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部分

關燈
句渎合,與濟同入巨野。

    按郦所雲,卽許所說文故道也。

    今濮河自河南封邱縣流徑長垣縣北,東明縣南。

    又東經開州東南,合洪河入山東濮州界,俗訛為普河。

    方輿紀要曰:今濟絕河遷。

    濮水源流不可複考矣。

    從水仆聲。

    博木切。

    三部。

    牧誓、左傳之濮人、百濮,則在江漢之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泺luò 注解:齊魯閑水也。

    春秋桓十八年:公會齊侯于泺。

    三經三傳皆同。

    杜曰:泺水在濟南歴城縣,西北入濟。

    水經注濟水篇曰:濟水,又徑盧縣故城北。

    又徑什城北。

    又東北,右會玉水。

    又東北,泺水入焉。

    水出歴城縣故城西南。

    春秋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于泺是也。

    俗謂之娥英水。

    合大明湖,歴水北流注于濟。

    齊乘曰:小淸河之在歴城者,卽古泺水。

    按今山東濟南府歴城縣小淸河源出縣西,東經章邱、鄒平、長山、新城,入靑州府高苑縣,至博與縣合時水入海。

    而章邱以下淤塞,泺水東北入大淸河。

    從水樂聲。

    盧谷切。

    古音在二部。

    經典釋文引說文匹沃反,此蓋音隐文也。

    玄應曰:凡陂池,山東名為泺。

    匹博切。

    邺東有鸬□泺是也。

    幽州呼為澱,音殿。

    按泺泊古今字,如梁山泊是也。

    《春秋傳》曰:“公會齊侯于泺。

    ”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漷kuò 注解:漷水。

    在魯。

    春秋經襄十九年,取邾田,自漷水。

    公羊傳曰:其言自漷水何,以漷為竟也。

    何言乎以漷為竟,漷移也。

    何雲:魯本與邾婁以漷為竟。

    漷移入邾婁畍,魯随而有之。

    諸侯土地本有度數,不得随水。

    随水有之,當坐取邑。

    水經注泗水篇曰:漷水,出東海合鄉縣,西南流入邾。

    又徑魯國鄒山東南而西南流,左傳所謂峄山,詩所謂保有凫峄者也。

    又西南徑蕃縣故城南。

    又西徑薛縣故城北,夏車正奚仲之國也。

    又西至湖陸縣入于泗。

    按合鄉、蕃、薛故城皆在今山東滕縣。

    不雲在魯邾婁之閑,徑雲水在魯者,邾婁魯附庸,非敵,故立文如是。

    一統志曰:漷水源出滕縣東北百裡述山,西流會諸泉水,徑縣南。

    又西會南梁河,入運河,舊名南沙河。

    西南流入泗,不與南梁會。

    自漕河東徙,遏其南流,乃北出趙溝,會南梁以入運河也。

    從水□聲。

    苦郭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淨chénɡ 注解:魯北城門池也。

    公羊傳闵二年:桓公使高子将南陽之甲,立僖公而城魯。

    或曰:自鹿門至于争門者是也。

    或曰:自争門至于吏門者是也。

    魯人至今以為美談,曰:猶望高子也。

    鹿門者,魯南城之東門。

    争門者,魯北城之門。

    天子十二門,通十二子。

    諸侯大國當是九門,俟考。

    淨者,北城門之池。

    其門曰争門,則其池曰淨,從争旁水也。

    廣韻曰:埩,七耕切。

    魯城北門池也。

    說文作淨,蓋古書有作埩門者矣,城北誤倒。

    從水争聲。

    士耕切。

    十一部。

    又才性切。

    按今俗用瀞字,釋為無垢薉,切以才性。

    今字非古字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濕tà 注解: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

