚遠略之意。

    牧靡今何縣,塗水今何水,未審。

    從水餘聲。

    同都切。

    五部。

    按古道塗,塗墍字皆作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沅yuán 注解:沅水。

    出牂柯故且蘭,東北入江。

    牂柯郡故且蘭,二志同。

    且音苴。

    子闾反。

    前志故且蘭下曰:沅水,東南至益陽入江,過郡二,行二千五百三十裡。

    按益陽屬長沙國。

    漢志東南,以地望準之,當從說文作東北。

    過郡二,當作三。

    謂牂柯、武陵、長沙國也。

    水經曰:沅水,出牂柯故且蘭縣,為旁溝水。

    又東至镡成縣為沅水。

    東過無陽縣,又東北過臨沅縣南,又東至長沙下隽縣西北入于江。

    水道提綱曰:沅水數源。

    一曰鎭陽江。

    出貴州平越府東北之黃平州南金鳳山。

    一曰淸水江。

    其源有二,北曰平越府西北之豬梁江,南曰都勻府西南之馬尾河。

    古稱沅水出故且蘭,必指豬梁江及豬梁所納之卡龍河也。

    淸水江與鎭陽江合于黔陽縣,西經常德府治武陵縣西南而入洞庭湖,源流實二千三百餘裡,古稱辰酉叙無漸五溪皆入焉。

    從水元聲。

    愚袁切。

    十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淹yān 注解:淹水。

    出越巂徼外,東入若水。

    越巂郡屬益州,二志同。

    巂音先蘂反。

    今四川語言讀如西上聲。

    佩觽謂字作巂與巂不同者,謬說也,同字異音耳。

    不言何縣徼外者,未審也。

    水經曰:淹水,出越巂遂久縣徼外。

    東南至靑蛉縣,又東過姑複縣南,東入于若水。

    然則淹水亦合金沙江以入江者也。

    越巂郡,今四川甯遠府是其地。

    從水奄聲。

    英廉切。

    八部。

    廣韻淹下曰:漬也,滞也,久留也,敗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溺ruò 注解:溺水。

