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部分

關燈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油yóu 注解:油水。

    出武陵孱陵西,東南入江。

    武陵郡孱陵,二志同。

    今湖北荊州府公安縣縣西二十五裡有孱陵故城是也。

    水經曰:油水,出武陵孱陵縣西畍,東過其縣北,又東北入于江。

    注雲:徑公安縣,西北流,注于大江。

    然則許雲東南入江,南當作北明矣。

    江水篇經雲:江水,又東南,當華容縣,湧水入焉。

    又東南,油水從西南來注之。

    注雲:右合油口油水。

    東有景口。

    景口東有淪口。

    淪水南與景水合。

    又東通澧水及諸陂湖。

    按今荊州府虎渡口北,江之南岸有支津。

    南通公安諸湖水,古油水必在其閑。

    江表傳曰:劉備為荊州牧,立營油口。

    五代梁開平四年,馬殷遣将侵荊南,軍于油口。

    今公安縣北,舊有油口巡司,是其水今雖湮□,非無可考也。

    從水由聲。

    以周切。

    三部。

    按經史曰油然作雲,曰雲之油油,曰禾黍油油,曰油油以退。

    玉藻注曰:油油,悅敬皃。

    俗用為油膏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潭tán 注解:潭水。

    出武陵镡成玉山,東入郁林。

    林字剩,當□。

    俗人不知郁為水名。

    漢志洭水入郁,離水入郁,亦皆沾林矣。

    王,集韻引作玉。

    韻會引作五,漢志作玉,未審當何從。

    武陵郡镡成,二志同。

    前志镡成下曰:玉山,潭水所出。

    東至阿林入郁,過郡二,行七百二十裡。

    過郡二者,武陵、郁林也。

    今廣西浔州府阿林廢縣、漢縣也。

    郁林郡廣郁下曰:郁水首受夜郞豚水,東至番禺郡四會入海,過郡四,行四千三十裡。

    過郡四者,牂柯、蒼梧、郁林、南海也。

    潭水卽今福祿江。

    源出苗地,東南至今貴州黎平府西為古州江。

    東至永從縣南,合彩江為福祿江。

    入廣西畍,至桺城縣為桺江。

    又東南經象州,至浔州府城北曰浔江。

    此為廣西之右江,亦曰北江。

    合廣西左江,亦曰南江,卽所謂入郁也。

    唐始置浔州,以北浔江為名。

    浔江卽古潭水。

    古二字同音,因改其字耳。

    今人上流為桺江,下流為浔江,漢人統曰潭。

    下流亦曰澑,潭與澑實一水也。

    按郁水,今嶺外之盤江,由雲南、貴州、廣西,至廣東為西江,入海者也。

    淮南書曰:始皇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守镡成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寨,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埜之畍,一軍結餘幹之水。