    東郡東武陽,二志同。

    今山東曹州府朝城縣縣東南有東武陽城是也。

    前志東武陽下曰:禹治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裡。

    過郡三者,東郡、平原、千乘也。

    水經曰:河水,又東北過高唐縣東。

    注雲:河水于縣漯水注之。

    漯水上承河水于東武陽縣東南,而北徑武陽新城東。

    又徑東武陽故城南。

    又北徑陽平縣故城東。

    又北絕莘道城之西北。

    又東北徑樂平縣故城東。

    又北徑□城縣故城西。

    又東北徑淸河縣故城北。

    又東北徑文鄉城東南。

    又東北徑博平縣故城南。

    又東北徑瑗縣故城西。

    又東北徑高唐縣故城東。

    又東北徑濕陰縣故城北。

    又東北徑着縣故城南。

    又東北徑崔氏城北。

    又東徑鄒平縣故城北。

    又東北徑建信縣故城北。

    又東北徑千乘縣二城閑。

    又東北為馬常坈,亂河枝流而入于海。

    按此班、許所說故道也。

    河渠書: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漢書音義曰:二渠,其一出貝丘西南,南折者也。

    其一則漯川。

    出貝丘者,王莽時遂空,唯用漯耳。

    玉裁謂濕水故渎,今不可詳。

    從水□聲。

    它合切。

    七部。

    按日部□讀若唫,此濕所以在七部也。

    漢隸以濕為燥濕字,乃以漯為泲濕字。

    累者,俗絫字,在十六部,于音殊遠隔也。

    桑欽雲:出平原高唐。

    平原郡高唐,二志同。

    今山東濟南府禹城縣西南有高唐故城。

    左傳襄十九年、廿五年、昭十年、哀十年之高唐也。

    前志高唐下曰:桑欽言漯水所出。

    郦注河水篇雲:按竹書、穆天子傳兩言濕水。

    尋其沿歴徑趣,不得近出高唐也。

    桑氏所言葢津流所出,次于是閑也。

    玉裁按:桑舉其源之近者耳。

    今禹城縣濕水已不可詳。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泡pāo 注解:泡水,出山陽平樂,東北入泗。