    自張掖□丹西,至酒泉合黎,餘波入于流沙。

    禹貢曰:弱水旣西。

    又曰:道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

    張掖郡□丹,二志同。

    前志□丹下曰:桑欽以為道弱水自此,古至酒泉合黎。

    又張掖郡居延下曰:居延澤在東北。

    古文以為流沙。

    水經曰:合離山在酒泉會水縣東北。

    流沙地在張掖居延縣東北。

    今甘肅舊山丹衛卽□丹廢縣。

    舊甘州衛西北千二百裡有故居延城,故居延城東北有居延海。

    衛西北四十裡有合黎山。

    衛西有弱水。

    胡氏渭禹貢錐指曰:溺水正流入居延海,其餘波則入流沙。

    流沙非居延也。

    從水弱聲。

    而灼切。

    二部。

    按今人用為□□字,溺行而□廢矣。

    又用為人小便之□字。

    而水名則皆作弱。

    桑欽所說。

    漢書儒林傳:孔氏古文尚書,安國授都尉朝,朝授膠東庸生,庸生授淸河湖常少子,常授虢徐敖,敖授王璜及平陵塗恽子眞,子眞授河南桑欽君長。

    地理志偁桑欽說五。

    水部引桑欽說三。

    桑,經典釋文作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洮táo 注解:洮水。

    出隴西臨洮,東北入河。

    隴西郡臨洮,二志同。

    前志臨洮下曰: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東入西。

    枹罕屬金城郡。

    東入西,西字誤,當依水經注作東入河。

    水經曰:河水又東入塞,過敦煌酒泉張掖郡南,又東過隴西河關縣北,洮水從東南來流注之。

    郦注引段國沙州記曰:洮水與墊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卽墊江源,山東卽洮水源。

    按嵹台山卽西頃山也。

    墊江卽入西漢水之白水也。

    今甘肅蘭州府狄道州州西南二百二十裡有臨洮城,漢縣也。

    今洮河出洮州衛西南邊外之西傾山東麓,東北流經狄道州南,至蘭州府西境入河,曰洮口,行八百餘裡。

    從水兆聲。

    土刀切。

    二部。

    按洮為地名、水名極多。

    又為洮颒。

    又為洮汱、洮米。

    皆用此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泾jīnɡ 注解:泾水。

    出安定泾陽幵頭山,東南入渭。

    禹貢雍州曰:泾屬渭汭。

    周禮職方氏曰:雍州,其川泾。

    前志曰:安定郡泾陽,幵頭山在西,禺貢泾水所出。

    東南至陽陵入渭,過郡三,行千六十裡。

    雍州川,陽陵屬左馮翊。

    過郡三者,安定、扶風、馮翊也。

    今甘肅平涼府附郭平涼縣府西南有故泾陽城,漢縣也。

    幵頭山亦作筓頭山,始皇紀作雞頭山,在今平涼府西南四十裡。

    今泾水出山之泾谷,經泾州,又經陜西邠州長武縣,至西安府高陵縣西南二十裡入渭,曰泾口。

    大緻東南流也。

    泾濁渭淸,故詩曰泾以渭濁。

    泾水溉田之利,自秦漢鄭國白公而後,迄于唐宋元明,皆修複白渠。

    雝州之川也。

    周禮職方氏文。

    班氏述地理志曰:采獲舊聞,考迹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

    故每言禹貢某山、禹貢某水、某州川、某州浸,許意略同。

    從水巠聲。

    古靈切。

    十一部。

    按爾雅直波為俓,釋名作直波曰泾,雲泾、徑也。

    言如道徑也。

    莊子:泾流之大。

    司馬彪雲:泾,通也。

    大雅:凫鹥在泾。

    鄭箋曰:泾,水中也。

    與下章沙訓水旁為反對,謂水中流徑直孤往之波也。

    今蘇州嘉興溝渎曰某泾、某泾,亦謂其可徑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渭wèi 注解:渭水。

    出隴西首陽渭首亭南谷,東南入河。

    隴西郡首陽,二志同。

    首陽縣,今甘肅蘭州府渭源縣當是其地。

    禹貢曰:道渭自鳥鼠同穴,入于河。

    前志首陽下曰:禹貢鳥鼠同穴山在西南,渭水所出。

    東至船司空入河,過郡四,行千八百七十裡,雍州寖。

    過郡四者,天水、扶風、京兆、馮翊也。

    水經曰:渭水出隴西首陽縣渭谷亭南鳥鼠山。

    注曰:渭水出隴西首陽縣首陽山渭首亭南谷。

    山在鳥鼠山西北。

    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

    東北流徑首陽縣西與别源合。

    别源出鳥鼠山渭水谷,禹貢所謂渭出鳥鼠者也。

    按郦注葢本說文,較說文多首陽山三字,疑今說文奪去。

    郦依說文,故以首陽山南谷與鳥鼠山為二。

    以今地志言之,皆在渭源縣西,相歫甚近。

    今渭水出此,經鞏昌府及甯遠縣,伏羌縣、秦安縣、秦州、淸水縣、寶雞縣、岐山縣、扶風縣、武功縣、盩庢縣、鄠縣、鹹陽縣、西安府、臨潼縣、高陵縣、渭南縣、朝邑縣,至華陰縣北,入于河,古所謂渭汭。

    左傳闵二年:虢公敗犬戎于渭隊。

    服虔曰:隊謂汭也。

    杜預本作渭汭。

    從水胃聲。

    雲貴切。

    十五部。

    洞箫賦注引埤蒼沸渭,不安皃。

    杜林說《夏書》。

    五字句□為出鳥鼠山。

    後漢書杜林傳曰:林于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雖遭艱困,握持不離,出以示衛宏、徐巡等,宏、巡益重之,于是古文遂行。