    皆謂今之嶺也。

    漢镡成縣故城,在唐之朗溪縣,今之湖南沅州府黔陽縣。

    王山葢在嶺,故潭水流嶺外東入郁也。

    嶺北之水多入沅。

    從水□聲。

    徒含切。

    應劭音淫。

    七部。

    按今義訓為深,取從覃之意也。

    或訓水側,與浔同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澑liù 注解:澑水。

    出郁林郡。

    不言縣者,有未審也。

    郁林郡在今廣西。

    前志有中留縣。

    師古曰:留,力救反。

    水名。

    葢中留、潭中皆以水得名也。

    後志及宋書州郡志作中澑,字從水。

    疑前志亦當從水。

     元和郡縣志曰:貞觀八年改南昆州為桺州,因桺江為名。

    桺州卽今桺州府。

    桺江出苗地,至今貴州古州永從縣生苗畍中,東南入廣西,至桺城縣曰桺江,至象州會于盤江。

    桺江卽古澑水,後世訛其字耳。

    從水留聲。

    力救切。

    三部。

    按今俗訓為水急流。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潓huì 注解:潓水。

    出廬江,入淮。

    出疑當作在。

    漢廬江郡,今安徽廬州府南至安慶府之境是其地。

    潓水未詳。

    從水惠聲。

    胡計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灌ɡuàn 注解:灌水。

    出廬江雩婁,北入淮。

    廬江郡雩婁,二志同。

    前志雩婁下曰:決水,北至蓼入淮。

    灌水,亦北至蓼入決。

    過郡二,行五百一十裡。

    過郡二者,廬江、六安國也。

    水經注:決水自安豐縣故城西北徑蓼縣故城東。

    又西北,灌水注之。

    水導源廬江金蘭縣西北東陵鄉大蘇山,東北徑蓼縣故城西而注決水。

    決水又北入于淮。

    按前志廬江郡下雲:金蘭西北有東陵鄉,淮水出。

    依郦注,則金蘭者縣名。

    而志無此縣。

    志雲淮水出,乃灌水出之誤。

    葢出金蘭東陵鄉徑雩婁至蓼入決也。

    郦雲:灌水俗謂之浍水。

    又雲:決水北入于淮。

    俗謂之浍口。

    葢灌浍聲相倫,習俗害眞尒。

    郦時已與古名全違,今則更難詳矣。

    方輿紀要曰:雩婁,今安徽颍州府霍丘縣西南八十裡有雩婁故城。

    左傳襄卄六年:楚人侵吳及雩婁。

    昭五年:薳啟疆待命于雩婁。

    是其地也。

    蓼縣城在霍丘縣西北。

    決水卽今史河。

    灌水今自河南固始縣東流,經霍丘縣西。

    合史水入淮是也。

    從水雚聲。

    古玩切。

    十四部。

    按今字以為灌注、灌漑之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漸jiàn 注解:漸水。

    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

    丹陽郡黟,二志同。

    今安徽徽州府黟縣是其地。

    雲漸水出黟南之蠻夷中,則今錢塘江之北源南源皆見矣。

    前志黟下曰:漸江水出南蠻夷中,東入海。

    水經曰:漸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餘杭,東入于海。

    按班、許、水經皆曰漸江水,郦氏注則曰浙江,葢水經以後無稱漸江者。

    其前則山海經、吳越、春秋、史記皆曰浙江。

    山海經有出于漢人者。

    漢人之書地理志、說文為謹嚴。

    據許立文,曰江至會稽山陰為浙江,謂崏江也。

    曰漸江水出丹陽黟南蠻中,謂今錢唐江也。

    分别畫然。

    葢浙江者,崏江之委。

    漸江者,錢唐江源流之緫稱。

    二水古于山陰相合,故可統名之曰浙江。

    後世水道絕不相通,而錢唐江猶冒浙江之名,失其本号耳。

    水道提綱曰:浙水有南北二源。

    北曰徽港,卽新安江,出歙縣、黟縣、績溪、休甯諸山。

    南源有二。

