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然,未為宷也。
○又按澶淵,高氏士奇春秋地名考為詳。
從水亶聲。
市連切。
十四部。
吳都賦注曰:澶恬,安流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洙shū 注解:洙水,出泰山葢臨樂山,北入泗。
泰山郡葢,二志同。
今山東沂州府沂水縣縣西北七十裡有葢城是也。
前志葢下曰:臨樂于山,洙水所出,西北至葢入池水。
水經曰:洙水,出泰山葢縣臨樂山,西南至卞縣入于泗。
按此條水經與志迥殊。
志雲臨樂于山者,謂勃海郡臨樂縣之于山也。
泝其源而言。
故下文雲至葢,非謂洙出葢也。
而經、注皆□于字,謂臨樂為葢縣山名,其亦誤矣。
池,注引作泗,雲或作池,葢字誤。
夫經、注皆雲泗水出卞縣,不雲出葢縣。
又皆雲洙水至卞入泗,不雲至葢入泗。
然則卽改池為泗,亦于水道不合。
安知班時無池水。
抑或不知何字之誤,而竟作泗字也。
杜預釋例雲:出魯國東北,西南入沇水,下合泗,乃作沇字,俟考。
葢洙水在班時已非古道,故其書法不同他水。
至桑、郦時更昧于臨樂之源,乃誣班為出葢。
觀春秋莊九年浚洙,知其易湮也。
許亦雲出泰山葢臨樂山,北入泗,恐非許氏原文,淺人用水經改竄之。
今洙水在曲阜縣北四裡,上不得其源,下流不入泗而入沂,又迥非郦氏之舊,葢以湮沒而以是冒之耳。
從水朱聲。
市朱切。
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沭shù 注解:沭水。
出靑州浸。
出下有奪文。
集韻、類篇徑□浸字,非是,當補琅邪東莞南入泗七字。
周禮:靑州,其浸沂、沭。
注雲:沭出東莞。
前志琅邪郡東莞。
術水南至下邳入泗,過郡三,行七百一十裡。
靑州浸。
東莞,今山東沂州府沂水縣治西北東莞故城是也。
水經曰:沭水,出琅邪東莞縣西北大弁山,東南過其縣東,又東南過莒縣東,又南過陽都縣東,入于沂。
郦曰:舊渎入泗,非入沂也。
今沭水出沂水縣北臨朐縣南之沂山,東南流徑莒州東。
又西南流徑蘭山縣東。
又南徑郯城縣東。
又西南流,入江南沭陽縣畍,分為二派。
下流入海,迥非舊道矣。
從水術聲。
食聿切。
十五部。
前志作術,雲靑州浸。
其所據職方當如是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沂yí 注解:沂水。
出東海費東,西入泗。
東海郡費,見前志。
春秋魯季氏邑。
今山東沂州府費縣縣西北二十裡費故城是也。
職方氏曰:靑州,其山鎭曰沂山。
其浸沂、沭。
鄭曰:沂山,沂水所出也,在葢。
前志泰山郡葢下曰:沂水出。
水經曰:沂水,出泰山葢縣艾山。
許雲出東海費東。
說乖異者,葢沂山卽東泰山。
是山盤回數縣。
今沂水出沂水縣之雕厓山,卽沂山西峯也。
又西北接大弁山,卽沭水所出也。
前志曰:沂水南至下邳入泗。
水經曰:沂水,出泰山葢縣艾山,南過琅邪臨沂縣東。
又南過開陽縣東。
又東過襄贲縣東,屈從縣南,西流。
又屈南過郯縣西。
又南過良成縣西。
又南過下邳縣西南,入于泗。
許雲西入泗,疑當作南入。
然郦善長所據已作西矣。
今沂水出雕厓山,東南流徑沂水縣西。
又南流徑蘭山縣東。
又南流徑郯城縣西。
又南流入江南邳州畍。
從水斤聲。
魚衣切。
古音在十三部。
按漢人多以為圻堮之圻。
一曰沂水,出泰山葢。
