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
前志武安下曰:□水東北至信都國東昌入虖池河,過郡五,行六百一十裡。
從水□聲。
子鸩切。
七部。
按沈浸、浸淫之字多用此。
□作浸。
□,籒文□。
見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湡yú 注解:湡水。
出趙國襄國之西山,東北入濅。
趙國襄國,二志同。
今直隸順德府郉台縣西南有襄國故城。
商祖乙遷于郉,周時郉國皆在此。
前志襄國下曰:西山,渠水所出。
東北至廣平國任縣入□。
按渠水當是湡水之訛。
一統志曰:沣河源出郉台縣東南,東流徑南和縣西南。
又東北徑任縣東,至隆平縣入胡盧河,卽百泉水也。
方輿紀要曰:百泉水,葢卽沣河之上源。
引志雲百泉水,一名湡水,又名鴛鴦水,隋志以為□水也。
鴛鴦水在南和縣西,見魏都賦注。
從水禺聲。
噳俱切。
古音在四部。
顔師古音藕。
又音牛吼反。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sī 注解:□水,出趙國襄國,東入湡。
前志襄國下雲:又有蓼水、馮水。
皆東至廣平國朝平入湡。
按馮水當是□水之訛,字之誤也。
廣平國南和下雲:列葭水東入□。
葢湡□二水今不可别矣。
□入湡,湡入浸,浸入虖沱。
虖沱移徙不常,故道今不可考。
水經注虖沱篇佚。
從水虒聲。
息移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渚zhǔ 注解:渚水。
在常山中丘逢山,東入湡。
常山郡中丘,見前志。
中丘下雲:逢山長谷,諸水所出。
東至張邑入濁。
按諸當作渚,濁當作湡,皆字之誤也。
張邑卽廣平國之張也。
中丘、渚水俟考。
從水者聲。
章與切。
五部。
《爾雅》曰:“小州曰渚。
”釋水文:州、洲,古今字。
召南傳曰:渚,小洲也。
水岐成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洨xiáo 注解:洨水。
出常山石邑井陉,東南入于泜。
于,衍字也。
常山郡石邑,見前志。
井陉,謂石邑之井陉山也。
今直隸正定府獲鹿縣縣西南有石邑城,戰國時趙邑也。
前志石邑下曰:井陉山在西,洨水所出。
東南至廮陶入泜。
井陉縣下應劭注曰:井陉山在南。
然則井陉縣在石邑之西。
井陉山在石邑西南,井陉縣南也。
井陉山之東南則石邑地也。
今洨河出獲鹿縣南,東流徑栾城縣西。
又南入趙州畍。
舊志雲:下流至甯晉縣,注于胡盧河,上源四泉交合,故謂之洨也。
從水交聲。
下交切。
二部。
師古曰:音效,又音爻。
□國有洨縣。
沛國洨,見後志。
前志作沛郡洨凡言有者,皆别于上文之義。
應劭雲:洨縣,洨水所出,南入淮,是别一洨水也。
師古曰:音肴。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濟jǐ 注解:□水。
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泜。
常山郡房子,見前志。
後志雲:常山國房子。
今直隸正定府贊皇縣是其地。
前志房子下曰:贊皇山,石濟水所出。
東至廮陶入泜。
後志曰:贊皇山在縣西南六十裡,濟水所出。
按此水名與四渎之泲字各不同,而經傳皆作濟。
風俗通遂誤以常山房子之水列入四渎,而雲廟在東郡臨邑縣,豈知班志臨邑下雲有泲廟,字固作泲乎。
今本前志石濟水,石字疑衍。
以說文、風俗通、後志正之,皆不當有石字。
一統志曰:舊志雲槐水出黃沙嶺,流經贊皇縣西北十裡,入元氏縣畍,合泜水。
又東南曆高邑、柏鄉、達甯、晉縣,入胡盧河,卽古大陸澤。
玉裁謂槐水卽古濟水也。
贊皇山在今贊皇縣西南。
從水齊聲。
子禮切。
十五部。
今字以為濟渡字。
〖注〗□、泲,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泜chí 注解:泜水。
在常山。
前志常山郡元氏下曰: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窮泉谷,至堂陽入黃河。