    山陽郡平樂,見前志。

    志雲侯國。

    泡水,東北至沛入泗。

    水經注泗水篇曰:黃溝,又東徑平樂縣。

    又東,右合泡水,卽豐水之上源也。

    水上承大荠陂,東徑贳城北。

    又東徑已氏縣故城南。

    又東徑卭城縣故城南。

    又東徑單父縣故城南。

    又東徑平樂縣,右合泡水。

    自下豐、泡并得通稱。

    故地理志曰:平樂,泡水所出。

    又東徑豐縣故城南。

    又東徑沛縣故城南,于城南東注泗。

    地理志曰:泡水自平樂東北至沛入泗者也。

    按今泡河自今山東單縣流徑江蘇豐縣北。

    又東徑沛縣畍,循城東南,至泗亭驿而合于泗。

    從水包聲。

    匹交切。

    按今俗曰包河。

    古音在三部。

    又流貌也。

    或曰浮漚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菏ɡē 注解:菏水。

    在山陽湖陵南。

    各本水上衍澤字,陵下奪南字,今依尚書音義正。

    前志山陽湖陵下曰:禹貢荷水在南。

    濟陰郡下曰:萬貢荷澤在定陶東。

    水經曰:荷水,在山陽湖陸縣南。

    荷澤在濟陰定陶縣東。

    是豫州渮澤、徐州渮水,畫然二事。

    依水經及注,渮水雖源于渮澤,而與渮澤迥别。

    釋文于徐州引說文,水出山陽湖陵南,非渮澤也。

    今本說文淺人增澤,大誤矣。

    山陽郡湖陵,見前志。

    王莽改曰湖陸,光武仍曰湖陸,至章帝複湖陸之号。

    今山東兖州府魚台縣東南六十裡有湖陵故城,與江南沛縣接畍。

    前志湖陵下曰:禹貢浮于淮泗,通于荷。

    荷水在南。

    不但言荷水在南而必舉此禹貢文者,明此荷水非豫州及道沇水之荷澤也。

    水經曰:濟水,又東至乘氏縣西,分為二。

    其一東南流者,過乘氏縣南。

    又東過昌邑縣北。

    又東過金鄉縣南。

    又東過東缗縣北。

    又東過方與縣北,為荷水。

    又東過湖陸縣南,東入于泗水。

    郦氏雲:尚書曰浮于淮泗,達于荷是也。

    按此經注所說故道,今多湮塞不可詳。

    《禹貢》:“浮于淮泗,達于菏。

    ”不稱道渮澤沇水又東至于渮者,彼為渮澤,此為渮水,與班意同也。

    不言夏書言禹貢者,正襲班語也。

    尚書古文疏證曰:自淮而泗,自泗而渮,然後由渮入泲,以達于河,徐之貢道也。

    上文沇州浮于濟漯,達于河。

    次靑州便浮于汶,達于濟。

    不複言達于河。

    次徐州浮于淮泗,達于渮。

    不複言達于濟。

    至揚州則浮于江海,達于淮泗。

    且不複言達于渮。

    不複言者,蒙上文也,聖經之書法也。

    從水苛聲。

    古俄切。

    十七部。

    按當左形右聲,篆體取結構乃似上艹下河耳。

    五經文字雲:渮見夏書。

    古本亦作荷。

    玉裁謂古尚書、史記、漢書、水經注皆作荷,或是假借,或是字誤,不可定。

    而應劭曰尚書荷水,一名湖。

    韋注漢曰荷胡阿反。

    是則湖陵以荷水得名。

    荷與湖,語之轉。

    至若今史記、漢書,俗本尚書作浮于淮泗,達于河,皆誤字也。

    郡國志注訛作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泗sì 注解:泗水,受泲水,東入淮。

    地理志濟陰乘氏下曰:泗水東南至雎陵入淮,過郡六,行千一百一十裡。

    又魯國卞縣下曰:泗水,出縣北,(三字依水經注補)西南至方與入泲,過郡三,行五百裡。

    靑州川。

    出乘氏者,其遠源。

    出卞者,其近源。

    過郡三當作過郡二者,魯山、陽也。

    水經曰:泗水,出魯卞縣北山,西南過魯縣北。

    又西過瑕丘縣,東屈,從縣東南流,漷水從東來注之。

    又南過平陽縣西。

    又南過高平縣西,洸水從西北來流注之。

    又南過方與縣東,渮水從西來注之。

    又屈,東南過湖陸縣南,涓涓水從東北來流注之。

    又東過沛縣東。

    又東南過彭城縣東北。

    又東南過呂縣南。

    又東南過下邳縣西。

    又東南入于淮。

    此舉卞縣以下所經二郡也。

    卞縣,今山東兖州府泗水縣縣東五十裡卞故城是也。

    許不言水所出,但雲受泲水,則又舉其源之至近者也。

    水經言濟水又東過湖陸縣南,東入于泗水。

    前志泗水至方與入泲。

    一謂濟入泗。

    一謂泗入泲。

    郦氏泗水篇注雲:泗濟合流。

    故地記或言濟入泗,泗亦言入濟,互受通稱。

    故地理志有南梁水入濟之文。

    玉裁謂、許言泗受濟水,則與班殊,與水經合也。

    今泗水出縣東陪尾山,西流徑曲阜北八裡。

    又西南流,徑滋陽縣東五裡,轉南流,與曲阜縣之沂水合,入金口閘。

    又南流,徑鄒縣西南五十裡。

    又南至濟甯州天井閘,入運河。

    禹貢錐指曰:泗水自泗水縣歴曲阜、滋陽、濟甯、鄒縣、魚台、滕縣、沛縣、徐州、邳州、宿遷、桃源,至淸河縣入淮,此禹迹也。

    今其故道自徐州以南悉為黃河所占。

    一統志引志雲:金口之堰修,而泗水盡入于漕。

    從水四聲。

    息利切。

    十五部。

    按毛詩傳曰:自目曰涕。

    自鼻曰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洹huán 注解:洹水,在齊魯閑。

    齊當依水經注所引說文、字林作晉。

    左傳成七年,聲伯夢涉洹。

    杜曰:洹水出汲郡林慮縣,東北至魏郡長樂縣入淸水。

    水經曰:洹水,出上黨泫氏縣,東過隆慮縣北。

    又東北出山,過邺縣南。

    又東過内黃縣北,東入于白溝。

    林慮縣卽隆慮縣。

    今河南彰德府林縣是其地也。

    今洹水自山西長子縣流入,經林縣東北流,經安陽縣北,又東流經内黃縣西北入衛河。

    水道提綱曰:衛河又東北經彰德府治安陽縣東南畍,有洹河自西北來會,其南岸卽内黃縣西境也。

    水經之白溝,今衛河在内黃者皆卽淇水。

    許當雲在晉衛之閑。

    雲在晉魯閑者,魯衛相近,以魯聲伯夢涉而雲也。

    從水□聲。

    羽元切。

    十四部。

    玉篇曰:汍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灉yōnɡ 注解:河灉水也。

    也字依水經注補。

    水經曰:瓠子河,出東郡濮陽縣北河。

    郦雲:尚書雝沮會同。

    爾雅曰:水自河出為灉。

    許愼曰雝者,河雝水也。

    是郦意以瓠子河為尚書之雝也。

    按自河出為灉,濟為濋,汶為灛,洛為波,漢為潛,淮為浒,江為沱,濄為洵,颍為沙,汝為濆,見于釋水。

    其見于說文者,則沱也,潛也,灉也,洵也。

    河之别為灉,如江之别為沱。

    沱非一沱,則灉亦非一灉。

    凡首受河之水皆可名之矣。

    在宋。

    說者以汳水當之。

    從水雝聲。

    于容切。

    九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澶chán 注解:澶淵水也。

    也字今補。

    在宋。

    春秋經襄二十年:盟于澶淵。

    三十年:會于澶淵,宋災故。

    杜曰:澶淵在頓丘縣南,今名□污。

    此衛地,又近戚田。

    按頓丘,今直隸大名府淸豐縣縣西南二十五裡頓丘故城是也。

    澶淵卽□水,在河南彰德府内黃縣縣東二十六裡。

    史記廉頗拔魏□陽,漢置縣,屬魏郡。

    應劭曰:在□水之陽也。

    張晏曰:其畍為□淵。

    按□與澶□韻,污與淵雙聲。

    □陽故城在今内黃縣東北二十七裡。

    實衛地而雲在宋者,葢以春秋書宋災故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