此卽班、鄭、水經之說也。
許分為二說,則不謂雕厓山卽沂山矣。
如渭下之謂渭首亭與鳥鼠山為二說。
靑州浸。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洋xiánɡ 注解:□水。
出齊臨朐高山,東北入巨定。
齊郡臨朐,後志作齊國臨朐。
今山東靑州府臨朐縣其地也。
前志臨朐下曰:石膏山,洋水所出,東北至廣饒入巨定。
水經注巨洋水篇曰:巨洋水,又徑臨朐縣故城東。
又東北徑委粟山。
又東北,洋水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澗口,東南徑逢山祠西。
又東南歴逢山下,卽石膏山也。
巨洋水,又東北徑劇縣故城西。
又東北徑益縣故城東。
又東北積而為潭,枝津出焉,謂之百尺溝,西北流注于巨澱。
又東北徑壽光縣故城西。
又東北注于海。
按班、許曰洋水,卽水經及注之巨洋水也。
班、許以出臨朐石膏山者為正源耳。
許雲高山,卽石膏山也。
前志齊郡有廣饒、巨定二縣。
馬車渎水首受巨定。
然則巨定本水名,因以為縣名。
定澱古今字。
魏都賦張注曰澱者,如淵而淺是也。
廣饒、巨定故城皆在今山東靑州府樂安縣境。
今樂安縣東北四十裡淸水泊,卽古巨定湖。
巨洋水今曰彌河,源出今臨朐縣南沂山西麓,北流徑臨朐縣東。
又北歴益都縣。
又東北流徑壽光東。
又東北會黑冢泊,入于海。
今南陽水亦名長沙水,源出益都縣西南石膏山,東北至城西,折而東,繞城北,又東流入彌河。
從水□聲。
似羊切。
十部。
按毛詩衛風傳曰:洋洋,盛大也。
魯頌傳曰:洋洋,衆多也。
讀與章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濁zhuó 注解:濁水。
出齊郡。
上文不言郡。
此字葢淺人增之。
厲妫山,東北入巨定。
厲當作廣,妫當作為,皆字之誤。
齊郡廣,見前志。
後志作齊國廣。
今山東靑州府益都縣縣西南四裡有廣縣故城是也。
前志廣下曰:為山,濁水所出。
東北至廣饒入巨定。
水經注曰:淄水,又東北徑廣饒縣故城南。
又東北馬車渎水注之,水首受巨澱。
澱卽濁水所注也。
呂忱曰:濁水,一名溷水。
出廣縣為山,一名冶嶺山。
東北流徑廣固城西,城在廣縣西北四裡。
又東北流徑堯山東。
又東北流徑東陽城北,合陽水,卽長沙水也。
又北徑臧氏台西。
又北徑益城西。
又北流注巨澱。
今北陽水源出益都縣西南九回山,卽古為山,東北流徑城北。
又東北徑壽光縣四十裡。
又北入淸水泊,卽古濁水也。
從水蜀聲。
直角切。
三部。
按濁者,淸之反也。
詩曰:泾以渭濁。
又曰:載淸載濁。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漑ɡài 注解:漑水。
出東海桑渎覆甑山,東北入海。
東當作北,渎當作犢,皆字之誤也。
北海郡桑犢,見前志。
今山東萊州府濰縣有桑犢故城,水經注之桑犢亭也。
前志桑犢下雲:覆甑山,漑水所出。
東北至都昌入海。
今濰縣東南四十裡漑源山,卽覆甑山也,水經注亦謂之塔山。
寰宇記曰:天寶六載勅改為漑源山。
今漑水自漑源山北流至昌邑縣境入海,卽東虞河也,亦曰東丹河。
從水旣聲。
古代切。
古音在十五部。
按多借為濯摡字。
一曰灌注也。
此依韻會本。
注下曰灌也。
□下曰漑灌也。
洞箫賦:回江流川而漑其山。