按沮當作泜。
北山經注雲:今泜水出中丘縣西窮泉谷,東注于堂陽縣,入于漳水。
以郭正班,知沮為字之誤。
風俗通雲:濟水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沮。
此亦泜訛作沮也。
由書氐作互,遂訛且耳。
班志入黃河亦當依郭作濁漳。
考水經注濁漳過堂陽縣,而河水不徑堂陽。
元和志曰:泜水在贊皇縣西南二十五裡,卽韓信斬陳餘處。
今泜水在元氏縣,源出封龍山,東南流經縣西南六十裡紙屯村,入槐河。
泜與濟互受通稱。
從水氐聲。
直尼切。
十五部。
按蘇林音祗,晉灼音邸,師古音脂。
又丁計反,兼用二音也。
司馬貞曰:今俗呼此水音如邸。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濡rú 注解:濡水。
出涿郡故安,東入涞。
涞,各本作漆涑二字,今正。
戴先生曰:易水篇注雲:許愼曰:濡水入涞。
涞卽巨馬之異名,與巨馬河注巨馬河卽涞水也正合。
今水經注涞訛深,說文涞訛漆涑二字,皆字之誤耳。
涿郡故安,二志同。
今直隸易州州東南有故安故城是。
戰國時燕與趙易土,燕以武陽與趙,卽此也。
前志故安下曰:閻鄉,易水所出。
東至範陽入濡。
并州寖。
濡水亦至範陽入涞。
今本漢志脫濡字。
師古謬為之注,非也。
水經注易水篇曰:易水,徑範陽縣故城南。
又東與濡水合。
水出故安縣西北窮獨山南谷,東流與源泉水合。
又東南流徑樊于期館西、荊轲館北。
又東徑武陽城西北。
又東徑紫池堡。
又東得白楊水口。
又東合檀水。
又東南流于容城縣西北、大利亭東南合易水,而注巨馬水也。
故地理志曰:易水至範陽入濡。
又曰:濡水合渠。
許愼曰:濡水合涞。
涞渠二号,卽巨馬之異名。
按郦引濡水入渠,卽濡水亦至範陽入涞之句也。
今本作涞,郦本作渠,今勝郦本。
郦有濡字,則又郦本勝今。
凡書之當參伍以求其是者如此。
濡水今在易州北,卽北易水也。
東南入保定府定興縣界為沙河。
一曰東南流入容城縣境。
從水需聲。
人朱切。
五部。
按左傳昭七年,盟于濡上。
釋文雲:說文女于反,是音隐舊說。
此水□不作乃官反也。
師古注漢書于故安下雲濡乃官反。
殊誤。
漁陽郡白檀下,濡水出北蠻夷中,遼西郡肥如下,玄水東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陽。
此則郦注濡水篇所謂濡難聲相近,今謂之灤河者音乃官反是矣。
其字葢本作渜,訛而為濡。
○今字以濡為沾濡,經典皆然。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灅lěi 注解:灅水。
出右北平俊靡,東南入庚。
俊,各本作浚,今依二志作俊。
右北平俊靡,二志同。
今直隸順天府遵化州州西北有俊靡故城是。
前志右北平無終下曰:浭水,西至雍奴入海。
俊靡下曰:灅水,南至無終,東入庚。
浭與庚,一字也。
水經注鮑丘水篇曰:鮑丘水,北徑雍奴縣東。
又東庚水注之,水出名右北平徐無縣北塞中,而南流得黑牛谷水。
又西南流,灅水注之,水出右北平俊靡縣,東南流與溫泉水合。
又東南徑石門峽。
又東南流,謂之北黃水。
又屈而南為南黃水。
又西南徑無終山,藍水注之。
又西南入于庚水,庚水又南徑北平城西,而南入鮑丘水,鮑丘水又東,巨梁水注之。
鮑丘水至雍奴縣北屈,東入海。
歙程氏瑤田通藝錄曰:今灅水自遵化州西北四十五裡鲇魚石關外入口,東經溫泉。
郦所謂與溫泉水合也。
又東迤南十五裡曰水門口。
郦所謂石門峽也。
又西南入棃河。
棃河卽庚水也。
庚水旣得灅水,又稍西而淋河南入之。
淋河,郦所謂藍水也。
鮑丘水今之潮河也。
潮河合泃水、庚水東流,有還鄉河西南入之。
郦所謂巨梁水也。
流俗多誤,以古正之如此。
灅棃一聲之轉,灅水俗呼棃河。
因使所入之庚水冒稱棃河,而巨梁河冒稱庚水。
從水壘聲。
力軌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沽ɡū 注解:沽水,出漁陽塞外,東入海。
漁陽下當有縣字。
說見邑部。
漁陽郡漁陽,二志同。
