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晉師滅赤狄潞氏,以潞子嬰兒歸。
前志曰:潞縣,故潞子國也。
按潞國以水得名。
從水路聲。
洛故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漳zhānɡ 注解:水名。
從水章聲。
韻會所據锴本如此。
諸良切。
十部。
水名二字,古本當作漳水也三字。
濁漳,出上黨長子鹿谷山,東入淸漳。
上黨郡長子,二志同。
本晉邑。
見左傳、國語。
今山西潞安府長子縣縣西南有故長子城是也。
前志長子下曰:鹿谷山,濁漳水所出,東至邺,入淸漳。
水經曰:濁漳水,出上黨長子縣西發鸠山。
郦曰:漳水,出鹿谷山,與發鸠連麓而在南。
淮南子謂之發苞山。
故異名互見也。
按今濁漳水出山西長子縣西五十裡之發鸠山,經潞安府、潞城縣、襄垣縣、黎城縣,入河南林縣畍,合于淸漳。
禹貢所謂衡漳也。
淸漳,出沾山大要谷,北入河。
上黨郡沾,二志同。
師古曰:沾音他兼反。
今山西平定州樂平縣縣西南三十裡有沾縣故城。
前志沾下曰:大黾谷,淸漳水所出,東北至阜成入大河,(大衍)過郡五,行千六百八十裡。
冀州川。
過郡五者,上黨、魏郡、淸河、信都、勃海也。
水經曰:淸漳水出上黨沾縣西北少山大要谷,至武安縣黍窖邑,入于濁漳。
按志言濁漳入淸漳,淸漳入河。
經言淸漳入濁漳,濁漳會虖沱入海。
乖異者,當緣作水經時與作志時異也。
許雲入河,與志合。
王氏應麟曰:漳水舊入河。
周定王五年,河徙而南。
故漳水不入河而自達于海。
王氏特臆度之詞。
依班、許則漢時未嘗不入河也。
今淸漳出樂平縣西南二十裡之少山,經和順縣、遼州、河南涉縣,至林縣交漳口合濁漳。
旣合之後,入直□畍。
移徙分合,自昔不常。
今則一派至山東臨淸州入運河,一派在直□新河縣入北泊,會滹沱,至天津入海。
詳見水道提綱。
南漳,出南郡臨沮。
南郡臨沮,二志同。
今湖北襄陽府南漳縣縣西南六十裡有臨沮故城是也。
左傳曰:江漢雎漳,楚之望也。
雎卽出漢中房陵之沮水,見上文。
前志臨沮下曰:禹貢南條,荊山在東北,漳水所出,東至江陵入陽水。
陽水入沔,行六百裡。
按志不言沮者,以漳該沮也。
其雲陽水,葢謂沮水也。
水經曰:漳水出臨沮縣東荊山,東南至枝江縣北烏扶邑,入于江。
郦氏曰:今漳水于當陽縣之東南百裡餘而右會沮水也。
按今漳水源自鄖陽府房縣景山,至保康縣境會沮水。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淇qí 注解:淇水。
出河内□北山,東入河。
韻會引作東至黎陽入河,此用漢書增三字也。
說文之例,舉所出之郡縣,不舉入河入江之郡縣。
所出之地不變者多,下流古今多變,故略之也。
河内郡□,二志同。
□音□。
今河南衛輝府輝縣治,古□城也。
前志□下曰:北山,淇水所出,東至黎陽入河。
北山,今輝縣西北蘇門山,其别阜曰□山是也。
詩曰: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又曰: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泉謂淇之源也。
今淇水自彰德府林縣流入衛輝府淇縣境,入衛河而入海,與古入河者迥異。
或曰出隆慮西山。
隆慮,漢諱殇帝改曰林慮。
此不改者,書成于和帝永元十二年已前也。
前志:河内郡隆慮。
後志作林慮地。
慮音闾。
今河南彰德府林縣是其地。
西山者,今林縣西北二十五裡隆慮山是也。
水經曰:淇水出河内隆慮縣西大号山,東北入于海。
山海經注亦曰今淇水出汲郡隆慮縣大号山,東過河内縣南為白溝。
從水其聲。
渠之切。
一部。
山海經作濝。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dànɡ 注解:蕩水。
出河内蕩陰,東入黃澤。
河内郡□陰,二志同。
□音湯,古音也。
後人省艹。
古有羑裡城,西伯所拘也。
今河南彰德府湯陰縣西南有故□陰城。
前志□陰下曰:□水,東至内黃入黃澤。
今本奪入黃二字。
水經曰:□水,出河内□陰縣西山東,東北至内黃縣,入于黃澤。
注雲:□水合羑水,長沙溝,徑内黃城南,東注白溝。
按内黃黃澤在今直□内黃縣。
水道提綱曰:衛河經湯陰縣東畍。
湯河出湯陰縣西山中,東流經縣城北,東入衛河。
則與古水道大異。
從水□聲。
徒朗切。
十部。
按古音吐郞切。