李注引說文漑猶灌也,與今本異。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濰wéi 注解:濰水。
出琅邪箕屋山,東入海。
琅邪郡箕,見前志。
故城當在今山東沂州府莒州境。
前志箕下雲:禹貢維水,北至都昌入海,過郡三,行五百二十裡,兖州□也。
水經曰:濰水,出琅邪箕縣濰山,東北過東武縣西。
又北過平昌縣東。
又北過高密縣西。
又北過淳于縣東。
又東北過都昌縣東。
又東北入于海。
按屋山在今莒州西北九十裡。
水經注曰:濰山屋山及淮南子雲出覆舟山,實一山也。
今濰水出莒州西東北箕屋山,東南流入靑州府諸城縣畍,徑萊州府高密縣畍。
又北徑安邱縣東。
又北流,入萊州府昌邑縣畍。
又東北入海,曰淮河口,與古水道合。
漢都昌城在今昌邑縣西。
徐州浸。
徐當作兖。
職方氏:河東曰兖州其浸盧維。
鄭雲。
盧維當為雷雍。
班志則雲維,兖州浸,不改字也。
許雲兖州浸亦同。
《夏書》曰:“濰湽其道。
”許水部無湽字。
此湽葢俗加水旁耳。
周禮作葘。
漢志作,古字也。
濰甾其道。
禹貢靑州文。
從水維聲。
以追切。
十五部。
按地理志述禹貢作維,今版本作惟,誤。
琅邪箕下雲:禹貢維水蒙上文言也。
其靈門下、橫下、折泉下皆作淮,則轉寫之誤。
葢班從今文尚書作維,許從古文尚書作濰。
左傳襄十八年作維,音義曰:本又作濰。
今山東土語與淮同音,故竟作淮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浯wú 注解:浯水。
出琅邪靈門壺山,東北入濰。
琅邪郡靈門,見前志。
今山東沂州府莒州州北百二十裡有靈門城。
前志靈門下曰:壺山,浯水所出。
東北入淮。
淮當作維,字之誤也。
水經注曰:濰水,又北徑平昌縣故城東。
又北浯水注之。
水出浯山,世謂之巨平山。
許愼言水出靈門山。
世謂之浯汶矣。
其水東北徑姑幕縣故城東。
又東北徑平昌縣故城北。
又東北流,注于濰水。
今浯水自莒州流入諸城縣畍,東北流,徑安丘縣東南入濰水。
從水吾聲。
五乎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汶wèn 注解:汶水。
出琅邪朱虛東泰山,東入濰。
琅邪郡朱虛,見前志。
後志屬北海國。
今山東靑州府臨朐縣東六十裡有朱虛故城。
前志朱虛下雲:東泰山,汶水所出。
東至安丘入維。
水經曰:汶水,出朱虛縣泰山,北過其縣東。
又北過淳于縣西。
又東北入于濰,謂之東汶水,以别于禹貢汶水也。
按東泰山卽封禅書黃帝封東泰山,今沂山是也。
今東汶河源出臨朐縣南沂山東北谷,東流近穆陵關,折東北流數十裡,折東流百五十裡,至安邱縣西南境,折東北流經縣城西北。
又東流數十裡與濰水會。
從水文聲。
亡運切。
十三部。
按二汶水在齊。
漢人崏山崏江字作汶山汶江,以古音同讀如文之故,謂之假借可也。
考工記:貉踰汶則死。
淮南子同。
鄭雲:汶水在魯北。
郦注以入汶水篇。
考工記多齊語,則謂入泲之汶無疑也。
殷敬順□為異說,殊非是。
桑欽說:汶水出泰山萊蕪,西南入泲。
此謂禹貢汶水也。
上文渭水、□水、沂水皆舉别說,皆謂一水而說源有不同也。
此則畫然二水,源流皆異。
泰山郡萊蕪,二志同。
前志萊蕪下曰:原山,禹貢汶水出。
西南入泲。
桑欽所言。
水經于濟水曰:又東北過壽張縣西畍安民亭南,汶水從東北來注之。
于汶水曰:又西南過壽張縣北。
又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濟。