今直隸順天府密雲縣縣西南三十裡漁陽故城是也。
前志漁陽下曰:沽水出塞外,東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裡。
水經曰:沽河從塞外來,南過漁陽狐奴縣北,西南與濕餘水合為潞河。
又東南至雍奴縣西為笥溝。
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淸河合,東入于海。
淸河者,派河尾也。
按凡曰出某縣塞外,某縣徼外,某縣某方蠻夷中者,皆言其來之遠,不可得其地名,故系之某縣也。
此雲漁陽塞外,則非出漁陽矣。
今直隸之白河,卽沽河也。
白河遠出宣化府獨石口之獨石水,合赤城水、龍門水東南流,徑密雲縣西,與潮河合。
潮河,古鮑丘水也。
旣得潮河,西南徑懷柔縣東南,南經順義縣東,至通州城北東南三面,俗稱古潞水。
又南徑舊漷縣西。
又徑香河縣西南。
又東南徑武淸縣東。
又東南入天津縣畍,合諸大川由直沽入海,與郦注所述不甚異。
程氏瑤田曰:俗謂沽水及郦注之獨固門漁水蠃山皆在今之薊州者,缪甚。
玉裁謂方輿紀要謂漢漁陽在今薊州,亦大缪。
從水古聲。
古胡切。
五部。
今字以為沽買字。
伐木鄭箋曰:酤,買也。
字從酉。
〖注〗夃,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沛pèi 注解:沛水。
出遼東番汗塞外,西南入海。
番音盤。
汗音寒遼東郡番汗,二志同。
今奉天府遼陽州,漢遼東郡治也。
番汗未聞。
前志番汗下曰: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
沛水亦未聞。
從水巿聲。
普葢切。
十五部。
今字為顚沛,跋之假借也。
大雅蕩傳曰沛,拔也是也。
拔當作跋。
又本部渿下雲沛之也,卽孟子沛然莫之能禦意。
葢勃然之假借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浿pèi 注解:浿水。
出樂浪镂方,東入海。
樂浪音洛郞。
樂浪郡镂方,二志同。
镂方未聞。
前志樂浪郡浿水縣下曰:浿水西至增地入海。
水經曰:浿水出樂浪镂方,東南過臨浿縣,東入于海。
郦按漢志是,說文及水經非也。
郦雲其水西流,徑故樂浪朝鮮縣,卽樂浪郡治,而西北流。
故地理志曰:浿水西至增地縣入海。
浿水今朝鮮國之大通江,在平壤城北。
平壤城卽古王險城,漢之朝鮮縣也。
隋書曰:平壤城南臨浿水。
從水貝聲。
普拜切。
十五部。
一曰出浿水縣。
此卽前志說也。
浿水縣未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瀤huái 注解:北方水也。
北山經曰:獄法之山,瀤津之水出焉。
從水褱聲。
戶乖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lěi 注解:□水。
出鴈門陰館絫頭山,東入海。
沈約宋書曰:陰館,前漢作觀,後漢、晉作館。
按今前書不作觀,葢淺人改也。
鴈門郡陰館,二志同。
今山西代州州北四十裡陰館城是,在句注陉北。
絫頭山在今朔州代州之閑。
前志陰館下曰:絫頭山,治水所出。
東至泉州入海,過郡六,行千一百裡。
水經曰:□水,出鴈門陰館縣,東北過代郡桑幹縣南。
又東過涿鹿縣北。
又東過出山,過廣陽薊縣北。
又東至漁陽雍奴縣西入笥溝。
按治水、□水異名同實。
武五子傳作台水,台卽治也。
前志代郡且如下:于延水出塞外,東至廣甯入治。
(今本無廣)平舒下:祁夷水北至桑幹入治。
小顔本治皆訛沽。
姑故二音,其缪甚矣。
郦雲:地理志于延水東至廣甯入治,非是。
謂于延徑廣甯故城南,又徑茹縣故城北,又徑鳴雞山西,又徑且居縣故城南,乃後注于□水。
不當雲在廣甯入治也。
新挍水經注改治作沽,不免誤會。
今直隸永定河卽桑幹河,卽古□水也。
源出山西朔州馬邑縣洪濤山,會灰河,經馬邑縣、山陰縣、應州、大同府、渾源州、陽高縣、天鎭縣、廣靈縣、蔚州,入直隸畍,經西甯縣、懷安縣、保安州、懷來縣、昌平州、宛平縣、良鄉縣、固安縣、永淸縣、霸州、天津府,至大沽,北入于海。
從水累聲。