假借為浩□字,古音亦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沇yǎn 注解:沇水。
出河東垣東王屋山,謂垣縣東之王屋山。
水經雲垣縣東王屋山是也。
東為洓。
各本作河東東垣,誤倒一字,今依水經正。
周禮職方氏注、山海經注皆雲東垣,衍字耳。
漢志眞定縣故東垣非此地。
若晉史、宋志、後魏志、隋志之東垣,則今河南府之新安縣也。
河東郡垣,二志同。
今山西绛州垣曲縣,河南懷慶府濟源縣是其地。
垣曲縣縣西北二十裡有垣縣城是也。
前志垣下曰:禹貢王屋山在東北,沇水所出。
東南至武德入河,轶出熒陽北地中。
又東至琅槐入海,過郡九,行千八百四十裡。
過郡九者,河東、河内、陳留、梁國、濟陰、泰山、濟南、齊郡、千乗也。
水經曰: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
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南當鞏縣北。
南入于河。
王屋山今在濟源縣西八十裡,沇水所出。
北山經曰:王屋之山,□水出焉。
郭雲:□沇聲相近。
卽沇水也。
尚書某氏傳曰:泉源為沇,流去為濟。
按泉出沮洳曰沇,引伸為沇州。
口部曰:九州島之渥地也,故以沇名焉。
從水允聲。
以轉切。
十四部。
沿,古文沇如此。
各本篆作沿,誤,今正。
臣铉等曰:口部已有,此重出。
按口部小篆有□。
然則铉時不從水旁也。
口部□下曰:山閑淊泥地,從口,從水敗皃。
葢□字在古文則為沇水、沇州。
在小篆則訓山閑淊泥地。
如娈字在籒文則訓順。
在小篆則訓慕。
皆同形而古今異義也。
古文作□,小篆作沇,□變作兖,此同義而古今異形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泲jǐ 注解:沇也。
東入于海。
按沇泲二篆之解,文體與漾漢浪三篆同,皆用禹貢文也。
禹貢曰:道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泆為熒,東出于陶丘北。
又東至于渮。
又東北會于汶。
又北東入于海。
今泲水不特入河以後經文所謂不可緻詳。
考郡國志曰:河東垣有王屋山,兖水出。
河内溫,濟水所出。
王莽時大旱,遂枯絕。
水經注曰:濟水故渎在溫,當王莽之世,川渎枯竭。
其後水流徑通,津渠勢改,尋梁脈水,不與昔同。
是在西漢已後所謂東流為濟入于河者,已非禹迹之舊矣。
許雲東入于海。
此謂禹時故道,獨行達海,故謂之渎。
今之大淸河、小淸河非無泲水在其閑,而混淆莫辨。
漢水之源,今與經絕殊。
泲水之流,轶出地中而為巨川,今又與經絕殊也。
從水□聲。
子禮切。
十五部。
按四渎之泲字如此作。
而尚書、周禮、春秋三傳、爾雅、史記、風俗通、釋名皆作濟。
毛詩邶風有泲字,而傳雲地名,則非水也。
惟地理志引禹貢、職方作泲。
而泰山郡下雲:甾水入泲。
禹貢汶水入泲。
齊郡下雲:如水入泲。
河南郡下雲:狼湯渠首受泲。
東郡臨邑下雲:有泲廟。
然以濟南、濟陰名郡。
志及漢碑皆作濟。
則知漢人皆用濟,班志、許書僅存古字耳。
風俗通說四渎曰:濟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泜。
郦氏譏其誤,亦可證洓字之久不行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洈wéi 注解:洈水。
出南郡高城洈山,東入繇。
城,前志作成。
水經注作城。
南郡高成下曰:洈山,洈水所出,東入繇。
繇水南至華容入江,過郡二,行五百裡。
水經江水篇曰:又東南當華容縣南,沵水入焉。
又東南油水從西南來注之。
油水篇曰:油水出武陵縣西畍,東過其縣北。
又東北入于江。
油水卽說文下文之油水,非漢志之繇水也。
漢志洈入繇,繇入江。
此在江北,而南入。
南郡高城、華容在江北也。
油水入江在江南,而北入。
孱陵在江南也。
然則繇、油同音而絕不相涉。
郦注油水篇乃雲孱陵縣白石山,油水所出,東徑其縣西與洈水合。
洈出高城縣洈山,東徑其縣下,東至孱陵縣入油水。
殊為襲志語而謬誤。
葢江北之洈水、繇水不可考,乃以江南之油水當之也。
山海經曰:宜諸之山,洈水出焉。
南流注于漳。
從水危聲。
過委切。
十五部。
師古音危。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溠zhā 注解:溠水。