按舊泲水合汶于安民亭,今東平州西南十瑞安山鎭卽古亭也。
今汶水出今山東泰安府萊蕪縣東北七十裡之原山,亦名馬耳山。
西南流經縣城西北。
又經泰安府南境。
又經甯陽縣北境,至汶上縣北之戴村壩。
又經汶上西南境之南旺,分流南北。
南流者四分以接徐沛,北流者六分以接臨淸。
自明永樂中宋禮開會通河以及國朝運河皆全資汶水,而入泲之故道湮矣。
前志朱虛下但雲汶水,萊蕪下則雲禹貢汶水。
然則出朱虛入濰者,非禹貢汶水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治chí 注解:治水。
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
城當作成,字之誤也。
東萊郡曲成,二志同。
今山東萊州府掖縣東北六十裡有曲成故城。
前志曲成下曰:陽丘山,治水所出。
南至沂入海。
按沂字疑誤。
一本作至臨沂,尤誤。
當作計斤二字。
今掖縣東南三十裡有陽邱山,亦名馬鞍山。
今治水名小沽河,自掖縣馬鞍山南流至平度州東南,與出登州府黃縣之大沽河合流,徑卽墨,至膠州之麻灣口入海。
一統志曰:左傳昭二十年:姑尤以西。
杜注:姑水、尤水皆在城陽郡,東南入海,齊乘。
姑卽大沽河,尤卽小沽河。
玉裁謂:尤古音讀如贻,與治同在第一部。
齊乘之言可信也。
從水台聲。
直之切。
一部。
按今字訓理,葢由借治為理。
〖注〗乿,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寖jìn 注解:濅水。
出魏郡武安,東北入呼沱水。
魏郡武安,二志同。
今河南彰德府武安縣縣西南五十裡有武安城
○又按澶淵,高氏士奇春秋地名考為詳。
從水亶聲。
市連切。
十四部。
吳都賦注曰:澶恬,安流貌。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洙shū 注解:洙水,出泰山葢臨樂山,北入泗。
泰山郡葢,二志同。
今山東沂州府沂水縣縣西北七十裡有葢城是也。
前志葢下曰:臨樂于山,洙水所出,西北至葢入池水。
水經曰:洙水,出泰山葢縣臨樂山,西南至卞縣入于泗。
按此條水經與志迥殊。
志雲臨樂于山者,謂勃海郡臨樂縣之于山也。
泝其源而言。
故下文雲至葢,非謂洙出葢也。
而經、注皆□于字,謂臨樂為葢縣山名,其亦誤矣。
池,注引作泗,雲或作池,葢字誤。
夫經、注皆雲泗水出卞縣,不雲出葢縣。
又皆雲洙水至卞入泗,不雲至葢入泗。
然則卽改池為泗,亦于水道不合。
安知班時無池水。
抑或不知何字之誤,而竟作泗字也。
杜預釋例雲:出魯國東北,西南入沇水,下合泗,乃作沇字,俟考。
葢洙水在班時已非古道,故其書法不同他水。
至桑、郦時更昧于臨樂之源,乃誣班為出葢。
觀春秋莊九年浚洙,知其易湮也。
許亦雲出泰山葢臨樂山,北入泗,恐非許氏原文,淺人用水經改竄之。
今洙水在曲阜縣北四裡,上不得其源,下流不入泗而入沂,又迥非郦氏之舊,葢以湮沒而以是冒之耳。
從水朱聲。
市朱切。
四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沭shù 注解:沭水。
出靑州浸。
出下有奪文。
集韻、類篇徑□浸字,非是,當補琅邪東莞南入泗七字。
周禮:靑州,其浸沂、沭。
注雲:沭出東莞。
前志琅邪郡東莞。
術水南至下邳入泗,過郡三,行七百一十裡。