    此雲杜林說夏書,謂林說古文尚書禹貢也。

    雲□為出鳥鼠山者,冡上省文。

    謂杜雲渭水出隴西首陽縣之鳥鼠山。

    鳥鼠山與首陽山南谷同縣而異地,故别為異說也。

    雝州濅。

    職方氏文。

    鄭曰:浸,可以為陂灌溉者。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漾yànɡ 注解:漾水。

    出隴西豲道,東至武都為漢。

    豲,各本作柏,字之誤也,今依水經注所引說文正。

    前志豲道屬天水。

    後志屬漢陽,漢陽卽天水也。

    豲道不屬隴西,當作氐道,乃與漢志合。

    水經注漾水篇曰:許愼、呂忱、阚骃并言漾水出隴西豲道,東至武都為漢水,不言氐道。

    然豲道在冀之西北,又隔諸川,無水南入,疑出豲道之為謬矣。

    按禹貢曰:嶓冢道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

    前志隴西郡氐道下曰:禹貢養水所出,至武都為漢。

    武都郡武都下曰:東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

    過江夏謂之夏水。

    二條相屬為辭。

    隴西郡西下又曰:禹貢嶓冢山,西漢所出。

    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鄭注尚書道漾引地理志:漾水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為漢,至江夏謂之夏水。