在漢南。
職方氏曰:豫州,其浸波、溠。
注雲:春秋傳曰:楚子除道梁溠營軍臨随。
則溠宜屬荊州,在此非也。
按傳文見莊四年。
職方荊州浸颍,湛。
豫州浸波,溠。
許書于湛曰豫浸,于溠曰荊浸,葢正經文之誤,與鄭說溠正同也。
杜預曰:溠水在義陽厥縣西,東南入鄖水。
釋例曰:厥縣西有漈水,源出縣北,從縣西,東南至随縣,入鄖水。
水經注曰:溠水,出随縣西北黃山,南徑□西縣西。
又東南,□水入焉。
又東南徑随縣故城西。
又南流,注于涢。
涢入夏水。
方輿紀要曰:今溠水出德安府随州西北二百裡之栲栳山,東南流,至州北百十裡,有魯城河流合焉,至安貢鎭入涢。
水道提綱曰:漢水至漢川縣涢口塘北,有溠涢諸水,北自随州南流,會德安府雲夢應城數縣水來注之,源流長五百餘裡。
玉裁謂職方謂為一州之浸,正指涢溠合流長五百餘裡而言也。
從水□聲。
側駕切。
古音在五部。
荊州浸也。
《春秋傳》曰:“修塗梁溠。
”見上。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洭kuānɡ 注解:洭水。
出桂陽縣盧聚,南出洭浦關為桂水。
縣字依韻會補。
此水出桂陽郡桂陽縣,郡縣同名,故曰桂陽縣,如邑部鄏下雲河南縣之例。
南出二字,各本作山字,今依水經正。
桂陽郡桂陽,二志同。
今廣東廣州府連州州治,卽漢縣地也。
前志桂陽下曰:洭水南至四會入郁,過郡二,行九百裡。
二郡,桂陽、南海也。
水經曰:洭水,出桂陽縣盧聚,東南過含洭縣南,出洭浦關為桂水。
按前志南海中宿縣有洭浦關。
郦注亦雲尒。
今志文關作官。
桂陽下洭作彙。
皆訛字也。
今洭水出連山縣,東南流,經連州、英德縣、淸遠縣、合浈水,經三水縣至廣州府城西。
入西江以入海。
班所謂入郁,今廣東之北江也。
其出洭浦關,在今淸遠縣。
郦氏曰:桂水者,洭之别名也。
從水匩聲。
去王切。
十部。
按洭水亦曰湟水。
史記:出桂陽,下彙水。
彙者,洭之誤。
漢書作下湟水,是也。
郦氏引山海經湟水。
今山海經雲:潢水出桂陽西北山,東南注肄水,入敦浦西。
潢者,湟之聲誤。
敦者,郭之字誤。
水經注引作郭浦。
郭浦卽洭浦也,音相近。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溱zhēn 注解:溱水。
出桂陽臨武,入洭。
洭,各本作彙,今正。
桂陽郡臨武,二志同。
今湖南桂陽州臨武縣縣東五十裡臨武故城是也。
前志臨武下曰:秦水東南至浈陽入洭,行七百裡。
水經曰:溱水,出桂陽臨武縣南,繞城西北屈,東流,東至曲江縣安聶邑,東屈,西南流,過浈陽縣,出洭浦關與桂水合,東入于海。
志之秦水,卽溱水也。
經之出洭浦關與桂水合,桂水卽洭水。
許雲洭水出洭浦關為桂水是也。
班、許皆雲溱入洭。
郦注則雲洭入溱。
郦葢本山海經。
經曰:肄水出臨武(武作晉誤)西南,而東南注海,入番禺西。
湟水出桂陽西北山,東南注肄水,入郭浦西。
郦曰:肄水,葢溱水之别名也。
今人謂浈水出南雄保昌縣西南,經始興縣、曲江縣、英德縣,而翁江洭水入之。
此正漢志、水經、說文之溱水,乃誤謂之浈耳。
溱水從東北來,洭水自西右注之,浈水自東左注之。
浈水者,今之翁江也。
班、許皆洭為綱。
溱入洭。
洭入郁,注海。
許雲浈入溱。
班及水經不言浈者,水差小也。
方輿紀要曰:舊志雲溱水出湖廣臨武縣西南,經曲江縣,西北流,合武水,經英德縣畍。
正古之溱水。
水經注及元和郡縣志又謂之始興大江。
從水秦聲。
側诜切。
十一部。
按經曲鄭國溱洧字皆如此作。
鄭風溱與人韻,則不當作潧也。
地理志鄭水作溱,粵水作秦。
又方輿紀要載舊志雲:溱與尋同音。
故水經注觀峽,亦名秦峽也。
據此可證溱水讀如秦國。
前志秦為古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浈zhēn 注解:浈水。
出南海龍川,西入溱。
南海郡龍川,二志同。
今廣東惠州府龍川縣是其地。
應劭注漢書曰:浈水出南海龍川,西入秦。
水經溱水注曰:溱水出峽,左則浈水注之。
水出南海龍川縣,西徑浈陽縣南,右注溱水。
故應劭曰:浈水西入秦。
按此正今之翁江也。
出韶州府翁源縣,西南流,至英德縣城東南,合溱水。
今俗謂之合浈水。
齊氏召南曰:此水源流三百餘裡,受巨溪甚多。
漢書所謂下浈水。
從水貞聲。
陟盈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深shēn 注解:深水。