靑州浸。
東莞,今山東沂州府沂水縣治西北東莞故城是也。
水經曰:沭水,出琅邪東莞縣西北大弁山,東南過其縣東,又東南過莒縣東,又南過陽都縣東,入于沂。
郦曰:舊渎入泗,非入沂也。
今沭水出沂水縣北臨朐縣南之沂山,東南流徑莒州東。
又西南流徑蘭山縣東。
又南徑郯城縣東。
又西南流,入江南沭陽縣畍,分為二派。
下流入海,迥非舊道矣。
從水術聲。
食聿切。
十五部。
前志作術,雲靑州浸。
其所據職方當如是作。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沂yí 注解:沂水。
出東海費東,西入泗。
東海郡費,見前志。
春秋魯季氏邑。
今山東沂州府費縣縣西北二十裡費故城是也。
職方氏曰:靑州,其山鎭曰沂山。
其浸沂、沭。
鄭曰:沂山,沂水所出也,在葢。
前志泰山郡葢下曰:沂水出。
水經曰:沂水,出泰山葢縣艾山。
許雲出東海費東。
說乖異者,葢沂山卽東泰山。
是山盤回數縣。
今沂水出沂水縣之雕厓山,卽沂山西峯也。
又西北接大弁山,卽沭水所出也。
前志曰:沂水南至下邳入泗。
水經曰:沂水,出泰山葢縣艾山,南過琅邪臨沂縣東。
又南過開陽縣東。
又東過襄贲縣東,屈從縣南,西流。
又屈南過郯縣西。
又南過良成縣西。
又南過下邳縣西南,入于泗。
許雲西入泗,疑當作南入。
然郦善長所據已作西矣。
今沂水出雕厓山,東南流徑沂水縣西。
又南流徑蘭山縣東。
又南流徑郯城縣西。
又南流入江南邳州畍。
從水斤聲。
魚衣切。
古音在十三部。
按漢人多以為圻堮之圻。
一曰沂水,出泰山葢。
此卽班、鄭、水經之說也。
許分為二說,則不謂雕厓山卽沂山矣。
如渭下之謂渭首亭與鳥鼠山為二說。
靑州浸。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洋xiánɡ 注解:□水。
出齊臨朐高山,東北入巨定。
齊郡臨朐,後志作齊國臨朐。
今山東靑州府臨朐縣其地也。
前志臨朐下曰:石膏山,洋水所出,東北至廣饒入巨定。
水經注巨洋水篇曰:巨洋水,又徑臨朐縣故城東。
又東北徑委粟山。
又東北,洋水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澗口,東南徑逢山祠西。
又東南歴逢山下,卽石膏山也。
巨洋水,又東北徑劇縣故城西。
又東北徑益縣故城東。
又東北積而為潭,枝津出焉,謂之百尺溝,西北流注于巨澱。
又東北徑壽光縣故城西。
又東北注于海。
按班、許曰洋水,卽水經及注之巨洋水也。
班、許以出臨朐石膏山者為正源耳。
許雲高山,卽石膏山也。
前志齊郡有廣饒、巨定二縣。
馬車渎水首受巨定。
然則巨定本水名,因以為縣名。
定澱古今字。
魏都賦張注曰澱者,如淵而淺是也。
廣饒、巨定故城皆在今山東靑州府樂安縣境。
今樂安縣東北四十裡淸水泊,卽古巨定湖。
巨洋水今曰彌河,源出今臨朐縣南沂山西麓,北流徑臨朐縣東。
又北歴益都縣。
又東北流徑壽光東。
又東北會黑冢泊,入于海。
今南陽水亦名長沙水,源出益都縣西南石膏山,東北至城西,折而東,繞城北,又東流入彌河。
從水□聲。
似羊切。
十部。
按毛詩衛風傳曰:洋洋,盛大也。
魯頌傳曰:洋洋,衆多也。
讀與章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濁zhuó 注解:濁水。
出齊郡。
上文不言郡。
此字葢淺人增之。
厲妫山,東北入巨定。