    注梁州沱潛雲潛葢西漢,出嶓冢,東南至巴郡江州入江,行二千七百六十裡。

    又雲漢别為潛,其穴本小,水積成澤,流與漢合。

    大禹自導漢疏通卽為西漢水也。

    班、鄭皆謂東漢西漢同出嶓冢。

    西漢者,别于漢而曰西漢。

    東流者,本無東偁。

    班志武都下雲東漢者,淺人增字。

    鄭注雲潛葢西漢,今尚書正義倒為漢西。

    皆非也。

    班、鄭所雲今水道不合,故異說紛然。

    金氏榜禮箋曰:後儒言漢水源者,鹹求之于嶓冢。

    榜以漢志考之。

    嶓冢導瀁,惟據禹貢漢水言耳。

    周職方荊州漢水,則不導源于嶓冢。

    故志于武都沮下曰:沮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南至沙羨南入江,過郡五,行四千裡。

    荊州川。

    說文、水經、後漢郡國志皆雲然。

    葢瀁水辍流,不與漢相屬,由來久矣。

    志言禹貢瀁水出隴西氐道縣,至武都為東漢水,一名沔。

    過江夏謂之夏水。

    入江。

    此明禹貢漢水故道,若魏郡邺東故大河,館陶屯氏河之類。

    班氏自謂采獲舊聞,考迹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下及戰國、秦漢者如是。

    非謂漢代徑流之道。

    東漢水仍上受氐道水也。

    水經說西漢水曰:瀁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東南至江州縣,東南入于江。

    瀁水旣辍東流,勢必西入。

    徒以氐道無可考見,後世莫能定其孰為瀁水,而與東漢水不相屬,得水經校之益明。

    後儒考漢志不詳于漢源,求嶓冢不得,因旁漢水之山強名之為嶓冢,亦近誣矣。

    漢志:禹貢嶓冢山,在隴西西縣。

    西漢水所出,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

    不見于氐道。

    然于氐道言禹貢瀁水所出,東至武都為漢。

    正釋經嶓冢導瀁,東流為漢。

    明氐道亦得有嶓冢山。

    是山峯岫延長。

    西、氐道皆其盤回之地。

    準之地望,氐道當在西縣東。

    志已于西縣着嶓冢山,氐道例不重出。

    水經言瀁水出隴西氐道嶓冢山,郭景純山海經注亦言:嶓冢在武都氐道縣南,可與漢志互明。

    西漢水,鄭書注以為禹貢梁州之潛,以上受漢别,故得西漢水之稱。

    後乃倂其上流出嶓冢者名之為西漢水矣。

    玉裁謂金氏之言,可為異說折衷。

    許雲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為漢水,許非用班志而與志同,皆釋尚書禹時漢源也。

    不言嶓冢山者,言氐道而嶓冢在其中,與志同也。

    武都者,漢武都郡之武都縣。

    今甘肅鞏昌府成縣西北百裡有仇池城。

    城東南有漢武都故城。

    從水羕聲。

    餘亮切。

    十部。

    按韓詩江之漾矣,以為羕之假借。

    瀁,古文從養。

    漾者,小篆。

    瀁者,壁中古文如是。

    今尚書作漾者,漢人以篆文改古文也。

    漢書作養者,今文尚書用假借字也。

    史記作瀁,葢亦本作養而或加之水旁,因合乎古文。

    淮南書作洋。

    高誘曰:洋,或作養。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漢hàn 注解:漾也。

    尚書某氏傳曰:泉始出山為漾。

    按漾言其微,漢言其盛也。

    蕭何曰:語曰天漢,其名甚美。

    東為滄浪水。

    禹貢文。

    水經曰:沔水又東過鄖縣南,又東北流,又屈東南,過武當縣東北。

    注曰:縣西北四十裡水中有洲,名滄浪洲。

    庾仲雍漢水記謂之千齡洲,非也。

    是世俗語訛,音與字變矣。

    地記曰:水出荊山,東南流為滄浪之水。

    餘按禹貢言又東為滄浪之水。

    不言過而言為者,明非他水決入也。

    葢漢、沔水自下有滄浪通稱爾。

    纏絡鄢郢,地連紀鄀,鹹楚都矣。

    漁父歌之,不違水地。

    玉裁按鄭注尚書滄浪之水,言今謂夏水來同,故世變名焉,本未嘗謂他水決入。

    若地記雲出荊山,是他水決入矣。

    從水,難省聲。

    按□、難、暵字從□聲,則□下亦雲□聲是矣。

    難省聲葢淺人所改,不知文殷元寒合韻之理也。

    呼旰切。

    十四部。

    □,古文漢如此。

    按古文從或,從大。

    或者,今之國字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浪lànɡ 注解:滄浪水也。

    按據此解可證前後某篆下皆當雲某水也,淺人□之,存一水字,非是。

    南入江。

    禹貢曰: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

    許以漾浪沔三篆全偁道漾,經文記禹時漢水故道也。

    其下流為滄浪水入江,與今水道同。

    其源出隴西氐道嶓冢山至武都者,今不可考。

    從水良聲。

    來宕切。

    十部。

    按當平聲。

    今但為波浪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沔miǎn 注解:沔水。

    出武都沮縣東狼谷,東南入江。

    武都沮縣,二志同。

    今陜西漢中府略陽縣是其地,有沮水出焉。

    前志沮縣下曰:沮水出東狼谷。

    後志沮縣下曰:沔水出東狼谷。