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
桂陽郡南平,零陵郡營道,二志同。
今湖南桂陽州藍山縣縣東五裡有南平城。
水經曰:深水出桂陽盧聚,西北過零陵營道縣、營浦縣、泉陵縣,至燕室,邪入于湘。
郦雲:桂陽縣本□桂陽郡,後割屬始興縣,有盧溪。
盧聚山在南平縣之南,九疑山之東。
玉裁謂盧聚山在南平之南。
經舉其遠源,許舉其近源。
洭出盧聚,南流入海。
深出盧聚,西北流入湘,以入江。
是分馳不同也。
湘水篇經、注皆不言深水。
葢呂忱言深水導源盧溪,西入營水,亂流營波,同注湘津,故湘水篇言營不言深耳。
今深營二水源委未聞。
漢營道、營浦縣皆氏于水。
以字林訂說文,則當作入營,不必有道字。
泉陵縣卽今湖南永州府零陵縣。
今潇水合諸水于此入湘,深水、營水在其中也。
從水□聲。
式針切。
七部。
按此無深淺一訓者,許意深淺字當作□,詳□下。
〖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汨mì 注解:長沙汨羅淵也,長沙下葢奪羅字。
許例郡縣兼書。
前志長沙國羅。
後志長沙郡羅。
應劭曰:楚文王徙羅子自枝江居此。
今湖南長沙府湘陰縣縣東北六十裡有羅縣城是也。
嶽州府平江縣縣南三十裡亦有羅城,雲古羅子國也。
水經注湘水篇曰:湘水,又北,汨水注之。
汨水,出豫章艾縣桓山,西南徑吳昌縣北。
又西徑羅縣北,謂之羅水。
又西徑玉笥山。
又西為屈潭,卽汨羅淵也,屈原懷沙自沈于此。
又西徑汨羅戍南,西南注于湘。
春秋之羅汭,世謂之汨羅口。
按今湘陰縣北七十裡汨羅江是也。
從水,冥省聲。
莫狄切。
古音十一部,與十六部合韻。
屈平所沈水。
小徐本如此。
〖注〗淿,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mì 注解:□水。
出豫章艾縣,凡縣字皆後人所增,古本必無也。
西入湘。
豫章郡艾,二志同。
左傳吳公子慶忌所居。
今江西甯都州州西百裡有艾城是也。
水經湘水篇曰:又北過羅縣西,□水從東來流注之。
□水又别為篇曰:□水,出豫章艾縣,西過長沙羅縣西。
又西至磊石山入于湘水。
按水經言□不言汨,諸書多言汨不言□。
依廣韻卄三钖,汨□漞三形同。
春秋莒君密州,左傳密作買,亦是買聲近密之證。
考之于今,則由江西甯都州徑湖南平江縣至湘陰縣入湘者,但有汨水,别無□水,則□汨之為古今字憭然。
郦氏雲:汨出艾縣,徑羅縣。
皆與經言□同。
惟雲□水入湘曰東町口,汨水入湘曰汨羅口。
汨羅口在□口之北,磊石山又在羅口之北。
經言□水至磊石山入湘,非是□尚在羅口南注湘耳。
此言甚辨。
依水道提綱,汨水出平江縣,西北至歸義驿。
又西分為二支。
一支西流,稍北于山麓西入湘。
一支北流數十裡,西北入湘曰屈潭,亦曰汨羅口。
正郦之東町、汨羅二口,非有二水也。
郦葢未溯上遊,不辨異文同物。
許書葢本同水經,有□無汨,而後人妄增汨字,故其文不類許書。
屈原所沈例所不載。
且許旣有溟字,雲冥聲,豈得冥省聲又為一字乎。
從水□聲。
莫蟹切。
今莫狄切。
作汨。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湘xiānɡ 注解:湘水。
出零陵縣陽海山,北入江。
縣字今補。
凡郡縣同名,則言縣以該之也。
零陵郡零陵,二志同。
前志零陵下曰:陽海山,湘水所出。
北至酃入江,過郡二,行二千五百三十裡。
過郡二者,零陵、長沙也。
又有離水,東南至廣信入郁,(下衍林字,非。
)行九百八十裡。
水經曰: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東北流過下隽縣西。
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
郦曰:陽海山卽陽朔山。
山在始安縣北,縣故零陵之南部也。
湘漓同源,南為漓水,北則湘川。
今廣西桂林府興安縣南九十裡,俗謂之海陽山,卽陽海山也。
湘水出焉。
北流經全州入湖南畍,經東安縣、零陵縣、祁陽縣、常甯縣、衡陽縣、衡山縣、湘潭縣、善化縣,至喬口,資水來會。
又經湘陰縣。
至磊石山分為二派。
又合入洞庭湖曰湘口。
漢志雲至酃入江,未詳。
按離水字本不從水旁,後人益之耳。
許書所無。
從水相聲。
息良切。
十部。
按詩召南于以湘之,假借為鬺字。
