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部分

關燈
八川。

    李善曰:潦卽澇水也。

    水經曰:渭水,又東過槐裡縣南,又東,澇水從南來注之。

    今陜西西安府鄠縣縣西三裡,澇水出南山澇谷,北流經故萯陽宮,西入長安縣畍,入渭。

    故曰北入渭。

    水道提綱曰:渭水東經鄠縣北境,鹹陽縣城東南。

    又東北有豐水自西來,合諸水北流注之。

    諸水者,澇水、滈水、潏水。

    從水勞聲。

    魯刀切。

    二部。

    史、漢、文□皆作潦,惟封禅書正作澇。

    按今用為旱澇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漆qī 注解:漆水。

    出右扶風杜陵岐山,東入渭。

    二志皆杜陵屬京兆尹,杜陽屬右扶風。

    此杜陵當作杜陽。

    杜陽,今陜西鳳翔府麟遊縣是其地。

    周公劉居豳,今陜西邠州是其地,漢之漆、栒邑二縣也。

    太王遷□,今鳳翔府岐山、扶風二縣是其地,漢之杜陽南、美陽北也。

    大雅曰:民之初生,自土漆沮。

    傳曰:漆,漆水。

    沮,沮水也。

    又曰:周原,漆沮之閑也。

    周頌潛傳又曰:漆沮,岐州之二水也。

    據毛說則漆沮二水,實在岐周之地。

    小雅吉日傳但雲漆沮之水,麀鹿所生。

    其解必同大雅、周頌。

    許雲漆水出杜陽,正岐周地也。

    此漆沮在泾西。

    禹貢道渭又東過漆沮,則在泾東,與岐周無涉。

    玉裁謂水經曰:漆水出扶風杜陽縣俞山,東北入于渭。

    正與說文合,惟岐作俞耳。

    郦氏引開山圖曰:岐山在杜陽北,長安西。

    有渠謂之漆渠。

    郦又雲:漆水出杜陽縣之漆溪,謂之漆渠。

    漆渠合岐水,與橫水合。

    東注雍水,又合杜水。

    南注于渭。

    郭樸山海經注雲:今漆水出岐山。

    皆與水經合。

    而前志右扶風漆縣下雲:漆水在縣西。

    以地望準之,葢此漆水出豳地。

    漢漆縣以水為名。

    西南流至周□地南,漢杜陽美陽境而入渭。

    實出今之邠州,西南流,至麟遊、扶風閑入渭也。

    大雅雲:率西水浒。

    箋雲:循漆沮水側。

    傳又雲:周原,漆沮之閑也。

    是此水源委自豳至□,漢人皆審知形勢,今則茫昧難詳矣。

    阚骃十三州志雲:漆水出漆縣西北,至岐山東北入渭。

    正與毛詩傳、箋合。

    許及水經雲出杜陽岐山者,容舉其近源言之。

    邑部雲:□在右扶風美陽中水鄉。

    此以岐山系杜陽者,岐山在杜陽之南,美陽之北。

    周原在岐山之陽。

    故詩諩曰周原者,岐山陽,地屬杜陽。

    郡國志注所引如是。

    從水桼聲。

    四字依水經注所引在此。

    小徐本從某某聲,往往閑在兩義之中,不同大徐。

    皆小徐為古本也。

    親吉切。

    十二部。

    一曰漆,城池也。

    小徐本如是,與水經注所引合。

    大徐本作一曰入洛,葢淺人讀郦注沮水篇者改之。

    洛水,雍州之浸。

    下文出歸德北夷畍中者,卽泾東之漆沮水也。

    泾西之漆不得入洛,中隔泾水矣。

    一曰者,别一義。

    城隍有水曰池。

    城池謂之漆,葢古有是名。

    郦兼引此句,猶其兼引一曰湔,半澣之謬。

    補注補漆注。

    漆水。

    出右扶風杜陽作陵者,誤。

    岐山東入渭。

    休甯汪氏龍曰:山海經。

    羭次之山,漆水出焉。

    地理志:右扶風漆縣。

    漆水在縣西。

    水經:漆水出右扶風杜陽俞山。

    東北人于渭。

    十三州地理志:漆水出漆縣西北,至岐山。

    東入渭。

    戴先生言:漆水北流注于泾,此泾西之漆水,注泾以入渭者也。

    此與綿詩之漆無涉。

    十三州地理志:有水出杜陽縣岐山北漆溪,謂之漆渠。

    西南流注岐水。

    水經注:杜水出杜陽山,東南流,合漆水,水出杜陽之漆溪,謂之漆渠。