    一曰衢港,卽信安江,出開化、江山二縣山。

    一曰婺港,卽東陽江,出東陽縣山。

    南北二港在嚴州府治建德縣合流,而北經桐廬縣、富陽縣,至蕭山縣西南,合浦陽江,經杭州府城東南,至龛赭二山之閑入海。

    班、許雲黟南蠻中,今之北源南源皆包舉矣。

    從水斬聲。

    慈冄切。

    八部。

    按走部有□字,訓進也。

    今則皆用漸字而□廢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泠línɡ 注解:泠水。

    出丹陽宛陵,西北入江。

    丹陽郡宛陵,二志同。

    今安徽甯國府附郭宣城縣,漢故縣也。

    前志宛陵下曰:淸水,西北至蕪湖入江。

    按許之泠水,卽班之淸水。

    應劭零陵泠道下注引說文此條,則應氏未知淸、泠異名同實也。

    泠水卽今宣城縣西六十裡之靑弋江。

    元和郡縣志:靑弋水在宣州西九十裡。

    水道提綱曰:江水又東北為蕪湖縣西北之魯港口。

    魯明江南彙旌德、太平、石埭、泾縣諸水,東北流,經宣城西北境曰靑弋江,折而西北流,經蕪湖城南而西北注之,是為魯港口。

    此水三源,東南源出旌德南,南源出太平南,西南源出石埭西北。

    從水令聲。

    郞丁切。

    十一部。

    按凡淸泠,用此字。

    凡樂工泠人左傳用此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pài 注解:□水。

    在丹陽。

    未聞。

    從水箄聲。

    匹卦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溧lì 注解:溧水。

    出丹陽溧陽縣。

    縣字俗所沾。

    丹陽郡溧陽,二志同。

    據舊志,漢縣葢在今江蘇江甯府高淳縣南十五裡之固城。

    前志溧陽下應劭曰:溧水所出南湖也。

    方輿紀要曰:今溧水在今溧陽縣北四十裡,卽永陽江也。

    祥符圖經:溧水承丹陽湖,東入長蕩湖。

    丹陽湖卽應劭之南湖也。

    張□曰:溧水卽水陽江之上源,大江之水南會于此。

    江上有渚曰濑渚,又謂之陵水。

    範雎說秦昭王,子胥出昭關至陵水是也。

    自濑渚東流為濑溪,鄉民誤曰爛溪。

    入長蕩湖,又分流東行,為吳王漕,葢五代時楊行密漕運所經也。

    自東壩築,而丹陽湖之水不複入于溧水,永陽江之源流亦滋晦矣。

    水利考:永陽江一名穎陽江,古名中江。

    按中江者,前志丹陽郡蕪湖下雲中江出西南,東至陽羨入海。

    楊州川。

    謂禹貢、職方三江之一也。

    今蕪湖河東接太平府南之黃池河。

    又東接溧水縣之固城。

    丹陽、石臼諸湖未築東壩以前,諸湖彙長蕩湖而入太湖,而入于海,此正古中江之道。

    今則壩西諸水俱西流入江,與古絕異。

    又按禹貢三江旣入,惟北江徑入海。

    中江則合太湖以入海。

    南江則合漸江為浙江以入海,旣合之後,則謂太湖為江,謂漸江為江。

    故班志直雲入海。

    不雲入太湖,可勿疑也。

    從水□聲。

    力質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瀷yì 注解:瀷水。

    出河南密縣,東入颍。

    從水翼聲。

    與職切。

    一部。

    按此潩字之異體,後人收入,如□汨之實一字也。

    淮南書曰:澤受瀷而無源。

    許愼雲:瀷,湊漏之流也。

    見文□注。

    但造說文不收瀷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潕wǔ 注解:潕水。

    出南陽舞陰,東入颍。

    南陽郡舞陰,二志同。

    今河南南陽府泌陽縣縣北十裡有舞陰故城。

    水經曰:潕水,出潕陰縣西北扶予山,東過其縣南。

    又東過西平縣北。

    又東過郾縣南。

    又東過定颍縣北,東入于汝。

    郦雲:潕水過潕陰縣北,不出其南。

    又去郾縣遠,不得過。

    今水道提綱叙汝水,不言潕水源流。

    惟方輿紀要引舊志雲:潕水,出泌陽縣北。

    自平地湧出,如飛舞然。