前志曰:潞縣,故潞子國也。
按潞國以水得名。
從水路聲。
洛故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漳zhānɡ 注解:水名。
從水章聲。
韻會所據锴本如此。
諸良切。
十部。
水名二字,古本當作漳水也三字。
濁漳,出上黨長子鹿谷山,東入淸漳。
上黨郡長子,二志同。
本晉邑。
見左傳、國語。
今山西潞安府長子縣縣西南有故長子城是也。
前志長子下曰:鹿谷山,濁漳水所出,東至邺,入淸漳。
水經曰:濁漳水,出上黨長子縣西發鸠山。
郦曰:漳水,出鹿谷山,與發鸠連麓而在南。
淮南子謂之發苞山。
故異名互見也。
按今濁漳水出山西長子縣西五十裡之發鸠山,經潞安府、潞城縣、襄垣縣、黎城縣,入河南林縣畍,合于淸漳。
禹貢所謂衡漳也。
淸漳,出沾山大要谷,北入河。
上黨郡沾,二志同。
師古曰:沾音他兼反。
今山西平定州樂平縣縣西南三十裡有沾縣故城。
前志沾下曰:大黾谷,淸漳水所出,東北至阜成入大河,(大衍)過郡五,行千六百八十裡。
冀州川。
過郡五者,上黨、魏郡、淸河、信都、勃海也。
水經曰:淸漳水出上黨沾縣西北少山大要谷,至武安縣黍窖邑,入于濁漳。
按志言濁漳入淸漳,淸漳入河。
經言淸漳入濁漳,濁漳會虖沱入海。
乖異者,當緣作水經時與作志時異也。
許雲入河,與志合。
王氏應麟曰:漳水舊入河。
周定王五年,河徙而南。
故漳水不入河而自達于海。
王氏特臆度之詞。
依班、許則漢時未嘗不入河也。
今淸漳出樂平縣西南二十裡之少山,經和順縣、遼州、河南涉縣,至林縣交漳口合濁漳。
旣合之後,入直□畍。
移徙分合,自昔不常。
今則一派至山東臨淸州入運河,一派在直□新河縣入北泊,會滹沱,至天津入海。
詳見水道提綱。
南漳,出南郡臨沮。
南郡臨沮,二志同。
今湖北襄陽府南漳縣縣西南六十裡有臨沮故城是也。
左傳曰:江漢雎漳,楚之望也。
雎卽出漢中房陵之沮水,見上文。
前志臨沮下曰:禹貢南條,荊山在東北,漳水所出,東至江陵入陽水。
陽水入沔,行六百裡。
按志不言沮者,以漳該沮也。
其雲陽水,葢謂沮水也。
水經曰:漳水出臨沮縣東荊山,東南至枝江縣北烏扶邑,入于江。
郦氏曰:今漳水于當陽縣之東南百裡餘而右會沮水也。
按今漳水源自鄖陽府房縣景山,至保康縣境會沮水。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淇qí 注解:淇水。
出河内□北山,東入河。
韻會引作東至黎陽入河,此用漢書增三字也。
說文之例,舉所出之郡縣,不舉入河入江之郡縣。
所出之地不變者多,下流古今多變,故略之也。
河内郡□,二志同。
□音□。
今河南衛輝府輝縣治,古□城也。
前志□下曰:北山,淇水所出,東至黎陽入河。
北山,今輝縣西北蘇門山,其别阜曰□山是也。
詩曰: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又曰: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泉謂淇之源也。
今淇水自彰德府林縣流入衛輝府淇縣境,入衛河而入海,與古入河者迥異。
或曰出隆慮西山。
隆慮,漢諱殇帝改曰林慮。
此不改者,書成于和帝永元十二年已前也。
前志:河内郡隆慮。
後志作林慮地。
慮音闾。
今河南彰德府林縣是其地。
西山者,今林縣西北二十五裡隆慮山是也。
水經曰:淇水出河内隆慮縣西大号山,東北入于海。
山海經注亦曰今淇水出汲郡隆慮縣大号山,東過河内縣南為白溝。
從水其聲。
渠之切。
一部。
山海經作濝。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dànɡ 注解:蕩水。
出河内蕩陰,東入黃澤。
河内郡□陰,二志同。
□音湯,古音也。
後人省艹。
古有羑裡城,西伯所拘也。
今河南彰德府湯陰縣西南有故□陰城。
前志□陰下曰:□水,東至内黃入黃澤。
今本奪入黃二字。
水經曰:□水,出河内□陰縣西山東,東北至内黃縣,入于黃澤。
注雲:□水合羑水,長沙溝,徑内黃城南,東注白溝。
按内黃黃澤在今直□内黃縣。
水道提綱曰:衛河經湯陰縣東畍。
湯河出湯陰縣西山中,東流經縣城北,東入衛河。
則與古水道大異。
從水□聲。
徒朗切。
十部。
按古音吐郞切。
假借為浩□字,古音亦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沇yǎn 注解:沇水。