厲當作廣,妫當作為,皆字之誤。
齊郡廣,見前志。
後志作齊國廣。
今山東靑州府益都縣縣西南四裡有廣縣故城是也。
前志廣下曰:為山,濁水所出。
東北至廣饒入巨定。
水經注曰:淄水,又東北徑廣饒縣故城南。
又東北馬車渎水注之,水首受巨澱。
澱卽濁水所注也。
呂忱曰:濁水,一名溷水。
出廣縣為山,一名冶嶺山。
東北流徑廣固城西,城在廣縣西北四裡。
又東北流徑堯山東。
又東北流徑東陽城北,合陽水,卽長沙水也。
又北徑臧氏台西。
又北徑益城西。
又北流注巨澱。
今北陽水源出益都縣西南九回山,卽古為山,東北流徑城北。
又東北徑壽光縣四十裡。
又北入淸水泊,卽古濁水也。
從水蜀聲。
直角切。
三部。
按濁者,淸之反也。
詩曰:泾以渭濁。
又曰:載淸載濁。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漑ɡài 注解:漑水。
出東海桑渎覆甑山,東北入海。
東當作北,渎當作犢,皆字之誤也。
北海郡桑犢,見前志。
今山東萊州府濰縣有桑犢故城,水經注之桑犢亭也。
前志桑犢下雲:覆甑山,漑水所出。
東北至都昌入海。
今濰縣東南四十裡漑源山,卽覆甑山也,水經注亦謂之塔山。
寰宇記曰:天寶六載勅改為漑源山。
今漑水自漑源山北流至昌邑縣境入海,卽東虞河也,亦曰東丹河。
從水旣聲。
古代切。
古音在十五部。
按多借為濯摡字。
一曰灌注也。
此依韻會本。
注下曰灌也。
□下曰漑灌也。
洞箫賦:回江流川而漑其山。
李注引說文漑猶灌也,與今本異。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濰wéi 注解:濰水。
出琅邪箕屋山,東入海。
琅邪郡箕,見前志。
故城當在今山東沂州府莒州境。
前志箕下雲:禹貢維水,北至都昌入海,過郡三,行五百二十裡,兖州□也。
水經曰:濰水,出琅邪箕縣濰山,東北過東武縣西。
又北過平昌縣東。
又北過高密縣西。
又北過淳于縣東。
又東北過都昌縣東。
又東北入于海。
按屋山在今莒州西北九十裡。
水經注曰:濰山屋山及淮南子雲出覆舟山,實一山也。
今濰水出莒州西東北箕屋山,東南流入靑州府諸城縣畍,徑萊州府高密縣畍。
又北徑安邱縣東。
又北流,入萊州府昌邑縣畍。
又東北入海,曰淮河口,與古水道合。
漢都昌城在今昌邑縣西。
徐州浸。
徐當作兖。
職方氏:河東曰兖州其浸盧維。
鄭雲。
盧維當為雷雍。
班志則雲維,兖州浸,不改字也。
許雲兖州浸亦同。
《夏書》曰:“濰湽其道。
”許水部無湽字。
此湽葢俗加水旁耳。
周禮作葘。
漢志作,古字也。
濰甾其道。
禹貢靑州文。
從水維聲。
以追切。
十五部。
按地理志述禹貢作維,今版本作惟,誤。
琅邪箕下雲:禹貢維水蒙上文言也。
其靈門下、橫下、折泉下皆作淮,則轉寫之誤。
葢班從今文尚書作維,許從古文尚書作濰。
左傳襄十八年作維,音義曰:本又作濰。
今山東土語與淮同音,故竟作淮字。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浯wú 注解:浯水。
出琅邪靈門壺山,東北入濰。
琅邪郡靈門,見前志。
今山東沂州府莒州州北百二十裡有靈門城。
前志靈門下曰:壺山,浯水所出。
東北入淮。
淮當作維,字之誤也。
水經注曰:濰水,又北徑平昌縣故城東。
又北浯水注之。
水出浯山,世謂之巨平山。
許愼言水出靈門山。
世謂之浯汶矣。
其水東北徑姑幕縣故城東。