    南流合岐水。

    至美陽縣注于雍水。

    隋書地理志:扶風普潤縣有漆水。

    此泾西之漆。

    合杜,岐雍以入渭者也。

    是卽縣詩之漆。

    詩首章謂太王始居杜漆沮之地。

    非謂公劉。

    此漆,非說文出右扶風杜陽岐山東人渭之漆也。

    一曰入洛。

    汪氏龍曰:四字二徐皆有。

    不當□。

    此泾東之漆。

    與上文泾西二漆水截然為三。

    水經注:鄭渠在太上皇陵東南。

    濁水入焉(書正義作濯水。

    )俗謂之漆水。

    又謂之漆沮。

    其水東流。

    注于洛水。

    此說文所謂入洛也。

    一曰漆,城池。

    〖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浐chǎn 注解:浐水。

    出京兆藍田谷,入霸。

    霸,宋本汲古閣初印皆同。

    霸灞古今正俗字。

    許書無灞。

    史、漢皆作霸水。

    京兆尹藍田,二志同。

    故城在今陜西西安府藍田縣縣治西十一裡。

    前志京兆尹南陵下曰:文帝七年置,沂水出藍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

    霸水亦出藍田谷,北入渭。

    師古曰:沂音先曆反。

    按此乃大謬。

    沂者,浐字之誤。

    水經注引志可證。

    張揖注上林賦亦曰:霸出藍田西北而入渭。

    浐亦出藍田谷,北至霸陵入霸。

    水經曰:渭水,又東過長安縣北,又東過霸陵縣北,霸水從縣西北流注之。

    注雲:霸者,水上地名也。

    古曰滋水。

    秦穆公霸世,更名滋水為霸水,以顯霸功。

    水出藍田縣藍田谷,徑藍田縣東,又左合浐水。

    又北,長水注之。

    又北,會兩川。

    又北,左納漕渠。

    又東,徑新豐縣,右會故渠。

    故渠卽經所謂東過霸陵縣,霸水從縣西北流注之者也。

    今無水。

    又北徑秦虎圈東。

    又北入于渭水。

    張守節曰:雍州藍田縣浐水,卽荊溪,狗枷之下流也。

    按郦注說長水出杜縣白鹿原,西北流謂之荊溪。

    又西北,左合狗枷川,注于霸。

    俗謂之浐水,非也。

    史記霸、浐、長水□得比大川之禮,此可證張氏之誤矣。

    水道提綱曰:灞水上源,卽藍水也。

    出藍田縣藍關之西南山秦嶺,經西安府境東而北,有浐水西南自太乙山、東南之西王谷嶺及秦嶺三源合而北流,又東北流來會,旣合浐水,東北至高陵縣南境入渭,曰灞口。

    從水産聲。

    所□切。

    十四部。

    按史、漢作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洛luò 注解:洛水。

    出左馮翊歸德北夷畍中,東南入渭。

    左馮翊三字,當作北地二字。

    前志:北地郡歸德下,洛水出北蠻夷中,入河。

    入河者,入渭以入河也。

    此揔舉其源委也。

    左馮翊褱德下曰:洛水東南入渭。

    此言其入渭之處也。

    許之例,舉源地,不舉委地。

    然則當雲出北地歸德無疑矣。

    今甘肅慶陽府安化合水二縣,漢歸德地也。

    今陜西同州府朝邑縣有懷德城,漢縣也。

    括地志雲:洛水源出慶州洛源縣白于山。

    方輿紀要曰:洛水出慶陽府合水縣北二十裡白于山。

    東北流經廢洛源縣。

    又經保安縣、安塞縣、甘泉縣、鄜州,又南經洛川縣南,中部縣東,而沮水入焉。

    沮水自中部縣子午嶺東南流而入于洛水,卽說文□水,出北地直路西,東入洛也。

    自是洛水亦兼沮水之稱。

    又南流經宜君縣,過耀州,合漆水,曆三原縣、富平縣、白水縣,又東南流經澄城縣、同州府,至朝邑縣南入渭水。

    水道提綱雲:舊合渭入河。

    自明時改流,徑入河,不南入渭。

    今洛口南去渭口三十裡。

    按水經注本有雍州洛水篇,今亡之矣。

    禹貢道渭節謂之漆沮。

    職方雍州其浸渭洛。

    小雅瞻彼洛矣傳曰:洛,宗周之浸也。