出河東垣東王屋山,謂垣縣東之王屋山。
水經雲垣縣東王屋山是也。
東為洓。
各本作河東東垣,誤倒一字,今依水經正。
周禮職方氏注、山海經注皆雲東垣,衍字耳。
漢志眞定縣故東垣非此地。
若晉史、宋志、後魏志、隋志之東垣,則今河南府之新安縣也。
河東郡垣,二志同。
今山西绛州垣曲縣,河南懷慶府濟源縣是其地。
垣曲縣縣西北二十裡有垣縣城是也。
前志垣下曰:禹貢王屋山在東北,沇水所出。
東南至武德入河,轶出熒陽北地中。
又東至琅槐入海,過郡九,行千八百四十裡。
過郡九者,河東、河内、陳留、梁國、濟陰、泰山、濟南、齊郡、千乗也。
水經曰: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
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南當鞏縣北。
南入于河。
王屋山今在濟源縣西八十裡,沇水所出。
北山經曰:王屋之山,□水出焉。
郭雲:□沇聲相近。
卽沇水也。
尚書某氏傳曰:泉源為沇,流去為濟。
按泉出沮洳曰沇,引伸為沇州。
口部曰:九州島之渥地也,故以沇名焉。
從水允聲。
以轉切。
十四部。
沿,古文沇如此。
各本篆作沿,誤,今正。
臣铉等曰:口部已有,此重出。
按口部小篆有□。
然則铉時不從水旁也。
口部□下曰:山閑淊泥地,從口,從水敗皃。
葢□字在古文則為沇水、沇州。
在小篆則訓山閑淊泥地。
如娈字在籒文則訓順。
在小篆則訓慕。
皆同形而古今異義也。
古文作□,小篆作沇,□變作兖,此同義而古今異形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泲jǐ 注解:沇也。
東入于海。
按沇泲二篆之解,文體與漾漢浪三篆同,皆用禹貢文也。
禹貢曰:道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泆為熒,東出于陶丘北。
又東至于渮。
又東北會于汶。
又北東入于海。
今泲水不特入河以後經文所謂不可緻詳。
考郡國志曰:河東垣有王屋山,兖水出。
河内溫,濟水所出。
王莽時大旱,遂枯絕。
水經注曰:濟水故渎在溫,當王莽之世,川渎枯竭。
其後水流徑通,津渠勢改,尋梁脈水,不與昔同。
是在西漢已後所謂東流為濟入于河者,已非禹迹之舊矣。
許雲東入于海。
此謂禹時故道,獨行達海,故謂之渎。
今之大淸河、小淸河非無泲水在其閑,而混淆莫辨。
漢水之源,今與經絕殊。
泲水之流,轶出地中而為巨川,今又與經絕殊也。
從水□聲。
子禮切。
十五部。
按四渎之泲字如此作。
而尚書、周禮、春秋三傳、爾雅、史記、風俗通、釋名皆作濟。
毛詩邶風有泲字,而傳雲地名,則非水也。
惟地理志引禹貢、職方作泲。
而泰山郡下雲:甾水入泲。
禹貢汶水入泲。
齊郡下雲:如水入泲。
河南郡下雲:狼湯渠首受泲。
東郡臨邑下雲:有泲廟。
然以濟南、濟陰名郡。
志及漢碑皆作濟。
則知漢人皆用濟,班志、許書僅存古字耳。
風俗通說四渎曰:濟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泜。
郦氏譏其誤,亦可證洓字之久不行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洈wéi 注解:洈水。
出南郡高城洈山,東入繇。
城,前志作成。
水經注作城。
南郡高成下曰:洈山,洈水所出,東入繇。
繇水南至華容入江,過郡二,行五百裡。
水經江水篇曰:又東南當華容縣南,沵水入焉。
又東南油水從西南來注之。
油水篇曰:油水出武陵縣西畍,東過其縣北。
又東北入于江。
油水卽說文下文之油水,非漢志之繇水也。
漢志洈入繇,繇入江。
此在江北,而南入。
南郡高城、華容在江北也。
油水入江在江南,而北入。
孱陵在江南也。
然則繇、油同音而絕不相涉。
郦注油水篇乃雲孱陵縣白石山,油水所出,東徑其縣西與洈水合。
洈出高城縣洈山,東徑其縣下,東至孱陵縣入油水。
殊為襲志語而謬誤。
葢江北之洈水、繇水不可考,乃以江南之油水當之也。
山海經曰:宜諸之山,洈水出焉。
南流注于漳。
從水危聲。
過委切。
十五部。
師古音危。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溠zhā 注解:溠水。
在漢南。
職方氏曰:豫州,其浸波、溠。
注雲:春秋傳曰:楚子除道梁溠營軍臨随。