又東北徑平昌縣故城北。
又東北流,注于濰水。
今浯水自莒州流入諸城縣畍,東北流,徑安丘縣東南入濰水。
從水吾聲。
五乎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汶wèn 注解:汶水。
出琅邪朱虛東泰山,東入濰。
琅邪郡朱虛,見前志。
後志屬北海國。
今山東靑州府臨朐縣東六十裡有朱虛故城。
前志朱虛下雲:東泰山,汶水所出。
東至安丘入維。
水經曰:汶水,出朱虛縣泰山,北過其縣東。
又北過淳于縣西。
又東北入于濰,謂之東汶水,以别于禹貢汶水也。
按東泰山卽封禅書黃帝封東泰山,今沂山是也。
今東汶河源出臨朐縣南沂山東北谷,東流近穆陵關,折東北流數十裡,折東流百五十裡,至安邱縣西南境,折東北流經縣城西北。
又東流數十裡與濰水會。
從水文聲。
亡運切。
十三部。
按二汶水在齊。
漢人崏山崏江字作汶山汶江,以古音同讀如文之故,謂之假借可也。
考工記:貉踰汶則死。
淮南子同。
鄭雲:汶水在魯北。
郦注以入汶水篇。
考工記多齊語,則謂入泲之汶無疑也。
殷敬順□為異說,殊非是。
桑欽說:汶水出泰山萊蕪,西南入泲。
此謂禹貢汶水也。
上文渭水、□水、沂水皆舉别說,皆謂一水而說源有不同也。
此則畫然二水,源流皆異。
泰山郡萊蕪,二志同。
前志萊蕪下曰:原山,禹貢汶水出。
西南入泲。
桑欽所言。
水經于濟水曰:又東北過壽張縣西畍安民亭南,汶水從東北來注之。
于汶水曰:又西南過壽張縣北。
又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濟。
按舊泲水合汶于安民亭,今東平州西南十瑞安山鎭卽古亭也。
今汶水出今山東泰安府萊蕪縣東北七十裡之原山,亦名馬耳山。
西南流經縣城西北。
又經泰安府南境。
又經甯陽縣北境,至汶上縣北之戴村壩。
又經汶上西南境之南旺,分流南北。
南流者四分以接徐沛,北流者六分以接臨淸。
自明永樂中宋禮開會通河以及國朝運河皆全資汶水,而入泲之故道湮矣。
前志朱虛下但雲汶水,萊蕪下則雲禹貢汶水。
然則出朱虛入濰者,非禹貢汶水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治chí 注解:治水。
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
城當作成,字之誤也。
東萊郡曲成,二志同。
今山東萊州府掖縣東北六十裡有曲成故城。
前志曲成下曰:陽丘山,治水所出。
南至沂入海。
按沂字疑誤。
一本作至臨沂,尤誤。
當作計斤二字。
今掖縣東南三十裡有陽邱山,亦名馬鞍山。
今治水名小沽河,自掖縣馬鞍山南流至平度州東南,與出登州府黃縣之大沽河合流,徑卽墨,至膠州之麻灣口入海。
一統志曰:左傳昭二十年:姑尤以西。
杜注:姑水、尤水皆在城陽郡,東南入海,齊乘。
姑卽大沽河,尤卽小沽河。
玉裁謂:尤古音讀如贻,與治同在第一部。
齊乘之言可信也。
從水台聲。
直之切。
一部。
按今字訓理,葢由借治為理。
〖注〗乿,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寖jìn 注解:濅水。
出魏郡武安,東北入呼沱水。
魏郡武安,二志同。
今河南彰德府武安縣縣西南五十裡有武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