    左傳、國語皆雲三川震。

    韋、杜以泾渭洛為三川。

    從水各聲。

    盧各切。

    五部。

    按雍州洛水、豫州雒水,其字分别,自古不紊。

    周禮職方:豫州,其川熒雒。

    雍州,其浸渭洛。

    (正義本不誤)逸周書職方解,地理志引職方正同。

    雒不見于詩。

    瞻彼洛矣傳曰:洛,宗周浸水也。

    此職方氏文也。

    洛不見于左傳,傳凡雒字皆作雒。

    如僖七年伊雒之戎,宣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是也。

    淮南墬形訓曰:洛出獵山。

    據高注謂雍州水也。

    雒出熊耳。

    據高注謂豫州水也。

    漢地理志弘農上雒下雲:禹貢雒水,出冢領山,東北至鞏入河。

    豫州川。

    盧氏下雲:伊水,出熊耳山,東北入雒。

    黾池下雲:谷水,出谷陽谷,東北至谷城入雒。

    新安下雲:禹貢□水,在東南入雒。

    河南谷成下雲:禹貢廛水,出朁亭北,東南入雒。

    此謂豫州水也。

    左馮翊褱德下雲。

    洛水,東南入渭。

    北地歸德下雲。

    洛水,出北蠻夷中。

    入河。

    直路下雲。

    沮水,出東西入洛。

    此謂雍州水也。

    已上皆經數千年尚未誤者。

    而許書水部下不舉豫州水,尤為二字分别之證。

    後人書豫水作洛,其誤起于魏。

    裴松之引魏略曰:黃初元年,诏以漢火行也。

    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

    魏于行次為土。

    土,水之牡也。

    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變雒為洛。

    此丕改雒為洛,而又妄言漢變洛為雒。

    以揜己紛更之咎,且自詭于複古,自魏至今皆受其欺。

    周禮、春秋在漢以前,誰改之乎。

    尚書有豫水,無雍水。

    而蔡邕石經殘碑多士作雒。

    鄭注周禮引召诰作雒。

    是今文、古文尚書皆不作洛,鄭、蔡□不擅改經文也。

    自魏人書雒為洛,而人辄改魏以前書籍,故或緻數行之内雒洛錯出,卽如地理志引禹貢旣改為洛矣。

    則上雒下曰禹貢雒水。

    不且前無所承乎。

    若郊祀志汧洛從水,後文宣帝以四時祀江海雒水,成王郊于雒邑,字皆從隹,又當時二字确然分别之證也。

    〖注〗洜,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淯yù 注解:淯水。

    出弘農盧氏山,東南入沔。

    弘農郡盧氏,二志同。

    今河南河南府盧氏縣是其地。

    前志盧氏下曰:有育水。

    南至順陽入沔。

    順陽者,南陽之博山也。

    中山經曰:攻離之山,淯水出焉,南流注于漢(依文□注)。

    水經曰:淯水,出弘農盧氏縣攻離山。

    東南過南陽西、鄂縣西北。

    又東過宛縣南。

    又屈南過淯陽縣東。

    又南過新野縣西。

    又南過鄧縣東南,入于沔。

    今河南南陽府府城東三裡俗名白河者是。

    由南陽達于新野,府境諸水悉會焉。

    又南至湖廣光化縣。

    又東經故鄧城東南而入漢水。

    水道提綱雲:漢水經襄陽府城北、樊城南,有白河唐河,東北自河南新野合南陽府諸縣及鄧州水南流。

    又合西來之淸河,東來棗陽之滾河來會。

    齊氏所謂白河,卽淯水也。

    南陽之水淯冣大。

    水經注雲:合魯陽關水、洱水、梅溪水、朝水、棘水、濁水、湍水、比水、白水入漢。

    南都賦曰:淯水蕩其□,推淮引湍,三方是通。

    知淯冣大。

    齊氏召南以趙河當之,非也。

    許謂西漢為漢,謂東漢為沔,故涪下曰入漢,淯下曰入沔。

    漢志、水經之例亦同。

    從水育聲。

    餘六切。

    三部。

    按漢志作育。

    或曰出郦山西。

    前志南陽郦下曰:育水出西北,南入漢。

    漢當作沔。