力追切。
十五部。
按此篆疑當
前志武安下曰:□水東北至信都國東昌入虖池河,過郡五,行六百一十裡。
從水□聲。
子鸩切。
七部。
按沈浸、浸淫之字多用此。
□作浸。
□,籒文□。
見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湡yú 注解:湡水。
出趙國襄國之西山,東北入濅。
趙國襄國,二志同。
今直隸順德府郉台縣西南有襄國故城。
商祖乙遷于郉,周時郉國皆在此。
前志襄國下曰:西山,渠水所出。
東北至廣平國任縣入□。
按渠水當是湡水之訛。
一統志曰:沣河源出郉台縣東南,東流徑南和縣西南。
又東北徑任縣東,至隆平縣入胡盧河,卽百泉水也。
方輿紀要曰:百泉水,葢卽沣河之上源。
引志雲百泉水,一名湡水,又名鴛鴦水,隋志以為□水也。
鴛鴦水在南和縣西,見魏都賦注。
從水禺聲。
噳俱切。
古音在四部。
顔師古音藕。
又音牛吼反。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sī 注解:□水,出趙國襄國,東入湡。
前志襄國下雲:又有蓼水、馮水。
皆東至廣平國朝平入湡。
按馮水當是□水之訛,字之誤也。
廣平國南和下雲:列葭水東入□。
葢湡□二水今不可别矣。
□入湡,湡入浸,浸入虖沱。
虖沱移徙不常,故道今不可考。
水經注虖沱篇佚。
從水虒聲。
息移切。
十六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渚zhǔ 注解:渚水。
在常山中丘逢山,東入湡。
常山郡中丘,見前志。
中丘下雲:逢山長谷,諸水所出。
東至張邑入濁。
按諸當作渚,濁當作湡,皆字之誤也。
張邑卽廣平國之張也。
中丘、渚水俟考。
從水者聲。
章與切。
五部。
《爾雅》曰:“小州曰渚。
”釋水文:州、洲,古今字。
召南傳曰:渚,小洲也。
水岐成渚。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洨xiáo 注解:洨水。
出常山石邑井陉,東南入于泜。
于,衍字也。
常山郡石邑,見前志。
井陉,謂石邑之井陉山也。
今直隸正定府獲鹿縣縣西南有石邑城,戰國時趙邑也。
前志石邑下曰:井陉山在西,洨水所出。
東南至廮陶入泜。
井陉縣下應劭注曰:井陉山在南。
然則井陉縣在石邑之西。
井陉山在石邑西南,井陉縣南也。
井陉山之東南則石邑地也。
今洨河出獲鹿縣南,東流徑栾城縣西。
又南入趙州畍。
舊志雲:下流至甯晉縣,注于胡盧河,上源四泉交合,故謂之洨也。
從水交聲。
下交切。
二部。
師古曰:音效,又音爻。
□國有洨縣。
沛國洨,見後志。
前志作沛郡洨凡言有者,皆别于上文之義。
應劭雲:洨縣,洨水所出,南入淮,是别一洨水也。
師古曰:音肴。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濟jǐ 注解:□水。
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泜。
常山郡房子,見前志。
後志雲:常山國房子。
今直隸正定府贊皇縣是其地。
前志房子下曰:贊皇山,石濟水所出。
東至廮陶入泜。
後志曰:贊皇山在縣西南六十裡,濟水所出。
按此水名與四渎之泲字各不同,而經傳皆作濟。
風俗通遂誤以常山房子之水列入四渎,而雲廟在東郡臨邑縣,豈知班志臨邑下雲有泲廟,字固作泲乎。
今本前志石濟水,石字疑衍。
以說文、風俗通、後志正之,皆不當有石字。
一統志曰:舊志雲槐水出黃沙嶺,流經贊皇縣西北十裡,入元氏縣畍,合泜水。
又東南曆高邑、柏鄉、達甯、晉縣,入胡盧河,卽古大陸澤。
玉裁謂槐水卽古濟水也。
贊皇山在今贊皇縣西南。
從水齊聲。
子禮切。
十五部。
今字以為濟渡字。
〖注〗□、泲,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泜chí 注解:泜水。
在常山。
前志常山郡元氏下曰: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窮泉谷,至堂陽入黃河。
按沮當作泜。