    東北流達舞陽縣東南為三裡河。

    又東入于汝。

    未知今水道然否。

    水經入汝,許雲入颍,乖異俟考。

    從水□聲。

    文甫切。

    五部。

    按水名作潕,縣以水得名,而舞陰、舞陽字作舞。

    當依漢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滶áo 注解:滶水。

    出南陽魯陽,入父城。

    南陽郡魯陽,二志同。

    今河南汝州魯山縣有魯陽故城是。

    父城,大徐作城父,誤。

    颍川郡父城,二志同。

    今河南汝州郏縣西四十裡有父城故城是也。

    城父縣,前志屬沛郡,後志屬汝南郡。

    今安徽颍州府亳州東南七十裡有城父故城是也。

    左傳昭十九年:楚大城城父,大子建居之。

    哀十六年:大子建自城父奔宋。

    服注及呂覽愼行篇高注、阚驷十三州志、史記楚世家正義皆說此事作城父。

    杜注及郦氏汝水篇注、裴骃注五子胥傳、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說此事皆作父城。

    未審當何從。

    而此條滶入父城,與水經注所引合,則□非城父也。

    汝水篇注曰:汝水又徑郏縣故城南,滶水注之。

    水出魯陽縣之将孤山,至父城,與出魯陽北山之桓水會。

    亂流東北至郏入汝。

    按今汝水由嵩縣天息山東經伊陽縣、汝州、寶豐縣、郏縣、襄城縣,而沙河來會,尚與古水道不殊。

    滶水入汝,亦必同古水道也。

    從水□聲。

    五勞切。

    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瀙qìn 注解:瀙水。

    出南陽舞陰中陽山,入颍。

    舞陰,二徐皆作舞陽,今正。

    前志舞陰下曰:中陰山,瀙水所出,東至蔡入汝。

    水經曰:瀙水,出潕陰縣東上畍山,東過吳房縣南。

    又東過灈陽縣南。

    又東過上蔡縣南,東入于汝。

    郦雲:山海經謂之視水。

    郭注:視當為瀙。

    出葴山。

    許愼雲:出中陽山。

    皆山之殊目也。

    按志雲中陰,許雲中陽,乖異。

    雖郦注引作陽,然中陰二字正葴之反語,與中山經雲出葴山者合,疑作陰是也。

    方輿紀要曰:瀙水自唐縣東北流,達舞陽縣南。

    又東南經泌陽縣東北。

    又東經泌陽之象河關,入汝甯府遂平縣境。

    未知今水道然否也。

    齊氏召南曰:汝水舊從舞陽縣北而南入西平畍。

    自元末于渦河堨□其流,使東歸颍。

    于是西平雲莊,諸石二山之水,明時亦塞。

    今水道與古全異,卽名稱亦随時不同。

    所謂灈瀙澺汶溱滇亦難确□指證,但據時俗所見叙次源流耳。

    玉裁案:顧氏祖禹所胪舉尚或據舊志為說,不如齊氏據現在者言也。

    從水親聲。

    七吝切。

    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淮huái 注解:淮水。

    出南陽平氏桐柏大複山,東南入海。

    南陽郡平氏,二志同。

    今河南南陽府桐柏縣縣西北四十裡有故平氏城。

    前志平氏下曰:禹貢桐柏大複山在東南,淮水所出,至淮陵入海,過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裡。

    水經曰: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東過江夏、廬江、九江、下邳諸郡,至廣陵淮浦縣入于海。

    按桐柏大複,以四字為山名,漢志、說文、風俗通、郦注皆雲桐柏大複山。

    應劭注地理志雲:複陽縣在桐柏大複山之陽是也。

    後世地志析為二山,乃非是。

    禹貢祇雲桐柏,省言之也。

    古經史所舉之山皆舉其全勢,後人乃以一支一節當之,若水經所謂胎簪,亦卽桐柏耳。

    作水經者别為二,亦非也。

    今淮水出河南桐柏縣桐柏山,東流經羅山縣、眞陽縣、息縣、固始縣、光州,又入江南畍,經颍州府、霍邱縣、颍上縣、壽州、懷遠縣、鳳陽府、臨淮縣、五河縣、盱眙縣、泗州,至淸河縣合于河,經山陽縣、阜甯縣、安東縣,至雲梯關入于海。