    葢出郦山者與出盧氏山者,異源而同流。

    故班、許皆兼述之也。

    郦故城在今河南南陽府内鄉縣縣東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汝rǔ 注解:汝水。

    出弘農盧氏還歸山,東入淮。

    弘農盧氏見上。

    前志汝南郡定陵下曰:高陵山,汝水出東南,至新蔡入淮,過郡四,行千三百四十裡。

    水經曰:汝水,出河南梁縣勉鄉天息山。

    郦雲:地理志曰出高陵山,卽猛山也。

    亦言出南陽魯陽縣之大盂山。

    又言出弘農盧氏縣還歸山。

    博物志曰:汝出燕泉山。

    并異名也。

    餘以永平中除魯陽太守,旣在遘見,不容不述。

    今汝水出魯陽縣之大盂山蒙柏谷西,卽盧氏畍也。

    其水東北流,徑太和城西、城北。

    又東屆堯山西嶺下,水流兩分,一東徑堯山南為滍水,一東北出為汝水。

    東流至原鹿縣,入于淮,所謂汝口。

    據郦說得諸親見,大盂山之西卽盧氏畍。

    此許雲出盧氏還歸山所由也。

    凡言水源者,或數源并合而偏舉其一,或遠源罕見而劣舉其近,是以每多乖異。

    前志雲出定陵,入淮于新蔡。

    皆在汝南郡。

    而雲過郡四,班固知不始于高陵山矣。

    過郡四者,葢南陽、河南、颍川、汝南也。

    方輿紀要曰:今汝水出汝州魯山縣西南七十裡大盂山,東北流,出縣北,經伊陽縣、汝州南。

    又東南經寶豐縣、郏縣南,入南陽府裕州畍,經葉縣北。

    又東入許州之襄城郾城縣南,而入汝甯府西平縣境,東南流經上蔡縣西、汝陽縣北。

    又東經新蔡縣西、息縣北,至江南颍州南而注于淮。

    葢非複漢以前故道矣。

    水道提綱曰:汝水舊從舞陽縣北而南入西平畍。

    自元末于渦河堨□其流,使東歸颍,于是西平雲莊諸石二山之水明時亦塞。

    今水道與古全異,卽名稱亦随時不同。

    所謂灈瀙澺汶溱滇亦難确□指證,但據時俗所見,叙次源流耳。

    從水女聲。

    人渚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潩yì 注解:潩水。

    出河南密縣大隗山,南入颍。

    河南郡密,二志同。

    今河南開封府密縣縣東南三十裡有故密城。

    大騩山卽其茨山,在今河南開封府新鄭縣縣西南四十裡。

    葢山與密接畍。

    前志密下曰:有大騩山,潩水所出,南至臨颍入颍。

    水經曰:潩水,出河南密縣大騩山,東南入于颍。

    今潩水自新鄭大騩山南流,經許州長葛縣流入許州北二裡,又南經許州臨颍縣而合于颍,一名魯固河,又名淸流河是也。

    從水異聲。

    與職切。

    一部。

    郦曰:時人謂之敕水,非也。

    敕潩音相類,故字從聲變爾。

    按師古曰:潩又音昌力反。

    李吉甫曰:潩水,俗名勑水。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汾fén 注解:汾水。

    出大原晉陽山,西南入河。

    太原郡晉陽,二志同。

    今山西太原府太原縣縣治東北有太原舊城。

    城中舊有三城。

    一曰大明城。

    古晉陽城也。

    左傳有六名,曰大夏,曰大原,曰大鹵,曰夏墟,曰晉陽,曰鄂,其實一也。

    周禮河内曰冀州,其浸汾、潞。

    左傳曰:新田有汾浍以流其惡,又曰宣汾洮。

    前志曰:大原郡晉陽,晉水所出,東入汾。

    汾陽,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陰入河。

    水經曰:汾水,出大原汾陽縣北管涔山,至汾陰縣北,西注于河。

    按許雲出晉陽山與志水經不合者,志水經舉其遠源,許舉其近源也。

    汾出管涔山,東南過晉陽縣東,晉水從縣南東流注之。

    許意謂晉水卽汾水之源。

    所謂晉陽山者,葢卽縣甕山,在今太原縣西南十裡,晉水所出也。

    杜注左傳曰:汾水出太原。

    與許合。

    今汾水出靜樂縣管涔山,經陽曲縣,至太原縣城東,晉水入焉。

    又經淸源東南、徐溝縣北。