北山經注雲:今泜水出中丘縣西窮泉谷,東注于堂陽縣,入于漳水。
以郭正班,知沮為字之誤。
風俗通雲:濟水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沮。
此亦泜訛作沮也。
由書氐作互,遂訛且耳。
班志入黃河亦當依郭作濁漳。
考水經注濁漳過堂陽縣,而河水不徑堂陽。
元和志曰:泜水在贊皇縣西南二十五裡,卽韓信斬陳餘處。
今泜水在元氏縣,源出封龍山,東南流經縣西南六十裡紙屯村,入槐河。
泜與濟互受通稱。
從水氐聲。
直尼切。
十五部。
按蘇林音祗,晉灼音邸,師古音脂。
又丁計反,兼用二音也。
司馬貞曰:今俗呼此水音如邸。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濡rú 注解:濡水。
出涿郡故安,東入涞。
涞,各本作漆涑二字,今正。
戴先生曰:易水篇注雲:許愼曰:濡水入涞。
涞卽巨馬之異名,與巨馬河注巨馬河卽涞水也正合。
今水經注涞訛深,說文涞訛漆涑二字,皆字之誤耳。
涿郡故安,二志同。
今直隸易州州東南有故安故城是。
戰國時燕與趙易土,燕以武陽與趙,卽此也。
前志故安下曰:閻鄉,易水所出。
東至範陽入濡。
并州寖。
濡水亦至範陽入涞。
今本漢志脫濡字。
師古謬為之注,非也。
水經注易水篇曰:易水,徑範陽縣故城南。
又東與濡水合。
水出故安縣西北窮獨山南谷,東流與源泉水合。
又東南流徑樊于期館西、荊轲館北。
又東徑武陽城西北。
又東徑紫池堡。
又東得白楊水口。
又東合檀水。
又東南流于容城縣西北、大利亭東南合易水,而注巨馬水也。
故地理志曰:易水至範陽入濡。
又曰:濡水合渠。
許愼曰:濡水合涞。
涞渠二号,卽巨馬之異名。
按郦引濡水入渠,卽濡水亦至範陽入涞之句也。
今本作涞,郦本作渠,今勝郦本。
郦有濡字,則又郦本勝今。
凡書之當參伍以求其是者如此。
濡水今在易州北,卽北易水也。
東南入保定府定興縣界為沙河。
一曰東南流入容城縣境。
從水需聲。
人朱切。
五部。
按左傳昭七年,盟于濡上。
釋文雲:說文女于反,是音隐舊說。
此水□不作乃官反也。
師古注漢書于故安下雲濡乃官反。
殊誤。
漁陽郡白檀下,濡水出北蠻夷中,遼西郡肥如下,玄水東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陽。
此則郦注濡水篇所謂濡難聲相近,今謂之灤河者音乃官反是矣。
其字葢本作渜,訛而為濡。
○今字以濡為沾濡,經典皆然。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灅lěi 注解:灅水。
出右北平俊靡,東南入庚。
俊,各本作浚,今依二志作俊。
右北平俊靡,二志同。
今直隸順天府遵化州州西北有俊靡故城是。
前志右北平無終下曰:浭水,西至雍奴入海。
俊靡下曰:灅水,南至無終,東入庚。
浭與庚,一字也。
水經注鮑丘水篇曰:鮑丘水,北徑雍奴縣東。
又東庚水注之,水出名右北平徐無縣北塞中,而南流得黑牛谷水。
又西南流,灅水注之,水出右北平俊靡縣,東南流與溫泉水合。
又東南徑石門峽。
又東南流,謂之北黃水。
又屈而南為南黃水。
又西南徑無終山,藍水注之。
又西南入于庚水,庚水又南徑北平城西,而南入鮑丘水,鮑丘水又東,巨梁水注之。
鮑丘水至雍奴縣北屈,東入海。
歙程氏瑤田通藝錄曰:今灅水自遵化州西北四十五裡鲇魚石關外入口,東經溫泉。
郦所謂與溫泉水合也。
又東迤南十五裡曰水門口。
郦所謂石門峽也。
又西南入棃河。
棃河卽庚水也。
庚水旣得灅水,又稍西而淋河南入之。
淋河,郦所謂藍水也。
鮑丘水今之潮河也。
潮河合泃水、庚水東流,有還鄉河西南入之。
郦所謂巨梁水也。
流俗多誤,以古正之如此。
灅棃一聲之轉,灅水俗呼棃河。
因使所入之庚水冒稱棃河,而巨梁河冒稱庚水。
從水壘聲。
力軌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沽ɡū 注解:沽水,出漁陽塞外,東入海。
漁陽下當有縣字。
說見邑部。
漁陽郡漁陽,二志同。
今直隸順天府密雲縣縣西南三十裡漁陽故城是也。