    古水道河于冀州入海,不與淮同入海。

    淮之古水道今未有異。

    淮自平氏至入海,大緻東北行,東多北少。

    許雲東南,南字誤。

    從水隹聲。

    戶乖切。

    十五部。

    按禹貢濰水,漢書作維水。

    其作淮者,誤。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滍zhì 注解:滍水。

    出南陽魯陽堯山,東北入汝。

    南陽魯陽,見上。

    前志魯陽下曰:魯山,滍水所出。

    東北至定陵入女。

    水經曰:滍水,出南陽魯陽縣西之堯山,東北過颍川定陵縣西北,東入于汝。

    今沙河源出魯山縣西境之堯山,東經寶豐縣、葉縣、舞陽縣,汝水西北自襄城來會,俗曰沙河,卽古滍水也。

    左傳:僖三十三年,楚人與晉師夾泜水而軍。

    杜雲:泜水出魯陽縣,東經襄城、定陵入汝。

    杜謂泜卽滍也。

    又襄十八年:楚伐鄭,涉于魚齒之下。

    杜、郦皆謂所涉卽滍水也。

    從水蚩聲。

    直幾反。

    按直幾當作直裡。

    古音在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澧lǐ 注解:澧水。

    出南陽雉衡山,東入汝。

    南陽郡雉,二志同。

    雉音弋爾反。

    今河南南陽府治南陽縣府北八十裡有故雉城,漢縣也。

    前志雉下曰:衡山,澧水所出。

    東至郾入汝。

    郾,顔本訛作□,雲音屋,非也。

    水經曰:汝水,又東南徑郾縣故城北。

    又東得醴水口。

    醴水,出南陽雉縣衡山,卽山海經中山經之衡山。

    馬融廣成頌曰:面據衡陰,在雉縣畍。

    故世謂之雉衡山。

    東南流徑葉縣故城北,又東注葉陂,又東徑郾縣故城南,左入汝。

    按馬融傳注引中山經又東三十裡曰雉山,澧水出焉。

    又東五十裡曰宣山。

    又東四十五裡曰衡山。

    然則分之為雉衡二山,合之則單□衡山。

    李賢曰:衡山在今鄧州向城縣北。

    杜佑曰:北重山在向城縣北,卽是三鴉之第一。

    又北分嶺山嶺北,卽三鴉之第二鴉也。

    其第三鴉入臨汝郡魯山縣畍。

    杜之三鴉,葢卽古衡山也。

    今澧水未詳。

    從水豊聲。

    盧啟切。

    十五部。

    此條衡山,非南嶽。

    澧水,非入洞庭之澧水。

    入洞庭之水,水經别為篇。

    其字本作醴。

    禹貢江又東至于醴,衛包始改為澧。

    鄭注醴為陵,雲今長沙有醴陵縣。

    馬融、王肅醴為水名。

    夏本紀、地理志皆作醴。

    尚書正義、史記索隐引楚詞濯餘佩兮醴浦,正作醴。

    水經注出雉衡山者,從酉。

    出武陵者,從水。

    正是互訛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涢yún 注解:涢水。

    出南陽蔡陽,東入夏水。

    南陽郡蔡陽,二志同。

    故城當在今湖北德安府随州境内。

    夏水見上文沔字下。

    水經曰:涢水,出蔡陽縣,東南過随縣西。

    又南過江夏安陸縣西。

    又東南入于夏。

    郦雲:涢水,出縣東南大洪山。

    山在随郡之西南,竟陵之東北。

    盤基所跨,廣員百餘裡。

    今涢水出大洪山之陰,東南經随州應山縣、安陸縣、雲夢縣、應城縣,至漢川縣涢口塘入漢,源流長五百裡。

    入漢,卽古之入夏水也。

    今漢夏不分。

    從水員聲。

    王分切。

    十三部。

    按水徑德安府治,卽古鄖國也。

    鄖葢以水得名。

    水經注曰:随水至安陸縣故城西入于涢。

    故鄖城也。

    左傳定四年:吳敗楚于柏舉,及于淸發。

    葢涢水兼淸水之目矣。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淠pèi 注解:淠水。

    出汝南弋陽垂山,東入淮。

    汝南郡弋陽,二志同。

    今河南光州州東北有故弋陽城。

    水經淮水篇曰:淮水,東過期思縣北。

    又東北淠水注之,水出弋陽南垂山,西北流,曆陰山關西北出山。

    又東北流徑新城戍東。

    又東北得诏虞水口。

    又東北注淮,俗曰白鹭水。

    按今之白露河也。

    出光州南三十裡之南嶽山,北流。

    又東入固始縣界,合春河注于淮。

    春河卽水經注之诏虞水也。

    水經注曰:沘水,字或作淠。

    但說文有淠無沘,前志有沘無淠,不得混為一水。

    從水畀聲。

    匹備切,又匹制切。

    十五部。

    按大雅傳曰:淠,舟行貌。

    箋雲:淠淠然泾水中之舟。

    又小雅傳曰:淠淠,衆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