    又經交城縣、文水縣、平遙縣、汾陽縣、孝義縣、介休縣、靈石縣、霍州、趙城縣、洪洞縣、臨汾縣、襄陵縣、太平縣、曲沃縣,至绛州城南,浍水入焉。

    又經稷山縣、河津縣,至榮河縣北境入河,在龍門之南五十裡,曰汾口。

    于古水道無大異。

    從水分聲。

    符分切。

    十三部。

    按大雅汾王之甥,毛曰:汾,大也。

    此謂汾卽墳之假借也。

    或曰出汾陽北山,漢志、水經說見上。

    鄭注、周禮亦曰汾出汾陽。

    冀州浸。

    周禮職方氏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浍ɡuì 注解:浍水。

    出河東彘靃山,西南入汾。

    河東彘三字,铉奪。

    锴,本誤作河西二字,今正。

    前志:河東郡彘。

    後志曰:永安,故彘。

    前志彘下曰:霍大山,在東,冀州山。

    今山西霍州州東南霍山,禹貢之大嶽也。

    水經曰:浍水,出河東绛縣東浍交東高山,西至王澤,注于汾水。

    不言出霍山者,水經舉其近源,許舉其遠源也。

    水道提綱曰:浍河,源出翼城縣東南山,西流經中衛鎭。

    又西稍北至城南,又西經曲沃縣南,又西至绛州城南入汾。

    方輿紀要:翼城縣有浍高山,有浍水入曲沃縣畍,至绛州南入汾。

    從水會聲。

    古外切。

    十五部。

    按今文尚書以畎浍為□巜,見谷部。

    巜下又曰水流浍浍也。

    浍浍卽活活。

    〖注〗巜、□、□,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沾zhān 注解:沾水。

    出上黨壺關,東入淇。

    上黨壸關,二志同。

    今山西潞安府附郭長治縣府治,卽漢壸關地。

    前志壸關下曰:有羊腸坂,沾水東至朝歌入淇。

    水經注淇水篇曰:淇水出沮洳山,沖激橫山。

    又東北,沾水注之。

    水出壸關縣東沾台下,東流注淇水。

    今山西潞安府壸關縣東南有沾水是。

    一曰沾,益也。

    沾、添,古今字。

    俗制添為沾益字,而沾之本義廢矣。

    添從忝聲,忝從天聲,古音當在眞先部也。

    楚辭大招:不沾薄隻。

    王曰:沾,多汁也。

    薄,無味也。

    其味不濃不薄,适甘美也。

    漢曹全碑惠沾渥。

    白石神君碑澍雨沾洽。

    魏受禅表玄澤雲行,岡不沾渥。

    皆卽今之添字。

    竊疑小雅旣沾旣足,古本當作沾。

    旣瀀旣渥,言厚也。

    旣沾旣足,言多也。

    從水占聲。

    他兼切。

    二義同。

    七部。

    檀弓假為觇字。

    史記陳丞相世家、滑稽列傳假為沾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潞lù 注解:冀州浸也。

    周禮職方氏曰:冀州,其浸汾,潞。

    鄭雲:潞出歸德。

    此謂潞卽洛耳。

    按班、許皆雲洛出歸德北夷畍中。

    漢歸德在今甘肅慶陽府境,洛水在今陜西同州府境入河,非冀州地也。

    且雍州旣曰其浸洛矣,安得又為冀浸。

    鄭注于雍州雲洛出懷德,冀州雲潞出歸德,葢由株守地理志,而未思志歸德下言其源,懷德下言其委,一水兩言,不當改洛為潞,以屬冀州。

    自雍入冀,古無此水以當之。

    許但雲冀州浸,不言何出何入,不欲強為之說。

    葢此浸自周初迄漢,湮□不彰,古今變遷,大類如斯。

    如大河故渎,泲水枯絕,沔水不出嶓冢,皆無可疑者。

    班、許皆不言潞之源流,此可以正鄭注矣。

    阚骃曰:潞縣有潞水,為冀州浸,卽漳水也。

    善長亦謂無他大川為浸。

    惟漳水耳。

    此非許意也。

    周禮川漳、浸潞并言,則非一物。

    上黨有潞縣。

    上黨郡潞縣,二志同。

    今山西潞安府潞城縣縣東北四十裡有故潞城,漢縣葢治此。

    春秋宣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