則溠宜屬荊州,在此非也。
按傳文見莊四年。
職方荊州浸颍,湛。
豫州浸波,溠。
許書于湛曰豫浸,于溠曰荊浸,葢正經文之誤,與鄭說溠正同也。
杜預曰:溠水在義陽厥縣西,東南入鄖水。
釋例曰:厥縣西有漈水,源出縣北,從縣西,東南至随縣,入鄖水。
水經注曰:溠水,出随縣西北黃山,南徑□西縣西。
又東南,□水入焉。
又東南徑随縣故城西。
又南流,注于涢。
涢入夏水。
方輿紀要曰:今溠水出德安府随州西北二百裡之栲栳山,東南流,至州北百十裡,有魯城河流合焉,至安貢鎭入涢。
水道提綱曰:漢水至漢川縣涢口塘北,有溠涢諸水,北自随州南流,會德安府雲夢應城數縣水來注之,源流長五百餘裡。
玉裁謂職方謂為一州之浸,正指涢溠合流長五百餘裡而言也。
從水□聲。
側駕切。
古音在五部。
荊州浸也。
《春秋傳》曰:“修塗梁溠。
”見上。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洭kuānɡ 注解:洭水。
出桂陽縣盧聚,南出洭浦關為桂水。
縣字依韻會補。
此水出桂陽郡桂陽縣,郡縣同名,故曰桂陽縣,如邑部鄏下雲河南縣之例。
南出二字,各本作山字,今依水經正。
桂陽郡桂陽,二志同。
今廣東廣州府連州州治,卽漢縣地也。
前志桂陽下曰:洭水南至四會入郁,過郡二,行九百裡。
二郡,桂陽、南海也。
水經曰:洭水,出桂陽縣盧聚,東南過含洭縣南,出洭浦關為桂水。
按前志南海中宿縣有洭浦關。
郦注亦雲尒。
今志文關作官。
桂陽下洭作彙。
皆訛字也。
今洭水出連山縣,東南流,經連州、英德縣、淸遠縣、合浈水,經三水縣至廣州府城西。
入西江以入海。
班所謂入郁,今廣東之北江也。
其出洭浦關,在今淸遠縣。
郦氏曰:桂水者,洭之别名也。
從水匩聲。
去王切。
十部。
按洭水亦曰湟水。
史記:出桂陽,下彙水。
彙者,洭之誤。
漢書作下湟水,是也。
郦氏引山海經湟水。
今山海經雲:潢水出桂陽西北山,東南注肄水,入敦浦西。
潢者,湟之聲誤。
敦者,郭之字誤。
水經注引作郭浦。
郭浦卽洭浦也,音相近。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溱zhēn 注解:溱水。
出桂陽臨武,入洭。
洭,各本作彙,今正。
桂陽郡臨武,二志同。
今湖南桂陽州臨武縣縣東五十裡臨武故城是也。
前志臨武下曰:秦水東南至浈陽入洭,行七百裡。
水經曰:溱水,出桂陽臨武縣南,繞城西北屈,東流,東至曲江縣安聶邑,東屈,西南流,過浈陽縣,出洭浦關與桂水合,東入于海。
志之秦水,卽溱水也。
經之出洭浦關與桂水合,桂水卽洭水。
許雲洭水出洭浦關為桂水是也。
班、許皆雲溱入洭。
郦注則雲洭入溱。
郦葢本山海經。
經曰:肄水出臨武(武作晉誤)西南,而東南注海,入番禺西。
湟水出桂陽西北山,東南注肄水,入郭浦西。
郦曰:肄水,葢溱水之别名也。
今人謂浈水出南雄保昌縣西南,經始興縣、曲江縣、英德縣,而翁江洭水入之。
此正漢志、水經、說文之溱水,乃誤謂之浈耳。
溱水從東北來,洭水自西右注之,浈水自東左注之。
浈水者,今之翁江也。
班、許皆洭為綱。
溱入洭。
洭入郁,注海。
許雲浈入溱。
班及水經不言浈者,水差小也。
方輿紀要曰:舊志雲溱水出湖廣臨武縣西南,經曲江縣,西北流,合武水,經英德縣畍。
正古之溱水。
水經注及元和郡縣志又謂之始興大江。
從水秦聲。
側诜切。
十一部。
按經曲鄭國溱洧字皆如此作。
鄭風溱與人韻,則不當作潧也。
地理志鄭水作溱,粵水作秦。
又方輿紀要載舊志雲:溱與尋同音。
故水經注觀峽,亦名秦峽也。
據此可證溱水讀如秦國。
前志秦為古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浈zhēn 注解:浈水。
出南海龍川,西入溱。
南海郡龍川,二志同。
今廣東惠州府龍川縣是其地。
應劭注漢書曰:浈水出南海龍川,西入秦。
水經溱水注曰:溱水出峽,左則浈水注之。
水出南海龍川縣,西徑浈陽縣南,右注溱水。
故應劭曰:浈水西入秦。
按此正今之翁江也。
出韶州府翁源縣,西南流,至英德縣城東南,合溱水。
今俗謂之合浈水。
齊氏召南曰:此水源流三百餘裡,受巨溪甚多。
漢書所謂下浈水。
從水貞聲。
陟盈切。
十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深shēn 注解:深水。
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