前志漁陽下曰:沽水出塞外,東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裡。
水經曰:沽河從塞外來,南過漁陽狐奴縣北,西南與濕餘水合為潞河。
又東南至雍奴縣西為笥溝。
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淸河合,東入于海。
淸河者,派河尾也。
按凡曰出某縣塞外,某縣徼外,某縣某方蠻夷中者,皆言其來之遠,不可得其地名,故系之某縣也。
此雲漁陽塞外,則非出漁陽矣。
今直隸之白河,卽沽河也。
白河遠出宣化府獨石口之獨石水,合赤城水、龍門水東南流,徑密雲縣西,與潮河合。
潮河,古鮑丘水也。
旣得潮河,西南徑懷柔縣東南,南經順義縣東,至通州城北東南三面,俗稱古潞水。
又南徑舊漷縣西。
又徑香河縣西南。
又東南徑武淸縣東。
又東南入天津縣畍,合諸大川由直沽入海,與郦注所述不甚異。
程氏瑤田曰:俗謂沽水及郦注之獨固門漁水蠃山皆在今之薊州者,缪甚。
玉裁謂方輿紀要謂漢漁陽在今薊州,亦大缪。
從水古聲。
古胡切。
五部。
今字以為沽買字。
伐木鄭箋曰:酤,買也。
字從酉。
〖注〗夃,古文。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沛pèi 注解:沛水。
出遼東番汗塞外,西南入海。
番音盤。
汗音寒遼東郡番汗,二志同。
今奉天府遼陽州,漢遼東郡治也。
番汗未聞。
前志番汗下曰: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
沛水亦未聞。
從水巿聲。
普葢切。
十五部。
今字為顚沛,跋之假借也。
大雅蕩傳曰沛,拔也是也。
拔當作跋。
又本部渿下雲沛之也,卽孟子沛然莫之能禦意。
葢勃然之假借也。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浿pèi 注解:浿水。
出樂浪镂方,東入海。
樂浪音洛郞。
樂浪郡镂方,二志同。
镂方未聞。
前志樂浪郡浿水縣下曰:浿水西至增地入海。
水經曰:浿水出樂浪镂方,東南過臨浿縣,東入于海。
郦按漢志是,說文及水經非也。
郦雲其水西流,徑故樂浪朝鮮縣,卽樂浪郡治,而西北流。
故地理志曰:浿水西至增地縣入海。
浿水今朝鮮國之大通江,在平壤城北。
平壤城卽古王險城,漢之朝鮮縣也。
隋書曰:平壤城南臨浿水。
從水貝聲。
普拜切。
十五部。
一曰出浿水縣。
此卽前志說也。
浿水縣未聞。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瀤huái 注解:北方水也。
北山經曰:獄法之山,瀤津之水出焉。
從水褱聲。
戶乖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一卷□水部 标題:□lěi 注解:□水。
出鴈門陰館絫頭山,東入海。
沈約宋書曰:陰館,前漢作觀,後漢、晉作館。
按今前書不作觀,葢淺人改也。
鴈門郡陰館,二志同。
今山西代州州北四十裡陰館城是,在句注陉北。
絫頭山在今朔州代州之閑。
前志陰館下曰:絫頭山,治水所出。
東至泉州入海,過郡六,行千一百裡。
水經曰:□水,出鴈門陰館縣,東北過代郡桑幹縣南。
又東過涿鹿縣北。
又東過出山,過廣陽薊縣北。
又東至漁陽雍奴縣西入笥溝。
按治水、□水異名同實。
武五子傳作台水,台卽治也。
前志代郡且如下:于延水出塞外,東至廣甯入治。
(今本無廣)平舒下:祁夷水北至桑幹入治。
小顔本治皆訛沽。
姑故二音,其缪甚矣。
郦雲:地理志于延水東至廣甯入治,非是。
謂于延徑廣甯故城南,又徑茹縣故城北,又徑鳴雞山西,又徑且居縣故城南,乃後注于□水。
不當雲在廣甯入治也。
新挍水經注改治作沽,不免誤會。
今直隸永定河卽桑幹河,卽古□水也。
源出山西朔州馬邑縣洪濤山,會灰河,經馬邑縣、山陰縣、應州、大同府、渾源州、陽高縣、天鎭縣、廣靈縣、蔚州,入直隸畍,經西甯縣、懷安縣、保安州、懷來縣、昌平州、宛平縣、良鄉縣、固安縣、永淸縣、霸州、天津府,至大沽,北入于海。
從水累聲。
力追切。
十五部。
按此篆疑當