    水經曰: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

    郦注曰:沔水一名沮水。

    引阚骃雲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

    是則前志之沮水,水經、說文之沔水。

    皆雲出沮縣東狼谷,實一水也。

    前志曰:南至沙羨南入江,過郡五,行四千裡。

    過郡五者,武都、漢中、南陽、南郡、江夏也。

    水經亦曆叙沔水所過之縣,而曰又南至江夏沙羨縣南入于江。

    許說沔與漢志、水經同。

    此漢時漢水之道與禹貢時其源不同,其委則一。

    常璩雲:始源曰沔。

    玉裁謂漢言其盛,沮與沔皆言其微。

    沔者,發源緬然之謂。

    尚書、周官、春秋傳曰漢。

    漢時曰沮水,曰沔水。

    是為古今異名。

    水經且謂西漢水曰漢水,謂禹貢漢水曰沔水。

    許亦雲涪水入漢,不雲入西漢。

    雲沔水入江。

    雲淯水入沔。

    則許漢沔分偁同水經。

    班雲:沮水,荊州川。

    職方:荊州之川江漢。

    然則班謂沮卽東漢亦明矣。

    且志雖有西漢、東漢之目,而曰東漢水一名沔。

    凡漢中下雲旬水入沔,淮水入沔,築水入沔。

    弘農下雲淯水入沔,洱水入沔,甲水入沔。

    右扶風下雲褒水入沔。

    廣漢下雲白水入漢,涪水入漢。

    分别畫然。

    亦謂東漢為沔,西漢為漢。

    今漢水出陜西甯羌州,經沔縣、褒城縣、漢中府、城固縣、洋縣、西鄉縣、石泉縣、漢陰縣、紫陽縣、興安州、洵陽縣、白河縣、湖廣舊上津縣、竹山縣、鄖西縣、鄖陽府、均州、光化縣、谷城縣、襄陽府、宜城縣、安陸府、荊門州、潛丘縣、天門縣、沔陽州、漢川縣,至漢陽府城東北,合于大江。

    今曰漢口,古曰夏口,曰沔口。

    左傳謂之夏汭。

    甯羌州歫今略陽縣二百二十裡。

    析言之沮沔各為一水,渾言之則或統呼沮,或統呼沔也。

    從水丏聲。

    彌兖切。

    十二部。

    小雅:沔彼流水。

    毛傳:沔,水流滿也。

    按許雲沵,水滿也。

    詩之沔,為沵之假借。

    或曰入夏水。

    水經注夏水篇雲:江津豫章口東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

    屈原賦所謂夏首。

    按今湖北荊州府附郭江陵縣府東南二十五裡有夏水口是也。

    水經:夏水,東至江夏雲杜縣入于沔。

    注雲:當其決入之所謂之堵口。

    按堵口,當在今湖北漢陽府沔陽州境内。

    沔水與夏水合。

    至漢陽府入江,或曰沔口,或曰夏口。

    然則入夏水卽入江也。

    劉澄之永初山川記雲: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

    今按二水相合,互受通偁。

    謂沔入夏,亦無不可。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湟huánɡ 注解:湟水。

    出金城臨羌塞外,東入河。

    金城郡臨羌,二志同。

    舊西甯衛西二百八十裡有故臨羌城。

    前志臨羌下曰: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僊海、鹽池。

    北則湟水所出。

    東至允吾入河。

    允吾下曰:逆水,出參街谷。

    東至枝陽入湟。

    浩亹下曰:浩亹水,出西塞外。

    東至允吾入湟。

    按水經河水,又東過金城允吾縣北。

    注言湟水,浩亹水,逆水源流皆甚詳。

    水道提綱曰:靑海在今西甯府邊西五百餘裡,古名西海,卽鮮水也。

    今為厄魯特等二十三旗地。

    靑海東卽湟水,古所謂湟中地。

    此卽大通河,古所謂浩亹水,東南會湟水入黃河也。

    湟水卽洛都水,源出今西甯府西北邊外,至今蘭州西境入黃河。

    按允吾音鉛牙,今甘肅蘭州府府西北三百裡有故鉛吾城是也。

    浩亹音合門。

    僊海卽西海。

    古音西讀如仙。

    從水皇聲。

    乎光切。

    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汧qiān 注解:汧水。

    出右扶風汧縣西北。

    入渭。

    右扶風汧,二志同。

    前志汧下曰:吳山在西。

    古文□為汧山。

    雍州山。

    又曰:汧水出西北入渭。

    後志汧下曰:有吳嶽山,本名汧。

    汧水出。

    按前志不雲汧水出汧山,後志乃雲爾。

    汧故城當卽今陜西鳳翔府隴州州治東南汧源廢縣。

    括地志曰:故汧城在隴州南三裡。

    汧山在今隴州西北。

    禹貢之岍,周禮之嶽山也。

    汧陽河,卽古汧水出焉。

    東南流經汧陽縣,至寶雞縣縣東三十裡合于渭。

    班、許皆于西北句絕,此水自西北而東南也。

    從水幵聲。

    苦堅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澇láo 注解:澇水。

    出右扶風鄠,北入渭。

    右扶風鄠,見邑部。

    上林賦曰:終始灞浐,出入泾渭。

    酆鎬潦潏,纡餘委蛇。

    經營乎其内,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态。

    潘嶽關中記曰:泾、渭、灞、浐、酆、鎬、潦、潏,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