桂陽郡南平,零陵郡營道,二志同。
今湖南桂陽州藍山縣縣東五裡有南平城。
水經曰:深水出桂陽盧聚,西北過零陵營道縣、營浦縣、泉陵縣,至燕室,邪入于湘。
郦雲:桂陽縣本□桂陽郡,後割屬始興縣,有盧溪。
盧聚山在南平縣之南,九疑山之東。
玉裁謂盧聚山在南平之南。
經舉其遠源,許舉其近源。
洭出盧聚,南流入海。
深出盧聚,西北流入湘,以入江。
是分馳不同也。
湘水篇經、注皆不言深水。
葢呂忱言深水導源盧溪,西入營水,亂流營波,同注湘津,故湘水篇言營不言深耳。
今深營二水源委未聞。
漢營道、營浦縣皆氏于水。
以字林訂說文,則當作入營,不必有道字。
泉陵縣卽今湖南永州府零陵縣。
今潇水合諸水于此入湘,深水、營水在其中也。
從水□聲。
式針切。
七部。
按此無深淺一訓者,許意深淺字當作□,詳□下。
〖注〗□,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汨mì 注解:長沙汨羅淵也,長沙下葢奪羅字。
許例郡縣兼書。
前志長沙國羅。
後志長沙郡羅。
應劭曰:楚文王徙羅子自枝江居此。
今湖南長沙府湘陰縣縣東北六十裡有羅縣城是也。
嶽州府平江縣縣南三十裡亦有羅城,雲古羅子國也。
水經注湘水篇曰:湘水,又北,汨水注之。
汨水,出豫章艾縣桓山,西南徑吳昌縣北。
又西徑羅縣北,謂之羅水。
又西徑玉笥山。
又西為屈潭,卽汨羅淵也,屈原懷沙自沈于此。
又西徑汨羅戍南,西南注于湘。
春秋之羅汭,世謂之汨羅口。
按今湘陰縣北七十裡汨羅江是也。
從水,冥省聲。
莫狄切。
古音十一部,與十六部合韻。
屈平所沈水。
小徐本如此。
〖注〗淿,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mì 注解:□水。
出豫章艾縣,凡縣字皆後人所增,古本必無也。
西入湘。
豫章郡艾,二志同。
左傳吳公子慶忌所居。
今江西甯都州州西百裡有艾城是也。
水經湘水篇曰:又北過羅縣西,□水從東來流注之。
□水又别為篇曰:□水,出豫章艾縣,西過長沙羅縣西。
又西至磊石山入于湘水。
按水經言□不言汨,諸書多言汨不言□。
依廣韻卄三钖,汨□漞三形同。
春秋莒君密州,左傳密作買,亦是買聲近密之證。
考之于今,則由江西甯都州徑湖南平江縣至湘陰縣入湘者,但有汨水,别無□水,則□汨之為古今字憭然。
郦氏雲:汨出艾縣,徑羅縣。
皆與經言□同。
惟雲□水入湘曰東町口,汨水入湘曰汨羅口。
汨羅口在□口之北,磊石山又在羅口之北。
經言□水至磊石山入湘,非是□尚在羅口南注湘耳。
此言甚辨。
依水道提綱,汨水出平江縣,西北至歸義驿。
又西分為二支。
一支西流,稍北于山麓西入湘。
一支北流數十裡,西北入湘曰屈潭,亦曰汨羅口。
正郦之東町、汨羅二口,非有二水也。
郦葢未溯上遊,不辨異文同物。
許書葢本同水經,有□無汨,而後人妄增汨字,故其文不類許書。
屈原所沈例所不載。
且許旣有溟字,雲冥聲,豈得冥省聲又為一字乎。
從水□聲。
莫蟹切。
今莫狄切。
作汨。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湘xiānɡ 注解:湘水。
出零陵縣陽海山,北入江。
縣字今補。
凡郡縣同名,則言縣以該之也。
零陵郡零陵,二志同。
前志零陵下曰:陽海山,湘水所出。
北至酃入江,過郡二,行二千五百三十裡。
過郡二者,零陵、長沙也。
又有離水,東南至廣信入郁,(下衍林字,非。
)行九百八十裡。
水經曰: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東北流過下隽縣西。
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
郦曰:陽海山卽陽朔山。
山在始安縣北,縣故零陵之南部也。
湘漓同源,南為漓水,北則湘川。
今廣西桂林府興安縣南九十裡,俗謂之海陽山,卽陽海山也。
湘水出焉。
北流經全州入湖南畍,經東安縣、零陵縣、祁陽縣、常甯縣、衡陽縣、衡山縣、湘潭縣、善化縣,至喬口,資水來會。
又經湘陰縣。
至磊石山分為二派。
又合入洞庭湖曰湘口。
漢志雲至酃入江,未詳。
按離水字本不從水旁,後人益之耳。
許書所無。
從水相聲。
息良切。
十部。
按詩召南于以湘之,假借為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